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亲儿子”,何以节节败退?

建行“亲儿子”,何以节节败退?
2024年06月16日 11:46 虎嗅APP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题图来源 | 视觉中国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近日,建信基金公告,基金经理姜锋因个人原因申请离职。作为公募老将,姜锋2007年就加入刚成立两年的建信基金,2011年开始管理产品,他业绩最好的产品是建信健康民生混合A,任职10年又74天实现了374.80%的收益,年化回报16.51%。

曾任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的姜锋是建信为数不多的明星基金经理之一,他的离职让本就不算劲旅的建信基金权益团队雪上加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管理的产品中有一只基金任职时间未满一年,按照规定要有18个月的静默期才能重新注册为基金经理。可见作为老员工的姜锋,离职相当迫切、坚决。

权益大将离职的背后,是建信基金近年来业绩与规模排名的下滑。2017年建信基金非货基金管理规模1200亿元左右,居行业第12位。近几年里排名逐渐下滑,截止今年一季度,建信基金非货管理规模2015.6亿元,列行业第24位,排名降幅明显。

背靠国有大行建行,建信基金没能更进一步进入到头部阵营,反而下滑,不仅退出了非货管理规模TOP20,在银行系基金中也与招商基金、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的差距拉大,并逐渐被中银基金、永赢基金超越。

作为国有大行嫡子,建信基金为何会有这样的颓势?

#01优秀人才不足,整体业绩一般

2005年,银行设立公募试点启动,当年三家银行系公募基金首批成立,分别是交银施罗德与工银瑞信,以及建信基金。

银行系基金公司大多固收实力强,主动权益发展一般。不过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都是主权权益相对不错的公司,2023年底主动权益规模居行业第10、12名,规模都在千亿以上。相比之下,同年成立的建信基金虽然也有一批实力不错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不过整体实力不足,比不上上述两家。

首先,从阵容上来看,目前建信基金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数量达20人,占到全公司基金经理总数(67)人的近1/3,不过有过出色业绩的优秀基金经理数量较少。这使得权益类产品规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只有413.71亿元,在非货规模中的占比为20.53%,在全部公募产品(含货基)中的占比仅为5.6%。主动权益产品的投入产出比较低。

近十年来建信基金曾有过出色业绩的主动权益选手包括陶灿、姜锋、姚锦、王东杰、邵卓、潘龙玲、马牧青、周智硕等。

陶灿与姜锋长期以来一直是建信基金主动权益的两大台柱,二人都是2007年7月毕业后就进入了成立刚两年的建信基金,经过5年研究员阶段历练,都在2011年7月开始管理公募产品,都有过出色业绩,陶灿目前是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同时也是公司最具知名度的基金经理,人称“火山哥”,在基民中有一定人气。此外老将姚锦也有拿得出手的长期业绩,不过一直名气较低。

2015年王东杰和邵卓开始管理产品,也都创造了还不错的业绩,王东杰属于均衡风格,业绩稳定性较好。曾任职西门子和IBM的邵卓是成长风格,牛市业绩出色,熊市回撤较多。2016年出道的潘龙玲是医药基金经理,曾任职于诺华制药,她在牛市里也曾业绩出色,近两年随着医药行情的低迷而出现较大回撤。

此后建信基金有一定的人才断档,到2020年以后,开始管理产品的田元泉、马牧青、周智硕都有过不错表现,其中周智硕是一度颇受市场关注的新锐,擅长中小盘股的筛选,形成了一套组合管理的方法论,在2021年业绩排名非常靠前,不过2022年至今表现一般。

这几位基金经理在全市场也算不错,不过不足以提升建信基金主动权益投资的整体水平。其他基金经理大多较为平庸,如与陶灿、姜锋同期的邱宇航,管理11年的产品刚刚实现翻1倍的收益,牛市中涨幅不多,熊市中跌幅不小,管理规模只有1亿元。

与工银瑞信、交银基金权益管理优秀人才不断出现相比,建信基金投研在整体实力、人才培养上均有差距。

其次从风格与整体业绩表现上来看,建信基金的上述明星基金经理整体上偏成长风格,既有均衡成长,也有景气度投资方向,在多种风格基金经理的培养上不太成功,牛市中大多业绩不错,不过在调整市中业绩回撤也较大,整体上波动比较明显。而其他基金经理的业绩更惨淡,使得建信基金整体表现不佳。

牛市中一度表现不错。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2.06.30,建信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从近五年的前30%到近三年的前23%,到近二年的前13%,再到近一年的6%,呈现一定上升势头,主要得益于当时周智硕、马牧青等人的崛起。2021年建信基金旗下1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率超60%、3只超50%、5只超40%、11只超30%,主要就是靠周智硕、陶灿、邵卓贡献的。

2022年至今,建信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几乎全军覆没,均处在亏损状态。其中陶灿、邵卓、田元泉、姜锋的亏损都很大,陶灿近三年亏损达到30%以上。此前表现出色的周智硕在管理规模迅速破百亿后,在中小盘翻石头的策略遇到一定管理难题,业绩也陷入了亏损。

这样,建信基金的主动权益虽然也曾有所表现,但整体业绩不算出色。即使是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也不多,如周智硕目前规模已经降到49亿元,王东杰、邵卓都只有31亿元,陶灿规模最大也只有71亿元。而非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就更低。

这也造就了建信基金较多的迷你基(规模低于5000万元)以及清盘基金。建信基金目前283只基金产品(多种份额单独计算)中,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有92只,占比超3成。2022年,建信基金9只基金清盘,在行业中数量最多。2023年又有8只基金清盘。

不只是主动权益基金,近几年里建信基金资产规模占大头的固收领域,也表现不够理想。

在近三年的债券牛市中,建信基金债基规模从2020年底的1304亿元涨到了目前的1533亿元,涨幅只有200亿元左右,非常有限。而固收龙头招商基金债基规模从2020年底的1636亿元涨到了今年一季度末的3762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博时基金同期也从2359亿元涨到了3916亿元,增幅都很大。债基是建信基金的强项,却也在全市场渐失竞争力,目前债基规模排名行业第19位。

指数基金上更惨,在指数基金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建信基金缺少布局,尤其是场内基金数量很少,大型宽基指数产品缺乏,更多以债券型、货币型指数基金为主,目前指数基金规模不足400亿元,列全行业第17位。与头部的华夏、易方达等公司差距很大,也比不上工银瑞信、永赢、中银等银行系基金。

#02高管尽出自建行,市场化程度不足

坐拥建行这样的股东优势,建行嫡子建信基金却并未在公募打出名堂,反而在近两年出现了排名持续下滑。为何会如此?

建信基金可谓成也建行,败也建行。有建行这样一个实力雄厚的控股股东,建信基金历史上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高管与基金经理团队的大量集中流失,在货币基金和债基上有很好的渠道优势,但也在市场竞争中缺少活力,市场化程度不够,导致竞争力不足。

基金公司中能做到头部的,一般都是公司治理非常优良的公司,大多是股东选派董事长来掌握大方向,具体的经营管理多是由职业经理人来担纲,保证专业性与稳定性。

建信基金历任董事长与总经理均来自建行内部,从业背景基本都是银行相关业务,在投资尤其是权益投资上专业性不足,制约了建信基金的发展

建信基金高管从业背景

建信基金的董事长多是从建行高管调任或者兼任,两任总经理任职时间都很长,稳定性高,不过从董事长到总经理的过往经历都与投资的相关度较低,这与多家头部基金公司的高管来自投研团队形成了很大区别。

另外公司高管团队中,负责营销、信息技术、督察的副总裁,也都是来自于建行,并无投研团队人员在公司管理层任职,投研话语权不高。虽然银行与基金投资都属于金融,但银行的对公、零售等业务逻辑与股债投资差别是非常大的,只有金融市场部门与基金中的固收有一定共通性。因此建信基金外行领导内行的特征比较明显。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建信基金的投研与营销两大核心部门,都有一些不够专业的地方。

投研上,建信基金早期还能有陶灿、姜锋这样的人才培养起来,此后自主培养绩优新人的能力并没有提升,此后也只有王东杰算是经过建信体系培养的基金经理,其他有过优异表现的,多是外部引进的,如周智硕此前在南方、工银瑞信等公司有投研经历。无论是人才培养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够支撑建信权益投资的发展。外聘方面,更多是吸引一些实业转投资的人才,如邵卓、潘龙玲,另外在险资挖掘一些人才,如来自安邦资管的田元泉等。总体来说对于行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而且建信并没有像头部公司那样对基金经理按照风格进行分组,而是横向划分为宏观策略、周期、制造、消费、科技、医药、海外等七个大组,分别设置1名投资组长和1名研究组长,同时以行业基金作为主要发力点,每个大组领域都形成了“行业基金-风格主题基金-全市场基金”的三级产品体系,研究员成为基金经理后,先从行业做起,再逐步去扩展能力圈做全市场基金。

由于建信基金权益产品一直没有打开局面,因此想走差异化的路子,从行业基金入手去做大规模,倒也可以理解。建信基金从陶灿、姜锋这样的大佬,到王东杰、邵卓这些中生代,再到黄子凌、马牧青等新人,都管理了行业基金以及主题风格基金,由此带来的结果是:

一方面行业基金难免随着行业兴衰、行情变化,出现较大的波动性。如主要由姜锋管理的建信环保产业股票A,自2015年4月牛市高点成立至今9年,收益为-12%,这也是姜锋业绩最差的基金。在2019-2021年的牛市中也曾将净值从0.6拉到1.7,不过此后又在新能源行情熄火后大幅下跌,至今依然亏损。

另一方面,基金经理为了稳定业绩,难免跳出行业限制去做股票配置,由此带来风格漂移。如王东杰管理最长的基金是建信大安全战略精选,而长期持仓的白酒、地产、新能源等,跟安全没有直接关系。陶灿管理的建信高股息主题,此前重仓新能源,去年至今重仓AI带火的半导体、消费电子等成长板块,在选股上主要是判断行业景气度,以及所处周期阶段,从中精选个股,不过从历史数据上看牛市中收益不及陶灿。

周智硕近两年业绩不够好,不过相比之下依然是市场上比较稀缺的自下而上选股能力较好的选手,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来筛选业绩中期有望持续向上的公司。在近两年主要是主题型机会以及估值修复型机会的市场上,发挥空间不大。中长期来看还是有望积累超额收益,可以长线关注。

田元泉为研究部负责人,主要能力圈在制造和周期行业,管理了新能源产品,业绩一度还不错,不过近两年在新能源行情熄火后也陷入较大回撤。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又发行了全市场基金,目前来看还不太值得持有。马牧青主要配置方向为医药,2022年重仓CXO、医疗服务和中药,收益排名非常靠前。2023年亏损幅度也较小,在医药基金经理中表现相对不错,风格上持有小票较多,换手率也比较高,还不能确定长期的稳定性如何。*以上分析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