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8月7日,立秋。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高温持续。电力部门预测,四川最大用电负荷预计达到6800万千瓦。最近一段时期,仍是电力迎峰保电关键期。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探新?迎峰保电进行时”系列报道,记者将走进保电一线探访,为您带来迎峰保电新技术、新设备、新电源、新领域的报道。敬请关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文露敏
随着电力迎峰保电关键期的到来,成都倍特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能源事业部副部长高世超有点忙。
倍特数能公司是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的承建方和运营方。作为西部首座虚拟电厂,这里不烧煤、没厂房,却拥有5.76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虚拟电厂如何“发电”?近日,记者走进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一探究竟。
做“加减法”
调节电力供需平衡
在倍特数能公司,高世超展示了一整面大屏。大屏实时监测着成都高新西区的用电情况――颜色越深,说明这个区域电力负荷越大;区域内的负荷类、电源类可调节资源等信息也一目了然。
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就“建”在此处。
虚拟电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厂,它是一套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充电桩、工业可调负荷等基础资源有效聚合和协同优化,促进电网削峰填谷,提高供电可靠性。
比如,电网需要的时候,可以灵活调用街边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资源,引导车辆有序充电,释放电力负荷资源;而通过经济补偿吸引车主,也可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充电宝”,为电网反向供电。在虚拟电厂的调控下,一“减”一“加”,电力供需平衡得以有效调节。
2023年7月,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上线试运行。根据区域特点,其调动的主要是工商业企业的可调节资源。“发”的“电”,来源于园区及企业布局的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等带来的“加法”,比如,IC设计产业园的屋顶光伏、分布式储能等电源侧资源;还有来源于工厂等单位适当降低可调节负荷带来的“减法”,如空调、照明、自有充电桩等负荷侧资源。成都倍特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霄博介绍:“具体操作上,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的运行模式主要采用主动邀约形式,也就是邀请接入的企业参与区域负荷调控,实现电力‘搬运’。”
去年7月20日,电网预测到次日成都高新西区存在3兆瓦的电力负荷缺口。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邀约7家企业通过自主申报方式参与,通过调节空调、负荷转移、部分减产等方式减少电力消耗,最终实际最大响应量为3.2兆瓦,有效填补了负荷缺口。有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弹性负荷管理,让企业变被动为主动,准备时间更充足,不仅能降低能耗成本,还能凭借减少的电量获得补贴。
目前,虚拟电厂已聚合京东方、德州仪器、华为等169家企业,在电源侧和负荷侧累计形成5.76万千瓦的灵活可调能力,能填补成都高新西区约60%以上供电缺口。
今年,高世超和同事们还要把“加减法”做得更彻底。他们要组织运营团队深入企业侧,挖掘更多可调节潜力,在一“加”一“减”间,促进电网削峰填谷。
做“乘法”
激活相关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无论是供给侧还是用电侧,都面临越来越大的随机性,虚拟电厂应运而生。
“除增强保供能力外,虚拟电厂还能消纳用电低峰期产生的电力。”邓霄博介绍,比如,储能电站可在用电低谷时充电,高峰时放电,利用电的峰谷价差获益。“接入虚拟电厂后,‘多余’的电也可产生效益,这大大激活了用户侧分布式能源投资的积极性。”
据邓霄博介绍,去年,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带动近1亿元光伏和储能等分布能源的投资。就像做“乘法”,带来更大的效益和可能性。
在四川,越来越多的虚拟电厂正在整装待发。6月28日,成都市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完成全业务流程演练暨上线运营活动,上线运行。目前,成都市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已接入5个子虚拟电厂,形成可调节能力超过40万千瓦。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就是子虚拟电厂之一。
未来,成都市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将持续扩大可调资源接入规模,力争2025年可调节能力达130万千瓦。“我们将继续挖掘成都高新西区工业企业可调负荷资源,预计累计接入企业数超过200家。”看到了虚拟电厂的巨大潜力,邓霄博信心十足。邓霄博同时谈到,建设虚拟电厂,需要新技术加持,尤其是高并发、低延时的数据采集技术。这些电力数据采集终端,就装在接入企业的高压配电室里。
与传统电表不同,虚拟电厂的终端需要与电网调动系统实时互动,对瞬时性要求高。“倍特数能公司自研的5G终端实现毫秒级数据采集,是普通智能电表的4000倍。结合多种算法的边缘计算能力,极大地保证了数据分析的实时性和有效性。”邓霄博介绍。
未来,随着虚拟电厂建设的深入,必然产生海量数据(维权)。对此,邓霄博表示,下一步,还需借助人工智能垂直大模型力量,完成电力资源调配的决策和执行。同时,数据要素流通中的数据安全问题,也必须要关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