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特酒令人迷惑之处不少,核心主力产品打“东方”牌,老总廖昶却常年混迹“西方”;对四特酒抱有特殊情怀的知名人士都直言酒质变得难下咽、易吐;在它失去的“10年”, 同省的李渡酒营收却奇迹般的增长了60倍,两相比较,不知廖昶作何感想,他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1、在夹缝中生存,衰落更像是一场“人祸”
谁能想到,开创特香型白酒,曾经能和汾酒、古井贡酒等一线名酒一较高低的四特酒,如今全年的业绩体量远远不足古井贡单季度的一半,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领地相继失陷,蜷缩到江西一角。
从顶峰滑落谷底,组织松散、溃不成军,长期缺位、遥控指挥的廖昶不知作何感想。
四特酒的成败是非,从数字的波动起落上看一目了然。早在2012年,四特酒便占据江西省内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规模约50亿元,和同期销售额分别为64.8亿元、42亿元的汾酒、古井贡酒旗鼓相当。
随后,酒业步入调整周期,四特酒掉头向下,节节失利。据媒体报道,2017年四特酒销售总额下滑至48亿元,而到了2022年,四特酒的销售额已经萎缩到20多亿元,较高峰时期断崖式锐减,在江西本地的市场份额更是缩水到不足20%。
显然,份额流失与前有狼、后有虎的内外夹击密不可分。一方面,由于外来品牌入侵,江西从封闭性市场转化为开放竞争充分的市场,这也意味着四特酒享有的市场红利逐渐丧失。
2013年之后,徽酒、皖酒等环江西市场的白酒品牌纷纷入局,其中白云边、古井贡酒、洋河等酒企迅速在局部撕开口子,跑马圈地,瓜分市场。
2016年起,四特酒省内市场的一哥地位岌岌可危,国内一线名酒加速全国化渗透,诸如泸州老窖、郎酒等品牌猛攻江西市场,竞争环境迅速恶化,四特酒守擂失利。
另外,本土势力也在迅猛崛起,蚕食四特酒版图。从经营业绩来看,在四特酒倒退掉队、疲态尽显这些年,李渡酒反而高歌猛进。2020-2023年,李渡酒的营收分别为3.59亿元、6.50亿元、8.87亿元、11.09亿元,最新的公开数据,2024年上半年李渡营业收入6.75亿元,今年有望冲击15亿的营收。
同样是省内酒企,四特酒依旧滑行在衰退的下行通道,李渡酒却发展势头强劲,由弱变强,这一上一下、一成一败的形势变化实际上已经表明,面对外来名酒的强大冲击,本地品牌依然存在发展壮大的空间基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四特酒的衰落,并不是由于欠缺天时地利的“天灾”引起,更像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祸”。
2、廖昶饱受业内外炮轰,四特酒只能“坐以待毙”?
从非常直观而且激烈的表象来看,头部名酒加速下沉,区域性酒企都在抢夺全国化的机会窗口,腹背受敌的四特酒难以招架这种硝烟弥漫的猛烈攻势,在“阵地战”、“白刃战”中节节败退,市场不断沦陷萎缩。
不过,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实际上,四特酒的沉沦,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内部组织管理体系的封闭、低效,尤其是长期旅居海外、甘当“甩手掌柜”的董事长、总经理廖昶。
首先是组织管理机制僵化失灵,从上到下离心离德。廖昶由于长期旅居海外,因此在公司管理上严重缺位,进而导致管理团队动荡、人才队伍老化、缺乏新鲜血液,难以有效组织力量反击扩张。
四特酒怪诞畸形之处,不止掌门人行踪不定,员工也是躺平成风。据蔡学飞透露,在目前四特酒仅剩不多销售额里,省会南昌占据一半,由于南昌市场暂时稳定无忧,于是出现了以下很神奇的一幕。
南昌的四特业务员普遍抱着反正干不干都能卖十个亿的心理,除了平时拍拍照片,钉钉打个卡应付下考勤,几乎无所事事,所有的工作都推给了经销商,在南昌做四特酒的业务员也被业内公认是最适合“躺平”的工作。
当前,白酒市场竞争激烈,管理层不得不亲临市场一线指挥、快速反应,如果廖昶还是隔空运作,员工依旧得过且过,本轮酒业调整的寒冬过后,江湖上可能真的只剩下四特酒的传说。
其次,产品形象和品质双双承压,屡遭抨击。最明显的莫过于主力产品打“东方”牌,老总却常年混迹“西方”,事实上,四特酒之所以能够在巅峰期创造辉煌,离不开东方韵系列的成功,这种“言行”上的反差背离,势必会令品牌形象难以服众。
此外,触及品质红线的操作更令品牌蒙尘。信达证券食品饮料分析师张伟敬表示,四特酒这几年业绩之所以有所下滑,还包括基酒大量用自己新厂的,品质不稳定,以及原先采用裸价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四特酒口碑滑坡加剧,饱受诟病。比如,在知名酒业营销专家蔡学飞解析四特酒没落的一篇文章中,江西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第七届理事、建邦技术集团董事长李明竟也在留言区“现身说法”,不无遗憾的直言四特酒难下咽、易吐。
他评论道:大众消费的品质没原来好,好品质的又贵,记忆中的、原来的口感、香型还是好,易下口,不易醉。从小在那边长大,说没感情那是假的,一大半的记忆在那里。现在难下咽、易吐,没用心做品质了,没真心好品质对客户了。字里行间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有一网友愤然怒斥:老本都啃光了!廖(昶)不思进取,来路不正!
归根结底,廖昶作为掌舵者,却远离一线,四特酒这艘大船遭遇暗礁和冰山,必然难以避免。实际上,在廖昶缺位、运转失控的这些日子,深陷泥潭、四面楚歌的四特酒其实并没有“放弃治疗”,也试图抗争、自救,不过非但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有时候反而闹出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国际笑话”,纯属自娱自乐,自毁长城。
比如,去年四特酒官方发布消息称“首次亮相达沃斯”即是典型的一个乌龙事件,通过虚张声势来博人眼球,误导消费者。“四特酒到底去了哪个达沃斯?不知道廖昶能不能回答这个疑问”,面对业内媒体的连番追问,四特酒三缄其口,沉默以对。再如2022年四特酒推出的天工1972,因为是款简装光瓶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模式上抄袭李渡高粱酒1975。
四特酒这种无中生有、信口雌黄的作风似乎有迹可循,源头上可以指向董事长廖昶,其中一个依据是廖昶学历涉嫌造假。此前,有媒体对廖昶学历的真实性、准确性提出质疑,认为其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说法不准确,存在美化学历、装点门面的情况。
抚今追昔,现在的四特酒,南昌大本营的员工躺平,消费者吐槽难下咽、易吐,品质变差。白酒深度调整的冬天已经到了,群狼环伺,如果廖昶作风依旧,四特酒“坐以待毙”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李显杰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