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任泽平:未来中国面临着五大新趋势和新机遇 正处于第三次的能源革命

全文|任泽平:未来中国面临着五大新趋势和新机遇 正处于第三次的能源革命
2021年11月30日 11:37 新浪财经

  中国分析师大会直播进行时 戳此链接强势围观

  今天,2021中国分析师大会暨第三届新浪财经金麒麟最佳分析师颁奖盛典隆重召开。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就“中国经济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主题发表演讲。

  任泽平表示,中国经济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往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中国面临着五大新趋势和新机遇:全球化的碎片化、人口老龄化、新基建建设、新能源革命和人口城市群聚集。

  他还表示,中国要大力推动新的住房制度改革,来实现房地产长期的平稳健康发展。住房制度改革关键是四大方面: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产税。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任泽平,今天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的新趋势和新机遇”。

  中国经济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从高速增长往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中国面临着五大新趋势和新机遇。

  第一,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或者是全球化的碎片化。

  全球化不仅会带来分工和生产效率的改善,也会带来强烈的收入分配效应,从而酝酿逆全球化的力量,即全球化会导致全球的经济增长和分工效率的改善,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分配,包括国家内部不同的产业的分布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制造业在其中受益,美国的金融和高科技行业也从中受益。但是美国的中低端的制造业受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其中有将近46%的贸易逆差是来自于中国。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经济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2020年,中国GDP规模达到14.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经济规模的70%,中美经济差距在快速缩小。如果中国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中国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不满足于中低端制造领域,在产业链升级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蓬勃发展。比如在新经济领域,全球的独角兽企业最有活力的地方,不在美国,而是在中国,这引发了自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隐秘性,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中国最好的应对是改革开放。面对着逆全球化和中美脱钩的风险,中国加大科技的自立自强自强,解决卡脖子技术,加强基础研发,完善我们的基础产业链。

  另外,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也在加速,以支持科技创新。2018年11月份,我们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19年7月,科创板开市。2020年3月,新《证券法》正式实施。2020年4月,创业板注册制通过。在2021年9月,宣布设立北交所,支持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第二个新趋势和新机遇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加速到来。

  在老龄方面,1962—1976年出现的婴儿潮人口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红利的来源,现在1962到1976年出生的人口正在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退出劳动力市场,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地消失,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到2033年左右,将会进入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上升,到2060年,我们将进入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5%的社会。

  与此同时,与老龄化相伴随的是少子化,中国的出生率在持续地大幅度地下降,放开单独二胎和全面放开二胎的效果均不及预期。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只有1200万,比2019年下降了265万,降幅为18%,总和生育率下降至1.3%,大致相当于日本的生育率水平。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的加速到来,未来养老负担、社保支出和政府的债务问题将会大幅度地上升。未来放开并鼓励生育,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加强普惠托育服务的供给,以及加强女性就业权益的保障,是大势所趋。

  未来医药、养老、医疗、人工智能等行业都是大赛道。2021年大学毕业生将近1000万,人口红利开始转向人才红利和工程师红利。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推动共同富裕,在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尤其是在消费领域,来增强社会的活力以及激发未来新的增长潜力。

  第三个大的趋势和机遇是建设新基建,打造新引擎。

  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新基建,短期有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产业。在“十四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在未来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中心的建设。[1]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包括三大领域:1.科技新基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等。2.民生新基建: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方面的改革。3.制度新基建: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等。

  中国在很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超前性,但在清洁能源、互联网的覆盖研发强度、医疗、教育等方面还有短板,这些领域将是未来中国发力的重点。[2] 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5G网络具有低延时、广连接、大宽带的三大特点,后续将会促进物联网、车联网、AR/VR等应用场景的成熟,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统计,2030年的5G直接贡献总产出将高达6.3万亿,间接将贡献10.6万亿元的经济的总产出。

  第四大新趋势和新机遇是迎接新能源革命。

  人类历史上有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主要的能源是煤炭、交通工具及火车。第二次是内燃机,主要的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车。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次的能源革命,它的动力装置是电池,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能源的载体是电和氢,交通工具是电动汽车。

  第一次能源革命,英国超过荷兰。第二次能源革命,美国超过英国。在此次第三次能源革命,中国有望换道超车。新能源革命的整体趋势是从高碳逐步向低碳过渡,最终达到无碳。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未来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四大板块:新能源车、光伏和风电、储能产业以及电力设备。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销突破了130多万辆,但是到了2021年前三季度,我们就已经达到了200万辆,据预测,2021年的全年中国新能源车可能将近300万辆,实现翻倍的增长。

  新能源汽车将带动相关产业万亿级的规模,包括产业链的上游,锂矿、制造动力电池的电解液、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中游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还有下游的组装等等相关的行业。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新“四化”的浪潮正在到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按照2020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量总占比的20%左右。未来本土的动力电池厂商已经位于全球的第一阵营,中日韩三足鼎立。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的销售方面也掀起了国货的新时代,未来小鹏、理想等中国的新势力车企迅速崛起,长城、吉利也在快速地增长。

  第五个未来中国经济的新趋势和新机遇就是人口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通过研究全球上百年几十个国家的人口大迁移发现,都市圈、城市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人口在持续地向珠三角和城市群迁移,尤其是最近十年,人口向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圈城市群迁移的趋势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中国的东北、西北面临着人口大幅地流出,中国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位居常住人口增量的前五位,甘肃、内蒙、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这些地方的人口面临着萎缩和流出的压力。

  人口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少数的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比如说深圳、杭州在过去这几年,年新增的常住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力,高达三五十万人,各个城市也开启了抢人大战。未来中国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是64%,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都超过80%。所以,中国还有16%的巨大的增长空间,还有十几年的城镇化的发展的历程。

  未来中国的人口将不断地往都市圈和城市群迁移,将会带来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分工规模效应,创新创业、住宅投资等机遇。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30年,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各大都市圈和19个城市群。

  与此同时,中国要大力推动新的住房制度改革,来实现房地产长期的平稳健康发展。住房制度改革关键是四大方面: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产税。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正站在新时代的转折点上,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新的趋势和新的机遇。

  对冲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办法!任泽平再提”新基建”

  任泽平:中国在清洁能源等方面仍有短板 未来将重点发力

抓紧本年度最后时机!8.xx%理财券抢购通道来了,数量有限,每位用户限领一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常靖蕾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03 嘉和美康 688246 --
  • 12-02 百济神州 688235 192.6
  • 12-02 梦天家居 603216 16.86
  • 12-01 迪哲医药 688192 52.58
  • 12-01 东芯股份 688110 30.1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