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政策持续深化 行业集中度提升利好龙头

辅助生殖政策持续深化 行业集中度提升利好龙头
2024年06月05日 10:52 证券市场周刊

数据显示,中国辅助生殖市场渗透率远低于美国,仅为8.2%,展现出巨大潜力。在国家医保局的推动下,北京、广西、内蒙古、甘肃等地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使其成为热议焦点。接下来,预计不孕不育患者就诊量回升,辅助生殖行业有望持续增长。同时,我国辅助生殖产业链日趋完善,市场需求释放与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将推动市场扩容与国产替代并行发展。

今年两会后,辅助生殖技术再次跃升为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在国家医保局的指导下,北京、广西、内蒙古、甘肃四省市已先后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5月21日,上海医保局对外宣布,将12个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6月1日起执行。这一消息引发辅助生殖板块第二天的早盘躁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晚婚晚育趋势的增强、人工流产的增多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的影响,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呈现上升趋势。面对这一挑战,辅助生殖技术作为“想生不能生”家庭的希望,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厚望。

具体说来,辅助生殖技术(ART)是一种通过医学手段对配子、合子或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实现受孕目标的高级技术。技术分类涵盖人工授精(AI)、卵子/配子移植,以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术。其中,IVF技术的成功率高度依赖于医生与胚胎师的专业经验和技术水平,以及实验室设备的先进性和环境的适宜性。

三大核心因素驱动行业发展

面对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双重压力,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从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开的重大转变。当前,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旨在推动人口的长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辅助生殖市场方面,三大核心驱动因素正助力其快速发展:不孕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辅助生殖服务渗透率的提升以及人均费用的增加。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近14亿人口,其中包括约7亿女性和3.5亿个家庭,庞大的基数为生殖健康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我国不孕症患病率或从2018年的16.0%增长至2023年的18.2%。

中国不孕不育患者数量已超过5000万人,平均每8对夫妇中就有一对面临不孕不育的困扰。在过去20年中,不孕不育率从早年的2.5%~3%攀升至近年的12.5%~15%。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支持并鼓励辅助生殖行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市场支持和政策保障,还通过医保政策的边际改善降低了生育成本,有力推动了辅助生殖行业蓬勃发展。

辅助生殖作为一个低频高值行业,过去存在收费不透明、价格昂贵等问题。然而,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辅助生殖行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据统计,2023年我国辅助生殖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558.44亿元,同比增长1.2%,显示出行业的增长势头。

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渗透率仍然较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3年我国辅助生殖渗透率仅为9.20%,远低于美国的33%,显示出巨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我国辅助生殖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产业链辅助生殖市场

我国辅助生殖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涵盖了上游药械供应、中游服务机构运营以及下游客户需求等多个环节。

上游市场占比约34%,目前以进口产品为主,但国产替代的潜力巨大。在药品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功能明确、品类丰富的产品线,包括降调节、促排卵、黄体支持等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治疗阶段的需求。而在耗材领域,则涵盖了从检测试剂到取卵针、冷冻液、导精管等多样化的医用器械,确保了整个辅助生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从市场份额来看,辅助生殖药品超八成依赖进口,辅助生殖全系辅助生殖培养用液几乎被进口产品完全垄断,实验室核心设备也有95%来自进口。然而,随着国内企业如韦拓生物、翰宇药业、丽珠医药等的不断创新和学术推广,国产替代趋势逐渐显现,未来市场格局有望发生深刻变化。

中游服务机构是辅助生殖产业链的核心,他们连接着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辅助生殖服务。然而,我国辅助生殖行业牌照壁垒高,牌照类型多样,包括夫精人工授精(AIH)、供精人工授精(AID)、第一代试管婴儿(IVF-ET)、第二代试管婴儿(ICSI)和第三代试管婴儿(PGD/PGS)等。其中,PGD/PGS牌照尤为稀缺,这导致公立医院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私立机构的发展相对受限。

尽管新增机构的设立难度较大,但收购或挂靠现有资质成为了一种可行的进入方式。特别是在三甲医院中,有生殖中心选择外包服务,为辅助生殖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已达559家,覆盖31个行政区,但实际经营情况良好的机构仅占少数。

中游辅助生殖机构属于重资产投入,港股市场上锦欣生殖是纯正的辅助生殖上市企业,辅助生殖第二股爱维艾夫也在近期递表港交所。此外,通策医疗(维权)复星医药国际医学麦迪科技思创医惠(维权)等上市公司也通过收购等方式切入辅助生殖赛道,寻求新的增长点。

下游市场则是由广大不孕不育患者构成,他们的需求是推动整个辅助生殖产业链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孕不育问题日益凸显,患者对辅助生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市场集中度提升利好龙头

在辅助生殖产业链中,尽管上游市场已经形成了由少数几家国际巨头主导的寡头垄断局面,但近年来,国产替代的步伐明显加快,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Merck为例,其重组人绒促性素产品在我国绒促性素市场上长期占据领导地位,凭借卓越的产品稳定性和良好的市场口碑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这一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国内企业丽珠集团凭借其重组人绒促性素产品的成功获批,正逐步崭露头角,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自2021年以来,丽珠集团凭借其出色的产品质量和市场推广策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并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抢占进口市场,巩固其在国内辅助生殖领域的市场地位。从2024年一季度的财报数据可见,丽珠集团的促性激素产品实现了显著增长,收入达到了8.07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39.89%。

在辅助生殖产业链中,黄体支持类药物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类药物在帮助子宫为胚胎着床做好准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当前国产替代的市场空间更是广阔。尽管面临集采等政策的挑战,但国内企业如仙琚制药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2024年一季度,仙琚制药的妇科计生类收入达到1.23亿元,同比增长15%,主要得益于黄体酮胶囊、米非司酮以及新产品庚酸炔诺酮注射液的增长。

中游生殖中心作为产业变现关键,在现行医疗体系下显得尤为重要。医院作为强势一方,技术风险低,具有显著的学习曲线效应,因此是理想的切入点。现有机构参差不齐,未来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对比其他消费专科医院,辅助生殖行业扩张难度来自牌照壁垒和初始高投资,头部企业增速将快于行业。 

例如上文提到的锦欣生殖为国内第三大辅助生殖企业,经过系列兼并收购,当下锦欣生殖业务的版图已覆盖国内成都、武汉、昆明、大湾区(深圳、香港)及海外的老挝、美国。由于业务需求比较刚性,2023年公司核心的辅助生殖医疗服务(ARS)实现收入13.36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辅助生殖成功率持续提升0.9个百分点至57.5%;管理服务和辅助医疗服务分别实现收入5.66亿元、2.0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5%、38.0%,妇产儿科医疗服务2023年实现收入4.70亿元,基本维持稳定。 

然而锦欣生殖股价在2023年都处在波动下跌状态,2023年全年区间最高跌幅达到61.95%。2024年,随着国内鼓励生育、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政策持续催化,辅助生殖行业景气度有望回升,有利于公司业绩提升。 

无独有偶,国际医学等大型医疗机构也在积极布局辅助生殖领域,凭借强大的医疗资源和技术实力,将成为国内辅助生殖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国际医学的辅助生殖医学项目获批开展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VF/ICSI-ET),具备每年4万例IVF周期运行能力,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展望未来,随着国内鼓励生育、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等政策的持续催化,辅助生殖行业的景气度有望回升。

 (作者系华南某公募基金经理。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股票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锦欣生殖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