感觉环境不安全,光是恐惧就会让动物少生娃

感觉环境不安全,光是恐惧就会让动物少生娃
2022年03月11日 09:00 新浪科技综合

  养娃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对于鸟类来说也不例外。从找对象、筑巢、孵卵,到倾尽所能地觅食、喂养雏鸟,直至小鸟羽翼丰满,飞离巢穴,父母们一刻都不能松懈。

  但有时,辛勤的付出不一定能换来圆满结果。一条从暗处钻出来的蛇,一只从天而降的老鹰,都会让它们痛失后代。

  歌带鹀,形似麻雀,鸣叫声婉转动听| Monique Coulombe/flicker.com

  事实上,除了被捕食者猎杀降低种群数量之外,光是对天敌的恐惧本身就足够让鸟妈妈选择少生娃、少带娃,即便这些捕食者并不存在。

  遗传的恐惧“杀死”后代

  加拿大韦仕敦大学生物系的扎内特(Liana Zanette)和迈克·克林奇(Michael Clinchy)把目光对准了一种鸣禽——歌带鹀Melospiza melodia)。这种小鸟形似麻雀,鸣叫声却婉转动听。它们的巢穴往往建在隐蔽的灌丛中,用草、树叶等材料编成碗状。

  每年的4月至7月是歌带鹀的产卵期,也是扎内特和克林奇开始实验的日子。为了让育雏的鸟产生恐惧感,他们在歌带鹀的巢穴附近播放天敌的叫声;但又为了防止天敌真的吃掉雏鸟,他们用网围起鸟巢,网眼恰好能让歌带鹀钻进钻出,也能抵御体型较大的猛禽、浣熊伸出的魔爪。此外,他们还在每家每户安装了监控,以便观察小鸟的动向。

  等到小鸟们纷纷离巢之后,扎内特和克林奇最终发现,有天敌叫声时,成功长大的歌带鹀减少了40%。通过进一步研究,两人推测,由于恐惧感能够在世代中延续、积累,5年后,听到天敌叫声的鸟群将比正常的鸟群数量减少一半(53%)

  不仅如此,即使这些在天敌叫声影响下的雏鸟长大了,它们的鸣啭(sing)次数也比正常鸟少。鸣啭对于鸣禽的宣誓领地、求偶等行为来说至关重要,但它的发声方式较为复杂,通常需要后天的学习。这个关键技能没有点足的歌带鹀,存活率降低了18%。

  鸟妈妈:保自己命要紧

  雏鸟是否能够健康长大,完全依赖于亲鸟能不能提供足够的食物把它们喂饱。然而,无论需不需要养孩子,动物在受到捕食者惊吓时都会减少“饭量”。而承担养育责任的亲鸟,也没能克服本能里的恐惧感。

  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察觉到附近有天敌时,便不再频繁地叼着虫子回到巢穴,减少了对后代的投入。吃不饱饭的小鸟要么大脑发育受损,学习鸣啭的能力落后于常“鸟”;要么无声无息地死在了巢穴中。

  嗷嗷待哺的小鸟,但恐惧让亲鸟不再频繁叼食物回到巢穴,小鸟可能饿死| praja38/flickr.com

  后代数量降低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当雌鸟感知到环境很危险时,产蛋量就会减少

  喂养更少的孩子,亲鸟就能减少进出巢穴寻找食物的次数,降低被捕食率,也就不那么容易把巢穴的位置暴露给捕食者。除此之外,亲鸟可以缩短产卵、孵化和育雏的时间。这样一来,它们便可以节约出时间和精力,在之后的安全时期更多地筑巢、产卵。

  是冒着被吃掉的风险喂养后代?还是降低产蛋量、减少对后代的投入,在下次再付出更多育雏的精力?这是每个物种在生存繁衍时都需要面临的权衡。亲鸟选择了后者——被捕食的代价远远超过了将雏鸟养大的收益,更何况,雏鸟也会被吃掉,让自己之前的付出全都打了水漂。

  恐惧影响大脑 自保是一种生存策略

  扎内特和克林奇所研究的内容是“恐惧生态学”,就是将野生动物的恐惧行为生态与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相结合进行研究——受到惊吓的动物会神经紧绷,活到成年甚至成功繁殖下一代变得更困难。

  恐惧生态学的研究表明,被捕食者猎杀的恐惧可以改变动物的长期行为和生理反应

  在一项关于雪鞋兔(Lepus americanus)的研究中,每隔数年,加拿大育空地区雪鞋兔的数量就会达到顶峰,但同时它的天敌(山猫、土狼等)数量也会上升,接着雪鞋兔的数量会急剧下降。

  本文转自果壳

生态学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