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农商行国债交易受到监管的事情很受关注。昨天有一则消息在业内流传,说是“江苏省农信联社禁止省内农商行国债交易”。据券商中国记者联系江苏地区多家农商行进行确认。多家银行均表示目前国债交易业务正常进行。
8月7日,江苏4家农商银行涉嫌操纵市场价格、利益输送,交易商协会对其启动自律调查;又有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借账户和利益输送等国债交易违规行为被查处,被交易商协会移交央行实施行政处罚。
传闻背后,影射出今年以来“大行卖债、小行买债”现象备受市场关注的事实。尽管今年3月以来,相关部门多次提示防范债市风险,但在资产荒背景下,部分机构仍然不惧“风高浪急”寻求高收益。
银行买国债为什么被监管部门盯上?银行为什么要“炒国债”?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01
中小银行为啥疯狂“炒国债”
银行的利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利息收入,二是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主要靠房贷,非利息收入简单来说就是除了房贷利息收入之外所有收入,其中主要就是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
以前贷款好放,所以多数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并不高,特别是中小银行。但是现在信贷不好放,银行收入端压力巨大,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信贷需求不足。
这轮债市走势的核心逻辑还是信贷有效需求不足,同时资金面平稳偏松。对于银行的闲置资金来说,既能保证收益,又能保证安全的资产必然是长久期债券。
从去年开始,中小银行的金融市场部就火力全开买债券,其中大部分是国债。因为国内在降息周期中,债券价格一定是上涨的,银行就是靠做差价来赚钱,规模越大赚得越多。
进入2024年,农商行在债市甚为活跃。根据外汇交易中心的统计,农商行2023年全年二级市场现券买入量占全市场总买入量的12%,占比仅次于券商自营的34%和城商行的13%。2024年以来,农商行成交活跃度明显提升,超过城商行成为债券二级市场的第二大活跃机构。
债市的收益无疑对银行营收提升具有不小的助益。从上市银行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业绩数据看,相比城商行、股份行,今年一季度上市农商行的投资收益的规模相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同时占据营收的比例也同比提高。
其中,瑞丰银行、苏农银行、张家港行、常熟银行以及紫金银行投资收益占营收的比重超过15%,甚至达到了二三成,占比相较去年提升了11―24个百分点。
例如,瑞丰银行2024年一季度的投资收益达到了3.37亿元,占据营收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7.84%,一举达到了今年一季度的31.94%。
02
农商行长债集中滋生利率风险
在利率下行通道下,国债的价格是上涨通道,特别是长期限的国债,就会涨得越多,这使得不少银行都去疯狂拉长久期。虽然今年以来利率不断下行,农商长债买入规模却反向攀升。
其潜在风险就是一旦利率趋势逆转,这些长期限国债价格会迅速崩塌,银行持有的这些国债就面临巨额亏损。业内认为,农商行超长端持债过于集中并滋生利率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对债市的监管升级,不断向市场传导防范长债利率风险的信号,并于7月1日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在介绍借入国债操作的背景时提出,利率偏离合理中枢将“不断累积金融风险”。
央行多次公开表态对长债收益率进行预期管理,如4月初到4月下旬,央行对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言论多集中于“长期处于合理区间”;4月下旬至5月底,央行主管负责人接受金融时报采访,初次提及30年国债收益率2.50%的关键点位,并在其后不断强调。
今年4月,交易商协会通报称,根据市场机构反映的情况发现,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存在涉嫌违规代持、出借债券账户等行为,交易商协会对6家中小金融机构启动自律调查,并表示将加强债券交易结算链条分析,加大对违法违规交易行为打击力度。
今年7月中旬,央行对部分城商行、农商行的债市持仓与久期情况开展调研,特别是5年期以上中长期债券的投资情况。被调研的农商行被要求说明债券投资余额上升的原因,债券投资的主要考虑、决策机制,特别是中长期(5年以上)债券投资情况。如持有到期目的为主或以交易性目的为主对债券投资决策的影响;地方政府对银行投资债券行为的影响;银行债券投资行为变化对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当地贷款投放会产生的可能性影响。
在大行大规模卖出国债的影响下,8月5日、6日两日长债收益率持续走低,市场猜测或有部分农商行忽视央行信号,趁机大规模买入,引发监管部门“敲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