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碳中和与可持续未来:新形势、新变局与新共识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碳中和与可持续未来:新形势、新变局与新共识
2024年06月13日 10:25 市场资讯

专题:2024阿拉善SEE气候周

  

  2024年6月7日,阿拉善SEE气候周期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下称:SEE基金会)主办的“可持续行动引领气候友好型未来”平行会议在京召开。会上,SEE基金会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进展报告,同时邀请了政府、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及项目伙伴分享在加速气候行动方面的洞察与创新方法,探讨如何结合多方力量,达成环保公益合作,共同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出席会议并发表闭幕演讲。柴麒敏指出,“不管是从国际形势,还是从自身的国家利益来看,碳达峰、碳中和都是未来不得不迈上的重要台阶。不管从哪个视角去看,都值得全社会共同付出努力来推动实现。最近讲的新质生产力中大部分都与“双碳”产业高度相关。这个新赛道关于各国发展和产业竞争,相信我们的智慧能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这一史无前例的生存和发展挑战。”

  以下为发言实录:

  柴麒敏:各位同事、朋友们大家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来平行论坛就双碳的话题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和交流。刚才听到很多关于NbS的报告和大家的圆桌交流,我记得在2019年当时联合国开峰会,由中国和新西兰来牵头NbS的工作,这也是NbS第一次政策主流化开始进入到气候领域。

  刚才很多话题都唤起了当时很多回忆,当时在阿联酋,在纽约都举行了很多重要的活动。对这项工作对中国的推动,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看到近年来有关气候变化的很多交叉性的话题,跨领域的议题越来越多,恰恰体现这个领域它的复杂性以及可能涉及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各个方面。

  今天我做一个首位,从碳中和和可持续未来新形势、新变局与新共识,对未来做一个展望。

  首先我们看气候变化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频繁在媒体上看到很多极端气候事件产生的影响。不同科研机构给出目前关于温升评价比较紧迫,目前来看大概率温升已经超过1.5度,如果是这样的话,巴黎协定所确定的把全温升目标比喻工业革命前控制在2度,努力控制在1.5度以下,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近些年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越来越多,我们从经济学视角看这个问题。我们从自然生态,从大的历史观在看这个问题,如果经济学视角看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如果我们未来要实现气候稳定性,就必须要把我们的排放控制在一定的总量当中。这个总量剩余碳排放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比较乐观的2度下,目前大概还够我们排20年左右。如果是1.5度,有可能现在已经超过了,有可能还剩5到7年左右。排放空间我们把发展作为一个维度来看,它的很多要素,其他要素都没有像碳排放空间这么有限和稀缺。包括土地资源、关键矿产、水资源等等。气候变化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硬约束,紧约束,对我们未来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联合国秘书长在此前讲话当中特别提到,如果我们不作为,哪怕是算经济账,不算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生态账,哪怕只是算经济账也算不过来。到本世纪末,全球不作为经济成本至少在1260多万亿。去年全球GDP才刚刚突破100万亿,1000多万亿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刚才我们讲到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现在诞生几个比较重要的流派,一个是讲自然资本,就是刚才讲到把环境容量、环境要素作为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投入的资源。另外涉及到产权理论和环境税或者是辟谷税,经济学家命名的。很大理论是排放对环境造成非常强大的外部性,要对外部性进行校正。这两种理论不同程度上都说明了未来碳排放空间作为要素的重要性。相比我们此前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农业的文明当中我们土地劳动力可能更为重要。在工业革命当中,包括像资本、能源,包括人才和知识这部分投入非常重要。但到生态文明,你会发现除了这些刚才所讲到这些要素之外,又增加了很多像碳,排放权等等。从技术应用上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现在涌现出一个新的学科叫气候经济学或者新气候经济学。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研究这类经济学家,碳成为风险评估与资产定价特别是很多金融产业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这项工作从80年代后期到联合国主渠道,我们观察经历了30多年马拉松式谈判。大家非常好理解,谈NbS的时候,台上嘉宾讲目前并不是一种声音。气候变化同样也是,我们很好理解,三五个人出去吃饭商量吃什么,你吃火锅还是烤鸭可能都要讨论一会。全球将近200个国家,涉及到这么多行业和领域,最终要形成共识其实非常难。过去几十年当中,一直就很多关键问题在做讨论。不同于一开始,一开始讨论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聚焦在原则性问题,一些大的目标,一些重大的机制。近年来你发现它越来越接地气,开始跟我们很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进行交叉和跨越。涉及到贸易,已经进入到越来越多在碳领域贸易壁垒的政策。

  投融资,很多金融机构开始设置很多跟碳有关的合规性审查的意见。包括企业ESG,越来越多的市场像能源市场、油气市场、碳市场在考虑这些问题。目前新增的技术当中,至少有近1/3都直接间接跟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有关。国际产业竞争一些主赛道当中大量都跟这类技术直接挂钩。这个话题已经开始进入到传统的议事领域。

  我们经常盘点一下我们现在的成绩单,各国确实在基金对气候变化,数量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目前5-7年经历一次碳中和运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碳中和的目标。有官方提出,也有通过不同形式,法律确立下来的等等。也有很多区域、城市、企业站出来说要发挥头雁效应,更好的实现这类目标。

  从数量来看现在已经占到全球主要比重。特别是一些大国,我们知道规则制定大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欧洲、美国、中国这些大国提出碳中和之后,毫无疑问这些规则未来会成为全球产业投资、能源市场、资金流动、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一些新兴的规则。

  去年在迪拜召开新一届气候大会,这次大会达成了很多现在看来对未来有非常影响力的新的共识。这个共识集中就体现在这张图上。大家知道就像我们做规划或者一个企业做未来发展的KPI它肯定要进行一些评估,全球同样也是,对巴黎协定的实施要进行他们叫全球盘点,这个议题当年刚好是我参与谈判的。

  左边这个图就是目前的现状,大家看左边这条黑色的线就是历史的排放轨迹从1950年到现在,几乎是一条直线。各国的政策尽管在产生一些积极的干预,但是目前来看排放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全球几次大的波动,70年代石油危机、08年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小范围的排放有下降。但是转而排放又开始回归到一个增长的路径。

  人类在面临长期的生态利益或者更直接可以转换成货币的经济利益和短期的发展利益来看,大家做的选择可能目前还并没有那么有力度。

  未来我们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有不同的选择。各国原来也在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如果按照这个措施来看,全球的温升至少会超过4度。按照科学家的评估,4度对人类社会来说可能是很多毁灭性的影响。

  现在经过努力,各方处在红色小三角,全球的温升能够控制在2.1到2.8度,但距离2度这条蓝色的线和绿色1.5度的线还有非常远的距离。这次会上专门提出来全球如果要保证1.5度,没有过冲,目前来看非常难。有限过冲,超过1.5度之后能够较快的回来,而且超过不要太多。如果是这种路径的话,全球最晚要在2025年前达峰,2030年排放减少43%,2035年减少60%以上,2050嗯年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这对我们挑战很大的。

  现在也在激励从不同领域开展很多工作,来推动这个目标。保持它还活着。这样的话首先要保证2030年可再生能源要达到现在的三倍。能效要提升两倍,没有加装减排措施的煤电未来要逐步减少和淘汰。能源到2050年左右实现零排放甚至负排放,全球转型脱离化石能源。这个目标,阿联酋东部地区经济崛起有较大一部分就是依赖于…较碳的油气资源,达成这样的成果和共识非常不容易。

  市场在之这方面的表现我们看一下,左边这个图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过去20年的数据。几乎保持持续增长的领域。我们从经济激励来看这个领域非常值得关注,这个口径是专门为气候变化统计,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能源要从高碳转为近零碳,包括光伏、新能源汽车、CCS、储能、氢能等等。这个技术去年首次达到1.8万亿左右,我们知道大模型、人工智能现在非常火,它背后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就是芯片产业,英伟达等等这类产业。去年芯片产业总产值全球加起来大概5000亿美元左右,1.8万亿已经是非常大的数字了。

  我们再来看看金融方面,金融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反应,因为口径的差异,我们只能比较绿色债券,因为绿色债券在国际上相对可比。绿债主要指气候债券,也是近年来增长非常快的领域,接近6000亿美元。

  第三是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去年达到了将近9000亿欧元,2020年的时候才3000亿不到。

  我们再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右边这个图是前十大投资国,中国去年投资占比第一,已经连续大概十左右我们投资占据第一了,去年大概占了全球38%,超过了美国加上欧盟27国的总和,也是非常有显示度。绿色金融方面我们目前是全球绿色信贷余额第一,绿色债券发行量第二,都位于前列。碳市场目前也在稳步推动过程当中。

  当然也不完全都是好消息,产业上现在新的产业特别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等等这些产业,存在着未来背后的产业利益。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在采取很多单边保护的措施。比如说发达国家因为目前减排目标要求更多一些,所以它在碳价上,国内的减排力度上要更大。发展中国家处在另外一个阶段,有差异,这种差异就导致不同地方碳价格不一样。产业所承担的成本也不一样。一旦遇到这些产业竞争这些国家就不干了,就开始提出类似像碳边境调节机制,气候俱乐部等等新的标准,一系列不同的声音。

  这个对于全球未来更多的绿色低碳技术的部署,更好推动这个领域成本的下降,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我们也看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在发挥它的作用,推动很多绿色低碳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更多带动这方面的发展。带动发展同样也是大家要去看它实质减排到底发生在哪儿。它的排放大部分来源于制造环节,它最终的减排还是发生在像中国、东南亚很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基地。减排责任的分担成为现在一直是我们讨论的一个重点。

  中国正是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提出我们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个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信号。我们提出2060年一系列的路径,这个目标的制定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国情相关。从战略上始终在强调这个目标是坚定不移,尽管外部发生很多变化。这个过程中也希望能真正通过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经济模式的改变来实现未来更可持续的脱碳,特别是通过创新。

  我们看到近年来在绿色低碳产业上欣喜的变化,现在讲的新三样,中国新能源这块推动还是非常快的,全球光伏企业前二十大当中已经有了17个。新能源企业前二十大当中有10个,电池企业前十大当中有6个。正是这方面的发展,恰恰给了我们未来推动碳中和的希望和技术的可行性。

  以前认为这些产业对中国来说规模是大的,成本是低的,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足。最新的《全球绿色低碳专利技术统计分析报告》表明,2016-2022年此类专利授权量当中中国目前已经占到了全球的37%,如果把我们海外申请的专利也加上,大概占到了58%,创新在中国同样是非常活跃的。

  针对未来还有非常多的创新领域,这些创新领域恰恰需要从各个角度,比如从作为制造业大国、生产车排放效率的提升,能源的革命性转变,终端用能方式,特别是绿色的电气化提升,还有很多原料性的替代,包括一些前沿技术未来的突破。

  对中国来说,碳达峰、碳中和不管是从我们的国际形势来看,或者从道义上来看,还是从自身的国家利益或者产业发展来看,它都是未来不得不迈上的重要台阶。

  不管从哪个视角去看,我想这个事儿都值得大家共同付出努力来推动实现。特别是最近讲经济的转型,讲新质生产力,你会发现较大部分都和“双碳”背后的产业高度相关。

  展望未来,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同样也需要我们持续推动,来共同实现提供给解决人类前所未有的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的报告就到这,谢谢大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