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从业者的防风险、抗抑郁指南

金融从业者的防风险、抗抑郁指南
2024年08月01日 08:30 温和的强硬派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金融行业陷入了至暗时刻。

越来越卷的行业竞争+不断压缩的工资奖金+愈演愈烈的裁员压力+莫名其妙的污名袭来,让每一个金融从业者都背负着史无前例的沉重压力。

面对压力,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躺平,也有人选择换个赛道重头再来,更有人选择继续坚持。

如何规避你曾经视而不见的坑?如何在最难的时候顺理成章的面对自己?也许每个金融从业者都需要这份“防风险、抗抑郁指南”。

一,别轻言转行:沿着自己的强势方向,多元化自己的能力

最近和许多圈内朋友聊天,有人开完笑说,现在金融不好干,我也注册一个滴滴司机,万一有天失业了,还能有个副业应对一下。

先不说司机这个赛道更卷,从人力建设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无非是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个不太高明的司机,不会为社会带来增值,也不会让你保值。

也有一位券商研究所的小朋友,因为工作压力大收入不高,准备去一家小额信贷公司碰碰运气。想想看,彻底放弃掉自己过去三年的经验和积累,去做一份完全陌生的工作,这固然很有勇气,但同样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先不说转型的成本大不大,试想一下,将来要是有机会再换工作,下一家的HR要是问你,你为什么放弃干了三年的工作,你该怎么回答?

你打算讲“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还是“其实我这人也没什么定性”?

倒是我最近碰到的一位朋友,他的故事给予了我最多的启发。

他的会计工作本来是典型的后台,但由于公司业务发展问题,给他丢下了一堆估值入账的问题。

也许大部分人看到海量的数字和报告后都会懵圈,他却在这个和他不太相关的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未来。

一个个项目的梳理与计算,一组组方法和标准化流程的建立,丰富了他的能力圈,让他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开始接触并熟识了一部分和风险控制非常相关的工作。

聊完,我也特别为他开心,在过去这段时间里,这些烦人的工作给他带来的“项目经验”和“能力标签”,让他的能力圈持续扩张,也为他下一份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诚然,这位朋友的故事有运气的成分,被额外添加的工作恰恰是自己喜欢的,也能带来额外的增益。

但我想说的是,与其选择一份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工作重新开始,不如先沿着自己当下工作的能力圈去扩张自己的技能,这样的投入最不容易失败,也最有性价比

按照这样的思路,做研究的可以去尝试降维来做投顾,做投行的可以尝试利用人脉去搞FA或家办,做渠道的可以发挥自己舌灿莲花的本领搞培训,这样的建议也许不适合每个人,但它也许是金融人在尝试让自己多元化的过程中,最循序渐进的路径。

而另一方面,直到此刻,我依然相信金融在一个国家发展壮大中不可或缺的长期价值,眼前的挫败绝不是历史的终结,那些伤心绝望而出走的朋友们,也请记得给自己留下一条回来的通路。

二,金融从业者的职业选择:不要把自己的利基建立在“别人不能做”之上。

在过去几年,我听到了太多诸如此类的观点。

“信托的平滑机制是信托所独有的,这是我们做证券业务区别于同业最大的优势!”

“公募基金不能做高频量化,所以私募搞量化特别有优势!”

“用保险资管的账户去银行存款,不算同业存款,香不香?”

这些优势在过去普遍存在,而且是行业内公认的长期利基。通过这些“管道”去做业务,就是会比其他通路更好,要么是收益更高、要么是更灵活、要么是波动更小。

但从过去2年的时间里,金融产品赛道中“制度红利”或者叫“监管死角”可谓是越来越少了。

那些凭借着制度红利而纵横市场的模式和机构,也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的资管行业乃至全部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平”了?

到底是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信托或券商资管,这其中的优劣强弱差别可能会越来越小,制度红利消失后,金融产品的同质化不断增强,推动广义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行。

我们可以想象到,越来越扁平的金融市场,带来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制度优势下降,投资管理和财富管理服务能力是决胜未来的唯一加分项。

这是所有金融机构在未来很长时间里的唯一战略设计,也将是金融从业者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参考。

在私募基金领域,有两家非常有名的数据公司,数据全面详实、系统优化也做得不错,但就在一系列监管政策的推动下,陷入了一个十分艰难的环境。

数据不能公开还是小事,以后私募基金行业都萎缩了,做私募基金的数据研究还有意义么?

当一个凭借着“特殊红利”而成长的赛道面临彻底消失的命运时,这个赛道的任何建筑物都将步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终局。

行业的壁垒看似很高,但有时候监管轻轻一推,一切的屏障就会轰然倒塌,我们都忘了,这些壁垒就是建立在监管曾经默许的基础上...

在这个逻辑下,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供各位参考:

1,干金融还是做最平实的工作,把这些工作做熟做透非常重要,前中后台都是如此,行业再紧缩,也需要做事的人;

2,绕监管的“创新”和“研究”,基本就彻底废掉了,围绕着制度套利所营建的创新体系,请远离它,它既不安全也没有价值;

3,金融发展殊途同归,当没有思路的时候多看看境外,被历史验证的成功经验,不管多晚,也最终会在我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4,资产管理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将会大大降低(不排除这里面有倒退的可能),但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财富管理相比于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对优势在体现。

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熬过这最漫长的冬天

如果你要问:我2024年最成功的投资是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美团单车的月卡和玉渊潭公园的季卡!”

前者每月16.8元,穿梭于家、单位和客户之间,小黄车是我和地铁之间重要的纽带,解决了金融民工消费降级后“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还顺带锻炼了身体。

后者每个季度12元,12元花出去以后,倒逼自己每天晚上去公园快走一小时,作为一天辛苦工作后的调剂。公园门票2元,一周多一点的时间我就“赚回了本金”。

诚然,这个回答有自嘲的成分在里面,但却也是我作为金融从业者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消费降级是被动的,但让自己保有一个更好的身体状态,可能是人逢低谷时我们为数不多能够把控的事情吧。

从长期看,一切不过都是周期,熬过了最难的波谷,就会迎来向上的趋势。但难的是,在看到希望的曙光前,我们都需要熬得过时间这座大山。

时间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也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最大的朋友。

但要和时间做朋友,前提是你得活的足够长,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巴菲特和芒格,再好的价值投资,也需要等到“看到的哪一天”到来才有它的意义。

为此,我有两个小建议:

1,积极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对于工作强度本来就很大的金融民工来说,撸铁和长跑强度可能太大,盲目上量加重身体的损耗,可能会得不偿失,长时间的快走也许是最轻松、最容易被执行的方案。

低强度运动的同时,更建议各位多做思考,思考家庭、思考人生、思考历史也思考自己的行业,不要让自己的脑子闲下来。

记得去年看完《邓小平时代》后,最惊讶的就是邓公在下放江西期间,每天依然坚持慢走。1.5公里的“小平小道”成为他策划改革开放的原点。

后来有人问他,三起三落后还能东山再起的原因时,邓公平淡的回答了“等待”二字。

保持身体健康、不放空自己、学会在慢慢的周期更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许是邓公给当下金融人留下的最佳解题思路。

2,多读历史,保持心理健康,相信价值,相信正确的规律和方向

有人讲到在十年动荡间,许多理工科的知识分子们更早地陷入绝望,而学历史的高知们却表现得更加隐忍,幸存的概率更高。

大概是因为读的历史多了,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见多了,遇到各种冲击,也就具备了更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什么“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什么“前度刘郎今又来”,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些融化在诗词中的真实历史,让你有了重新拥抱价值的勇气,也让你明白,每一个侥幸走到最后的胜利者,一路跨过荆棘的惨烈与艰辛。

这就是读历史能带来的另一种好处,它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正确的道路总是曲折渐进的,而从来没有任何真理是轻易到来的”。

就像许多做研究的金融民工们,都在期盼量化宽松,可每一次期待落空都会徒增个人的伤感与愤懑。但殊不知,从历史长周期的视角看,这最猛的药剂都是放到最后使用的,从来没有在比赛开始时就“亮大招”的先例。

四,学习永远是改变自己和周遭的唯一动力,在低谷时,更要学会有效的学习

许多金融从业者们都热爱学习,有了钱去读个MBA,结果一看大把的上课时间还要留给高数,这样的MBA简直毫无价值,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你要非说大学期间没好好学高数,想补补课,也无可厚非)

我以金融民工为例,试着从提升专业能力的角度出发,看看应该做些怎样的学习,才能在长期创造更大的价值。

1,从社会和经济变革中,寻找金融变革的力量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金融变革源于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变化,如果想预判未来的金融走向哪里,那认真地走进居民的生活才是关键。

作为一个曾经的老信托人,看到当前许多信托人和律师依然喜欢高谈阔论信托制度的优越性,我就十分焦虑,无论是中国古时的义庄制度还是英格兰的use制度,都是根植于居民生活需求而诞生的。不去社会生活中找方向、找应用,天天坐而论道有什么意义?

我的好朋友莽叔去年写了不少优质内容,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提到日本定期分配型基金的兴起时,他特别援引了日本的一些生活期刊对于居民老龄化和低投资收益率问题的揭示,这些来自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最终催生了金融产品的变革,形成了金融市场上一股不可遏抑的势力。

假使你读懂了莽叔分享的故事,再看看当下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态,是不是金融产品的变革路径也就清晰可见了?

2,走出去,走出舒适区,向优秀的人和机构学习

奥运女篮首战,中国队唯一的亮点就是中锋李月汝。但你们不知道的是,这位天赋出众的选手,长期以来被打上了“发挥不稳定”、“进攻手段单一”的标签。

为了提升自己,她放弃了国内400万的年薪,去土耳其拿着相当于国内1/4的工资,再以此为跳板,重新回到了女子篮球的顶级联赛WNBA。

2024年5月,她的年薪只有区区6.48万美元,相当于国内的1/10,典型的“钱少、事多、离家远”。

就是这短短2个月的时间,激励的竞争和对抗,让李月汝发生了蜕变,会投三分球了,手也不滑了,面对对抗也更有把握了,这些都是拜环境所赐。

对阵西班牙的首战,李月汝31分+15篮板,几乎是一人挽狂澜于既倒,虽败犹荣。

而对于金融从业者而言,国内市场就是最大的舒适区,去海外学习成熟的经验,用更新更好的模式与方法去解决未来的问题,才是金融破内卷的关键。

五,写在最后

金融之于经济,金融之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被邓公所盖棺定论。

那些试图抹黑金融、给金融污名化的挑梁小丑们,终究会在更长的历史中被戳穿,留下无数荒诞不经的笑料给后辈人品评。

作为这个行业的一份子,特别能够理解许多从业者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压力,我感到十分无力,只能说:让时间说话,让历史说话。

如果你还相信人类世界中那些被无数次验证过的规律、规则和逻辑,那么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配得上这场等待。

退一万步说,如果时代真的抛弃了你,但你也不能抛弃自己,总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总有许多精彩值得我们慢慢发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李月汝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18.5
  • 07-23 博实结 301608 44.5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