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相继落地 银行业市值管理又何去何从

两项货币政策工具相继落地 银行业市值管理又何去何从
2024年10月23日 21:17 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值管理仍在困扰着“长期破净”的银行业。

  10月20日晚, 23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获得首批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合计资金达112亿元。10月21日,央行首次开展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操作金额500亿元。这意味着,引发近期A股行情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均已正式落地。

  然而,银行似乎少了一点牛市“参与感”。

  互换便利和再贷款这两项工具中,前者仅限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参与,将银行排除在外;后者更多将银行充当一个政策调控的渠道,银行自身难以运用新工具进行市值管理。

  截至10月23日收盘,42家上市银行中仍有41家尚未摆脱“破净”魔咒。由于长期破净会带来再融资受限等诸多弊端,市值管理仍然是银行业无法回避的话题。

  “破净”魔咒待解,可行手段不多,银行的市值管理将何去何从?

  障碍在何处

  商业银行在本次央行创设工具中担任何种角色?从主体来看,首批利用再贷款增持回购的上市公司涵盖航运、能源、畜牧等行业,但23家公司中并无一家金融机构。

  “如果金融机构用再贷款增持金融机构,太容易有‘空转’嫌疑,与服务实体的定位不符。”一位券商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事实上,银行业在再贷款中充当的是一个中介角色。商业银行以合格债券或信贷资产作质押向央行申请再贷款,再按季度发放给上市公司,并遵循专款专用原则。首批再贷款涉及六家银行,包括工建农中四家国有银行,以及招行和中信两家股份制银行。

  对上市公司而言,回购注销减资是一种市值管理手段。在完成回购注销减资后净资本减少,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等指标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若股息率超过实际的再贷款利率,则存在套利空间,这将进一步激发回购增持热情。

  回购也是海外上市银行的常用手段。海通国际研报称,上市银行也是可能进行回购的主体。参考港资银行和美资银行,均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的情况下进行回购。

  参考境外经验,今年4月,汇丰银行完成约3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实施地点为伦敦。财报显示,富国银行今年上半年回购了超过120亿美元的股票。

  然而,A股上市银行却难以利用回购注销的方式对自身进行净值管理,且属于重大无先例事项。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其背后原因有二,监管机制约束和资本金要求。

  今年4月,平安银行在互动平台答复称,回购股份注销将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目前国内暂未有上市银行实施股份回购。渝农商行在答复中提及,商业银行减少注册资本需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或其派出机构的批准,此外还涉及债权人公告等一系列法律程序,因此不具备可行性。

  如果回购注销无法走通,那用作员工持股是否可行?这依然困难重重,我国对国有金融企业的股权激励一直颇为谨慎,国有银行的员工持股计划曾几度搁浅,呼声也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资本金占用过大,也使得回购不具备性价比。

  “银行回购须按1250%计算风险权重,资本金消耗太大,划不来。”一位券商银行业首席向记者表示。所谓1250%是巴塞尔协议中的最高档次,按照8%的最低资本要求,银行需要为每元的股权投资持有等值的资本。而房贷的资本金权重仅50%,两者相差25倍。

  此外,即便银行有回购计划,也不必利用再贷款工具。因为银行并不缺少比1.75%的利率成本更低的资金来源。

  仍间接受益

  虽然无法直接运用新工具做市值管理,但再贷款仍是银行的一项新业务,是否对市值有间接利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银行人士了解到,该业务通常由各银行的投资银行部牵头担任产品部门,由于涉及高净值客户和企业客户,公司金融部、私人银行部也往往会参与。

  “再贷款对银行来说是优质资产,且往往只有优质客户和大股东才能享受。”某银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央行公告,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视情况展期。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超过2.25%。

  “再贷款利率不高,2.25%与科创和普惠性贷款差不多,规模影响也有限,整体利润空间不大,更多还是政策性。”某银行机构部人士向记者表示,银行更多充当一个工具,央行通过银行对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

  不过,央行还创设了另一项货币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不过,互换便利对银行有着间接利好。

  市场消息称,在获批试点的部分金融机构中,部分机构以1.8%的利息借入国债,换取流动性后购入5%以上的高股息股票,进行无风险套利。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正是高股息板块的核心标的。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从2023年年报来看,在42家上市银行中,12家股息率大于5%,31家大于4%。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倪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作为债权型的投资人,虽不是互换便利这一权益工具的直接参与者,但另一方面,银行是资本市场蓝筹板块的核心标的,从估值和风险偏好角度都会明显受益。

  他认为,央行创设两项工具后,风险偏好有所提升,对经济预期有正面推动,顺周期板块有望改善。在此情形下,银行作为经济的主要系统性参与者,也会间接受益。

  需另辟蹊径

  市值管理对于银行业的必要性几何?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有银行由财政部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中心负责考核激励,但目前来看,市值管理还不是考核评价上的硬性指标。

  记者梳理年报发现,目前国有大行并未推出明确的市值管理措施。今年6月,农行回复投资者关于市值考核办法的问题时,回应称农行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市值管理工作,持续以稳健业绩提升内在价值。

  曾刚认为,商业银行仍需注重市值管理,好的市值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有利于上市银行进行定增、配股等再融资,也有利于未上市银行吸引更多投资。

  现阶段,现金分红是A股上市银行市值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整体来看,银行的市值管理工具仍相对短缺,需要另辟蹊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有银行高管在这一关键节点上进行了公开发声。

  今年10月,招商银行副行长、财务负责人彭家文发表署名文章提出,提升上市银行估值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不断完善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包括优化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增强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强化董事会规范性、有效性、专业性、独立性、多样性等。另一方面,抓好“价值创造、价值发现、价值经营”三个环节。市值管理不是简单的“股价管理”,而是推动企业最终实现长期价值的增长。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估值最大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收益最大化。银行需要关注股价的稳定性,考虑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也要思考如何在波动中穿越周期。

  “银行的基本面已经明牌,息差等我已经不关心了。我更关心的是,在宏观调整、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如何在零售等各业务如信用卡、消费贷上做出更贴合市场的举措。” 一位持有某股份行数十万股的著名投资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许多投资者认为,当息差收窄的趋势无可避免,银行在业务策略上的差异会加剧其经营分化,进而影响其市场表现。

  曾刚进一步表示,虽然银行无法直接运用两项新工具,但在市值管理上仍可从几个方面入手,包括建立更好的品牌形象,形成品牌溢价;降低运营成本,管理精细化;优化资本结构,合理运用多项资本工具;拓展收入来源,增加不消耗资本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此外,财政部对六大行的注资,也可以视作大股东对银行长期发展的信心,会对估值产生积极影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曹睿潼

银行 再贷款 银行业 货币政策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5 港迪技术 301633 37.94
  • 10-25 健尔康 603205 14.65
  • 10-22 科拜尔 920066 13.31
  • 10-21 强达电路 301628 28.18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17.5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