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约束在哪?明年能否反弹?

消费的约束在哪?明年能否反弹?
2021年12月23日 09:42 市场资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今年消费修复低于预期的核心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和疫情防控的约束。综合经济周期、政策趋势、疫情扰动等几个维度看,明年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回暖带动居民消费向趋势回归。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前期受到疫情、成本等因素影响,低估值的消费板块或是配置的优选。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今年消费修复低于预期的核心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和疫情防控的约束。

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视角:1、升级类消费品的零售额增速较快,而中低端消费品尚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收入分化加剧。2、疫情扰动下,线下消费场景依然承压,餐饮收入跟随疫情变化波动。3、网上零售红利正在减退。4、不同规模零售企业、个体商户经营状况的分化。

消费服务业GDP的视角: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工业的表现均显著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也意味着与工业相关的服务业不会太差。从排除法的角度看,拖累GDP的绝大多数是线下、接触型的居民生活服务业。从GDP的分项来看,比较直观的是住宿餐饮业,其次是批发零售业,但不可忽视的是GDP“其他”项增速的大幅下滑,大量的居民服务业包含其中,如日常的家庭服务、理发、修理等各类居民服务,以及文体娱乐、医疗健康、教育等居民相关消费。

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的“预期转弱”,消费意愿的下降。从历史规律来看,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与居民收入在趋势上高度相关。央行对城镇储户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居民对于就业和收入的信心在持续下滑,三季度均降至荣枯线以下。在就业和收入的承压下,倾向于增加消费或投资的居民占比有所下降,倾向于增加储蓄的居民比例提升。

明年消费怎么看?

消费的后周期特性与居民收入有关。历史上冲击过后,居民消费支出的复苏往往偏缓,滞后于经济复苏2年左右。消费的后周期特征之所以比较明显,原因在于居民收入的修复往往慢于GDP。政策刺激后的经济复苏往往在短期内容易形成不平衡的收入分配结构,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直到居民收入回到疫情前水平,消费需求才能回归。

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有望提振居民收入。明年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将强于今年,有望传导至居民收入。除此之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12月21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要“用好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工具,实施好即将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纲要”。预计未来扩大内需战略纲要的出台将为如何扩大消费指明更多的方向。

消费和服务业的“免疫力”在增强。虽然疫情扰动仍在,但其变化和影响从趋势上看越来越可控。以今年11月为例,疫情的扰动范围和日均新增病例数堪比8月。但是,零售消费和服务业的表现仍在向好——11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1%,两年平均增长5.6%,比10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社零中的商品零售同比增长4.8%,两年复合增速5.3%,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说明目前国内的疫情防控工作更加精准,更好兼顾了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之间的关系。

结论:从宏观视角来看,今年消费修复低于预期的核心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和疫情防控的约束。考虑到经济当前已处于周期底部,再加上明年政府扩大内需的决心和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的要求,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回暖并带动消费向趋势回归。除此之外,疫情对经济冲击下降和消费的“免疫力”提升也是积极因素。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从消费的预期回暖到确认将对消费股逐渐形成利好,PPI下降和CPI上行的剪刀差会进一步提振企业盈利形成双击。前期受到疫情、成本等因素影响,低估值的消费板块或是配置的优选。

风险因素:疫情扰动超预期;宏观和产业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今年消费为何疲软?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今年消费修复低于预期的核心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和疫情防控的约束。

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视角

从疫情之后零售消费的表现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征:

1、升级类消费品的零售额增速非常快,而中低端消费品尚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收入分化加剧。烟酒、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升级类消费品在疫情爆发后的消费量显著增加,且远高于疫情前水平。以金银珠宝为例,前11月的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1.9%,而疫情前的2019年增速仅为0.4%。但是,纺织服装、日用品等中低端消费品的零售额增速却有所下降,纺织服装行业尤为明显,前11个月零售额的两年平均增速仅为2.9%。其背后反映的可能是收入差距有所扩大——高收入群体增加了对奢侈品的购买(当然高收入群体无法出国旅游消费也是原因之一);而中低收入群体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消费能力下降。

2、疫情扰动下,线下消费场景依然承压。餐饮行业的零售额增速虽然已经从2020年的-14.0%回升到今年前11个月的3.2%,但远未回到疫情前的增速水平。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餐饮收入的波动随疫情变化波动明显,说明疫情对部分接触型的消费和服务业的负面冲击仍然不能忽视。

3、网上零售红利的减退。疫情冲击本应提升网上零售,但事实上网上零售的增速却在逐步放缓,年增长率从2017年的39.2%逐年下降,截至今年前11个月,两年平均增速已降至8.8%。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居民收入减少的影响外,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开始步入成熟,增量空间正在收窄,网上零售的红利正在减退。

4、零售企业、个体商户经营状况的分化。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零售企业的增速表现在疫情前后显著分化。限额以上或规模较大的零售企业,其经营本身较为稳定,对抗不利冲击的手段较多,其零售额增速已经恢复到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但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商户面临的经营压力却在增大,需求下降,成本压力让他们雪上加霜。

消费服务业GDP的视角

今年与居民相关的服务业表现相对疲软。与居民相关的服务业表现在社零中的体现较少,但从GDP的分项中可以略窥些许端倪。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的表现均显著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同样也意味着与工业相关的服务业不会太差。那么,从排除法的角度看,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与居民相关的服务业。

服务业的下滑主要体现在线下的、接触型的居民生活服务业。从GDP的分项来看,比较直观的是住宿餐饮业,其次是批发零售业,但实际上大量的居民服务业包含在了“其他”项中,比如日常的家庭服务、理发、修理等各类居民服务,以及文体娱乐、医疗健康、教育等居民相关消费。尽管其中包含一些增速较快的行业(例如信息产业增速常年维持20%左右)拉高了整体增速,但“其他”项在疫情前后GDP增速的变化——从常年10%左右降至不足5%,依然可以映射出居民消费服务业需求的疲软。从消费服务业GDP的结构变化来看,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同样是居民收入和疫情。

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意愿下降

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是消费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历史规律来看,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与居民收入在趋势上高度相关。疫情之后居民收入增速整体下降,核心的原因在于承载了绝大多数就业的中小企业和部分服务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且尚未完全修复。除此之外,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点是,即便居民的收入增速能够逐渐回到潜在的增长轨道,但在这之前的现实收入与潜在增速之间的差距也会形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损失,这一块收入下降是无法得到弥补的,会削弱短期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的“预期转弱”,消费意愿的下降。央行对城镇储户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居民对于就业和收入的信心在持续下滑,三季度均降至荣枯线以下。在就业和收入的承压下,倾向于增加消费或投资的居民占比有所下降,倾向于增加储蓄的居民比例提升。

怎么看明年消费?

消费的后周期特性与居民收入有关

历史上冲击过后,居民消费支出的复苏往往偏缓,滞后于经济复苏2年左右。以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复苏为例,经济增速从复苏到见顶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居民消费支出从企稳、复苏到见顶花了大概3年左右的时间。事实上,这一轮疫情冲击过后的经济复苏和消费复苏大致重演了2008年之后的情景。

消费的后周期特征之所以比较明显,原因在于居民收入的修复往往较慢。第一,政策刺激下的经济复苏,对企业和居民收入的作用往往是不对称的,对企业的刺激较为直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则涉及到层层的收入分配。第二,逆周期相关的产业和受益于货币放松的行业往往会反弹到超过冲击前的水平,而另一些行业则不会很快恢复到潜在水平。不同规模企业的复苏速度也差别很大,中小企业承载着绝大多数的就业,但复苏往往较慢。结构的分化和分配的不均会导致居民部门收入增速放缓和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直到经济全面复苏出现,居民收入回到疫情前水平,消费才能够大致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从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视角亦可以看到消费的景气度与经济的领先滞后关系。价格可以视为消费品景气的指标,消费的后周期属性同样可以从价格端进行观察。历史上来看,CPI中除去食品、能源、交通、居住以外的消费品价格,大都具备一定的后周期特征,而且消费品价格和盈利的反弹往往出现在工业品通胀压力开始回落之后。

从周期的角度来看,明年可能与2011年比较类似,恰好处在居民收入正在逐渐向上接近趋势水平,且工业品价格见顶,消费品价格见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居民消费具备向趋势水平回归的动力。

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有望提振居民收入

预计明年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将强于今年,有望传导至居民收入。今年的财政政策在很多方面具备一定的收缩性,但明年会全面转向扩张,“保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能够起到直接或间接增加居民收入的作用。货币政策方面则要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宽信用的空间目前来看仍然还比较大。

外需难以长期维持强劲,稳增长要进一步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疫情冲击之后的中国经济,外需强劲,但内需疲弱。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12月21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要“用好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工具,实施好即将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纲要”。预计未来扩大内需战略纲要的出台将为如何扩大消费指明更多的方向。

“扩大内需战略”对于消费的指引在2020年经济工作会议中有详细的表述:“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从执行效果上来看,2021年的部分政策是具有一定“收缩效应”的。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对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我们预计明年具有“收缩效应”的政策会有所减少。从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出发,预计稳就业、提振居民收入、扩张消费的政策会增多。

消费和服务业的“免疫力”在增强

疫情扰动仍在,但其变化和影响从趋势上看越来越可控。经验上看,与疫情扰动相处的时间越长,疫情冲击下的政策应对和防控措施会更加精准、有效,对经济活动的冲击也会不断下降。

近期的消费数据反映了消费的“免疫力”正在逐渐增强。以今年11月为例,疫情的扰动范围和新增病例堪比8月。11月社零中的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7%,两年复合增速-1.7%,较上月下降3个百分点,比较真实和直接地反映了11月散发疫情的冲击。但是,整体的零售消费和服务业并没有出现类似的降幅,11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1%,两年平均增长5.6%,比10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社零中的商品零售也同比增长4.8%,两年复合增速5.3%,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说明目前国内的疫情防控工作更加精准,更好地兼顾了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之间的关系。

从经济周期、政策周期、疫情扰动等几个维度看,明年消费大概率会保持上升和向趋势回归的态势。在明年政策靠前发力稳增长的背景下,若疫情扰动进一步下降,不排除消费和居民服务业全年逐步回升,年底回到疫情前增速水平的可能。

结论

从宏观视角来看,今年消费修复低于预期的核心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和疫情防控的约束。考虑到经济当前已处于周期底部,再加上明年政府扩大内需的决心和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的要求,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回暖并带动消费向趋势回归。除此之外,疫情对经济冲击下降和消费的“免疫力”提升也是积极因素。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从消费的预期回暖到确认将对消费股逐渐形成利好,PPI下降和CPI上行的剪刀差会进一步提振企业盈利形成双击。前期受到疫情、成本等因素影响,低估值的消费板块或是配置的优选。

风险因素

疫情扰动超预期;宏观和产业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资金面市场回顾

12月22日转债市场,中证转债指数收于433.58点,日上涨0.47%,可转债指数收于1875.98点,日上涨0.86%,可转债预案指数收于1527.43点,日上涨0.92%;平均转债价格152.57元,平均平价为117.15元。今日奥飞转债(123131.SZ)上市,381支上市交易可转债,除英科转债文科转债、隆利转债、盛虹转债和精研转债停牌,248支上涨,3支横盘,125支下跌。其中奥飞转债(30.50%)、新天转债(10.16%)和长信转债(9.50%)领涨,溢利转债(-8.93%)、中装转2(-4.21%)和滨化转债(-4.07%)领跌。375支可转债正股,193支上涨,15支横盘,167支下跌。其中精研科技(13.67%)、长信科技(11.91%)和首华燃气(11.05%)领涨,全筑股份(-6.45%)、搜于特(-6.21%)和湖北广电(-6.12%)领跌。

上周转债市场逆势上涨,转债估值再次上冲创下年内新高。周期板块上周表现较好,而成长与蓝筹均遭遇一定的调整。

转债市场在成交明显缩量的背景下估值水平重新走阔,表明市场情绪并不如前期乐观,高位观望的态势较为明显,换而言之资金对后期走势的分歧加大。在信用逐步回暖的大环境下,高估值更多是降低了转债市场的性价比,策略上增加价格策略比重、配置更为稳健的品种、寻找确定性更佳的方向为上。

泛消费板块底部已经明确,现在已经开启向上修复的进程。消费板块在波动放大的市场环境下可能会展现出稳健的特性,从转债参与的角度而言,可能具有更好的、更确定性的体验。建议投资者以必选消费为先,深度调整后相关转债提供了不俗的空间。

对于过去数月重点推荐的成长制造方向,也是当前市场结构性热点所在,我们认为从景气度的角度筛选制造业相关标的,可能会取得穿越周期的收益。这一方向更加看重alpha,我们建议优先关注景气度触底回升的科技板块,其中可以进一步关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和泛消费相结合的领域,当前的重点是均衡持仓,积极应对市场情绪的波动。

高弹性组合建议重点关注东财转3、福能(新春)转债、斯莱(精达)转债、嘉元转债、联创(崇达)转债、石英转债恩捷转债晶科转债台华转债金诚转债

稳健弹性组合建议关注杭银转债昌红转债、利尔(旗滨)转债、泉峰(文灿)转债、利德转债、朗新(润建)转债、闻泰转债、蒙娜(帝欧)转债、伯特转债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1年12月23日发布的《债市启明系列20211223—消费的约束在哪?明年能否反弹?》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瓜分6666元现金红包!领取8%+理财券,每日限额3000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疫情 剪刀差 消费品 零售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29 泰慕士 001234 16.53
  • 12-29 招标股份 301136 --
  • 12-27 亚虹医药 688176 --
  • 12-27 三维天地 301159 30.28
  • 12-24 国芯科技 688262 41.9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