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上,双月升起 | 科幻史诗背后的科学逻辑

《沙丘》之上,双月升起 | 科幻史诗背后的科学逻辑
2021年11月10日 11:03 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中国国家天文

  广阔的大地上,沙漠流淌着蛇形波纹,微风扬起一缕缕黄尘。远处暗青色的天上,两轮明月照耀,一大一小,悬浮如巨大而苍白的幽灵。一位女子身穿长袍,在沙脊上漫步。暮野四合,风鼓动着她的衣摆……

  这幅画面,是最近上映的科幻电影《沙丘》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电影的故事,在一颗名为“厄拉科斯(Arrakis)”的沙丘星球上展开。上万年后,人类已成为散布在银河系中的星际文明,而厄拉科斯便是文明的一处寓身之地。这座遥远的行星遍地沙漠,干燥炎热,却有独特的生物繁衍生息,并蕴藏着被人类视为珍宝的矿物“香料”。在科技与传说之间、土著与军队之间、命运与偶然之间,异星史诗的大幕徐徐拉开。

  神秘主义、政治阴谋、科技伦理……或许是《沙丘》的主旨。不过,在精致的视听语言背后,其实有更多科学逻辑可供解读。

  

  在《沙丘》的世界,上万年后,人类已经在银河系中找到了许多行星。它们有的雾霭沉沉,有的绿树如荫,但毫无疑问,地质构造和大气成分都适合人类生存。

《沙丘》中的一些行星 / Reddit《沙丘》中的一些行星 / Reddit

  的确,银河系中,能够承载生命的行星或许是恒河沙数。截止这个月初,人类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4843颗行星,它们分属于3579个不同的行星系统。按照这个探测比例,仅在我们自己的星系里,绕着自己母星运转的行星就有数千亿之多。

  1959年,华裔天文学家黄授书提出了文明生存的“宜居带(habitable zone)”。离恒星太近的地方,烈焰熊熊,万物枯涸;离恒星太远的地方,冰天雪地,万物凝冻。只有正好处于离母星不远又不近区域里的行星,才能留存液态水,孕育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一切天然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只能在宜居带内找到。

  黄授书与他提出宜居带的论文  黄授书与他提出宜居带的论文

  在太阳系的宜居带中,地球是一颗夺目的蓝宝石。她不负众望,用覆盖七成表面的液态水,孕育了璀璨的生命奇迹。而与我们乘坐的生命之舟并驾齐驱的,还有赤红的火星无数主带小行星。按照最宽松的估计,它们的轨道可能也囊括在太阳系宜居带中。人类的探测器纷飞穿梭,试图在它们身上嗅到生命的气息。

  在迸溅到地球上的火星陨石里,人们甚至看到了形如细菌的化石结构。倘若有朝一日,我们真能在宇宙后院偶遇素未谋面的外星邻居,那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时刻。

 火星陨石中类似微生物的结构 / ESA 火星陨石中类似微生物的结构 / ESA

  当然,要想像电影中那样,移居外星轻松如搬隔壁小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影片中人类家族刚迁至沙丘星球,无需面罩便可自如呼吸,无需训练便可自在行走。这意味着星球上的气压、氧气浓度、重力等参数,都和地球相近

  根据2013年的研究,纵观银河系中的群星,每五颗类似太阳的恒星中,就有一颗拥有处在宜居带、且和地球大小相仿(1-2倍)的行星。乐观估计起来,银河系中可能有超过一百亿颗人类的“备用家园”。要在其中找到一颗“厄拉科斯”,似乎并非难事。

  

《沙丘》里的沙漠《沙丘》里的沙漠

  在电影的外太空镜头里,行星弧形的大地散发着金黄的色泽。当我们注视一颗固体星球,第一眼感受的是它反射阳光的能力——反照率(albedo)。

  沙丘星球地图 / Twitter  沙丘星球地图 / Twitter

  倘若一颗行星表面光滑如镜,把照射的阳光悉数反射回太空,反照率就等于百分之百;倘若表面黑糙似炭,几乎吸收了所有阳光,反照率就是零。在地球上,森林和海洋的反照率都低于百分之十,而沙漠是百分之四十

  照此来说,电影中厄拉科斯遍地黄沙,应当璀璨夺目:照在它身上的光线,近四成都被表面晶莹的硅化物反射回外太空。相比之下,我们夜里惊叹的明亮满月,才仅仅反射了一成而已。

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海报 / IMDB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海报 / IMDB

  1970年代中期,著名导演佐杜洛夫斯基尝试拍摄《沙丘》。虽然影片最终流产,成为了影史“失落的传奇”,讲述这一过程的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却流传于世。在片中,他展示了自己细节丰富的手绘分镜集:

  “我想用一个长镜头开始《沙丘》的拍摄,比奥逊·威尔斯《历劫佳人》开头的长镜头还要好。我希望能从最长的距离开始。整个镜头穿越宇宙……你会觉得你在穿越银河系,在穿越银河系的时候,看到一群海盗,正在抢劫一艘运输香料的船,然后……战斗。镜头向前,向前,向前……这样一个长镜头。”

 分镜手稿 / 剧照 分镜手稿 / 剧照

  这个绝美的长镜头扎进银盘、悬臂、气体云、行星系,掠过四散的飞船和烟火般的爆炸,穿过小行星带和漂浮的太空城市,最终俯瞰沙丘星球,并聚焦于开采香料的城市上。

  如果导演请一位天文学家来做顾问,或许会再加一幕:从行星系外围看去,沙丘星球如一颗金黄的宝石,在漆黑的太空中熠熠闪耀

从土星附近回望,中间璀璨的星星是地球 / NASA从土星附近回望,中间璀璨的星星是地球 / NASA

  

  既然有缤纷多彩的生态系统,厄拉科斯当然属于宜居带。按电影所述,它地表气温在三十到六十摄氏度之间,足以让液态水稳定存在。这或许该归功于星球表面猛烈的沙尘暴:黑暗的高空沙雾阻挡入射的阳光,像海绵一样吸收辐射,并且抑制地面能量反馈,凝结蒸腾的水蒸气。

  地球上,飞尘降温的“太阳伞效应”也很明显。根据联合国评估,1991年东南亚火山爆发,烟尘飘浮,导致全球的气温都平均下降了半度。

 阿拉伯沙漠的沙尘暴 / Sputnik News 阿拉伯沙漠的沙尘暴 / Sputnik News

  气势磅礴的沙尘暴,其实也源自天文过程:行星自转。地表的物体按惯性沿直线运动,大地却在不断旋转,缓慢地改变方向,导致物体的轨迹相对于大地稍稍朝一边歪斜。在地球上,这种现象让本该南北走向的信风朝东西吹拂,吹动了环绕地球的航海贸易;给热带气流加上了旋转,最终愈演愈烈,成为台风登陆。

  而在沙丘世界,它则鞭策起轰轰烈烈的冷热对流,野马尘埃,一小时八百公里,抟扶摇而上。

地转偏向力原理图示 / E。 Linacre & B。 Geerts地转偏向力原理图示 / E。 Linacre & B。 Geerts

  在地面上的人看来,物体运动凭空偏转,好似受了某种无形的“地转偏向力”。根据发现者的名字,有时也称它为“科里奥利力”。因此,在片中我们才会听到“科里奥利风暴(Coriolis Storm)”这样的别称。

  2003年,科学家拍到火星阿西达里亚平原(Acidalia Planitia)的一场沙尘暴,飞沙吞噬的面积相当于地球上一个大洲。看来,若未来的人类迁徙到邻家星球,倒真可能会目睹电影里的壮观景象。

上四分之一处为沙尘覆盖区 / NASA上四分之一处为沙尘覆盖区 / NASA

  

  《阿拉伯的劳伦斯》海报 / IMDB  《阿拉伯的劳伦斯》海报 / IMDB

  连绵不绝的沙漠,渺小的建筑,神秘的原住民……这些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1962年的另一部经典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拍摄于壮美的中东沙漠,和《沙丘》一样,也意图触摸影视艺术辽阔的极致。

  片中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个足足用一分钟铺陈的镜头:

  远处白沙与蓝天相接,空无一物;慢慢地,出现了一个几乎看不清的小黑点;热浪颤抖,吞吐着地平线上若有若无的黑点;那黑点抖动着,伸展着,慢慢颜色加深,最终变成一匹确定无疑的沙漠之舟,载着主角缓缓走来……

 《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场景 / 剧照 《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场景 / 剧照

  无垠的大漠,似乎天然为大银幕而生。现今,要最大程度地欣赏《沙丘》,最好走进2D IMAX或中国巨幕影院,完整体验震撼人心的魅力画面。

  《沙丘》与《阿拉伯的劳伦斯》之间的联系,其实极为深厚。后者的原型来自上世纪初一位英国军官托马斯·劳伦斯,他被英国派赴阿拉伯作战,抗击侵略该地的土耳其人。但他逐渐融入了当地贝都因人的文化,转而成为他们的精神伙伴,为阿拉伯人自己的权益而战。

  除此之外,私生子的身份、特殊的沙漠坐骑、文化特色的佩刀……对照《沙丘》,不难看出相似性。

  劳伦斯身骑骆驼,率领阿拉伯人战斗 / Britannica  劳伦斯身骑骆驼,率领阿拉伯人战斗 / Britannica

  《沙丘》原著,也从劳伦斯的个人回忆录《智慧七柱》里借来了许多美感。例如《智慧七柱》第十四章:

  “我们再次上路,沉重地穿过夜晚的寂静——那静谧如此浓烈,以至于我们不断在鞍子上转身,幻想自己听见了那星星缀成的夜幕披风发出的遥远声响。但活力蕴藏着我们体内,蕴藏在我们穿过那些幽灵般的芬芳花朵时灌木丛的噼啪声……月亮在群山顶上升起,描出石灰岩层的轮廓,澄澈如晶莹的白雪。”

  《沙丘》第六章,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情景:

  “黎明前的寂静笼罩了沙漠盆地。他抬头看去。高悬在头顶的,是亮片一样的星星,点缀在深蓝色的夜空披巾上。南边的地平线上,低垂着此夜的第二轮月亮,透过薄薄的尘雾……发出晶莹的光。月亮沉入防护墙的峭壁,为墙边撒上了一层白霜。……他看到一大团红色的花朵,以及穿过它们的清晰紫色痕迹……好像巨大的脚印。”

  不管是真实世界,还是幻想星球,月亮似乎都是作家绕不开的意象。

  

《沙丘》电影中的月亮 / 剧照《沙丘》电影中的月亮 / 剧照

  在沙丘世界里,月亮有两颗大的叫科勒伦(Krelln),小的叫穆迪布(Muad‘dib)。从电影画面来看,科勒伦比穆迪布离行星更远,看起来却大了数倍,这意味着它的真实尺寸可能大得吓人。

  在真实世界,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当三颗天体彼此靠近,引力作用使它们形成著名的“三体”情形。除非采取某些特殊的构型,否则三颗天体的运动极难稳定下去。要么互相吸引而撞毁,要么速度过高而逃逸。况且,这个行星系统的恒星还在拉着它们绕转——这是个四方引力都不可忽略的混沌“四体”系统。

 三体运动轨道实例 / Research Gate 三体运动轨道实例 / Research Gate

  从影片中看起来,沙丘星球的月亮大小和我们的相似。但其实,地球的月亮是个罕见的异类——她实在太大了,相当于行星尺寸的三成,太阳系中再无如此夸张的比例。一项2011年的研究显示,根据卫星形成的计算机模拟,类地行星的卫星半径要想超过月球一半,概率只有百分之个位数。

  如此庞大的月球,引力作用也十分显著。引力与质量成正比,而月球的质量足足相当于地球的1/81。在太阳系其它行星那里,卫星质量只有行星的万分之几。例如拥有数十颗卫星的木星,最大的卫星不过占它质量的十万分之八。这群“后宫佳丽”个个“人微言轻”,所以才得以和平共处。

 木星的几个主要卫星 / EarthSky 木星的几个主要卫星 / EarthSky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的地球只有一轮孤月,其实是命中注定:这位强大的女神实在善妒。主流的理论认为,月球甫一形成,便吸引扫除了近地小天体,要么就通过引力把它们甩了出去。有研究认为,远古时期曾经有另一颗小月亮与她并行,但已经被月亮吸引,缓慢地碰撞、吞并。

  那颗被吞并的月亮,尺寸大约是现在月亮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和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大小月亮很相似。

  月球碰撞想象图 / C&EN  月球碰撞想象图 / C&EN

  在沙丘世界,科勒伦或许更小;要同样显眼,就得离地面更近,受引力的扰动更强。也许,沙丘星球的天象只能稳定很短的时间。倘若人类在这个星球上长期繁衍,或许会目击“天无二月”,甚至因碰撞产生的碎片而遭到灭顶之灾。

  

  《沙丘》成书于1965年,彼时“新浪潮(New Wave)”运动正此起彼伏。不同于之前那种连载在杂志上、粗枝大叶的快消剧情,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科幻作家们开始强调作品文学价值。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艺术感染力比科学预测准确与否更重要。现代主义风格也开始融入科幻小说——超现实、潜意识、神秘主义、形而上学……宗教与崇拜,成为组成世界不可或缺的元素。

 几个不同地区的月亮传说 / Guerrilla World Press 几个不同地区的月亮传说 / Guerrilla World Press

  现实世界里,几千年来,各地人们形成了复杂的月亮神话。月亮中的阴影被想像成各种样子:兔子、树木、房子、面孔……在沙丘世界里,大月亮上的阴影被称为“上帝之手”,是当地人重要的图腾。在印度教传说中,月中阴影也是万物之母阿丝坦吉·玛塔(Astangi Mata)的手。她拥抱月亮女儿,在脸颊上留下两只深色掌印。

  月亮上的掌印想象图 / NASA  月亮上的掌印想象图 / NASA

  人类的神话基于一个前提,便是我们一直看到的是同一面月亮。倘若月亮在天上旋转,露出不同的侧面,变化的图案便很难附会成一套固定的故事。

  在我们的地球上,月亮唤起潮汐。她的引力牵引着波涛,让最靠近和最远离她的水体涨起。与此同时,这部分水体的引力也在牵拉着月亮,使其轨道不断变化。逐渐地,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趋向于相同;此后,她将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在地面上只能看到她的半张面孔。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

潮汐锁定原理示意图 / 2005 Pearson Prentice Hall, Inc潮汐锁定原理示意图 / 2005 Pearson Prentice Hall, Inc

  我们的月亮早已被潮汐锁定,所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月之亮面”。如此看来,载满故事的沙丘大月亮,应当也已经与行星共存过了很长的时间。再考虑到它与小月亮的共存状态不稳定,看来,天文年代上来说,小月亮是刚飞进这个系统不久的“第三者”。 

  虽然沙丘星球上没有海洋,但沙丘保护的地下水,也会产生呼应着月球运动的潮汐。另外,同样是流体的大气,也会因月球引力产生“气体潮”的涨落。

  地壳也会被月亮牵引,产生涨落,称作“固体潮”。电影中,潜藏在沙丘中的巨大沙虫,鳞甲能敏锐地感知沙体震动。两个月亮牵动的不规则地壳运动,或许经常让沙漠震颤,令它们震耳欲聋。

《沙丘》中的沙虫 / 剧照《沙丘》中的沙虫 / 剧照

  

  月海 / Wikipedia  月海 / Wikipedia

  月亮上的黑暗阴影,如今被称为“月海”。当然,它和真正的海没有关系,是远古时,月球被撞击后流出岩浆,在低洼处凝结成暗色玄武岩。月球现在看起来平静,但月海的存在证明,至少在数十亿年前,她也曾经炽热过。

  而在沙丘世界,月亮似乎也不曾冷却。

  按照影片所述,沙丘星球的卫星受到月亮磁场的强烈干扰。而目前主流理论认为,星球带有磁场,是因为内部导电的流体物质(例如地球外核中熔融的金属)对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旋转,产生了感应磁场。因为这个过程和发电机类似,因此称为“发电机原理”

地球磁场成因示意图 / Pinterest地球磁场成因示意图 / Pinterest

  所以,沙丘的月亮内部应当有类似于地球外核的巨大熔融区。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月表会发生地质活动,甚至可能是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那样的话,即便是月亮的暗面,也会出现赤红的火光斑纹。那将是一幅多么奇诡的画面。

 月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 Wikipedia 月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 Wikipedia

  月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 Wikipedia

  不过,在电影故事发生的日子里,两个月亮几乎都是满月。它们彼此靠近,宁静地放出和谐的光。

  由于月亮反射的是太阳的光,所以它发光的那一面永远指向太阳。当月相是满月时,它必然处在天空中和太阳相对的一侧。夜观月亮,就像白天看太阳一样,同样可以判断时间:满月升起,夕阳落下;朝阳升起,满月落下。

  在影片中,月表的光影对应制作得非常准确。一瞥低垂的满月,当地人就知道:天将破晓,烈日炎炎又快来到。

 1984年电影《沙丘》海报,相距如此远的双满月是不可能出现的 / IMDB 1984年电影《沙丘》海报,相距如此远的双满月是不可能出现的 / IMDB

  最后,请注意一点:在解读《沙丘》背后的科学逻辑时,我们一直没有用到画面以外的内容。也就是说,几乎仅仅靠站在大地上双眼所见的一切,我们就判断出了行星的亮度、月亮的年龄、沙暴的成因……

  在真实的地球上,我们也可以欣赏同样的美景。几千年前的古人使用肉眼和手工器具,就能相当准确地测量出地球、月球的半径,甚至太阳的距离;能够预测日月交食的时间,潮汐的变化;能够判断恒星的轨迹,行星逆行的周期……这一切如此自然,又像个奇迹

  理解天文,也许不需要高科技的仪器、外太空的飞船。仅仅双脚站在大地之上,就能凭思维的运转,洞察许多宇宙的秘密。环顾四周,欣赏我们的大自然吧,正如《沙丘》中一首小诗所言:

  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你邻大自然而居,它是否隐藏在——

  一棵亭亭的树里,

  一群忙碌的工蜂里,

  一朵盛放的花里,

  刺穿黎明黑暗的太阳里?

  抑或你居于都市?

  想象力惊艳众人,思绪却集中于——

  苦力、煤烟和污垢,

  犯罪为生的年轻人,

  漫长的工时与发薪日

  快活一时的夜生活?

  你不过是伟大磨坊主遗落的谷糠吗?

  还是无论居于何处,你的生活都有意义?

行星银河系火星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