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托“诈骗。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贺成
去医院看病,被“老乡”拉去不知名的中医馆;价值百元左右的药品,售价竟数千元;声称是大医院老中医在外坐诊,实则是非正规医师……为何大医院里频现“医托”?(9月7日《工人日报》)
尽管“医托”饱受社会公众诟病,相关职能部门也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但现实生活中,“医托”还是不绝于耳,不少患者都有过被“医托”骗的经历。
近日,有博主以视频的方式曝光,有“医托”在西南某省人民医院附近拦截患者,将患者带至附近一诊所问诊,诊所将价值百余元的药物以2980元的价格售给患者。不久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就一起涉及1800余名受害者的“医托”团伙诈骗案进行审判,审理发现该团伙以挂靠中医诊所形式与多家有正规行医资质的诊所联合作案。深圳市龙岗区警方也曾侦破一个诈骗涉案金额达数千万元的涉医诈骗犯罪团伙,该犯罪团伙将普通民营医院包装成拥有“名医”的“三甲医院”,并通过搜索竞价排名的方式寻找病患,再雇用没有行医资质的“医生”诱导病患接受高收费治疗,甚至开出许多对病情毫无作用的药物,达到敛财目的。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网络“医托”,他们在患者网上问诊时,伪装成热心“客服”,诱导患者进入骗局。
毋庸置疑,因为“医托”在有正规行医资质的中医馆进行不正规经营的行为,同时其行为多样、手法隐蔽、层级分明,通常运作在一个庞大的网络之中,在医院、网络、社区等多个层面展开活动,别说被害人很难鉴别,就是相关职能部门也很难将其一举铲除。
目前,国家现有法律和政策已经能对“医托”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界定,根据案件涉案金额大小、影响人数、情节恶劣程度不同,在“医托”诈骗案中,涉案人员最高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针对涉案金额及受害人数较少、社会危害较轻的“医托”,以行政拘留或罚款等行政处罚居多,上升为刑事处罚的较少。
为了解决屡禁不止的医托乱象,还需进一步健全防范制度和举报机制。比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从保障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转大局出发,推动医院建立健全“医托”防范制度和举报机制,加强与公安机关、司法部门的协作,必要时发挥示范案例的作用。医院除在候诊区、诊室等处张贴宣传海报,播放宣传视频,邀请公安机关或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防范鉴别“医托”的公益知识培训外,建立举报机制,鼓励患者和家属发现“医托”行为及时向医院举报,并对举报和处理流程进行保密。
尤其是,在治理打击时,不能走走停停。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发布《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要严厉打击非法回收药品、“医托”“号贩子”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加大打击整治“医托”力度,一些地方通过采取“联防共治”措施,辖区公安机关、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三方共同防范,打击“医托”行为。只要久久为功,“医托”就不可能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责编:肖莎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