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一口气要裁7000人,行业仍在寒冬中打转!
欧洲最大的特种化学品公司德国赢创史上规模最大的重组正在发生。
上周五,赢创(Evonik)表示集团内部可能会裁减多达 7000 个工作岗位,或通过出售业务部门进行重组,这家总部位于埃森的集团目前拥有32,000名员工,将从根本上改变其结构,减少层级并重组业务领域,以降低成本并变得更加灵活。
赢创的重组计划包括:
1、打造“更精简、更具竞争力”的组织(拜耳也在推新类似政策),集团层级从平均10级减少到最多6级,约1000名管理人员将放弃管理职责,以专家身份工作;明年4月起,运营业务的管理层将全部被取消,以缩短决策流程;2026年底全球范围削减2,000个岗位,含500个管理岗。
2、部门兼并:原有五大业务部门,“营养与消费化学品”,“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特种添加剂)”以及“技术与基础设施”,简化为三个。“定制解决方案(Custom Solutions)”将提供定制的特种化学产品,例如用于疫苗的脂质以及油漆添加剂;“先进技术(Advanced Technologies)”汇集了动物食品氨基酸或风力涡轮机转子叶片硬化剂等产品;“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则是最小的部门,包括Marl和Wesseling的化工园区以及C4化工业务,目前正在寻找买家。
此次重组预计将导致多达5,000名员工通过部门出售找到新雇主。受影响的包括拥有300名员工的聚酯业务以及基础设施部门的各个领域,完全出售或外包是可能的选择。与此同时,赢创计划将生产能力设置得更靠近客户市场,特别是在亚洲。亚洲市场的销售份额预计将从目前的20%增加到三分之一。
来源*:赢创
从赢创本身来看,其业绩已在积极恢复,前9个月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16.8亿欧元,超过2023财年整个财年。由此可见,部分化工龙头正通过自救如采取聚焦战略、加速往特种化工转型实现率先复苏,但这种大规模的持续裁员与业务出售,相比多年前利润丰厚的好年景,仍预示着化工行业还在寒冬中打转——就在赢创宣布大规模重组的同一天,德国化学工业协会(VCI)召开年度新闻发布会,直指化工行业的年度业绩“令人失望”。
据 VCI 称:“客户订单供大于求,需求的低迷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2024 年,该行业的平均产量利用率仅为 75%。因此,第一批工厂在近几个月内已永久关闭。可能会出现进一步的关闭。”
该协会预测销售将放缓且不会增长,原因是生产价格过高和订单不足。根据 VCI 的数据,到 2025 年,制药行业的产量可能会增长 0.5%,而化工行业的产量预计将停滞不前,价格可能下降0.5%。
2024海外关停潮只是开始,穿越低谷后才是新生
虽然巨头在努力调整(含重组、关停装置、裁员等)、转型自救,以期早日走出寒冬,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混沌天成研究能化组的调研信息,海外化工的关停潮只是开始,近期的案例就包括:乐天化学关闭丽水主要装置、旭化成、盛禧奥关闭泰国工厂。
在这一轮关停潮中,以EB产能退出最多,其次是PTA、乙烯。而地域来看主要是日韩及欧洲:欧洲因俄乌战争后的能源成本上升,叠加装置老化,产能退出明显;亚洲由于中国的高投产后带来的净进口大幅下降,同时产品竞争力提高,也给日韩装置带来退出压力。
接下来去产能仍要继续,挤出海外产能是大趋势。
以EB为例,中国范围内的过剩量至少在300-400万吨的体量,这还不包括未来三年仍有500万吨以上的新增预期。而随着中国的供给侧完成(2016年供给侧,2020年能耗双控),装置成本进入左侧,产品竞争力上升,倒逼海外化工的产能退出完成全球平衡,将是大势所趋。
从这个角度要淘汰掉欧洲(560万吨,已停115万吨)、日韩(510万吨,已停145万吨)的绝大多数产能,全球范围才能进入新的平衡。因此,海外关停才开始。
从供应端削减情况、投产周期的角度来评估当前化工供给出清的力度,结合历史产能增速,和未来计划投产情况,分析指出:
仍处于高投产期的是烯烃产业链,包括其配套延伸的PP、PE;近几年高扩张而即将进入扩张低速期的是芳烃产业链,但主要是上端,其下端的聚酯产业未来两年仍在扩张周期中,随后才会进入扩张低速期,这其中属纯苯产能增速最低。因属双高行业,已经长期处于低扩张的是氯碱产业。
叠加近几年的产能利用率趋势则可以看出,过剩明显的是丙烯、PX、PTA、苯乙烯、PP、乙二醇。相反三苯、丁二烯、甲醇近两年产能利用率还在提升,显示还有缺口(特别是纯苯)。
从当前利润/价差水平来看,当前高利润水平的有纯苯、丁二烯;正常利润水平的有石脑油、PX以及甲苯、二甲苯;而正处于利润挤出的主要是乙烯丙烯;已经长期挤出利润/亏损的有PP、PE、PVC,PTA、EB,乙二醇。
放眼未来, 评估当前化工品行情潜力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道琼斯风险合规的分析文章也认为,当前全球化工正处于'产能过剩'与'产业整合'并存阶段,产能出清将持续多年,企业穿越低谷才能迎来新生。
未来,对生产商而言,成本控制、现金流和生产纪律将变得更加重要,并且可能形成自我纠正机制,例如暂时停产或整合。减产、停产和项目延期将构成利润率压缩的上行风险。
与此同时,弱势企业将不得不对那些面临风险的资产作出艰难的战略抉择。正如投资银行 Young & Partners 在世界化工论坛上所言,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
▶运营成本评估:工艺优化和/或改用低成本原料是否可行?
▶目标市场: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和价格状况如何?是否有机会进入更有吸引力的增长市场?
▶产品组合:能否整合或转向增长/利润前景更好的产品?
▶一体化:现有业务能否进一步向上游和/或下游整合,以及这将如何影响利润率?
▶并购:与互补业务或竞争对手合并能否提升竞争力?
部分资料来源*:盖德化工、欧洲并购与投资、混沌天成研究、道琼斯风险合规、网络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