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已过,后端锂电设备龙头再起航——杭可科技(688006)深度报告

至暗时刻已过,后端锂电设备龙头再起航——杭可科技(688006)深度报告
2022年06月12日 10:51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投资要点

公司层面:后端锂电设备龙头,业绩有望V型反转。公司深耕后端锂电设备研发20余年,目前主要产品包括软包数码及动力/方型动力后处理系统、圆柱后处理系统、测试系统等,技术实力雄厚,客户几乎囊括所有的数码和动力电池领域头部企业。公司规模体量快速扩张,2015-2021年营收CAGR为45.85%,归母净利润CAGR为26.63%。其中,2021年公司净利润下滑36.79%,主因是2020年接单毛利率下滑(2020年订单决定2021年业绩),2021年内外销结构变化(毛利率较低的内销收入占比提升),以及产能快速扩张带来的费用前置。展望2022年,公司业绩有望迎来V型反转。此外,公司近三年实施三轮股权激励,充分绑定核心员工利益,且业绩考核指标较高,表明公司对未来快速发展的信心。

行业层面:β上行,α分化,后端锂电设备空间广阔。我们认为,2022年锂电行业将持续高歌猛进的扩产趋势,全年扩产规模有望达到500GWh,行业整体β上行趋势确定,但也将迎来α分化。伴随锂电设备厂商规模的快速扩张,不同公司管理半径及供应链资源整合迥然,净利率水平及利润兑现成色差异较大。具体到后端设备上,其是锂电池制造工艺中的最后一道关键工艺,直接决定了电池成品率和最终品质,根据我们测算,2022-2023年锂电后端设备市场容量分别为274亿元、317亿元,并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较高水平。

竞争优势:技术+客户构筑核心壁垒,持续受益行业扩产。技术上,公司在化成分容核心指标,例如:充放电过程电压/电流的控制检测精度、能量利用效率、充放电过程温度/压力控制、系统集成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且自主研发的高温加压化成技术被诸多国际一线生产商采用,引导了客户需求。客户上,公司始终奉行大客户优先战略,聚焦行业头部玩家,有望充分受益下游扩产及集中度提升,且技术上能够跟随头部客户,始终保持领先性。此外,在盈利水平上,我们判断,公司至暗时刻已过(基于:①2021年开始,下游迎来扩产潮,对于对设备商而言,行业由“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接单毛利率普遍提升;②公司产能扩张趋缓,费用率有望迎来趋势性降低;③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大,规模化效应有望逐渐凸显),将迎拐点。同时,公司海外核心客户SK和LG等,扩产量大(已中标SK两个工厂24条线的设备订单),叠加2022年公司整体战略将重新侧重于海外市场,有望充分受益大客户在海外扩产进程,订单质量将进一步提升,持续看好公司的未来成长。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6.52/10.72/15.76亿,对应的PE分别为39/23/16倍。公司作为后端锂电设备龙头,技术实力行业领先,客户结构优秀。受益2021年以来下游动力电池行业的大规模扩产,公司业绩将迎拐点。同时,2022年海外客户(LG、SK等)扩产量大,公司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海外客户为主的锂电设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锂离子电池行业波动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需求下降的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市场规模不及预期、公司所处锂电设备领域竞争加剧风险、依据信息数据滞后风险。

正文分析

1、公司层面:后端锂电设备龙头,业绩有望V型反转

1.1、公司定位:后端锂电设备龙头,聚集充放电设备

深耕后端锂电设备研发20余年,技术积累深厚。公司始创于1984年,1997年研发成功首台64通道圆柱锂电池化成设备,2001年、2008年相继成为ATL、三星SDI(是其中国首家充放电供应商)设备供应商。2010-2018年,公司成功开发出高精度线性充放电技术、推出能量回收型动力电池化成分容系统、全球首家投产3C软包512通道聚合物恒温化成设备及400通道18650和21700兼容圆柱型锂离子化成分容系统。公司深耕后端锂电设备20余年,技术实力雄厚,2019年7月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另外,公司持续拓展下游大客户,目前几乎所有的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头部企业均为公司客户。

主营业务:聚焦于后处理阶段,以充放电设备为主。公司致力于各类可充电电池,特别是锂电池的后处理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软包动力/方型动力后处理系统、圆柱后处理系统、软包数码后处理系统、测试系统、物流设备、软件系统。

1.2、组织架构:管理层充分持股,股权激励绑定核心管理层利益

实际控制人充分持股,控制权稳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曹骥和曹政,两人系父子关系。截至2022年Q1,两人合计控制公司69.32%的股权,持股集中度高,控制权稳定。

实施多轮股权激励,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2020-2022年,公司连续三年实施三次股权激励。我们认为,公司实施多轮股权激励有利于绑定核心员工利益,激发其积极性,有助于公司长远发展。同时,较高的业绩考核(以2022年股权激励为例,第一期业绩考核指标为2022年净利润同比2020年实现翻倍,即:2020-2022年净利润CAGR为41.42%)也表明公司对未来快速发展的信心。

1.3、经营状况:订单高增,业绩有望V型反转

营收规模持续增长,利润端有所波动。2015-2021年营收CAGR为45.85%,归母净利润CAGR为26.63%。其中,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4.83亿元,同比增长66.35%,归母净利润为2.35亿元,同比下滑36.79%。业绩下滑原因:①2020年接单价格下降明显(2020年订单决定2021年业绩),盈利水平下滑;②内外销结构变化(毛利率较高的外销收入占比下滑);③股份支付费用增加;④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汇兑损失同比增加0.39亿元;⑤产能快速扩建,员工人数和交付规模均快速增长,导致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随之增加(即2021年锂电设备行业普遍存在的费用前置现象);⑥政府补贴同比下降0.18亿元。

2022年开始,公司业绩有望迎来V型反转。2021年,下游动力电池行业大规模扩厂,公司订单供不应求,实现猛增,为2022年业绩高增奠定基础。同时,订单盈利水平(盈利水平具体分析见3.4节)有明显提升;此外,随着2021年大规模扩建产能,人员和场地均大幅增加,2022年开始,人均产出将有所提升,规模化效应有望持续显现。综合多方因素考虑,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开始业绩有望迎来V型反转。

长期维持较高毛利,盈利能力位居行业前列。公司产品技术含量高,定位高端,具备较强竞争力。与同行相比,毛利率和净利率长期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2018-2021年公司毛利率分别达到46.66%/49.36%/48.44%/26.25%。净利率分别达到25.80%/22.18%/24.91%/9.47%。除产品竞争力强外,外资客户占比较高亦是公司盈利水平高于同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行业少有的以外资客户,如LG、SK等为主的锂电设备企业)。

2、行业层面:β上行,α分化,后端锂电设备空间广阔

2.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动力电池行业扩产加速

全球电动车销量高增长,欧洲和美国是第二、三大市场。根据CleanTechnica网站公布数据,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近650万辆,同比+108%。随着欧盟和欧洲主要国家公布碳排放规划和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各国政府补贴扶持政策不断落地,政策驱动助力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021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近 200 万辆,同比+60%;2021年11 月,美国众院投票通过拜登的 1.75 万亿美元《重建更好未来》法案,新能源车方面,将税收抵免优惠 7500 美元提升至 1.25 万美元,并去除此前政策中单一车企只能获得累计 20 万辆的额度限制,改为电动车渗透率达到 50%之后对补贴进行退坡。2021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64 万辆,同比+98%。

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随着国家和各省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激励,北上广深等主要发达城市对传统燃油车的号牌管制,叠加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逐步提升,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 4月新能源车销量29.9万,同比+44.6%;受疫情影响,销量环比-38.2%,但4月新能源车渗透仍继续提升至25.3%,环比+3.6%,表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断提升,需求增长可持续性强。根据电动车百人会估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在700万到900万之间;2030年,大致在1700万到1900万之间。保有量方面,2025年中国会超过3000万辆,2030年大概接近1亿辆。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电动车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迎来更快速的增长窗口期,进而带动上游电池厂商的扩产浪潮,锂电设备厂商亦将充分受益。

2022年动力电池:装车量持续提升,市场集中度高。2022年4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3.3GWh,同比增长58.1%;4月受疫情影响,环比下降38.0%;2022年1-4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64.5GWh,同比上升104.1%。2022年1-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2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8家;排名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合计装车量为61.14GWh,占总装车量比为94.7%,市场集中度呈提升趋势。

2022年展望:电池厂商扩产仍为近年锂电设备投资主旋律。

动力电池产量持续上升,电池厂商扩产意愿强烈。2022年4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为29.0GWh,同比增长124.1%;4月受疫情影响,环比下降26.1%;2022年1-4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129.6GWh,累计同比增长183.5%,呈现快速增长发展势头。结合目前国内外市场扩产规划,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仍为动力电池厂商扩产高峰期,2022-2025年产能增量需求为2184GWh,对应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约3800亿元(即:图表19中2022-2025年产产能和设备空间加总)。

自2021年开始,动力电池供需缺口导致行业新建产能加速,根据图表19的测算,2021-2025年锂电设备年均新增市场空间将近800亿元。2024年及后续年度随着产能瓶颈期过去,行业新增产能边际放缓,而在巨大的存量产能背景下,新旧产能转换有望逐渐加快,进而对锂电设备产生更新需求。根据五年一代的设备更新周期,2024-2025年锂电设备空间约为900亿元/年。

2.2、2021年整体回顾:重订单,轻业绩

锂电设备厂商业绩持续增长。整体来看,锂电设备行业2021年收入275.11亿元(+67.18%),归母净利润27.26亿元(+34.56%)。受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扩产需求加速带动锂电设备行业高景气度。由于锂电设备业务收入确认周期较长,2021年业绩主要追溯至2020年订单,彼时受疫情影响订单毛利率水平较低,同时受原材料价格及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因此总体呈现出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情况。整体上看,2021年市场更看重锂电设备商订单增长,对盈利能力要求并不苛刻。

锂电设备厂商新签订单加速增长。

存货及合同负债情况:2021年,行业内锂电设备公司存货同比增长138.07%,合同负债同比增长100.77%,表明锂电设备行业新增及在手订单快速增长,为行业后续业绩高增提供支撑。

新签订单金额快速提升:选取5家代表性公司作为样本,2021年行业内锂电设备公司合计获取订单约456亿,较2020年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13%,新签订单金额快速提升,且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为满足订单需求,各厂商均加速产能及人员扩张步伐。自2020年以来,锂电设备厂商合计通过IPO及再融资方式募集资金超过80亿元,用于各自产能扩张及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在产能快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各厂商配套员工人数亦在逐步增长。2021年行业内各公司员工人数增长均超过40%,平均增速亦接近80%。另外,随着2021年锂电设备订单爆发式增长(从2020年100GWh增长至300GWh),行业产生“外溢现象”,即从一线供应商向二线厂商蔓延,锂电设备厂商均获得了可观的订单。随着大圆柱电池,刀片/短刀片电池等新技术电池的普及,预计2022年订单将往更有技术实力和规模效应的头部锂电设备公司集中。

2021年总结:重订单、轻业绩。从锂电设备公司股价表现来看,呈现“只看订单,不看业绩”的特征。2021年锂电设备公司的业绩普遍差(由2020年新增订单决定),但新增订单成为股价催化剂(即:大额订单的披露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态度,拉动股价攀升),市值的边界是由2022年业绩来“锚定”:2021年新增订单决定2022年收入,进而决定2022年的业绩,这就是2021年市值上涨的“锚”。以海目星先导智能为例,2021年大额订单或中标信息的披露,短期都推动了股价不同程度的上涨。

2.3、2022年投资策略:β上行,α分化

行业β属性凸显:2022年伴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自2020年初的2.5%提升至2022年3月的12%,而至2022年4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上升至25.3%水平。锂电行业扩产趋势明确(从2021年的约300GWh增长到2022年的约500GWh),锂电设备行业强β属性凸显。

个股α将分化:在2021年以来的高速扩产背景下,锂电设备公司α属性分化来自两方面:一是人员和场地倍数级扩张导致的管理半径问题;二是供应链资源整合带来的成本管控问题。上述分化将直接体现在净利率水平这一关键指标上。2022年将会是业绩兑现的一年,新增订单不再是股价上涨的唯一驱动力了。因此,2022年我们将重点考察各家公司的净利率水平及变化趋势,这对于指导2022年的投资至关重要。

2022年展望:重点关注盈利水平改善标的。

盈利能力下滑情况普遍存在。自2020年以来,锂电设备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平均值均呈现下降趋势。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1、2020年疫情初期,由于行业预期不明朗,竞争激烈导致订单盈利水平较低;2、2021年行业迎来扩产潮,锂电设备厂商为应对急剧增长的订单需求,加大在原材料、产能及人力等各方面投入,成本费用前置导致整体净利率水平下滑。

重点关注具备优质管理基因的锂电设备公司。在行业β整体上行背景下,具备优质管理基因的公司将脱颖而出,有望在本次扩产浪潮实现进一步的蜕变。而净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则是检验锂电设备公司管理半径的有效标准。

2.4、后端设备:决定电池成品率和最终品质,空间广阔

前言:杭可科技目前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以锂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为主,故本节主要围绕锂电池后处理系统行业展开论述。

锂电池电芯生产过程:一般分为极片制作、电芯组装、后处理(激活电芯)等三大步骤,其中极片制作包括搅拌、涂布、压片、烘烤、分条、制片、极耳成型等工序;电芯组装主要包括卷绕或叠片、电芯预封装(入壳)、注电解液、封口等工序;后处理主要包括电芯化成、分容、静置、检测、分选等工序。

锂电池生产线后处理:是电芯制造完成后的工序,主要是完成电芯的激活、检测和品质判定,具体包括电芯的化成、分容、检测、分选等工作。经过后处理,电芯得以达到可使用状态。

后处理系统决定电池成品率和最终品质。后处理工艺是成套锂电池制造工艺中的最后一道关键工艺步骤,直接决定了电池成品率和最终品质。以核心工序化成、分容为例:

化成:从原理上说,化成就是激活电芯(使电池中活性物质借第一次充电转成正常电化学作用,并使电极主要是负极表面生成有效钝化膜或SEI膜),使电芯具有存储电的能力。锂电池的充放电都是通过锂离子在负极嵌脱过程而完成的,由于锂离子的嵌入过程必然经过覆盖在碳负极上的SEI膜,因此SEI膜的特性决定了嵌脱锂以及负极电解液界面稳定的动力学特征,也就决定了整个电池的性能,如循环寿命、自放电、额定速率以及电池的低温性能等。SEI 膜的形成与电解质、溶剂、温度和电流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电解质和溶剂属于锂电池材料方面的特性,而温度和电流密度则属于化成设备的范畴。因此,化成工序中保证温度和电流控制精度、一致性和稳定性对于锂电池内部SEI膜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SEI膜决定了锂电池的循环寿命,自放电以及低温性能等关键指标。

分容:即“分析容量”,就是将化成好的电芯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充放电,以测量电芯的电容量。分容需要对电芯进行一次完整的充电及放电,计算并记录充放电全过程的电压、电流、恒流充电时间及容量、恒压充电时间及容量、放电时间及容量,充电能量、放电能量、温度等物理量。这些测试数据作为判断电池合格性水平、一致性水平、等级划分、电池配组和制造工艺改善分析等重要环节的基础数据。确保上述数据的准确性、可信赖性是分容设备的最核心任务。因此,分容设备的控制和检测精度、长期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对电池生产制造过程的品质、生产合格率、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锂电后处理系统市场空间广阔。根据产业链上下游调研的反馈,同时参考高工锂电数据,动力电池厂商单GWH产线投资强度约为1.8-2.0亿元,后端设备价值量占比约30%,其中化成分容系统占70%。参考图表19的扩产数据可测算,2022-2023年锂电后端设备市场容量分别为274亿元、317亿元,并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较高水平。因此我们判断,锂电后端设备未来仍具备较高的投资空间。

3、竞争优势:技术+客户构筑核心壁垒,持续受益行业扩产

3.1、技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具备领先优势

设备技术性能行业领先。后处理系统的核心技术集中于充放电过程电压/电流的控制检测精度、能量利用效率、充放电过程温度/压力控制、系统集成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等。目前公司可以做到电压控制/检测精度为万分之二、电流控制/检测精度万分之五的水平,精度行业领先。另外,在能量利用方面,公司可将充电总效率提升至80%以上,而且能够做到在典型工况下将放电电量的80%以上回馈电网,高于同行。

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引导客户需求。以高温加压化成技术为例,该技术改变了软包/聚合物锂电池先加温加压,再充放电的传统工艺,实现了在施加压力和高温条件下同时进行充放电,显著提高电池的生产效率和品质。该技术是由公司自主研发并申请发明专利,并被诸多国际一线生产商采用,引导了客户相关需求。

3.2、客户:聚焦行业头部玩家,持续受益下游扩产及锂电厂商集中度提升

绑定国外内众多知名厂商。公司始终奉行大客户优先战略,与国际一流的电池制造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消费电池领域,客户主要包括三星、LG、村田、亿纬锂能、宁德新能源等;在动力电池领域,客户主要包括LG、SK、比亚迪国轩高科、天津力神、宁德时代等。2019-2021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营收比例分别为71.97%、76.94%、57.32%。公司近期公告中标SK On(韩国SK旗下子公司,专注从事动力锂电池业务)两工厂共计24条线7.3亿元订单,海外业务取得积极进展。

受益下游扩产及锂电厂商集中度提升。一方面,第2章已介绍,动力电池行业未来几年仍将维持高速扩产态势,进而带来设备端投资的快速增加,公司作为后端锂电设备的龙头,有望率先受益。另一方面,动力电池行业装机集中度也在持续提升,2019-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TOP10企业合计装机量占比分别为89.4%、91.8%、92.3%。公司下游均为动力电池行业头部客户,亦将受益头部客户集中度提升的趋势。

技术上跟随头部客户,保持领先性。公司聚焦于行业头部客户的一大优势在于,这些国际一流的电池制造商,引领着锂电池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为这些公司进行设备配套,对公司自身在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的理念和意识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公司业务水平的提升,使公司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持续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3.3、下游:行业少有的覆盖全主流电池形态的厂商

公司设备可面向全主流电池形态。不同类型的电池、不同的电池制造商具有不同的后处理生产工艺要求,例如除了常温条件下的充放电工艺外,与方形电池相关的有独特的负压化成工艺和拘束模式充放电工艺,与软包电池相关的有高温加压充放电工艺、恒温充放电工艺等。公司针对不同形态的电池制造工艺,均已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是行业少有的覆盖全主流电池形态的厂商(同行中,韩国PNE Solution公司的设备主要面向软包电池;日本片冈制作所的设备主要面向圆柱电池;国内同行业可比公司设备能够覆盖全主流电池形态的较少)。

3.4、盈利水平:至暗时刻已过,将迎拐点

多重不利因素叠加,2021年盈利水平跌入低谷。2021年,公司净利率为9.47%,同比大幅下滑15.44pct,盈利能力迎来至暗时刻。主要原因:1)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下游扩产意愿较弱,对设备商而言,行业处于“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2020年度新接订单的价格下降较大(2020年订单决定2021年业绩),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本年度收入确认的内外销结构变化(外销毛利率远高于内销。2020年外销占比为41%,2021年预计降低至25%)等因素影响,导致2021年综合毛利率大幅下滑;2)产能大规模扩建,员工人数和交付规模均快速增长,导致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随之增加,即费用前置;3)2021年实施股权激励,股份支付费用增加;5)人民币快速升值导致外币的汇兑损失增加。

至暗时刻已过,盈利水平将迎拐点。我们认为,公司2022年盈利水平将会迎来拐点,主要原因:1)2021年开始,下游迎来扩产潮,对于对设备商而言,行业由“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接单毛利率普遍提升;2)公司产能扩张趋缓,费用率有望迎来趋势性降低;3)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大,规模化效应有望逐渐凸显。

展望:在2021年订单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22年订单仍有望维持高增速。同时,公司海外核心客户SK和LG等,扩产量大(已中标SK两个工厂24条线的设备订单)。公司层面,海外子公司布局持续完善,2022年公司整体战略将重新侧重于海外市场,有望充分受益大客户在海外扩产进程,订单质量将进一步提升,持续看好公司的未来成长。

4、给予“增持”评级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6.52亿元、10.72亿元、15.76亿,对应的PE分别为39/23/16倍。公司作为后端锂电设备龙头,技术实力行业领先,客户结构优秀。受益2021年以来下游动力电池行业的大规模扩产,公司业绩将迎拐点。同时,2022年海外客户(LG、SK等)扩产量大,公司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海外客户为主的锂电设备公司,有望充分受益。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我们选取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维权)等5家公司作为可比公司,2022-2024年可比公司PE平均值分别为28.56、18.63、13.90倍。公司PE高于可比公司均值,考虑到公司客户结构优秀,历史盈利水平位居行业前列,同时受益海外扩产,公司订单和业绩弹性更大。我们看好公司的成长性,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5、 风险提示

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0%以上。如果部分客户经营情况不利,或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公司经营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

锂离子电池行业波动风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主要来源于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后处理系统,公司客户主要为国内外知名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但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也相应进行了结构性调整,未来几年电能量密度低、续航性能差、技术水平落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获得的政府补贴将大幅下滑,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也将随之进行结构性调整,产业集中度日益升高,可能出现部分国内动力电池生产商产能利用率较低,低端产能过剩,资金周转较为困难的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需求下降的风险。自2020年1月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蔓延,海外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可能导致公司部分海外客户无法按时完成项目,或相关投资预算缩减或投资计划延后,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汇率波动的风险。公司的销售收入中有部分为外销收入,外销收入主要以美元结算,因此汇率波动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会产生一定影响。

市场规模不及预期。本文市场规模测算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所处锂电设备领域竞争加剧风险。目前公司在后端锂电设备领域占据较高份额,存在后进入者抢占份额,进而导致公司市占率降低风险。

依据信息数据滞后风险。本篇报告从撰写到最终发布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存在所依据的信息数据滞后的风险。

文章来源:《杭可科技深度报告:至暗时刻已过,后端锂电设备龙头再起航》-20220610文章来源:《杭可科技深度报告:至暗时刻已过,后端锂电设备龙头再起航》-20220610

 特别声明

本订阅号为中泰证券机械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中泰证券机械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的资料均摘自中泰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经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报告的摘编而产生的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请注意,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研究观点可根据中泰证券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中泰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仅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就本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任何订阅人不应凭借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进行具体操作,订阅人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所有投资风险。在任何情况下,中泰证券及相关研究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泰证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保留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一切法律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或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转载或者复制本订阅号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转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机械组介绍

冯胜,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执业编号:S0740519050004。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3年机械行业实业工作经验,7年证券公司机械行业研究经验;具备深厚的产业资源,熟悉企业发展规律和运营管理,对产业与资本的结合具有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机械行业细分领域全覆盖。2019年5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2020年机械行业新财富入围团队。

王可,执业编号:S074051908000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2019年5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光伏装备、3C装备、通用设备等领域,2020年机械行业新财富入围团队核心成员。

郑雅梦,执业编号:S074052008000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2019年5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油服装备、轨道交通、消费属性装备等领域,2020年机械行业新财富入围团队核心成员。

张豪杰,执业编号:S0740520100002。重庆大学金融硕士,2020年10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工程机械、制砂设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

谢校辉,兰州大学金融学硕士,2020年7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半导体设备、服务机器人、机床工具等领域。

王子杰,CFA  约克大学金融工程硕士,2021年9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3C、锂电及激光设备等领域。

张晨飞,浙江大学金融硕士,2022年3月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重点覆盖激光、MiniLED等电子设备领域。

股民福利来了!十大金股送给你,带你掘金“黄金坑”!点击查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锂电 杭可科技 股权激励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3 三一重能 688349 29.8
  • 06-13 亚香股份 301220 35.98
  • 06-13 国缆检测 301289 33.55
  • 06-13 优机股份 833943 7
  • 06-13 拓山重工 001226 24.6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