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手中接过铁锤,一挥便是40年

从父亲手中接过铁锤,一挥便是40年
2024年12月09日 03:07 三湘都市报
    彭泽林和女徒弟在锻刀作业。    组图/项炜 朱帅铭 摄

    彭泽林和女徒弟在锻刀作业。

    组图/项炜 朱帅铭 摄

  长沙北郊,捞刀河畔。这片土地因水而兴,也因刀闻名。几百年来,锻刀之火在此生生不息,淬炼出一把把锋利的刀剪,也磨炼出一代代技艺卓绝的匠人。现在,当年的刀剪厂已经化为了历史的尘埃,唯有一些刀匠,还在默默守护着昔日辉煌。

  沿着捞刀河继续向北,约莫二十公里左右,记者来到了长沙县北山镇石常村。初冬时节,空气带着些凛冽,同时伴随着泥土和枯叶的清香,沿着路边望去,一条水泥路蜿蜒而下。目光越过路边的田埂,便能看到一户农舍,里面隐约传来铁器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项炜 朱帅铭 易莉 蔡银

玩乐队的青年接下铁锤,一打便是四十年

  进入院门,记者一眼就看见了彭泽林。此时他正坐在炉火旁,一头短发,脸上些许皱纹,身形瘦削,腰背挺直,一副干练的模样。见记者到来,他微微抬起头,有些局促地笑着:“辛苦你们,来这么远的地方。”带着些乡音,又继续说道:“快进来坐,地方有些小,别嫌弃。”

  经过一番沟通,记者了解到,彭泽林今年62岁,自1984年接触锻刀,至今已有40年之久。因为打刀技术过硬,当地人还尊称他为“彭一刀”,同时,他还是长沙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捞刀河刀剪技艺传承人。

  “有门手艺好养家糊口嘛,我爸也想把他的手艺传给我,他是当地‘菜刀王’。”彭泽林笑着告诉记者,当时刀剪厂里几百号锻刀师傅,只有三位是八级师傅,他父亲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每月58元的工资也是属于非常高的级别,“放现在那得是一万多了”。

  但是,年轻的彭泽林并非心甘情愿学习这门技艺。那时的他喜欢玩乐队,吹大号、玩吉他,可现实并未给他多少选择的余地,在父亲的严管下,他拿起锤子,开启了锻刀的道路。

  “一个礼拜必须打一顿铁!”学艺之初,父亲对于锻刀的要求极其严格,烧红的铁坯需由锤子锻打,大锤小锤交替,彭泽林要不停地挥舞,汗水止不住地流,一天下来,手疼,腰疼,甚至屁股都疼得坐不住。凭着一股倔劲儿,他逐渐掌握了锻刀的精髓,几年下来,他从徒弟变成师傅,成了捞刀河刀剪厂里的技术骨干。

一锤一砧坚守的是匠心,打刀也是门艺术

  作坊不大,屋内布置极为简单,正对门口是一个老式锻刀机器,边上堆砌着加热铁坯用的火炉,四周密密麻麻放满了锻刀锤、半成品刀身,以及摆放着手套等工具的柜子。屋中间立着一个旧的铁砧,炉火燃烧着,热浪袭人。

  “打刀是一门艺术,你看!”说着,彭泽林拿起一块烧红的铁坯,将其放置在铁砧上,猛地挥舞锤子往上砸去。叮叮叮,随着铁器碰撞,不断传出带有节奏感的悦耳脆响,还有粒粒飞溅的火星。“怎么这么重!”记者见状,上前尝试了一番,铁锤的重量加上炉火的温度,不多时,后背就开始发汗,手臂也有些颤抖。

  “我是有秘诀的,但这秘诀都是经验之谈。”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讲究钢火旺盛,不同的步骤都要经历多次煅烧,反复打磨,才可成型。掌握最合适的火候,需要观察四季变化,白天、黑夜,甚至光线、湿度、温度,“就拿淬火来说,什么程度、温度能淬火,我一眼就能看出来!”说到锻刀技艺,彭师傅颇有些自豪,拿起烧红的铁钳向记者炫耀。

  记者了解到,刀要成型,需精选坯料、平锤、打把、整样、淬火、调弯、抛光打磨等多道工艺,每一锤下去,都需拿捏下锤的角度、轻重,随时做出调整,让火候和力量达到一定的平衡,使其变成想要的形状,而并非机械地重复捶打。

  “刀口锋利,刀背前窄后宽,刀面平整!”多年与刀打交道,彭泽林对于“好刀”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前能砍,后能切,切肉能过筋,切姜不留丝,要能起到刀具该有的作用,其次,还需“刀背一根葱,刀口鱼肚形”,这样外观才好看。“好看、耐用,甚至用十几年了,打磨一下,还能跟新刀一样的,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好刀!”彭泽林笑着告诉记者。

工业化冲击锻刀手艺

老品牌急需有人传承

  20世纪80年代,捞刀河刀剪厂一度繁荣,炉火日夜不息,锤声回荡。彼时的彭泽林一天能打出一两百把刀,精良的产品在全国各地销售,整个场子热火朝天。“大家都以为会一直这样打下去的。”彭泽林陷入回忆,抬起头眯着眼。

  然而,九十年代市场突变,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大批量、低成本的机械制品迅速占领市场,传统手工艺不敌现代工业的冲击,刀剪厂陷入困境。“那种机器一压下去,刀就成型了,那太快了。”彭泽林语气平静,诉说着这一段过往。

  “厂子没了,大家都各自找出路嘛。”彭泽林眉眼间掠过一丝落寞,继续说道:“当时也想着去学车,当个卡车司机什么的。”已经联系好师傅去上课的彭泽林,在出发前夕却突然止住了脚步。“祖传职业,感觉恋恋不舍一样的,不想丢!”

  于是,彭泽林回到了老家,在父亲锻刀的机器上,继续往下走去。“老一辈打拼的品牌,如果在我这里陨落的话,我对他们不住!”

  现如今,彭泽林的忧虑在于传承。“这活太苦了,年轻人吃不来。”愿意学锻刀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但彭泽林依旧相信,作为一个进入了老百姓心里的好品牌,就一定会被人需要,以后也一定会有人来学。“不管是通过实践,还是视频,抑或是文字,只要传递下去,手艺就不会流失!”

  夕阳撒向石常村,远处农田阡陌纵横。虽然工业化浪潮带走了曾经的喧嚣,但这里的宁静却让记者感受到了一股特殊的力量——传承。“我只希望,这锻刀的炉火一直有人点着。”彭泽林沉思许久,突然张口道。

延伸

守住传统

女徒弟带来活力和改良创新

  小作坊里,还有一个年轻的身影不断帮助着彭泽林,他是彭师傅目前唯一的女徒弟,也是捞刀河刀剪厂最后一任厂长的女儿——毛璞。

  “从小就在厂里长大,听着铁锤声入睡,看着工人们打刀。”自父亲退休后,毛璞才意识到这门技艺正在渐渐远去,“如果没有人去学,去传下去,那它就真的没了”。

  “苦力活,很少有女孩子来学,你搞得定不?”“我可以!”四五年前,她找到彭师傅,表达了想学锻刀的想法。对于从未真正打过铁的她来说,这条路并不容易,炽热的炉火、沉重的锤子和繁杂的工艺,每一件都让她感到吃力。“大锤一举,肌肉疼三天!”说到这儿,毛璞有些苦笑。

  “之前都是纯铁刀,拿回家就会生锈。”毛璞在不断学习锻刀技艺时,还在赋予这门传统工艺新的思考力,她深知单靠守住过去是不够的,必须让这门技艺与时俱进。于是,她与彭泽林商量,不断尝试将一些不锈钢、高碳钢等优质材料引入锻刀技艺。“这些材料的耐用性更强,刀的锋利度和耐腐蚀性都更好,更适合现在年轻人的使用需求。”

  毛璞的加入,让彭师傅的作坊多了一份活力。从守住传统,到与时代对话,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这份手艺不仅活在记忆里,更活在当下和未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碰撞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13 中力股份 603194 --
  • 12-10 林泰新材 920106 19.82
  • 12-09 博科测试 301598 38.46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23.95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