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宣布成立一周年,北交所迎来两项改革创新举措:市场一直期待的北交所指数正式推出,融资融券业务也开始正式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9月2日,北交所正式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证券指数管理细则》(下称《指数管理细则》),明确了北交所指数的权益归属、研发编制、信息发布、经营授权,让指数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循、有法可依;明确了指数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更好发挥专家委员会的咨询议事功能,为指数的公正性、科学性提供有力保证;明确了北交所指数后续运营的原则性规定,在保障指数开发使用合规性的同时,坚持市场化导向,鼓励基于北交所指数的研究和基准参考,提升市场各方利用北交所指数开发产品的积极性。
同时,为反映北交所上市证券的整体价格表现,北京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制定了《北证50成份指数编制方案》、《北证指数计算与维护细则》,并于同日发布。
此外,北交所制定的《北京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细则》(下称《融资融券细则》)也开始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北交所开市以来,市场参与主体对北交所指数、融资融券等业务进展始终高度关注。记者也从北交所相关负责人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
编制北交所指数的市场基础如何?
北交所开市后,上市公司数量逐步增多,整体运行平稳,已具备编制发布指数的市场基础。
从市场规模看,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110家,总市值近2000亿元,集聚了一批在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和消费领域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的优质企业。
从市场运行看,110家公司上市前平均新三板挂牌5.6年,57%的公司上市满1年,75%的公司上市满6个月,市场培育时间较长,整体运行较为平稳。
从指数编制看,已有81只证券符合样本空间条件,通过市值、流动性等指标,筛选出规模大、流动性好、认可度高、最具代表性的50只样本股具备一定余量,同时依靠调样机制将新上市的优质股票及时纳入,为后续提供有力的基本面支撑。
北证50成份指数定位是什么?
北证50成份指数是北交所市场的首只指数,定位于反映北交所市场最具代表性的50只证券的整体表现,兼顾表征性和投资性,为市场提供投资基准及指数产品标的。
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北交所还将进一步编制不同规模、行业、主题、风格特征的指数,丰富北交所市场指数体系,探索打造反映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晴雨表。
北证50指数是如何编制的?
为便利投资者理解运作,北证50指数的编制借鉴了境内外市场指数及指数化投资产品发展经验,并充分考虑市场具体运行情况,各项指标设计遵循标准化原则。指数类型及样本股数量方面,编制成份指数,固定样本股数量50只。
从北交所实际情况看,分布较为集中,头部公司已具备良好的表征性。
选样方面,北证50指数在剔除日均成交金额后20%的证券后,以日均总市值排序进行选样。
权重方面,北证50指数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分级靠档赋予权重因子。为防止指数受个别证券影响过大,提高指数抗操纵性,参考境内外有益经验,对单一个股设置10%的权重上限,前五大样本股权重之和不超过40%。
样本股调整方面,指数发布初期,按季度定期调样,设置调样比例上限和缓冲区制度。调整比例上限设为10%,缓冲区比例设为20%,即50只样本股缓冲区为40-60之间,排名前40的新样本优先进入,排名60以内的老样本优先保留。
新股计入方面,证券上市6个月后被纳入样本空间,上市以来日均总市值排名在北交所市场排名前5且发行总市值100亿元以上的除外。更加详细的北证50指数编制方法,市场主体还可通过北交所官网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网站进一步了解。
北证50指数的基日选择有何考虑?
北交所于2021年11月15日正式设立,至2022年4月末已平稳运行近半年时间。将指数基日定为2022年4月29日,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符合市场惯例,创业板指、恒生指数、纳斯达克100、MSCI A50等市场核心指数均以月末作为指数基日。二是市场前期运行时间与指数编制方案中新股企稳纳入样本空间时间(6个月)相符,市场认知初步形成,价格博弈相对充分,可更客观反映市场真实水平。三是有一定回溯期,可以反映北交所市场运行相对稳定后的历史走势。
编制北证50指数有何积极意义?
指数是市场各方进行跟踪观察、投资操作的重要参考。
指数的推出能够及时反映市场整体走势情况,又有助于集中反映核心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在客观、准确评价市场的同时,为指数型投资产品提供跟踪标的。
具体来看,市场各方可通过北证50了解上市公司总体价格变动和走势;投资者及各类专业机构可通过北证50进行市场分析与业绩基准比较;随着指数发布并平稳运行,可引导机构持续开发跟踪北证50的被动型产品。
《融资融券细则》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融资融券细则》共八章、六十七条,包括总则、业务流程、标的股票、保证金和担保物、信息披露和报告、风险控制、其他事项和附则。《融资融券细则》遵循成熟业务模式,券商资格管理、投资者准入、账户体系、交易方式、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及折算率、权益处理、信息披露等方面与沪深市场两融业务整体保持一致,尽可能适应投资者、证券公司、托管银行等市场各方的现有习惯,避免增加市场成本。
北交所推出融资融券制度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融资融券是证券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沪深市场自2010年开始逐步实施融资融券交易以来,业务模式逐渐成熟,监管体系日臻完善,投资者对信用交易机制的了解和应用不断深入,为投资者采取多元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增强了证券市场的活力与韧性。
北交所开市时构建了连续竞价的基础交易制度,目前成立已近一年,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合格投资者群体迅速壮大,流动性水平明显提升,具备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制度基础。
推出融资融券制度,符合当前市场需要,对完善北交所交易机制、提升二级市场定价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北交所持续推进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对投资者而言,融资融券业务提供了风险对冲工具,有利于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完善;对北交所市场而言,融资融券具有放大成交量的杠杆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水平。
北交所融资融券制度与沪深市场是否存在差异?
考虑到投资者交易习惯,北交所融资融券业务总体上比照沪深市场成熟模式构建,包括券商资格管理、投资者准入、账户体系、交易方式、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及折算率、权益处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均与沪深市场两融业务保持一致。同时考虑北交所市场特点,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转板衔接。转板机制是北交所特色制度安排,为做好北交所融资融券制度与转板制度的衔接,《细则》明确了标的股票转板的将被调整出标的股票范围。
二是暂不实施转融通制度。转融通是融资融券制度的补充,为稳步推进两融业务,北交所将根据业务实施情况和市场发展需要,在下一阶段适时推出转融通制度。
北交所融资融券业务在风险控制上做出哪些安排?
融资融券是证券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国际证券市场中较为成熟的交易方式。北交所开市时构建了连续竞价的基础交易制度,市场运行平稳,合格投资者群体迅速壮大,流动性水平明显提升,为融资融券制度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实施基础。
结合现阶段北交所的结构性特点和流动性水平,四项风险控制举措将为北交所融资融券业务保驾护航:
一是执行“两步走”策略,初期仅推出两融基础业务,运行平稳后再推出转融通,确保两融业务落地后初期将以融资业务为主,市场上的融券券源有限,整体杠杆水平较低,降低市场整体波动风险。
二是审慎筛选两融标的,把好标的股票准入关。
三是严格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把好投资者准入关,尽量避免单边行情下投资者追涨杀跌加剧市场波动。
四是持续监控市场,通过控制两融余额的集中度、监控担保品集中度等方式,对业务集中度进行总量控制和持续监测,提前研判和应对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风险。
责任编辑:常福强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