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成长股?

投资股票我们大家都喜欢成长股,长期看,成长股涨的多,成长才是最好的价值。如何选择成长股呢?我们从一个公司利润提升的最基本的几个因素来拆解。影响一个公司利润提升的核心因素是销量与售价,如果可以做到量升、价涨,那么这个公司自然是可以成长的。如果做不到量价齐升,做到其中一个方面也足够了。

现在我们分别从价与量的方面做一个探讨。

一、提价权是企业具备成长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备提价权的产品是指价格提升后销量不会受影响。可以提价的产品往往具备稀缺性、品牌美誉度、垄断性。人们愿意为稀缺、垄断及具备美誉度的品牌支付更多的价格。可以规模化海量供应的同质化产品往往面临严重的价格挑战。

所以从提价权角度选择成长股时,我们首先关注具备提价可能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品牌美誉度。这里我强调的是“具备提价可能”。并不是所有的稀缺、垄断都可以转换为提价权。

公用事业是垄断的,但是企业并不具备自主提价权;具备自主提价权的产品往往(不是一定)是非必需品、满足精神需求的产品,这类产品的价格不在政策管控的范围内,大家默认可以有更高的定价。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企业,哪些具备提价权?他们的提价权是由什么决定的?

A、台积电 --- 技术垄断;

B、某锂矿厂 --- 供给稀缺;

C、茅台酒 --- 品牌美誉,供给稀缺;

D、可口可乐 --- 品牌美誉,可口可乐属于有提价权而不用;

E、天猫的商品 --- 作为一个销售渠道,天猫自身无提价权。而一些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商店具备一定的提价权,例如家门口的便利店。

二、持续的提价权才能保证长期成长性

关于提价权,一方面我们关注提价的能力,另外还要关注提价的可持续性。

以台积电为例,因为技术领先形成了垄断,那么这种垄断也终将因为技术被赶超而消失,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所以对于台积电这类企业,我们的关注点在于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以锂矿为例,我们需要关注目前的供不应求是否是短期行为。需求是否会持续提升,供给是否有可能通过增加资本开支解决。

对于因品牌美誉度导致的提价权,我们的关注点在于企业是否持续维护或加强而不是损害其品牌美誉度。以白酒业为例,诸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企业在历史上进行了大量的贴牌行为,导致品牌美誉度下降,最终被茅台赶超。

三、让单品触及更多用户是成长性的基本要素

企业如何实现销量的提升?

关于销量提升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让单品触及到更多的用户;另一个是扩张品类。

影响单品触及到更多用户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A、需求;B、产能;C、渠道;D、品牌

首先必须有足够的需求支撑,例如有些细分行业,空间有限,从需求角度看,成长性一般。关于需求分析,探讨行业天花板及成长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大河有水小河满。地产股为什么近些年比较萎靡,主要原因是市场认为其行业天花板到了。

如果一个产品是针对中国国内市场,那么中国人口数量、人均购买频率就决定了这个产品的销量天花板。销售到国际市场也是类似的。查理-芒格曾经根据世界人口模型测算过可口可乐可能的最大销量。

产能和渠道一起构成了供给,我们举几个例子分别看一下。有些矿山企业,就守着一个矿,矿的储量也基本可知,那么他的产能基本固定,通过提升产能去获得成长性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再比如舍得酒,他的产能足够,但是缺乏销售渠道,所以销量上不去。对他而言,要想获得高速成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渠道问题。

关于销售渠道,这里多说一点。一家本地百货公司,他的客户大致也限定在周围5-10公里范围内。沃尔玛为了实现更多的销售规模,把店开到了全世界。淘宝、京东的线上销售,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便捷性的提升大幅扩大了销售半径。以上几个例子是用户可以不到现场消费就可以满足需求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线上逐步在取代线下。

还有一种场景,是用户必须到店消费,例如餐饮。这个时候是否可以开足够多的连锁店将是分析成长性的重要逻辑。刘强东在人大上学时,他开了一个餐馆,当时他的想法是要开连锁餐馆,这样才可以做大。

这里关于渠道我们做了很多说明,核心是想表达在需求和产能无忧的情况下,方便而充足的渠道是扩大销量的核心因素。

品牌美誉度很关键,即使市场需求旺盛、供给没有瓶颈,如果缺乏足够的品牌美誉度,消费者不认可,那么也无法扩大销量。

四、品类扩张可以扩大企业成长性的边际

再好的单品做到一定程度也就饱和了,这个时候企业如果还想通过销量提升来获得成长性就必须扩大品类。一些企业纷纷开启了造车之旅,小米集团、格力电器、苹果都打算造车,为什么这些企业都和车杠上了?一方面是这个市场空间够大,另外,汽车行业的技术革命也给了新来者以机会。

品类扩张就是我们俗称的多元化,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失败的多于成功的。通过我们对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和现有产品相关性强的多元化容易成功,关联度弱的多元化往往以失败告终。可以平台赋能的多元化容易成功,缺乏流量的多元化容易失败。

例如,美的、海尔在家电领域扩展初步是成功的;格力要去做手机、造汽车,这个跨度大,基本上失败了;腾讯利用其QQ/微信的平台流量为产品队列扩张赋能;苹果打造了一个账号,多台设备的系统,很容易进行生态扩张。

通过产品队列扩张来实现成长,理论上边际很宽。但是我们知道其实进行产品队列的扩张难度非常大。关于这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企业产品队列扩张的难易程度,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过于割裂的多元化其难度不亚于成立一个全新的公司,这种情况对于原公司有害无益。

五、竞争优势是成长性的基石

一个企业想要获得长期成长,最主要的是他需要具备不易被颠覆的核心竞争力。至于价格提升、销量扩张都只是他变现的具体方式而已。所以我们在分析一个企业成长性时,首先要看这个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

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A、茅台酒:核心优势是品牌的美誉度,喝茅台酒有面子,酒比较好喝。在可以维持品牌美誉度的情况下,一年年的挖新窖池扩大产能,每隔几年提一次价。这就是茅台酒的成长逻辑。

B、舍得酒:舍得酒的核心优势也是品牌美誉度,但是舍得又和茅台不同。茅台是顶级品牌,产品供不应求。舍得是二线品牌,这个时候就需要即依靠产品方面精益求精、同时又不断进行品牌宣传以维护其品牌美誉度,然后通过更完善的渠道建设去触及到更多的消费者以扩大销量。

C、格力:格力的核心优势是其空调的产品力及和公司深度绑定的线下渠道,这个优势是格力长期保持空调业行业第一的法宝。好产品还需要有好销售。但是线上化浪潮来临时,格力曾经的优势(强力绑定的线下渠道)反而变成了劣势,公司在线上渠道建设方面落后于同行。通过格力的这个例子,也是要提醒投资者,关注一个公司的成长性时,其核心竞争力是否受到冲击才是最关键的。

D、腾讯: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是微信及QQ这两个社交软件的用户粘性、排他性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流量。腾讯创建的最初几年拥有上亿用户而缺乏变现途径,但是只有要足够粘性的用户,拥有海量流量,变现只是时间及方法问题。微信用户粘性及流量决定了腾讯可以利用其流量一点点的扩大产品队列。

六、二马点评

A、分析一个企业是否具备长期成长性,首先看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种竞争力是否可以维持?是否遭到破坏。

B、基于核心竞争力,我们去看这个企业是否具备提价的能力。

C、从需求、供给和渠道去分析产品的销量空间。

D、能够进行产品队列扩张的公司具有很大的成长想象空间,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公司的产品队列扩张是否合理?公司现有的产品及平台是否可以为其产品扩张赋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成长股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