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柯
2022年,以GPT为代表的AIGC横空出世,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成为科技界最时髦的名词,进而带红了OpenAI与英伟达等明星公司。
经过近两年的迭代与发展,AlGC经历了花样繁多的“百模大战”,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各种大模型始终缺乏落地的具体场景应用,市场关注最多的就是“你问我答”、文生图或文生视频,穿插其间的还有各种大模型的“内卷式”降价。去年底,互联网大厂阿里云宣布通义千问视觉理解 模 型 全 线 降 价 超 80% ,其 中Qwen-VL-Plus直降81%,输入价格仅为0.0015元/千tokens,创下全网最低价格;更高性能的Qwen-VL-Max降至0.003元/千tokens,降幅高达85%。按照最新价格,1元钱可最多处理约600张720P图片,或1700张480P图片。
也许有人会认为,伴随着OpenAI越来越难以引起关注度的产品更新,以及各个大模型因为同质化现象而不断降价,AIGC是不是走进了死胡同?
其实,大模型仅仅是一个工具,也就是终端可以利用的训练好了的模块,切入千行万业的应用才是AIGC的星辰大海。2025年1月1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虽然超级应用尚未出现,但AI的实际渗透率已经不低,并且将在2025年继续井喷式增长。”
现在还没法预测究竟哪一款AI应用能成为现象级爆款,但可以确定的是,AIGC的热潮将从数据训练走向应用推理。大模型不断降价让昔日高高在上的AIGC可以嵌入千行万业,也必将诞生更多基于这些大模型的应用。应用才是AI的终端王者,也是AIGC能从实验室训练或者互联网大厂的服务器计算走向人们生活的一种跨越。还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训练大模型还是AI应用推理,对AI算力的需求依旧会继续增长。
与“百模大战”时有所不同,终端应用产生的AI算力需求将呈现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更加体现出分布式的格局。在各互联网大厂力推各自大模型的时候,大多都是自建算力数据中心并进行闭环式训练。 (紧转2版)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