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创新应聚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高 避免“流量为王”

社论丨创新应聚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高 避免“流量为王”
2024年05月10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日前,企业或企业家网红化成为中国市场重新活跃的标志之一,比如最近北京车展网红现象引发议论,巨大的关注度也刺激更多企业积极参与争夺流量,某搜索企业还因此产生了舆情,“流量为王”的营销策略在一些企业经营中似乎重现。

  流量文化是互联网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现在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互联网平台企业或平台新业务诞生之初,为了快速获得更多用户,形成先入为主的网络效应以建立竞争壁垒,相关平台往往以巨额补贴用户、话题营销以及商战等形式吸引流量,是一套旨在吸引公众关注的组合拳。

  最新的阶段是后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创作者,尤其是近些年短视频平台的IP,为了吸引更多粉丝并以更高价格变现,一些创作者会采取刺激性的或者虚构的方式赚取流量,获得更多粉丝。MCN机构的出现也让这个商业过程变得更加激进。一些个人创作者制造流量往往不择手段,因为即使是负面的、纷争的话题,由于巨大的用户基数,也会吸引很多“吃瓜群众”,增加商业价值,这也引发了主管机构近期打击“制造虚假信息、恶意摆拍”行为并对此进行治理。

  现在一些企业家或企业似乎将过去企业制造流量的方式与个人IP化结合起来,以个人IP为企业赚取流量。但是,与个人追求粉丝数量变现不同,个人行为可以有争议,甚至争议本身会带来流量,有助于短期变现的个人目标,而企业家背后是企业和品牌,企业与品牌追求的是长期正向的营销效应。当企业家以个人IP流量为企业、品牌和商品代言的时候,就会将大众的关注从企业和商品转向了其个人。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认知,并且并不总是收获正向的评价,会出现“言多必失”情况,甚至有时候一些个人IP为了追求网红效应而采取夸张的虚假的言行。

  因此,对于上述个人形象,有些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那么,那些不喜欢的人可能远离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将自己的意见在互联网上进行更大规模的传播。因此,企业家虽然可以通过短期流量提升企业或产品知名度,但从长期看,这种做法也可能增加经营风险,减少潜在客户,甚至对企业与品牌形象塑造带来冲击。因此,世界上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对外公关、营销、传播等都要遵守基本专业原则与公司规定,以避免形象损失。

  制造流量的互联网文化曾被视为创新而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即一些商业公司过度重视营销,而忽略了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认为注意力才是生产力。但是,品牌是企业、产品与消费者建立的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品牌塑造要求企业从“我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转向以顾客为中心,满足消费者需求。在过去规模扩张时代,企业在市场和行业中“圈地”往往是优先目标,但在当前高质量发展与竞争加剧的阶段,如果依然仅仅靠短期制造流量而非以顾客为中心,就不仅是刻舟求剑,还会导致企业战略的短期化缺陷。根据对过去20多年的市场经验总结,“活得最短的是研究流量的;活得更长一些的是研究产品的;活得最好的是研究用户的”。

  在十几年前,当国家提出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被一些市场声音片面地理解为“实体经济互联网化”就是创新。现在,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关注的是技术创新突破、要素创新配置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追求的是真实的技术进步与生产力提高,最终体现为具有突破性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简单通过流量营造话题泡沫。因此,市场竞争最终应该体现在技术和品牌,而非价格和话题竞争。流量只是暂时的热闹,而且结果可能毁誉参半,这是把双刃剑,可能会在带来关注度的同时也给市场带来一些焦虑和跟风效应,难以产生真正的进步。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松琳

流量 企业家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