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年前的中盐集团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盐业体制改革后,生态环境和功能定位更是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何实现自救与突围成为摆在中盐集团面前的一道难题。
十年来,中盐集团不仅成功破题,还瞄准“世界一流国家盐业公司+优秀化工企业”的战略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盐、盐化工、农肥、盐穴综合利用为主的“1+3”产业布局,引领中国盐行业融入到更为广阔的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大局之中。
2024年7月1日出版的《国资报告》推出特别策划《中盐十年重塑:回归与突围》,为您讲述中盐集团如何在十年间通过一系列举措扭亏脱困、强基固本、开疆延链,并以“老大哥”的姿态继续引领中国盐行业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
中盐十年重塑:回归与突围
文 · 本刊记者 刘青松 粟灵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7期
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耀强至今依然记得,十年前的一次董事会上,一位外部董事曾无奈坦言:“每家企业都有不足之处,这可以理解。但中盐集团从经营到管理各项指标全面不足,更无一丝朝气。”
彼时,中盐集团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内部,由于盲目扩张,该公司在资产总额短期暴增的情况下,半数以上子公司陷入亏损,资金链处于断裂边缘。外部,行业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盐业与铁路、石油、电力等行业一道成为改革的重点领域。此轮盐业体制改革一旦落地,中盐集团的生态环境和功能定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行使盐行业管理职能,成为与其他地方盐企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
新一届领导班子临危受命。2014年,李耀强担任中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十年来,通过一系列扭亏脱困、强基固本、开疆延链的举措,中盐集团实现自救与突围,并以“老大哥”的姿态继续引领中国盐行业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
中盐集团的价值创造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该公司利润总额是2013年的24.41倍,净资产收益率较2013年上升了1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较2013年下降了23.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是2012年的3.6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2012年的11.67倍。值得一提的是,2017—2022年间,该公司实现经济效益“六连增”。
与此同时,中盐集团瞄准“世界一流国家盐业公司+优秀化工企业”的战略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盐、盐化工、农肥、盐穴综合利用为主的“1+3”产业布局,引领中国盐行业融入到更为广阔的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大局之中。
2014年9月,中盐集团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制定出2014—2016年三年扭亏脱困实施方案,确定了“回归、转化、退出、创新”的八字方针。
所谓回归,就是回归主责主业;转化,就是调整产品产业布局,实现结构优化;退出,就是剥离低效无效资产,对非主业项目和主业非优势项目果断退出,止住出血点;创新,就是在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全方位创新,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这一时期的主题,就是砍掉枝蔓,聚焦核心,做强做优。
这是中盐集团对此前多元化扩张战略的一次自我纠偏。当时,一些国有企业对“做大做强”的理解出现偏差,机会主义和盲目扩张盛行,财务状况和经营质量被选择性忽略。在此背景下,中盐集团自2006年起便走上重规模不重质量的粗放扩张道路。短短七年间,该公司资产总额就从20亿元膨胀至超过480亿元。
中盐集团的扩张方向大致可分为“进入错误的行业”和“错误时机进入正确的行业”两类。前者包括人造板厂、旅游业等非主业项目。后者主要是盐化工项目,对于这个周期性较强、专业度较高的行业,中盐集团当时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人才储备、谨慎态度等,造成了投资时机不佳、资产评估不当、经营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
“八字方针”提出后,中盐集团回归主责主业,果断退出非主业项目,多措并举解决盐化工领域的亏损问题。
为制定具体改革措施,提高决策、执行效率,中盐集团建立“战时机制”,在集团层面成立扭亏脱困领导小组和危机处理领导小组,均由李耀强担任组长、时任总经理丁召团担任副组长,集团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组员。子公司层面也成立扭亏脱困小组,由集团领导分别担任1—2家困难企业扭亏脱困小组组长,集团相关部门分别参与其中。
扭亏脱困攻坚战在各困难企业全面打响。
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株化”)的破产退出是一场硬仗。这家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国企,曾为中国基础化工的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然而,随着长江经济带的环保政策日趋收紧,濒临湘江的中盐株化发展几乎陷入停滞,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中盐集团经过充分论证,决定推动中盐株化破产。
破产退出过程中,中盐集团与湖南省国资委、株洲市政府三方共同研究制定破产关闭方案和相关政策,并积极寻求国务院国资委、湖南省政府等方面的支持。为解决安置问题、筹措安置资金,中盐集团争取到湖南省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同等优惠政策,又与株洲市政府签订了土地收储协议。同时,中盐集团还调整了中盐株化的领导班子,有效发挥了党组织在危机处置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此外,中盐集团将旗下另一家企业的复合肥业务引入湖南,为中盐株化一部分业务骨干再就业创造条件。
经过多轮努力,中盐株化终于平稳完成5000余人的分流安置,中盐集团也因此每年减少约3亿元现金流出。
除中盐株化外,中盐集团还及时止损,退出了中盐皓龙、中盐沧州、中盐德邦等企业。
如果说“断臂求生”需要魄力,那么优化资源配置、盘活不良资产则更加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同样位于湖南的中盐华湘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华湘”)于2016年破产重整,但该公司的糊树脂生产线却在内蒙古找到新“家”。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中盐集团通盘考虑,让中盐内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化工”)收购了中盐华湘先进的糊树脂生产线,并牵线近百名中盐华湘的业务骨干入职中盐化工。如此一来,中盐华湘的技术优势与中盐化工的能源资源优势形成互补,推动中盐化工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建成中国最大的糊树脂基地奠定了基础。
中盐化工与中盐吉兰泰盐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吉兰泰”)先分后合的故事是中盐集团另一个“大手笔”。中盐化工(原兰太实业)由中盐吉兰泰作为主要发起人成立,于2000年挂牌上市。两家公司历史上存在交叉持股、交叉任职等情况,管理层收入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非上市部分缺少经营动力,从而导致中盐吉兰泰一度成为中盐集团的亏损大户。2014年,中盐集团对两家公司分开管理,分别重新任命了领导班子,并将中盐化工提级为与中盐吉兰泰平行的二级子公司。经过持续开展业务优化、管理提升和运营转型,2016年两家公司开始分别盈利。此后,中盐集团通过一系列资本手段,逐步将中盐吉兰泰的资产装入中盐化工,不断壮大上市公司实力。如今该公司已成长为中盐集团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并在2022—2023年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标杆“双百企业”。而中盐集团也由此探索出一条破中求生、资源协同、合作突围的“处僵治困”新路径。
三年扭亏脱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中盐集团于2015年实现集团层面的扭亏为盈,2016年利润总额达到4.46亿元,并平稳度过还债高峰期,驶入“做强做优做大”的良性发展轨道。
顺利完成三年扭亏脱困任务,为中盐集团直面盐业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铺平道路。
在中国,食盐自古专营。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便开始对盐行业实行“官山海”的国家专营政策。2600多年以来,尽管历朝盐业模式各有不同,但“垄断专营”的主旋律从未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新的食盐专营制度。由于历史原因,中盐集团长期承担着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全国食盐生产销售计划、开展“三证”(食盐生产许可证、食盐批发许可证、食盐运输准运证)管理、组织质量检查等行业管理职能。
这一切在2017年发生根本性转变。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从2017年1月1日起,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运输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食盐行业从此迈入市场化时代。而中盐集团也不再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食盐销售计划,不再行使盐行业管理职能。
面对新形势,2017年中盐集团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创新、变革、竞争、共赢”新八字方针。在此指导下,该公司按照“内整外和、统分结合、创造价值”的实施路径,投身于新一轮盐业体制改革之中。
市场化改革首先要树立以供需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化思维。中盐集团通过“內整外和”加强供需两端布局,供给侧不断完善海盐、湖盐、井矿盐的全国布局;需求侧以四大直辖市为重点拓展全国版图。
2016年12月,中盐集团与天津市长芦盐业总公司、河北省盐业专营集团公司合资组建中盐京津冀盐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京津冀”),统筹华北市场。
2019年5月,中盐集团重组重庆盐业集团,设立中盐西南盐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西南”),统筹西南市场。
2022年11月,中盐集团旗下中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股份”)在上海设立华东营销中心,覆盖华东四省一市、涉及7家中盐集团子公司,旨在实现人员、渠道、资源、业务等方面的优势共享。
此外,中盐集团与安徽、内蒙古等10余个地方盐业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推动行业专业化整合。
2022年,中盐集团盐产销量保持国内第一、世界第二;食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4.8%,比盐改前提升6个百分点;盐板块结束盐改后利润连续下滑的局面,利润水平首次超过专营时期。
在夯实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中盐集团重视引领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金坛”)是盐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典型代表。走进位于江苏常州的中盐金坛金赛盐厂,盐硝车间现场仅有3位工作人员,他们通过电脑控制阀门和设备,使卤水经过多个加工步骤变成可食用级别的固态盐。金赛盐厂面积近12万平方米,从生产、质检到产品出库,车间员工同时在岗人数不到20人,却有着日产6000吨盐的强大“输出”能力。
绿色矿山和绿色工厂也是中盐集团的两张名片。截至2022年,该公司共有12座制盐矿山被纳入国家或地方“绿色矿山”数据库;中盐金坛等14家企业获评国家、省市级“绿色工厂”。
盐行业的高端化升级以产品为主阵地展开。中盐集团与同行一道,试图改变过去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的状况,不断丰富加碘盐、无碘盐、工业盐、生活用盐产品体系,形成具有地理标志性的高端食盐品种,拓展生活用盐、融雪除冰盐、医药用盐、高纯度工业盐、动物用盐等新领域,持续提升盐行业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盐关系国计民生,中盐集团作为盐行业唯一的中央企业和全国性公司,倾注了更多心血在经济价值与功能价值之间寻求平衡。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盐集团提出‘创新行业价值,服务民本民生,体现国家意志’三大功能定位,着力增强核心功能,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原生动力。”李耀强表示,中盐集团要在盐板块坚持稳中求进,切实发挥行业“压舱石”“顶梁柱”作用。
2023年8月,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响,部分地区发生食盐抢购风潮。中盐集团多管齐下,履行食盐保供兜底责任。2023年8月24日,中盐集团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声明,澄清我国食盐结构以井矿盐为主(占比87%)、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的事实,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迅速成为稳定市场信心的主旋律。针对短时缺货现象,中盐集团旗下各盐业企业加班加点满负荷运转,7个昼夜内投放10余万吨小包装食盐,确保“价格不涨、质量不降、供应不断”。面对互联网时代的食盐保供新要求,该公司明确提出“第一保电商,第二保商超,其他先放一放”的策略,在电商出货量超出日常10倍的情况下,声明接受预订但15天后再行配送的协调方案。中盐集团在此次突发事件中的相关做法,获评“中国公共关系优秀案例”,入选2023年国资央企十大新闻热搜。
除了应对突发事件,中盐集团还引领盐业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食盐储备体系建设。此外,该公司也承担着新疆、甘肃等偏远地区保障性运输配送的职责。
推广低钠盐是中盐集团服务民本民生的另一项重要举措。过去数十年间,中盐集团助力我国实现了“吃上盐”“吃碘盐”两大目标,如今正向着“少吃盐”阶段迈进。在2019年7月举行的“健康中国”行动启动仪式上,中盐集团代表行业向全社会发出《合理控盐,维护健康》倡议,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2019年以来,中盐集团以推广低钠盐为重点、从“树观念、定标准、推产品”等方面着手,践行健康中国减盐行动。树观念方面,发布减盐指数,开展“小盐勺·大健康”“健康换盐”系列宣传活动;定标准方面,建立健康低钠盐的产品标准体系,推动食盐质量从“卫生标准”向“健康营养标准”提升;推产品方面,通过合理添加、工艺改进等措施,研发上市了多款健康低钠食盐产品,兼顾减盐与口味需求。
回归主责主业后,中盐集团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重新认识“做强做优做大”中,着力构建保持基业长青的“马利克曲线”。
“中盐集团在继续做好盐的生产和供应基础上,把创新盐行业价值作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李耀强介绍,该公司树立“世界一流国家盐业公司+优秀化工企业”的战略目标,主要业务已形成“1+3”的产业布局,即以盐板块为基点,一方面,拓展新兴的盐穴综合利用业务;另一方面,向下游延伸发展盐化工板块,进而从该板块独立出农肥业务。
盐化工板块是化解传统盐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的关键点,也是包括中盐集团在内的很多盐企在盐改后最重要的利润来源。然而,过去中盐集团盐化工板块长期存在着业务布局分散、协同和盈利能力差的问题。
整合势在必行。2015年,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红四方”)与中盐常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常化”)联合重组。2020年,中盐集团以上市公司兰太实业为载体,完成3家盐化工企业重组整合,并正式更名为中盐化工,提高盐化工板块的资产证券化比重。以这两次整合为代表,中盐集团经过10余年努力,已将过去分散的8家盐化工企业整合成东西两大化工基地。
两大化工基地走上差异化发展道路。中盐集团党委副书记敦忆岚介绍,该公司结合东、西生产基地各自具备的资源、装置、品牌、技术、人才、物流等基础条件,在东部地区,重点以中盐红四方、中盐常化为主体,打造精细化工及配套产业基地;在西部地区,重点以中盐化工为主体,打造基础化工及配套产业基地。中盐集团还重视促进两大基地的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在其统筹下2023年中盐化工收购了中盐红四方旗下天辰公司,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多的糊树脂生产企业。
目前,中盐集团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化工企业之一。其金属钠产能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纯碱产能全国第一、世界第二;保险粉、PVC树脂、烧碱、有机氯等产品产销也位居行业前列。
“双碳”目标下,盐化工板块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力度。光伏领域,纯碱是光伏玻璃的原材料之一,中盐集团制定了纯碱业务战略发展规划,2020年参股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并购青海发投碱业有限公司,使其可控纯碱产能跃居全国第一。储能领域,中盐昆山有限公司推动纯碱产品向电池级碳酸钠升级,面向未来钠离子电池储能领域研发攻关,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肥板块脱胎于盐化工板块,旨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该板块主要载体为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红四方肥业”)。该公司于2019年从中盐红四方剥离,作为集团直接管理的二级企业正式独立运营。中盐红四方肥业落实化肥保供稳价机制,在生物肥料、土壤修复治理、盐碱地改良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不断拓展业务深度和广度。2023年年底,其上市申请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预计将于2024年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中盐集团旗下第二家上市公司。
盐穴综合利用旨在更好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盐穴是利用水溶开采方式在地下较厚的盐层采矿后形成的地下洞穴。为加快发展盐穴综合利用业务,2021年8月,中盐集团成立专门的二级企业中盐盐穴综合利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盐盐穴”)。
“中盐集团创新行业价值的突破口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盐穴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盐穴在储油储气储能等方面的作用,为清洁能源利用服务。”李耀强说。
中盐集团以江苏金坛为根据地,在盐穴综合利用领域布局已久。中盐盐穴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谢卫炜介绍,从2005年起,中盐集团先后与中国石油合作建设中国盐穴储气第一库——“西气东输”金坛储气库,与中国石化合作建设川气东送配套工程首个盐穴储气库,与港华燃气合作建设国内城镇燃气首个盐穴库及商业储气项目——港华燃气储气库,为长三角地区天然气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的调蓄和保障功能。
如果说盐穴储气是仿效国外成熟经验的“跟跑”,那么中盐集团利用盐穴发展新型储能,则是其立足中国新能源大发展的国情而进行的“领跑”探索。
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金坛示范项目”)肩负着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试验、标准创建、工程及商业运营示范“三大”目标任务。2015年,中盐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启“基于盐穴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项目”的科技研究。2018年,该公司联合中国华能、清华大学开工建设金坛示范项目。2022年5月,该电站正式投运,成为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每年可完成调峰电量1.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万吨。这个示范项目实现了核心设备100%国产化,哈电集团、东方电气、沈鼓等设备企业也加入创新联合体,创造了“世界最大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空气透平”等多项世界纪录。同时,该项目还为新型储能电价政策的完善提供有益探索。
谢卫炜透露,未来中盐盐穴将加大盐穴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应用推广,金坛示范项目远期建设规模将达100万千瓦,陕西榆林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也在加速落地。
除了压缩空气储能,中盐盐穴还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盐穴储氢储氦、盐穴液流电池等前沿研究。
在中盐集团的引领下,盐企与能源企业合作开展盐穴综合利用已蔚然成风,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