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原证券研究所)
投资要点:
2024年中信机械板块上涨4.57%,位居全部行业第18。截止到2024年11月25日收盘,2024年中信机械行业上涨4.57%,跑输沪深300指数(+12.13%)7.56个百分点,排名30个中信一级行业第18名。中信机械三级子行业中锅炉设备、核电设备、半导体设备、纺织服装机械、工程机械、铁路设备子行业表现居前,涨幅大于20%;3C设备、机床设备、金属制品表现靠后。
行业评级及投资主线。我们看好机械行业细分方向结构化行情,整体维持行业“同步大市”投资评级。
我们认为2025年机械行业投资更关注需求回暖的细分行业,顺周期机械复苏、新质生产力成长。
一:顺周期复苏,船舶、工程机械等行业进入复苏阶段
工程机械:2024年4月挖掘机销量转为正增长,5月装载机销量转为正增长,重要产品销量先后转正也验证了行业拐点的到来。工程机械经历了3年大幅调整,行业底部基本确定,上轮周期设备更新需求开始出现,行业需求触底回升。其次,近年工程机械主要产品出口竞争力持续提高,出口占比不断提升,未来有望继续向海外拓展市场,工程机械全球化加速。国内需求回暖叠加出海持续,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业绩有望持续改善,重点推荐工程机械主机龙头三一重工、徐工机械、高空作业车龙头浙江鼎力,同时建议关注其他工程机械主机企业。
船舶制造:新造船价格指数和造船三大指标持续上涨,供给收缩恢复缓慢,供不应求未来几年都是常态,新造船价格指数向上,原材料价格向下,盈利剪刀差持续扩大。2025年船舶制造业绩修复有望加速。本轮周期中国造船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绿色能源船舶等中高端船舶占比持续提升,我们看好本轮中国船舶制造长周期复苏的趋势及力度,重点推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核心上市平台中国船舶、军船核心上市公司中船防务,同样建议关注船舶制造强相关的产业链配套上市公司。
矿山机械、煤炭机械、油气设备:上游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增长,矿山冶金机械、煤炭机械行业需求较好,业绩增长有望持续。重点推荐郑煤机、一拖股份、中信重工等。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对传统油气开采更加重视,有望带动全球传统油气固定资产投资,油气设备有望迎来全球行业的景气度回升,重点关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油气设备龙头企业。
铁路设备:铁路进入十四五最后一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设备更新持续推进,铁路设备行业有望景气度持续。我们建议关注受益的铁路设备板块龙头,重点推荐思维列控,以及铁路设备主机龙头标的。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
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处于周期复苏拐点,中长期受益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自主可控、人形机器人行业需求增长打开新的成长空间。重点关注谐波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国产光电编码器龙头奥普光电。
AI相关设备:AI推动液冷散热、3C设备、半导体设备需求复苏,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升级,国产自主可控有望迎来机遇。重点关注国内液冷散热、3C设备、泛半导体设备国产龙头企业。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发展不及预期;2)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出口需求不及预期;3)原材料价格上涨持续;4)产业政策、行业形势发生变化;5)国产替代、技术迭代进度不及预期。
1. 中信机械行业2024年行情回顾
1.1. 中信机械行业2024年震荡上行,弱于沪深300指数
2024年中信机械行业指数走势整体呈震荡上行趋势,和沪深300走势基本同步,走势弱于沪深300指数走势。
截止到2024年11月25日收盘,2024年中信机械行业上涨4.57%,跑输沪深300指数(+12.13%)7.56个百分点,排名30个中信一级行业第18名。
2024年中信机械三级子行业服务锅炉设备、核电设备、半导体设备、纺织服装机械、工程机械、铁路设备子行业表现居前,涨幅大于20%。3C设备、机床设备、金属制品表现靠后。
1.2. 机械行业近十年估值分位数整体处于低位,部分子行业低于10%分位数
从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市盈率及近10年分位数来看,截止2024年11月25日收盘,申万机械行业市盈率为30.4倍,位于近10年市盈率分位数的48.2%,处于行业估值均值水平偏下。
申万机械三级子行业来看,纺织服装机械、能源及重型设备、光伏设备、制冷空调设备等子行业市盈率近10年分位数低于10%,工控设备、半导体设备、工程机械器件、磨料磨具等子行业市盈率近10年分位数低于20%。
1.3. 中信机械上市公司2024年行情回顾
中信机械行业沪深两市628家上市公司。截止到2024年11月25日收盘,2024年上涨的家数为214家,下跌为412家,涨跌比大致为1:2,涨跌幅中位数为-9.44%,远远跑输中信机械行业2024年涨幅(4.57%)。
2024年沪深两市中信机械上市公司涨幅前10名分别是001696.SZ宗申动力、300489.SZ光智科技、002611.SZ东方精工、600843.SH上工申贝、002779.SZ中坚科技、300757.SZ罗博特科、300220.SZ金运激光、000680.SZ山推股份、688090.SH瑞松科技、300411.SZ金盾股份。
跌幅前10名分别是688556.SH高测股份、688333.SH铂力特、688577.SH浙海德曼、688283.SH坤恒顺维、688033.SH天宜上佳、688665.SH四方光电、688310.SH迈得医疗、301312.SZ智立方、301591.SZ肯特股份、300619.SZ金银河。
2. 工程机械:新一轮复苏周期有望开启
2.1. 工程机械新一轮复苏周期节点将至
工程机械周期大致是由存量设备更新周期和新购置需求(包括出口)两重因素推动,行业周期大致为设备更新周期,约8-10年。以挖掘机这个工程机械最典型的品种来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经历了明显的几个周期。
1)萌芽发展期:随着我国商品房制度的改革,我国房地产行业迎来了繁荣的发展期,1999年开始工程机械需求持续向好,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由小到大,表现出明显的成长属性。
2)野蛮生长期:2005-2011年是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受益经济发展过热,叠加2008年以后刺激政策,工程机械经历了一轮野蛮生长,各类玩家入场开展工程机械业务,行业销售政策激进,各种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销售政策接踵而来,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第一个行业周期高峰。2011年挖掘机销量达到193891台,创下第一个历史峰值。
3)第一轮调整: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房地产新开工需求迎来明显收缩,加上前期大量建设产能,激进销售带来的风险累积,工程机械迎来了第一轮大幅调整,从2011年到2016年,行业进行了一轮大洗牌,众多产能退出,行业盈利急剧下滑,甚至接近全行业亏损。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存在几百亿级别的巨额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极大。几大龙头企业从2012年-2017年每年都有大量计提资产减值,花了很长时间消化应收账款风险。
4)第二轮行业复苏:从2016年到2021年,随着政策的刺激房地产市场迎来新一轮景气,叠加工程机械进入设备更新周期,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第二轮行业景气周期。挖掘机销量在2021年再创342784台的历史新高。
5)第二轮调整:从2021年到现在,随着存量设备更新的结束,叠加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弱,工程机械迎来了第二轮调整,持续三年以上。
6)第三轮行业复苏:从2024年中开始,主要产品挖掘机产量已经出现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根据行业的周期规律,工程机械接近触底,进入第三轮行业复苏周期的序幕。
工程机械早期推动力主要是新购置需求,对房地产需求非常敏感,到第二轮周期的时候,房地产需求带来的新购置需求已经不是主导作用了,存量设备更新和出口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按照工程机械设备8-10年的寿命来看(按9年测算),上一轮周期上行阶段(2016年-2021年)的工程机械设备将从2025年开始逐步进入设备更新阶段,延续到2030年,电动化等行业趋势有望加速这一更新速度。目前,已经逐步到了设备更新的节点,巨额存量工程机械设备更新将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周期复苏。
2.2. 主要产品销量2024年先后转正增长,行业拐点确定
挖掘机:挖掘机销量从2024年4月转正增长,增速环比不断加速
2024年10月销售挖掘机16791台,同比增长15.1%。其中国内销量8266台,同比增长21.6%;出口量8525台,同比增长9.46%。2024年1—10月,共销售挖掘机164172台,同比增长0.47%;其中国内销量82211台,同比增长9.8%;出口81961台,同比下降7.41%。
装载机:装载机从2024年5月转正增长,增速更高
2024年10月份销售装载机8355台,同比增长11.1%;其中国内销量4032台,同比下降7.08%;出口量4323台,同比增长36%。2024年1-10月销售装载机90153台,同比增长5.29%;其中国内销量45442台,同比下降0.68%;出口量44711台,同比增长12.1%。2024年10月销售电动装载机1038台。
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2024年10月中国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为105.3小时,环比大幅增长10.2小时,同比增长4.3小时。10月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逐步增长。
2.3. 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龙头加速全球化
工程机械是我国优势装备制造业,我国工程机械龙头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也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全球化竞争的条件已经充分具备,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2024年6月12日西西艾姆传媒(CCM)旗下《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峰会联合制作发布了“2024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榜的50家企业2023年总销售额2419.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万亿元),营业利润339.9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09%和38.44%。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共有13家企业上榜全球工程机械50强名单,企业数量高居全球第一;总销售额418.26亿美元,占比达到17.20%;其中44.24%来自海外市场,较十年前的5%增长了近8倍。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中,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分别位列全球工程机械企业第4、7、10名,柳工排名第19。营业收入规模方面,徐工集团销售额130.82亿美元,三一重工销售额103.17亿美元,中联重科销售额66.33亿美元,分别相当于龙头卡特彼勒销售额410.01亿美元的31.91%、25.16%、16.18%。
工程机械已经成为我国优势制造产业,工程机械出口已经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挖掘机品种为例,2019年国内销量占挖掘机销量比例大致为80-90%上下,国内销量占据绝对份额。2021年后随着国内需求减弱,工程机械龙头加大了海外市场布局,出口占比逐步提升。2023年出口基本超越了国内销量成为挖掘机销售的主力,2023年开始大部分月份出口占比普遍在50-60%之间。出口市场的开拓与增长提升了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天花板,平滑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波动,有望带动工程机械行业更快进入复苏通道。
以三一重工为例,第一轮行业高峰2011年,三一重工海外收入占比仅6.75%,第二轮行业周期高峰2021年三一重工出口收入占比达到23%,较2011年出口收入占比提升了16.5个百分点。2021年以后,随着国内需求的快速下滑,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出口开拓,出海占比快速提升,2023年三一重工海外营业收入达到435.64亿,对比疫情前2019年海外营业收入增长207.5%,海外营业收入占比已经提升到接近60%。2024年中报三一、中联、徐工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60.78%、50.9%、44.13%,工程机械龙头出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4. 工程机械上市公司三季报明显边际改善,验证了行业拐点
2024年前三季度CS工程机械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184.77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现归母净利润166.16亿,同比增长2.9%,2024年三季报工程机械已经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行业基本面触底,其中三季度单季度工程机械主机厂业绩亮眼,其中2024Q3三一重工实现营收193.00亿元,同比增长18.87%,归母净利润12.95亿元,同比增长96.49%;2024Q3徐工机械营业收入190.94亿元,同比下滑6.37%;归母净利润16.03亿元,同比增长28.2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5.94亿元,同比增长59.91%。2024Q3中联重科实现营收98.50亿元,同比下滑13.89%,归母净利润8.51亿元,同比增长4.42%。
2024年三季报,CS工程机械行业毛利率、净利率持续上行。行业盈利能力有明显改善,行业经营现金流情况也在明显好转。
2.5. 工程机械行业投资策略
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强周期性的行业,周期主要受下游房地产、基建、出口等需求变化以及自身设备更新周期、环保排放政策等因素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平均周期大致为8-10年左右,上一轮周期从2016年底持续到2021年初,随后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了长达三年的深度调整。从周期角度看,2016年开始进入市场的工程机械产品从2024年开始逐步进入设备更新周期,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底部回升。
2024年4月挖掘机销量转为正增长,5月装载机销量转为正增长,重要产品销量先后转正也验证了行业拐点的到来。工程机械经历了3年大幅调整,行业底部基本确定,上轮周期设备更新需求开始出现,行业需求触底回升。其次,近年工程机械主要产品出口竞争力持续提高,出口占比不断提升,未来有望继续向海外拓展市场,工程机械全球化加速。国内需求回暖叠加出海持续,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业绩有望持续改善,重点推荐工程机械主机龙头三一重工、徐工机械、高空作业车龙头浙江鼎力。
2. 船舶制造:周期复苏持续,企业盈利修复即将加速
2.1. 船舶行业各项指标持续上行,船舶周期复苏持续
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从2021年开始本轮上行周期,2022年因疫情原因有小幅调整,但从2023年开始,重新开启了单边持续上行的趋势。
2024年10月底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130点,同比去年增长70个点。其中,中国新造干散货船价格指数1167,同比增长95个点,中国新造油轮价格指数1267,同比增长97个点,中国新增集装箱船价格指数为1110,同比增长34个点。2024年全年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持续上行,新造船价格继续持续上涨,行业景气度持续较高。
从全球造船三大指标来看,2024年我国造船行业依然迎来了较好的成绩。2024年1-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3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新接订单量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9%;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193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3%。2024年1-9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全球市场份额再创新高。
新接订单量是反应行业需求景气度最先行的指标,2024年1-9月我国造船新接订单量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9%,继续大幅增长,其中新接订单占全世界比较达到74.7%。2024年我国造船业前三季度的新接订单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也超过了上一轮全球造船周期颠覆2010年全年新接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克拉克森研究上调了2024年新船订单预测,预计全年新船订单约为2200艘合11000万总吨。以吨位计,较2023年上涨26%。
与新接订单高速增长对比的是,我国造船完工量增速较慢,船舶行业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决定了产能扩张速度较慢。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完工量3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造船完工量增速远低于新接订单量增速,同时造船完工量也远低于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远远赶不上新接订单量的速度,船舶制造出现供不应求的格局,这导致订单不断积压,交货期不断延长,拉长了行业景气周期。上一轮全球船舶周期巅峰201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到7665万载重吨,2024年造船完工量距离上一轮行业巅峰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造船手持订单快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造船手持订单量193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3%,占全世界市场份额61.4%,全球市场份额再创新高。手持订单量不断快速增长。上一轮行业颠覆阶段20国造船手持订单达到了21640万载重吨,2024年手持订单量全球市场份额远超上轮行业巅峰,但手持订单量绝对数值仍距离上轮行业巅峰较远,表明本轮全球船舶设备更新周期仍远没到达巅峰。
从新造船价格指数和我国造船三大指标的形势来看,我国船舶制造行业仍在高度景气周期里,行业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的格局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本轮船舶周期复苏的持续性和强度值得期待。
3.2. 需求端:全球船舶运力翻倍、存量船舶严重老化、绿色能源替代推动更新需求强劲
1)老旧船舶陆续进入设备更新,推动船舶周期复苏
从2000年开启的上一轮周期开始交付的船舶开始进入淘汰阶段,更新换代需求成为本轮周期最大推动力。按照20年周期的预测,预计本轮上行周期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从2021年开始的船舶周期主要推动力将是上一轮行业周期上行期(2000-2011年)的船舶陆续进入老化淘汰阶段带来的设备更新需求。从图23的模拟推演可以看出,2024年仍处于这轮船舶设备更新的初期阶段,大规模更新换代仍在2029-2030年左右,这轮船舶上行周期仍有5-6年,造船完工量的空间仍有翻倍以上。
联合国贸发会发布的《2024年全球海运述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海运运力大约23.54亿载重吨,同比增长3.4%,其中干散货船运力10.04亿载重吨,同比增长3.1%,占比42.7%;油轮运力6.65亿载重吨,同比增长1.9%,占比28.3%;集装箱船运力3.29亿载重吨,同比增长7.7%。
2024年全球海运运力23.54亿载重吨,对比行业上一轮巅峰2008年海运运力提升一倍以上,这表明全球海运船舶更新周期到来时,更新需求也会远超过上一轮行业颠峰,巨大的存量海运运力支撑了船舶更新需求。
2)全球存量船舶船龄严重老化,急需更新
全球船队正在老化,环保目标日益严格,但船队更新的进展依然缓慢。按船舶数量计算,平均船龄为22.4年,比2023年同期增长2%,超过一半的船队船龄超过15年。
3)环保推动船舶订单结构优化,行业复苏更有力
环保政策趋严愈演愈烈,将加速旧船更新节奏,大量存量的不符合环比排放标准的旧船在新的环保政策监管下将加速淘汰,推动行业更新换代加速。新接订单情况来看,考虑到环保要求和能源转型,船东们正在继续加大力度投资替代燃料船舶和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2023年全球替代燃料动力船舶订单共计460艘、3754.1万载重吨,分别占新船订单的26.7%、34.5%,艘数占比进一步提高。
克拉克森(Clarksons)2024年发布的《全球船厂监测》(WorldShipyardMonitor)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4月全球总计540艘2850总吨的新船订单中,多达217艘1370万总吨为替代燃料船舶,占比达到了47.9%,超过去年全年的40.9%,低于2022年全年创历史纪录的54.3%。2024年1-4月LNG动力船85艘950万总吨,甲醇动力船29艘200万总吨,LPG动力船34艘140万总吨,以及电池/混合动力推进船舶68艘60万总吨。以订单价值来计算,2024年1-4月全球新造船投资总计508亿美元,替代燃料船舶订单价值2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00.47亿元),同比上涨37%,所占比例达到了57.1%。
2024年1-4月船舶新接订单中,绿色动力船舶已经占船舶新建订单总吨位的47.9%,总订单价值量的57.1%,平均单价达到2116.79美元/总吨,较传统动力平均单价高出43.71%,绿色动力船舶平均单价明显高出传统动力。
联合国贸发会在《2024年全球海运述评》报告中指出:2024年可使用多种燃料和配备双燃料功能船舶的订单体现了全球订单的“绿化”进程,约有50%的船舶总吨的订单是为使用替代燃料而设计的。中国船舶在2023年报业绩说明会上说明2023年中国船舶手持订单结构不断改善,中高端船型占比近80%,绿色船型占比超45%。
绿色能源船舶不仅需求快速提高,单价也提高了很多,绿色船型占比的提高进一步优化了船舶订单的结构,提高了船舶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释放更大利润空间。
3.3. 供给端:行业长期下行,供给端产能出清彻底,市场份额向中国龙头企业集中
上一轮行业下行周期从2011年开始到2020年长达十年时间里面。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船舶制造企业数818家,在长达十几年的行业下行周期中,行业被动去产能,企业数下降至2015年的618家,随着行业持续低迷,破产企业大幅增加,同时叠加供给侧改革,产业出清加速,2020年中国船舶制造企业数量降至376家,相比于2010年的最高值下降了44%,相比于上一年度减少6%,产能出清速度趋于平缓,产能出清接近尾声。
随着全球造船业连续多年的整合重组,全球活跃船厂数量已经明显减少,截至2023年末,全球活跃船厂(至少有1000GT以上的手持订单)数量仅为371家,相比高峰时期的1041家下降了64%,中国活跃船厂数量161家,较2023年底下降13家。截至2023年末,全球至少新接获一艘1000+GT订单的船厂数量为210家,较2022年下降70家,中国为101家,较2022年下降59家,长期下行,行业供给产能出清彻底,恢复缓慢。从全球的情况来看,除中国以外,其他地区造船产能恢复比较困难。
这轮周期不一样。中国造船产业进一步扩大了全球市场份额,国内供给出清,龙头市场集中度更高,预示着随着本轮周期复苏,中国造船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红利,盈利弹性将会更大。在这轮造船周期后,中国船舶制造企业逐步抢占市场份额,已经成为遥遥领先韩国日本的全球第一造船国家。2024年1-9月,我国造船完工量3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新接订单量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9%;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193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3%。2024年1-9月,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全球市场份额再创新高。
2023年全球新造船舶完工交付的市场中中国占据51%市场份额,领先于韩国28.3%、日本15.4%市场份额,中日韩三国在全球造船交付市场份额达到了94.7%。中国在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两大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交付市场份额分别为62.81%、59.04%,在油轮、液化气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的领域市场份额分别为23.55%、19.41%,仍明显落后于韩国63.7%、75.03%。韩国造船业集中在中高端的油轮和液化气船上,2023年韩国油轮、液化气船的交付量占全年所有船舶交付量的54.27%。
3.4. 成本端:原材料价格下行,新船价格上行,船舶企业盈利剪刀差持续扩大
船舶制造主要成本就是原材料,根据中国船舶2022年报,原材料占成本61%比重。我们以20mm造船板价格为例,2015-2020年,新船价格指数持续低迷,20mm造船板价格缓慢上涨,这一阶段是造船企业最困难的时间,大批造船厂倒闭破产。2021年开始新船价格指数快速上涨时,但20mm造船板价格也同样出现大幅上涨,因此成本端同样增长较快,因此造船企业盈利释放不明显。2022年以后20mm造船板价格持续出现下行趋势,成本端压力大幅减轻。而新造船价格指数仍持续上行,这意味着售价和成本的剪刀差持续扩大,造船企业利润有望快速释放。2024年三季报大部分船舶制造企业已经实现扣非盈利,验证了船舶行业盈利修复拐点。2025年随着2022年以后的高价订单逐步进入交付,船舶企业盈利空间将进一步释放。
3.5. 船舶企业2024年三季报盈利修复明显
船舶制造上市公司2024年三季报已经出现明显的盈利修复。
2024年前三季度SW航海装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116.26亿元,同比增长15.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1.23亿,同比增长771.1%,2024年是船舶板块整体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转正的第一年,之前连续数年扣非归母净利润都是亏损。
2024年三季报,SW航海装备板块毛利率并没有明显改善,但净利率和ROE有明显的提升,经营现金流持续为正。
3.6. 船舶行业投资策略
船舶制造行业继续复苏趋势,在供给收缩恢复缓慢的情况下,本轮船舶制造行业景气周期有望延续到2030年附近。2021年新接订单和新造船价格大幅上涨,但同期成本端也同样大幅上涨,对行业盈利的改善仍不算明显。但2022年以后的订单,新造船价格持续上涨,成本端持续下行,利润剪刀差持续扩大,盈利有望释放。预计2025年随着2022年以后高价订单的交付,船舶制造企业有望盈利加速修复,充分释放业绩弹性。我们看好船舶制造长周期复苏的趋势及力度,重点推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核心上市平台中国船舶、军船及核心资产上市平台中船防务,同样建议关注船舶制造强相关的产业链配套上市公司。
4. 固定资产投资叠加设备更新推动,顺周期机械板块景气持续
4.1. 煤炭、有色金属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煤机、矿山机械需求向好
资源开采类:近年来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开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非常高,2023年都是两位数以上,其中有色金属开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7%,石油天然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15.2%,煤炭开采及洗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1%。2024年10月煤炭开采及洗选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8.6%,有色金属开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26.4%,石油、黑色金属开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3.6%、12.6%。
上游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增长,矿山冶金机械、煤炭机械行业需求较好,业绩增长有望持续。重点推荐郑煤机、一拖股份、中信重工等。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对传统油气开采更加重视,有望带动全球传统油气固定资产投资,油气设备有望迎来全球行业的景气度回升,重点关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油气设备龙头企业。
4.2. 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向上,设备更新加上投资加速铁路设备需求景气持续
铁路运输:从2023年开始,我国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提高,2023年全年维持25.2%高增速,2024年10月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在14.5%。表明铁路运输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大,对铁路设备需求明显提升。铁路设备等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3%。铁路进入十四五最后一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设备更新持续推进,铁路设备行业有望景气度持续。
我们建议关注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行受益的铁路设备板块龙头,重点推荐思维列控,以及其他铁路设备主机龙头标的。
5. 机器人:行业触底复苏在即,人形机器人量产打开空间
5.1. 通用自动化行业触底,机器人产量持续转正增长
从中国工业机器人过去15年增速来看,工业机器人整体上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但随着下游需求波动存在大小年的情况,平均行业周期在3-4年,主要受下游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需求周期影响。2019年8月-2021年3月是上一轮周期上行期,2021年4月-2023年11月是上一轮周期下行期。2024年开始工业机器人产量开始转正增长,2024年10月工业机器人产量50916台,同比增长33.4%,环比不断加速。新一轮工业机器人行业复苏将至。
汽车销量2024年仍保持韧性,增速明显降低到个位数,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明显的拐点,2024年手机出货量持续复苏,大部分月度都有两位数以上增长。汽车和手机需求的回暖对机器人行业需求回暖构成重要的支撑。
根据MIR DATABANK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Q3销量约7.5万台,同比增长3.4%,环比增长4.5%。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累计销量约21.6万台,同比微增5%,市场整体需求较弱,但仍保持韧性。2024年前三季度,多数下游行业展现出积极的市场表现,其中家电、电子及金属制品等行业需求较好,受消费以旧换新政策影响,家电行业需求增长18.7%,电子行业需求增长17.1%,但锂电、光伏等行业需求出现20-30%以上的下滑。
5.2. 工业机器人国产替代加速,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国内资厂商保持着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在电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和一般工业等领域,与外资品牌展开了更为激烈的角逐。随着国产头部厂商持续放量,加速新应用场景的拓展,国产替代进程进一步加速。2024年前三季度,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同比增速达21.1%,远高于整体市场增速。同时,2024年前三季度内资厂商市场份额提升至51.6%,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内资厂商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增强。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有10家国产机器人企业进入市场份额TOP20,其中有4家位列市场前10行列,分别是第2埃斯顿(9.4%)、第3汇川技术(9.1%)、第8埃夫特(5.2%)、第10新时代(2.3%)。其中,埃斯顿和汇川技术机器人市场份额距离龙头发那科已经只有1-2%差距。
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周期复苏的启动,国产替代和产业升级将助推国产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业绩也就得到明显释放。
5.3.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2024年10月11日,特斯拉举办了备受瞩目的“We,Robot”发布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 Gen3。作为特斯拉研发的第三代机器人,Optimus Gen3在智能化、灵活性和重量控制上均有显著提升,其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部设计使其可以完成诸如弹钢琴、倒饮料等精细操作,马斯克表示,人形机器人远期成本将有望降低到2-3万美元,特斯拉的目标是每年生产10亿台人形机器人,希望占据全球10%以上的市场份额。
特斯拉将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首选场景选为自家的特斯拉工厂,特斯拉2024年Q2财报中,展示了一张TeslaBot在工厂里分拣 4680 电池的照片,这意味着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在发布两年、迭代一次之后,在特斯拉的汽车工厂有了小规模应用范例。特斯拉预计2025年将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小批量生产,计划在特斯拉工厂布置1000台以上人形机器人。
国内企业中率先在汽车工厂应用的人形机器人是优必选WalkerS。从2016年开始,优必选开始人形机器人的布局,Walker第一代在2018年发布。2021年发布WalkerX,并实现了商业化。优必选最新发布的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 WalkerS1已进入比亚迪工厂实训,并且还能和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协同作业。
优必选已经和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奥迪一汽、比亚迪等汽车企业,3C 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在内的多家企业合作,Walker S 正式进厂成了打工人。在工厂内可以完成智能搬运、智能分拣、智能质检、螺丝拧紧、零件安装、化学品操作等多种任务。
宇树科技2024年5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品UnitreeG1人形机器人,售价仅9.9万元起,进一步将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沉到合理价位。官方数据显示,这款机器人身高约127厘米,体重约35公斤,具有超越常人的灵活性,解锁无限运动潜力。其小跑速度大于2m/s,拥有广阔的关节运动空间,23至43个关节,最大关节扭矩达到120N.m,可进行高难度的动态动作,如动态站起、坐下折叠、舞棍等。G1还可选配Dex3-1力控灵巧手,通过力位混合控制,这使得G1能够模拟人手的精准操作能力,对各种物体进行精确控制。无论是进行砸核桃、搬运重物等常规操作,还是拿取鸡蛋等易碎物品,G1都能展现出极高的精准度和稳定性。G1机器人还能够轻松应对汽水瓶开启、焊接等精细作业。
智元机器人2024年8月举行了产品发布会,发布了“远征”与“灵犀”两大系列共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远征A2、远征A2-W、远征A2-Max、灵犀X1及灵犀X1-W。智元机器人2024年预估发货量将达到300台左右,其中双足200台左右,轮式100台左右。发布会上,灵巧手的升级成为亮点之一。智元发布的新版灵巧手不仅能够实现基本的物品抓取,还具备使用电动螺丝刀、拆快递、倒水、打麻将等多种功能或双手协作。相比于去年的版本,新的灵巧手在自由度上从11个跃升至19个,其中12个为主动自由度,提升了操作灵活性和精准性。
人形机器人2024年开始逐步进入量产节点,各类产业资本踊跃进入,行业融资不断创新高。我们认为2025年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渐进入量产,机器人产业链需求有望得到提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中,滚柱丝杠、无框力矩电机、减速器、力矩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价值量较高的核心元器件需求有望增长,对应的国产供应链龙头企业有望迎来重大机遇。
5.4. 机器人行业投资策略
工业机器人行业处于周期复苏拐点,中长期受益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自主可控、人形机器人行业需求增长打开新的成长空间。重点关注谐波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国产光电编码器龙头奥普光电。
6. AI新技术革命,3C、泛半导体设备需求受益有望好转
6.1. AI推动算力基础建设,液冷温控散热有望成为高成长赛道
随着AI人工智能革命,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幅增长,大量的计算能力需要海量服务器来支撑。目前数据中心制冷仍主要以间接蒸发冷却和氟泵空调为主,风冷占比约80%-90%。
根据Colocation America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数据中心单机柜平均功率将达到16.5kW,较之于2008年已经增长了175%。赛迪顾问预测,随着数据中心算力飞速提升,高功率单机柜将迅速普及,预计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单机柜平均功率有望达到25kW。伴随单机柜功率的不断提升,传统风冷系统已逐渐无法满足散热需求,更加节能高效的散热技术方案逐渐铺开。数据中心散热方案从早期的封闭冷/热通道、机柜循环制冷、热风抽取冷却发展到背板热交换、间接蒸发冷却,再发展到液冷方案中的喷淋液冷、冷板液冷以及浸没液冷等。
液冷散热具有较多突出的优点:液冷的高效制冷效果有效提升了服务器的使用效率和稳定性,同时可使数据中心在单位空间布置更多的服务器,提高数据中心使用效率;采用液冷散热方案的数据中心PUE比采用风冷的常规冷冻水系统降低0.15以上,可让有限的能源更多分配给算力,降低运行成本,增加算力产出。
液冷技术能实现极佳节能效果。近年来行业内对机房制冷技术进行了持续的创新和探索中,间蒸/直蒸技术通过缩短制冷链路,减少过程能量损耗实现数据中心PUE降至1.15~1.35;液冷则利用液体的高导热、高传热特性,在进一步缩短传热路径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实现了PUE小于1.25的极佳节能效果。
根据冷却液与发热源接触方式,可将液冷进一步划分为接触式及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通过冷却液与发热器件直接接触将热量循环带走,包括浸没式和喷淋式液冷等方案,非接触式包括冷板式(单相/两相)等方案。冷板式目前成熟度相对最高,浸没和喷淋式节能效果更优。
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联合发布的《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提出三年愿景:计划于2023年开展技术验证;2024年开展规模测试,新建数据中心项目10%规模试点应用液冷技术;2025年开展规模应用,50%以上数据中心应用液冷技术。
据IDC最新的《中国半年度液冷服务器市场(2024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在2024上半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市场规模达到12.6亿美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98.3%,其中液冷解决方案仍以冷板式为主,占到95%以上。浪潮信息市场份额占比第一,持续领跑。预计2023-2028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7.6%,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2亿美元。
液冷产业链较长,参与厂商多。液冷数据中心行业上游包括冷却液、CDU、manifold、电磁阀、TANK等零部件,中游为液冷服务器及基础设施,下游面向泛互联网、电信、泛政府、金融等液冷数据中心用户。其中液冷服务器厂商依托IT核心部件,掌握产业链核心价值控制点,同时基于服务器产品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及服务。
参与数据中心冷板式液冷市场的主要欧美温控厂商包括:CoolITSystems、Asetek、Motivair等,其中CoolIT是HPE、戴尔、联想、STULZ等主要服务器/HPC品牌的冷板式液冷核心合作伙伴,Motivair为英特尔、AMD等高性能芯片开发定制动态冷板。近年来微软、谷歌、Meta等公司及AI发展带动浸没式液冷加快渗透,参与的主要欧美温控厂商包括:GRC、LiquidStack、Vertiv等。
国内参与液冷温控的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梯队是液冷服务器供应商。随着液冷技术由机房向机柜、服务器及内部延伸,服务器厂商凭借产业链核心地位更快抓住产业机遇。国内主要厂商包括:浪潮信息、中科曙光、中国长城、紫光股份等,第二梯队是专业的液冷温控散热厂家,包括英维克、依米康、高澜股份、川润股份、申菱环境、佳力图等。
随着AI基础建设推进,液冷散热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液冷散热相关龙头有望充分受益。
6.2. 创新推动消费电子需求回暖,3C设备需求有望好转
手机被认为是现阶段承载AI最好的终端之一。2024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宣布推出其首个AI系统——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用户在使用Siri时可以利用OpenAI的ChatGPT,将生成模型集成应用到手机系统中。按苹果发布会上的演示,Apple Intelligence能允许用户创建人工智能生成的表情符号,能用于通过关键词描述来搜索照片,如“穿着红色连衣裙跳舞的女孩”,同时它可以为邮件、消息和通知生成摘要,帮用户确定通知的优先级。
从2023年起,各家国产手机厂商就已纷纷宣布已入局AI赛道,此前推出的应用也大同小异,如图像上的AI消除、抠图和修图,以及能随时问答的个人助理等。2024年手机厂商们除了在这些小应用上做增强和添加外,更加从底层和系统上强调AI,多家厂商均推出了基于AI的自研操作系统,AI智能体的概念被频频提及。
华为“纯血”的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 5.0揭开面纱,在该操作系统中,华为首次将原生的AI能力融入操作系统,在盘古大模型加持下,小艺可实现23类Top场景记忆感知,任务成功率超过90%,知识量突破万亿。
vivo在2024年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新的蓝心大模型矩阵、OriginOS 5,以及自研蓝河内核和蓝河操作系统2,同时公布的还有新AI战略蓝心智能。
OPPO同样发布了ColorOS 15和系统级AI。OPPO软件工程事业部总裁唐凯表示,AIOS是AI手机的关键组成部分,AIOS会经历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的系统应用AI化(AI for System),到第二阶段的系统AI化(System for AI),再到第三阶段的AI即系统(AI as System)。”
小米通过AI技术重塑了系统应用,包括 AI写作、AI识音、AI字幕和AI妙画等。同时,小爱同学将升级为“超级小爱”,并将于10月29日晚开始招募首批内测,11月中旬开启内测。
2024年苹果iphone16系列、华为Mate70系列、小米15系列、荣耀Magic7系列、OPPO Find X8系列、一加13系列、vivo X200系列、真我GT7PRO等旗舰手机产品密集发布,展示了手机厂商在AI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提升。
华为2024年9月10日推出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HUAWEI Mate XT,彻底引爆了市场。10月31日,《时代周刊》公布2024年度最佳发明榜单,其中华为Mate XT 非凡大师凭借颠覆性三折叠屏手机设计,获得“2024年度最具创新消费电子产品”大奖。
近年来,中国折叠屏市场发展迅猛,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玩家,消费者也因而受益,拥有了更多的产品选择空间。从外折叠到内折叠,再到小折叠,以及最新的三折叠,国产厂商不断拓展折叠屏产品线,探索手机形态的边界,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折叠屏也催化了智能手机市场的热度,带动了行业高端化需求。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2024年1—9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20亿部,同比增长9.9%。其中9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537.1万部,同比下降23.8%。
AI加折叠屏等技术创新推动智能手机出货量触底反弹,电子计算机销量也取得正增长,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有望复苏,带动3C设备需求回暖。我们认为受技术创新驱动的消费电子复苏趋势仍有望持续,3C设备仍有比较好的投资机遇。
6.3. AI建设推进半导体国产化进程,泛半导体设备需求有望好转
AI的核心是算力和大数据,算力的核心是算力芯片。AI建设带动全球算力基建加速发展,国产半导体自主可控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算力基建发展的瓶颈。
在第十二届(2024年)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半导体设备年会上,SEMI中国区Senior Director冯莉《全球半导体市场概况》演讲中提到:
随着行业调整与技术创新,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营收将实现16%的增长,而到2025年,这一增长势头将持续,营收规模将再增12.5%。
为了跟上芯片需求持续增长的步伐,全球半导体制造产能预计将在2024年增长6%,并在2025年实现7%的增长,达到每月晶圆产能3370万片的历史新高(以8英寸当量计算)。归功于数据中心以及生成式AI的强大推动,2024年5纳米及以下的产能预计增长13%,2027年的增长有望达到17%。
2020年,随着中国产线的建设以及原有产线的扩产,中国大陆的产能占比提升至17%。展望2026年,中国300毫米晶圆产能将占到26%的比重。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自主率逐年攀升,从2012年的14%到2022年的18%,预计2027年达到26.6%,但仍存在1460亿美金的巨大缺口。
美国总统换届后,新的政治形态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再次感受危机,对供应链安全和国产化更加重视,进而推动上下游更加紧密协作。受益自主可控需求增强和行业周期复苏,泛半导体产业链有望迎来景气上行周期。
7. 投资评级及主线
7.1. 维持行业“同步大市”投资评级
我们看好机械行业细分方向结构化行情,整体维持行业“同步大市”投资评级。
7.2. 投资主线及重点标的
我们认为2025年机械行业投资关注需求回暖的细分行业,顺周期机械复苏,新质生产力成长。
一:顺周期复苏,船舶、工程机械等行业进入复苏阶段
工程机械:2024年4月挖掘机销量转为正增长,5月装载机销量转为正增长,重要产品销量先后转正也验证了行业拐点的到来。工程机械经历了3年大幅调整,行业底部基本确定,上轮周期设备更新需求开始出现,行业需求触底回升。其次,近年工程机械主要产品出口竞争力持续提高,出口占比不断提升,未来有望继续向海外拓展市场,工程机械全球化加速。国内需求回暖叠加出海持续,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业绩有望持续改善,重点推荐工程机械主机龙头三一重工、徐工机械、高空作业车龙头浙江鼎力,同时建议关注其他工程机械主机企业。
船舶制造:新造船价格指数和造船三大指标持续上涨,供给收缩恢复缓慢,供不应求未来几年都是常态,新造船价格指数向上,原材料价格向下,盈利剪刀差持续扩大。2025年船舶制造业绩修复有望加速。本轮周期中国造船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绿色能源船舶等中高端船舶占比持续提升,我们看好本轮中国船舶制造长周期复苏的趋势及力度,重点推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核心上市平台中国船舶、军船及核心资产上市平台中船防务,同样建议关注船舶制造强相关的产业链配套上市公司。
矿山机械、煤炭机械、油气设备:上游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增长,矿山冶金机械、煤炭机械行业需求较好,业绩增长有望持续。重点推荐郑煤机、一拖股份、中信重工等。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对传统油气开采更加重视,有望带动全球传统油气固定资产投资,油气设备有望迎来全球行业的景气度回升,重点关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油气设备龙头企业。
铁路设备:铁路进入十四五最后一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设备更新持续推进,铁路设备行业有望景气度持续。我们建议关注受益的铁路设备板块龙头,重点推荐思维列控,以及铁路设备主机龙头标的。
二: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
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处于周期复苏拐点,中长期受益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自主可控、人形机器人行业需求增长打开新的成长空间。重点关注谐波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国产光电编码器龙头奥普光电。
AI相关设备:AI推动液冷散热、3C设备、半导体设备需求复苏,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升级,国产自主可控有望迎来机遇。重点关注国内液冷散热、3C设备、泛半导体设备国产龙头企业。
8. 风险提示
1) 宏观经济发展不及预期;
2) 下游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出口需求不及预期;
3) 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
4) 产业政策、行业形势发生变化;
5) 国产替代、技术迭代进度不及预期。
证券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分析师执业资格,本人任职符合监管机构相关合规要求。本人基于认真审慎的职业态度、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独立、客观的制作本报告。本报告准确的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对报告内容和观点负责,保证报告信息来源合法合规。
重要声明: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