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气候周 | 可持续行动引领气候友好型未来

阿拉善SEE气候周 | 可持续行动引领气候友好型未来
2024年06月13日 10:34 市场资讯

专题:2024阿拉善SEE气候周

  在全球和中国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正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通过创新、行动与合作,加速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行动,迈向更气候友好的未来。6月5日“世界环境日”,“阿拉善SEE气候周”正式启动,旨在通过全民参与、多元创新的形式辐射更广泛的人群,号召更多人关注气候问题、促进更多气候行动的实践。

  在2023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作为民间环保组织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提出以“立足中国,提高企业和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引领环保公益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为使命。从生产端、消费端、生态端,三个切入点为抓手,达到促进企业减碳,影响公众参与,推动发挥生态效用的战略目标。

  6月7日,阿拉善SEE气候周期间,SEE基金会主办的“可持续行动引领气候友好型未来”平行会议在京召开。会上,SEE基金会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进展报告,同时邀请了政府、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及项目伙伴分享在加速气候行动方面的洞察与创新方法,探讨如何结合多方力量,达成环保公益合作,共同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环保事业和企业家相结合,这是环保事业的一个根本出路。环保事业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事业,又是很高尚的事业。它既关乎企业家的事业,也关乎人类地球的命运。今天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面临共同的挑战,它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乎地球的繁荣和和谐。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企业家和科学家更是应该走在前列,为构建气候友好型,未来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呼吁更多的企业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来,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可持续行动为引领,共同开创气候友好型未来新篇章。

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

  SEE基金会秘书长杨彪:2023年,麦肯锡无偿为SEE基金会提供了一次特殊的捐赠,通过专业团队为SEE基金会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这也是整个疫情后,中国民间环保机构发布的第一个和气候相关的战略规划。SEE基金会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将不仅局限于与企业协同,也将与科学研究、公众倡导相结合,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产生强链接。在这样的框架下,规划了9个实现的路径,包括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公众参与、促进行业绿色转型、增加碳汇、提升社区面对气候变化的韧性、践行零废弃生活、搭建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行动平台。从生产端、消费端到生态端,SEE基金会正在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全流程减碳工作,依托项目实践,提出不同的战略目标。三个大的战略目标,也展示了SEE基金会在2030年之前的雄心,计划在未来影响10个行业,3000家企业,提升10亿人次公众参与,包含15个生态系统。

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章为川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章为川

  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章为川:对我们来说,人工智能主要是从数据中提取特征信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Chat GPT的出现,时代已经在变化。以前从电子信息变化成如何提取有效的特征表征,特征表征的提取对我们来说就是对数据如何进行分析。我们构建不同的深度学习网络架构,设计深度学习。让人工智能去进行训练学习,进行识别。整个Chat GPT是基于大样本,而一个人或团队不可能搜集到海量的样本数据。因此我们的研究和定位是基于小样本,通过500、600个小样本,不会超过1000个,可以得到很好的性能指标。通过小样本训练,得到一个性能指标,这是在深度学习进行斑块的检测。

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气候变化业务总监赵俊峰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气候变化业务总监赵俊峰

  鼎力可持续数字科技气候变化业务总监赵俊峰:很多跨国企业以及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供应商,都普遍感受到为了能够应对客户要求,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能效各方面有很多挑战,当然也存在机遇。上市公司要做披露,都要遵循相应的准则,他们很多都在国际供应链里面,这是双重要求,一方面在客户的要求,一方面是作为上市公司被交易所或者相应的资本投资者的要求。这里面从环境、社会和治理各方面的披露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一些企业对于突然出现的新的概念,因为这是很广的概念,企业理解上存在一些挑战。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气候风险也是通过绿色供应链可以管理的风险角度,披露的状况不尽如人意,缺乏明确说明如何管理气候风险的披露,从风控流程角度、管理模式角度都还存在很多不透明和不确定性,不足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气候相关风险。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三北工程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景波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三北工程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景波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三北工程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景波:我们通过无人机和地面调查数据比对,无人机的植物生长量识别精度能达到94%以上,这个精度非常高,是可信的。不同区域,不同种植年限的梭梭,保存率在82%到85%之间。保存率高取决于管理模式完善,造林密度控制严格,基本在(每亩)50株左右,符合该地区的水分承载力。“一亿棵梭梭”项目既增加了森林的覆盖率,也有效地遏制了荒漠化,同时也使当地的农牧民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沙产业特色之路。我们建议更好地去完善一下“SEE模式”,能够为我国旱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项目主任金文佳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项目主任金文佳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项目主任金文佳:海岸带蓝碳主要指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沿海生态系统所固定的碳,作为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能够提供三到五倍于陆地森林的碳汇,四倍于热带雨林的碳汇。SEE基金会的中国湛江红树林保护恢复项目,是中国第一个海洋蓝碳项目,通过红树林的生态系统修复,实现了社区效益、气候效益和生物多样性效益的项目,同时也是首个获得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的海洋蓝碳项目。项目先是恢复380公顷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计在2015年-2055年能够提供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另外开展保护措施,也就是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作为当地的居民作为护林员来开展巡护,这样既给当地社区提供了生计,同时也能保护红树林的核心价值。无论是NbS,还是蓝碳,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推广和探讨,针对NbS和蓝碳IUCN也出具了很多报告和指南来指导大家在这方面如何去做,比如有《国家蓝碳活动指南》等。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负责人、工程师、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付明霞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负责人、工程师、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付明霞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负责人、工程师、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付明霞:应对气候变化,从栖息地的角度讲,我们为大熊猫提供更优质的栖息地,在较少的干扰、资源比较充足,尤其是在食物比较优质的情况下,同面积的区域里面可以生存的大熊猫数量就可以提高。另外从连通栖息地的角度去建设一些通道,我们称之为走廊带或者大熊猫廊道。生物廊道会提高物种在两个栖息地板块之前来回迁移的可能性,从而增加物种遗传多样性,从物种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提升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栖息地对物种的生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物种的栖息地碎片化之后,通过修复退化栖息地的方式逐步去连通,是一种非常好的提高物种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方式。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和伞护种,在它生活的环境内还有其他很多野生动植物,同样也受到了栖息地修复带来的正向促进作用。栖息地修复过程是漫长的、复杂的生态过程。

SEE基金会海洋保护总监王静SEE基金会海洋保护总监王静

  SEE基金会海洋保护总监王静:海洋承担了全球超过90%的碳循环,有很多科学家认为,我们不仅需要碳中和,甚至需要负排放,目前科学家也在关注海洋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如何进行负排放。未来,关于技术突破角度,将会是一个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议题。包括可持续资金的投入,生态产品的价值化,开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来鼓励当地社区,鼓励当地社区从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保护,让他们在保护过程中受益,是关键问题。SEE基金会与众多伙伴一起,一直在探索这类工作,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同行者共同加入我们的工作。关于从规划,从制度角度如何把它形成一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事情,有一个制度的保障,有一个法律条约的保障,这个也非常重要。SEE基金会,一直努力把相关的优秀案例和措施进行规范化、制度化,以及尝试一些相关的政策性建议,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做得更加长远。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主任彭奎永续全球环境研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主任彭奎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主任彭奎:NbS概念本身来自于国际,已经有很多的共识,也有很多发展的概念,是一个解决自然和应对气候变化连接的工具或者理念。比如,以前碰到草地退化沙化,往往项目方式是以“种草”为主的修复,属于生物多样性修复的简单项目。现在这类项目,会把“种草”的方法与当地社区、人的生产、生活与气候适应进行结合,演变成为了一个复合型的NbS应对方案。NbS项目首先不能以牺牲其他生态服务和功能为代价,项目规划与执行之前的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更加重要,综合考量本地社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本土知识及智慧,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者韧性,也增加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高级项目主管穆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高级项目主管穆泉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高级项目主管穆泉:虽然中国的NbS政策话语体系和国际上有差异,不是完全接轨,政策语境也有不同,但其实中国NbS的政策体系做得非常完善,全球比较也是处于领先水平。如果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需要构建一个统一衔接的政策体系来增进各个政策间的协同作用。比如很多部门其实在实践与NbS相关的内容,但没有很好的纳入到相对一致的政策语言中,也没有一个指南来指导大家很好的开展,这在实践过程中导致各自的认识不一致,反而不能很好地发挥NbS该有的多重效益。此外,要成功地实践NbS项目,需要做好定量的科学评估与规划,构建可持续的资金机制,以及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丞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丞:NbS的可持续性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从生态系统角度看,人类必须积极地将受损生态系统中缺失的生态功能环节担负起来。既然享受了自然资源,也应承担管理这个系统的责任。从技术和制度角度看,实现NbS的可持续性,归根结底是要让人或者人类社会的整体,在各种生态系统里都能发挥积极的管理作用,去填补那些历史上因为人类活动消失的环节,并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建立在不损害子孙后代和生物多样性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在技术标准体系和从规划到项目落地的各层面的管理制度中体现NbS原则。另一方面,还有一条线是教育。即在个人认知层面,通过让更多的环境教育、自然教育进入学校,走进生活,融入社区,由此使得每个人都意识到人和自然的联系,从而能够积极参与管理自然资源,参与可持续发展。唯有如此,人类才能从个体到社会整体,都成为生态系统中积极的因素,弥补消失的环节。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针对未来,还有非常多的创新领域,这些创新领域恰恰需要从各个角度,比如从作为制造业大国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能源供给的革命性转变,终端用能方式电气化,燃料和原料替代以及工程碳移除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对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不管是从国际形势,还是从自身的国家利益来看,都是未来不得不迈上的重要台阶。不管从哪个视角去看,都值得全社会共同付出努力来推动实现。最近讲的新质生产力中大部分都与“双碳”产业高度相关。这个新赛道关于各国发展和产业竞争,相信我们的智慧能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这一史无前例的生存和发展挑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