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除了可以孕育粮食还能产出什么?当农业科技和艺术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期,一场以稻田产出的天然材料为媒介的《米:吃进胃里的诗歌》在上海嘉源海美术馆开幕,展出了艺术家沈少民全新创作的一组关于水稻的深刻思考。与此同时,为进一步积聚研发力量,交流水稻种质资源与应用技术,加快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应用,今天(11月6日),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联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在美术馆共同举办主题为“水稻种质资源多样性与研究应用”的上海市农业科技创新系列讲堂。这是基因中心对水稻种质资源科普展示工作的全新尝试,也是对农业科研与艺术交流融合的全新探索。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是种业创新的源头,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水稻资源的多样性,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卢宝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龙植、浙江大学现代种业研究所副所长宋士勇、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等专家,分别作了题为“民以食为天:稻的前世与今生”“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稻逆境发育关键因子发掘与分子机制探析”“种质资源研究的体会与实践”的专题报告。
活动旨在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流的平台,共同研讨水稻资源的创新利用方向,促进行业的交流合作,系统深入推进我国水稻资源多样性的研究进程。现场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和科技人员分享了在水稻种质资源多样性与保存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并就水稻资源的创新利用方向等内容作了讨论,共同探索农业科技新赛道的发展路径。
作为农业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展览,现场不仅以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中国人与土地及食物之间的深厚关系,引领观众重新审视并感受“米”这一日常元素所蕴含的温暖力量,还开辟专区打造了基因中心的实验室场景,让观众可以通过实景和视频,直观了解节水抗旱稻育种与推广的过程。此外,基因中心还提供了2000余份水稻种质资源作现场展示。这些种质资源被摆放在玻璃瓶中与展品一同布满了展馆两面书架,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2日。其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科技人员还将继续围绕水稻种质资源的主题,开展多场科普讲座,让农业科学知识插上艺术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摄:施勰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