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多肽应用场景丰富:降糖、减重适应症成为新一轮快速增长驱动力
多肽应用场景丰富,GLP-1类药物将带动市场快速增长
多肽类药物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多肽是由 2-100 个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构成的一类化合物,比蛋白质分 子量要小很多,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对于生物活性肽的科学研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生物学、 营养学、食品工业等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与单抗药物、重组蛋白药等蛋白质药物相比,多肽药物具有空间结 构较简单、稳定性较高、免疫原性较低或无免疫原性等优势,同时具有蛋白质类药物特异性强,疗效好的特点;与小分子化药相比,多肽药物在生物活性、特异性以及解决复杂疾病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多肽药物的生产制备 方式与小分子化药有相同点,具备质量可控,结构易确性,成本较低等特点。肽疗法用于治疗癌症、心血管疾 病、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感染、血液病、胃肠道疾病、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肢端肥大症。
多肽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高的靶标亲和力。多肽主要通过蛋白水解降解和肾过滤来清除,水解的产 物为氨基酸,因此一般不考虑多肽药物的代谢产物是否有毒性。开发的多肽类药物往往以内源性多肽为模板, 通常具有较高的靶标亲和力,存在较小的脱靶风险。与蛋白相比,多肽化学合成技术成熟,容易与杂质或副 产品分离,纯度高,并且容易引入非天然氨基酸。而重组蛋白的质量、纯度和产量都难以保证;同时生产周期 长,成本高。第一个多肽类药物胰岛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至今已有 101 年历史。自胰岛素正式应 用于临床以来,已有约 118 种肽类药物上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多肽药物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多肽药物更高的获批率和更短的研发周期带动了多肽药物的研发热 情,推动多肽新药研发项目不断增加,具体表现为每年进入临床阶段和获批上市的多肽药物数量均呈现 出快速上升的趋势,辉瑞、诺和诺德、默克、罗氏、礼来、 诺华、拜耳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均加大了 对多肽药物研发的投入,并相继收获 了不少上市药物。此外,随着2015-2019 年多肽专利药大量到期,仿 制药大量上市。据昊帆招股书披露,2015-2019 年,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8.20%, 2019 年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约 294.00 亿美元,预计未来多肽药物市场将以 6.33%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 长,在 2027 年市场规模达到 495.00 亿美元水平。
我国多肽药物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据昊帆招股书统计,2015-2019 年, 我国多肽药物 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0.70%。2019 年我国多肽药物市场规模为 795.00 亿元,同比增长 10.40%;预计 2020 年,我国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 876.00 亿元左右。
GLP-1 受体激动剂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应用场景广泛。胰高糖素样肽-1(GLP-1)是在食物刺激后由肠道 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具有调节血糖、保护胰 岛 β 细胞、降低体重、抗炎降脂降压、保护心血管等多重生理作用。但是天然的 GLP-1 在体内容易被降解而失 去活性。为了使 GLP-1 更好的应用于临床,药物研发人员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开发了一系列 GLP-1 受体激动剂。人工开发的 GLP-1 受体激动剂可以发挥与天然 GLP-1 相同的生物学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在体内被快速降解失 去活性。
随着更多药物获批上市,GLP-1 药物市场将快速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共有十款 GLP-1 药 物上市,2020年全球GLP-1药物市场达到131亿美元。在细分领域,未来长效GLP-1药物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增, 预计全球的 GLP-1 药物市场将会在 2025 年增长到 283 亿美元,在 2030 年增长到 407 亿美元,2020-2030 年合增长率 CAGR 约为 12%。
中国 GLP-1 类药物市场前景广阔。2017 年,GLP-1 药物首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GLP-1 药物的治疗费用大 幅度下降,渗透率显著提升。因此,在 2016-2020 年间,GLP-1 药物在我国的销售规模从 4 亿元人民币快速增 长至 16 元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46.9%。首个长效 GLP-1 药物于 2018 年在我国上市,另三种长效 GLP-1 药物紧随其后上市,大幅改善的患者治疗依从性,促使我国长效 GLP-1 药物市场规模快速扩增,同时推动整体 GLP-1 药物市场的发展。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整体 GLP-1 药物市场将以 57.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于 2025 年 达到 156 亿元人民币。其中长效 GLP-1 药物细分市场在 2020-2025 年间将以 100.6%的速度增长,于 2025 年达 到 107 亿元。在此之后,整体 GLP-1 药物市场将保持 26.2%的复合年增长率,并在 2030 年达到 501 亿元。
降糖、肥胖市场驱动,多肽类药物进入快速增长期
GLP-1 受体(GLP-1R)是近年来 II 型糖尿病以及肥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靶点。GLP-1R 激动剂可作用于胰岛 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 GLP-1 还可作用于胰岛α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GLP-1R 激动 剂主要通过与 GLP-1 受体结合,模拟生理 GLP-1 而发挥作用。GLP-1 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血糖且无低血糖风险,有降低体重的效果。
GLP-1R 广泛分布在胰岛、胃、小肠、 心脏、肾脏、肺、大脑等组织器官中,当它被 GLP-1 或人工合成的 GLP-1R 激动剂激活后,便能发挥多种不同的 生理功能。在胰岛细胞中,GLP-1/GLP-1R 激动剂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β细胞的增殖,刺激胰岛素的合成与释 放,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合成与释放。在胃肠道等组织中,GLP-1/GLP-1R 激动剂可以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肠道的 蠕动,延迟胃的排空,增加饱食感,减少食物摄取。相比 2-3 分钟被降解的天然人 GLP-1,许多合成的 GLP-1 受 体激动剂,有更长的半衰期。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 2020 年统计,2019 年约有 4.63 亿人患有糖尿病,到 2045 年,患病率将达到 7 亿。在患病率中,2 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全球糖尿病的 90%。
针对 2 型糖尿病的 GLP-1 受体激动剂已有 8 款上市药物。处于 3 期临床阶段的创新药共有 16 款,包括信达 生物的玛仕度肽、赛诺菲制药的 Efpeglenatide,先为达生物的 Ecnoglutide 等。
多家公司布局 GLP-1 类药物,市场竞争较为激烈。2014 年,诺和诺德在全球首先开发出第一代 GLP-1 受体 激动剂利拉鲁肽用于减肥的适应症,目前已经有多种 GLP-1R 激动剂开展在减肥领域适应症的临床研究。目前 我国还没有获批上市的用于治疗肥胖症的 GLP-1 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在我国也未获批肥胖症的 适应症。礼来在研的减肥药物 GIP 和 GLP-1 双受体激动剂 Tirzepatide 用于肥胖或超重成人患者的中国Ⅲ期临床 试验取得积极结果,或有望不久后提交上市申请。国内企业研发进展最快的是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其已于 2022 年 3 月递交肥胖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肥胖或超重适应症则在 2022 年 7 月 13 日申报上 市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此外,信达生物的 GLP-1R 激动剂处于Ⅲ期临床,有望于 2023 年底提交上市申请。
我们认为国内减肥领域具备巨大的蓝海市场。根据测算,预计在 2030 年 GLP-1 类减肥药在肥胖领域的市 场规模约 335 亿元,在超重人群的市场规模约 240 亿元,GLP-1 类减肥药在减重领域的整体市场规模超过 575 亿元。
全球多肽产能不足,中国CDMO有较大机会
自建产线成本较高,多肽企业更愿意外包给 CDMO。GLP-1 类药物终端销售的持续放量,全球多肽产能不 足,多肽 CDMO 厂商有望受益。终端销售额的快速放量带动了 GLP-1 产品对应 API 的需求量: 根据诺和诺德年报 数据,2021 年司美格鲁肽的 API 需求量是 2019 年的 4 倍;而根据 Polypeptide 公告数据,2020 年全球多肽 API 中 高达 65%的市场是通过外采购入,因此拥有合规大产能的多肽 CDMO 厂商以及仿制药原料药供应商有望显著受 益 GLP-1 受体激动剂的持续放量。上游 CDMO 方面,药明康德(维权)(合全药业)、凯莱英的多肽研发平台重磅项目 推进不断,诺泰生物具有专家团队领衔的多肽及小分子药物的 CDMO 平台,健元生物、圣诺生物、昂博制药也 是多肽药物研发及生产方面的领导者,九洲药业也在积极拓展相关业务布局。
多个GLP-1新产品即将上市,CDMO需求旺盛
多肽 CDMO 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CDMO 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2017 年至 2021 年,全球多肽 CDMO 市场规模从 13 亿美元增长至 22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3.2% ,预计 2025 年将达 到 54 亿美元,2030 年将达到 118 亿美元。因产品和行业特性,多肽行业 CDMO 模式推动其研发和商业化,目 前我国多肽创新药的研发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中,研发热度上升。随着多肽药物研发热度上升,更多参与者进入 CDMO 赛道,以多肽仿制药起步的原料药生产商通过布局新技术平台而跨越入高附加值的 CDMO 行业,CDMO 行业头部企业也逐步拓展业务至多肽领域。我国多肽 CDMO 市场规模从 2017 年至 2021 年由 10 亿人民币增长 至 13 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 6.4% ,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57 亿人民币,2030 年将达到 185 亿人民币。
多肽药物规模生产壁垒较高,通常在研发早期选择与CDMO/CRO企业合作
多肽生产无法与小分子、生物药共用生产设备,自建产能成本较高。多肽药物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导致其无 法使用小分子药物和生物药的研发、生产设备,一般的新药研发企业布局多肽药物的数量在 1-2 个,从成本角 度考虑,独自建立一整套多肽药物研发和生产硬件设施将会导致生产 成本较高。下游企业与 CDMO 合作可以提升研发效率及成功率。多肽药物产品本身及其合成技术的特殊性,导致其在 药学研究方面(工艺研究、杂质研究、方法研究、结构鉴定等方面)与小分子化学药、生物药的研究差异较大。因此,与更专业的多肽 CDMO 公司合作,能让多肽新药更快上市并降低研发失败的风险。
多肽药物合规性与小分子、生物药相比有一定差异。多肽药物的特殊性决定其合规性要求也较为不同,需 要专注于该领域的专家才能降低研发、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很多新药公司不会专门针对多肽这样的细分领域进 行人才储备,同时研发和生产体系也不会有针对性地按照多肽药物合规性要求进行相应管理。
多个GLP-1药品专利即将到期,企业倾向和CDMO公司合作
近年来包括格拉替雷、利拉鲁肽等多个重磅多肽药物专利到期,多肽仿制药公司和 CDMO 公司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CDMO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国产缩合试剂迎发展机遇
受益于人才优势和成本优势,中国 CDMO 行业趋势持续向好。目前行业外包渗透率相对较低,未来海外产 能转移的空间仍然很大,预计行业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据商务部统计,2021 年离岸医药(中医药)和生物技 术研发服务外包执行额达 608.6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将近 25%,2022 年 1-7 月离岸医药(中医药)和生物技术 研发服务外包执行额为 328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近 20%,这一持续增长进一步验证了全球订单转移趋势。
国内外多家制药企业纷纷在华扩产。自 2022 年以来,Thermo Fisher、Catalent、Lonza 等著名国际 CDMO 公司纷纷在国内新建厂房或扩大生产;国内多家 CDMO 上市公司也在 2022 年加入积极扩产的脚步。根据证券 日报的采访,CDMO 相关企业扩增产能释放的信号是企业 CDMO 订单饱满、需求旺盛。此外传统单一业务模式 的 CDMO 企业也逐渐在扩展其技术领域和产品组合,实现更抗风险的盈利模式。因此可以看到多家上市公司加 码投资,完善业务模式。
国内 CDMO 行业持续向好将会带动多肽合成试剂领域的发展。通常 CDMO 企业会根据产品生产工艺选择 合适的试剂,价格、质量以及供应链稳定性是选择供应商的主要因素。中国多肽 CDMO 行业的持续向好也会进 一步带动上游国内多肽合成试剂领域的发展,给国内的多肽合成试剂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由于多肽合成 试剂在整体生产成本占比较低,但在药物合成以及生产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 CDMO 企业在后期 替换合成试剂的意愿较低,在该领域发展较早、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试剂供应商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多肽合成试剂是酰胺键合成的关键材料
合成试剂在酰胺键合成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酰胺键是有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官能团之一。酰胺键(-CO-NH-)是一分子羧酸中的羧基(-COOH)与 另一分子中的有机胺中氨基(-NH2)经过脱水缩合反应而形成的化学键,它是多肽药物、众多小分子化学药物 的基本结构,是维持药物分子骨架、保持药物活性必不可少的基础单元。高温加热是酰胺键形成的主要方法,但不适于多肽药物制备。高温加热的方法合成酰胺键酰胺键(-CONH-)是一分子羧酸中的羧基(-COOH)与另一分子中的氨基 (-NH2)经过脱水缩合反应而形成的化学键。合 成酰胺键最理想的方法是羧酸和胺直接缩合,同时产生唯一的副产物水。但是高温加热的方法会破坏氨基官能 团的分子结构,因此目前使用高温方法合成酰胺键不适用于多肽药物的制备。同时这种方法形成的酰胺键极易 受到水解反应的影响,重新形成羧酸铵根盐。
通过形成活性中间体合成酰胺键的另一种方式,但存在副反应多、毒性产物、易消旋等问题。因为氨基较 为活泼,更容易与活化后的羧基进行反应,因此保护氨基、活化羧基形成酰胺键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基本 原理是将羧基上的-OH 转化成良好的离去基团,然后再和胺作用形成酰胺键,离去基团可以是酰卤化物、酰基 叠氮物、活性脂、酸酐等。但是,活性中间体法容易发生很多副反应,易消旋,价格高、速率低等缺点,因此 需要进一步改进。
应用多肽合成试剂则不再需要预先制备活性中间体,在合成效率、产品纯度和产物收率有重要作用。合成 试剂根据性能可以分成缩合试剂、保护试剂和手性消旋试剂。传统的酰胺键合成的实验中,一般需要两步完成, 先激活羧基形成酰氯、酸酐、混合酸酐、叠氮或活性酯等中间体,然后再与胺基化合物反应,传统方法应用在 小分子酰胺键合成中较为广泛。1955 年出现首个缩合试剂 DCC(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使用缩合试剂合成酰 胺键不再需要预先制备活性中间体,而是生成中间体后原位直接和胺作用最后键合形成酰胺。使用合成试剂不 仅简化了合成步骤, 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高活性中间体分离纯化以及存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副反应,如消旋、 不反应、收率低等。广泛应用于含酰胺键的多肽药物及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研发与生产中。
缩合试剂主要包括碳二亚胺型和离子型试剂。碳二亚胺型主要产品有 DCC、DIC、EDC·HCl 。离子型试剂 分为脲正离子型和磷正离子型;脲正离子型代表产品有 HATU、HBTU、TBTU 等,磷正离子型代表产品有 PyBOP、 BOP、AOP 等。第一代为碳二亚胺型缩合试剂,第二代至第四代分别为基于 HOBt、HOAt 和 Oxyma 生产的离子 型缩合试剂。碳二亚胺型试剂上市早、价格低,离子型试剂是未来趋势。碳二亚胺型试剂是第一代缩合试剂,凭借上市 时间早、价格较低等优势,目前在化学合成的多肽药物中使用占比超过 80%,但是由于碳二亚胺型试剂在合成 过程中对杂质控制以及产物手性的控制等效果不理想。以 DCC 为例,在它参与形成酰胺键的反应中,70%左右 的反应会产生外消旋产物,而离子试剂能更好的在片段缩合中降低消旋程度,我们认为离子型试剂是未来行业 的主要增长动力。
生产难度以及规模效应等原因,离子型试剂价格一般更高。碳二亚胺型缩合试剂价格明显低于离子型缩合 试剂价格,其中最早的碳二亚胺试剂 DCC 的价格仅为 152 元/kg,整体碳二亚胺型试剂的均价约为 600 元/kg, 但是离子型试剂整体均价约为 5423 元/kg,其中第三代磷正离子型试剂 PyAOP 价格超过 1.5 万元/kg,价格较高 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艺成本较高,同时目前客户采购量较少,还未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
保护试剂与手性消旋抑制试剂在反应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护试剂是一类应用于多肽药物、小分子化 学药物合成中,可以对包含有效成分的羧基或者氨基基团进行有效保护,使活性官能团暂时失活,避免其参与 反 应,并且方便在后续工序中脱除的试剂。保护试剂可有效保障药物的纯度。手性消旋抑制试剂是指使用在多 肽药物、小分子化学药物合成中能有效抑制缩合过程中产品手性消旋的试剂,保持药物的手性结构,提高产品 的光学纯度与药物活性。
合成试剂目前主要应用在多肽生产工艺
多肽药物生产方式分为生物发酵和化学合成。生物发酵是通过 DNA 重组技术,将编码多肽的 DNA 重组到 表达载体中,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表达生产多肽,生物发酵方法对于生产较多氨基酸的长肽链药物更具优势, 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均采用这类方法制备肽段主链。化学合成的方法主要是将氨基酸之间通过缩 合反应来进行,主要方法包括液相和固相两种方法。固相合成相比于液相合成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了固相合成 载体,代表产品有艾塞那肽、度拉糖肽和替尔泊肽。
多肽合成试剂作为药物生产工艺核心试剂,用户粘性强
多肽合成试剂的技术壁垒比较高,需要有高水平的化学合成和分析技术,以及对反应条件和合成试剂的特 性有深入的理解。
与 CDMO 企业合作紧密,下游用户粘性强。目前多数多肽药物在 CDMO 企业生产,而在试剂质量有保证、 供应稳定的情况下,合成试剂的选择更多由 CDMO 企业所决定,因此与 CDMO 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对于合成试剂 的供应商来说十分重要。同时药物生产的核心工艺在临床前阶段就已经确定,后期更换核心试剂的意愿较低, 因此具有较强的品牌壁垒。在研发中,试剂可以直接影响研发的进度和成败。下游客户对产品的选择十分谨慎, 在采购时倾向于品牌认可度高、市场口碑好的试剂产品。由于涉及产业研发生产一致性考虑,工业端客户用户 粘性更强。在生物药领域,下游客户偏好选择行业内品牌认可度高或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客户使用后更换产品 的意向较低,用户粘性强。
上市药品更换多肽合成试剂需要进行报备审批。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 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关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的规定,生产工艺及其重大变更均需经过验证。更换合成试剂虽未影响其它主要原料的变更,但也属于工艺变更。根据文件指示需要进行杂质谱分析、质量对 比研究、稳定性对比考察等操作,需要对 1-3 批变更后样品进行 6 个月加速及长期留样考察,并上报国家药监 局审批,涉及工作量巨大,因此,下游企业在产品获批后第一供应商供货及时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变更供应商, 因此公司与下游客户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黏性。
多肽药物带动合成试剂行业持续扩容
多肽合成试剂是有机合成、药物制备领域常温下合成酰胺键的基础。合成试剂市场将伴随着多肽药物市场 的增长持续扩容。多肽合成试剂市场持续扩容,离子型试剂占比逐步提升。据昊帆招股书统计 2015 年至 2020 年间,全球合 成试剂市场规模从 47.30 亿元增长至 56.2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51%。依靠离子型合成试剂的驱动,预计 2020 年至 2027 年,全球合成试剂市场规模将以 7.2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7 年全球合成试剂市场规模 将达到 91.50 亿元人民币。碳二亚胺型合成试剂因价格较低,是许多制药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首选,但随着下游 医药企业对原料质量标准的提高、创新药研发对研发效率要求的提升以及固相合成仪的广泛使用,离子型合成 试剂越来越受到下游医药企业的青睐。
全球范围碳二亚胺型试剂目前占比较高,离子型试剂增速更快。据昊帆招股书统计 2020 年全球碳二亚胺 型试剂市场规模为 48.70 亿元,离子型合成试剂市场规模为 7.50 亿元,整体市场规模约为 56.20 亿元(7.92 亿 美元)。虽然目前离子型合成试剂市场规模明显低于碳二亚胺型试剂的市场规模,但离子型试剂的成长性明显 高于碳二亚胺型试剂,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离子型试剂更具性能优势。根据昊帆生物招股书,预计 2020 至 2027 年间,全球离子型试剂市场规模将以 18.4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7 年,全球离子型合成试剂市场 规模预计将达到 24.60 亿元。
国内多肽合成试剂市场成长性好,空间广阔。根据昊帆生物招股书统计,2020 年我国合成试剂市场规模 约为 17.30 亿元,占全球多肽合成试剂市场的 30.78%;到 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32.90 亿元,20-27 年复合增 长率约为 9.62%。其中,2015 年至 2020 年间,我国碳二亚胺型试剂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 3.42%,预计 2020-2027 年,该市场将以 3.61%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规模从 2020 年的 14.20 亿元增长至 2027 年的 18.20 亿人 民币。离子型合成试剂发展迅速,2020 年的市场规模虽然仅为 3.10 亿人民币,但成长性良好,预计 2020 年至 2027 年,该市场将继续以约 24.9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7 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 14.70 亿人民币。
多肽合成试剂替换意愿较低,并伴随着多肽类药物管线推进持续放量。多肽合成试剂的选择通常在多肽药 物临床前合成工艺开发时确认,由于其成本较低,同时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入临床阶段之后替换 意愿较低。并且合成试剂的使用量伴随着管线推进持续增长。
重点企业分析
国内领先的多肽合成试剂生产商
多肽合成试剂领域头部企业。昊帆生物成立于 2003 年,是国内较早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多肽合成试 剂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有机合成领域积累了大量研发成果,已在多肽合成试剂、通用型 分子砌块、蛋白质试剂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各环节建立了完整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形成了自动化生产技术、 晶体粒径控制技术、杂质检测与控制技术、管道反应技术、多官能团复杂有机分子砌块选择性保护技术、酶反 应技术、蛋白质交联剂特色膜分离提纯技术、低温脱水成环技术等核心技术。公司股权结构清晰稳定。公司实控人为董事长朱勇,通过直接持股和苏州昊勤间接持股,合计持有公司 64.05%的股权。暂未引入战略投资者。
公司核心高管团队专业技术背景出身。创始人朱勇拥有多年研发经验。管理层团队成员均在产业界深耕多 年,具备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公司打造出技术一流的管理、研发及销售团队。
主要产品与服务:多肽合成试剂、分子砌块及蛋白试剂多领域布局
经过近 20 年的行业深耕和技术积累,昊帆生物已形成了以多肽合成试剂为主,通用型分子砌块和蛋白质 试剂为辅的产品体系。多肽合成试剂是公司主要产品,又分为缩合试剂、保护试剂和手性消旋抑制试剂。
昊帆主要产品还包括分子砌块以及蛋白质试剂。通用型分子砌块产品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 Boc 保护衍生物、 苯环砌块、吡啶环砌块、吡咯环砌块、非天然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胍基砌块、肼基砌块、脒类砌块、羟胺砌块、 天然氨基酸衍生物、亚胺砌块等 60 余类, 主要涉及脂肪胺类合成砌块、三价磷类合成砌块、手性醇类合成砌 块和非天然氨基酸类合成砌块等领域, 细分产品超过 400 种。基于在保护试剂领域的技术积累与产品开发经 验,公司的 Boc 保护衍生物类分子砌块产品竞争优势明显。由于分子砌块的使用贯穿新药研发的全生命周期, 其重复使用属性使得后期分子砌块用量呈倍数级增长。
蛋白质试剂主要应用于 ADC 药物。公司的蛋白质试剂产品主要包括蛋白质交联剂与蛋白质还原剂,经过多 年的研发积累和技术沉淀,公司设计并建立了涵盖大量双官能团连接体的蛋白质试剂化合物库,现有蛋白质交 联剂产品 70 余种,蛋白质还原剂产品 5 种。自主研发的蛋白质交联剂作为 ADC 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连接抗体与毒素,是 ADC 药物有效递送细胞毒性药物的基础,也是决定 ADC 产物毒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是国内较早开展蛋白质交联剂研发与生产的企业,是 ADC 药物用蛋白质交联剂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目 前建有江苏省异双功能蛋白质交联剂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蛋白质交联剂研究生工作站,承担苏州市蛋白质交 联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以多肽合成试剂为主,业绩持续增长
公司业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受益于全球小分子化学药、多肽药物以及 ADC 药物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以 及公司自身竞争力的显著增长,公司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经营业绩指标保持增长的态势,公司 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主要受宏观经济及原材料波动等多重因素的阶段性影响。
公司自 2020 年一季度至 2022 年二季度各季度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司部分客户根据其生产经营需要于 2021 年初向公司采购多肽合成试剂产品金额较大而第二季度订单有所减少。2022 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继续 保持较快增长,2022 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有所下滑,主要受到疫情以及生物医药投融资景气 度等方面的影响。2023 年 Q1 营业收入 1.25 亿元,同比增长 3.41%,环比有 44%的增长。公司产品以多肽合成试剂为主,同时还有通用型分子砌块和蛋白质试剂等产品。近三年公司多肽合成试 剂、通用型分子砌块和蛋白质试剂销售收入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多肽合成试剂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 年收入占比超过 78%。多肽合成试剂板块中,缩合试剂收入 占整体收入比例约为 47.13%,其中离子型试剂 22 年收入超过 1.67 亿元,公司的离子型缩合试剂 HATU、 HBTU、TBTU 和 PyBOP 等产品具有选择性高,消旋化程度小,无毒等优势;获得了国内下游 CRO、CDMO 等公司的认可,并且伴随着下游公司研发及商业化的项目不断增多,采购需求不断增长。碳二亚胺型是 第一代缩合试剂,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与手性消旋抑制试剂以及保护试剂共同使用,解决在酰胺 键合成中的手性消旋问题,2021 年和 2022 年,下游抗病毒药物商业化生产对 RPS-1306 的需求量大幅增 长,带动手性消旋抑制试剂销售收入快速增长。
国内华东区收入占比高,海外快速增长。2020-2022 昊帆生物内销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78.82%、 72.22%和 72.74%,国内收入占比较高,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境内销售区域来看,华 东地区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 57.70%、 53.31%和 52.89%,占比较高,主要是由于华东地区汇集了较多的新药研 发及制造公司,且多为公司目标客户。外销收入占比分别为 21.18%、 27.78%和 27.26%, 近年来,公司 PyBOP、 HATU、HOPO 等产品,凭借可靠的质量及稳定的供应,逐步获得境外客户的认可,随着与 Bachem AG、 Luxembourg、 Dottikon、 abcr GmbH、赛默飞以及赛诺菲等境外客户的合作深入,境外销售收入明显增长,使 得外销收入占比逐年上升;2022 年,公司对境外客户销售收入为 1.22 亿元,保持稳定增长,境外收入占比与 2021 年基本持平。
毛利率受到产品结构影响有所波动。2020-2022 昊帆生物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46.82%、 46.44%和 43.26%, 2020 年至 2021 年综合毛利率保持平稳, 22 年毛利率有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部分产品售价降低、产品成本上 升以及产品结构变动等因素影响,同离子型试剂 HATU 等产品随自产比例的提升,由于自产初期的成本较高, 毛利率较 2021 年有所下降,预计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HATU 等自产产品的毛利率将会有所提升。
公司综合毛利率与市场可比公司相比处于合理范围。2020 年至 2022 年,可比上市公司毛利率平均值为 62.81%、 62.48%、61.28%,键凯科技和皓元医药的毛利率水平高于公司,药石科技近三年毛利率与公司较为接 近,键凯科技的毛利率高于公司一方面因为产品有所不同,导致毛利率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与公司相比,键凯 科技同时向下游客户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的毛利率相对较高;皓元医药的综合毛利率高于公司,主要因为 公司工具化合物的毛利率较高,因此公司综合毛利率与可比公司相比处于合理范围。
研发费用持续增长,增强核心竞争力。2020-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95%、 4.01% 和 4.97%,持续的研发活动有利地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同时公司在多肽合成试剂、 通用型分子砌块和蛋白质 试剂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在该领域深耕多年, 形成了丰富的技术储备, 一方面,公司持续开发新产 品,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工艺优化,产品特点决定单个产品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基于公司产品优 势和市场的增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增速明显高于研发费用的增速,导致研发费 用占比较低。
直销模式为主,工业端收入占比高。公司以直销为主,2020-2022 直销模式下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 70.08%、69.28%和 72.83%。直销模式客户包括医药研发与生产企业、试剂公司和科研院校三种类型,其中医药 研发与生成企业占比超 60%。市场推广方式多样。昊帆生物综合运用互联网推广、专业学术期刊、行业展会和研讨会等多种市场推广手 段,构建公司行业品牌影响力,促进公司产品销售。公司还主动联系客户、争取产品订单合同,同时通过已有 老客户的推荐,与被介绍的客户进行交流后直接进行商务谈判、签署合同。
领先优势:自建产能,产品齐全,客户资源丰富
公司自建产能,逐步摆脱委外加工带来的经营风险。目前进口品牌 MilliporeSigma 和 IRIS Biotech 主要 通过采购或委托生产获得合成试剂,而昊帆未来计划通过自建产能来逐步实现自产,因此未来昊帆将会在产品 价格、供应链稳定、质量控制等方面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好的保障。昊帆目前的主要产品通过委外加工、外采 以及自产结合的方式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委外加工厂商的生产经营不受公司控制,存在委外加工厂 商不 能按时完成公司向其下达的生产任务或产品的质量无法满足公司要求的可能性,在经营层面存在一定风 险。
公司基于多年的研发经验已经自主掌握了产品的核心生产技术。2021 年 6 月,公司自由生产车间建 设完成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总产能 350 吨,2021 年 6-12 月自产产量为 87.02 吨,2022 年自产产量为 203.17 吨。同时公司通过募投项目“安徽昊帆年产 1002 吨多肽试剂及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及其他生产基 地的陆续建成及实施, 实现更多产品的规模化自主生产,在不断丰富产品种类的同时,逐步提高公司产 品的自产比例。
产品齐全,服务响应快,价格优势明显。技术服务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公司在 多肽合成试剂、通用型分子砌块、蛋白质试剂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各环节建立了完整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形 成强大的技术服务能力。一方面对公司自身产品的整体质量提升与市场竞争力构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 方面公司研发部门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迅速制定合成工艺,从而为公司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昊帆在多肽合成试剂领域局部全面。从外资企业不同公司的发展侧重点不同,如 Peptide Institute 和 TCI 聚 焦于第一代至第三代合成试剂,Luxembourg Bio Technologies 侧重于第二代至第四代合成试剂。目前昊帆生 物、MilliporeSigma 和 IRIS Biotech 三家企业产品线可覆盖第一代至第四代新型合成试剂。同时由于昊帆的产品 价格相对合理,目前已经覆盖了国内超过 60%使用合成试剂的用户。昊帆凭借着价格和质量优势,获得了客户 的青睐,未来在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可观。
客户资源稳定,用户粘性强。公司客户覆盖国内外 1900 余家医药研发与生产企业、 CRO、CDMO 公司, 其中不乏跨国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如 Bachem AG、Olon S.p.A 等,以及药明康德、凯莱英、康龙化成等国内专 业从事医药研发和生产的服务外包知名企业。上述客户对供应商有着严格的认证壁垒,一旦与上述客户通过合 作建立了互信的基础,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将不断深化合作关系。公司前五大客户 销售额占比逐年提升,从 20 年 27.58%提升至 22 年的 33.06%,可以看出大客户的粘性以及对公司的销售收入 起到非常重要的左右。其中药明康德、凯莱英在 20-22 年一直是公司前五大客户,国际知名企业同公司的长期 合作也从侧面反映出公司的产品质量可以得到保证,更好的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