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椰 北京报道
生态环境治理需要资金支持,如何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进行融合,共同发挥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成为当前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重要发展方向。
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实际需要,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搭建美丽中国建设项目库,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精准性。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此前召开的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协调合作,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全力服务支持美丽中国建设。裴晓菲指出,在环境准入方面,生态环境部优化环评审批分级管理,推进环评文件标准化编制、智能化辅助审批试点,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投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提高环评审批效率。生态环境部统筹优化环评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探索对部分排放量很小的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免予环评,直接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金融支持,EOD(Ecology-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近年来,我国不断开展探索EOD模式。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与政策教授张俊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为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作为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桥梁,EOD项目有望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的新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当前,EOD项目的实施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张俊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环境效益向经济收益的转化困难是EOD面临的核心问题,由于环境效益无法直接产生经济现金流,对于投资者而言,环境效益的量化和转化为投资回报指标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现阶段尚缺乏成熟的量化工具和转化机制。其次,资金投入与融资模式创新不足,项目通常需要高额投资且回报周期长,短期内难以产生显著收益,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对其融资兴趣有限。再次,地方配套政策滞后限制了项目的推广,地方缺乏先导性的财政投入和激励机制,难以吸引社会资本的持续参与。最后,EOD项目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和区域,跨部门协调和政策不完善使项目审批复杂、执行效率有待提高,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差异将会加剧跨区域项目落地的难度。
“《意见》通过强化金融支持来助力EOD项目克服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增长。”张俊杰建议,首先,健全EOD项目风险防范和监督机制,对项目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进行系统评估和监测,便于在实施中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实现预期的综合效益。其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并优化信贷条款,缓解项目的高额资金需求和长期回报周期问题。再次,通过鼓励绿色股权投资基金参与等激励措施,吸引社会资本长期投入。最后,为解决政策协调难题,他认为《意见》可以推动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生态环境、金融和地方部门的合作,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执行效率。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