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下降90%!A股上市公司无情抛弃通知存款产品,短久期理财受青睐

同比下降90%!A股上市公司无情抛弃通知存款产品,短久期理财受青睐
2024年05月22日 15:34 媒体滚动

  来源:华夏日报

  银行调整负债成本,这次轮到“对公”业务了。

  今年以来,通知存款管理由个人端逐渐蔓延至企业端,对公通知存款自动转存功能面临叫停,A股上市公司投向通知存款的规模大幅锐减。

  近期,Choice数据显示,今年4月16日至5月15日,A股上市公司投向通知存款规模达1.84亿元,环比减少79.39%,而与上年同期数据相比,降幅近90%。

  而相比而言,4月以来理财规模不断创年内新高,理财市场单月增长超2万亿元。对此,中金公司研究员韦璐璐认为,预计有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企业存款向非银存款的转化,转化比例可能会在三成左右。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调整产品布局,以接住这波“泼天富贵”。

  A股上市公司投向通知存款下降90%

  “存款25天,利息相差8倍。”5月21日,一名家住北京的投资人陈先生感叹道。

  陈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4月底在银行存了100万元,昨天去支取才发现“自动转存”的智能通知存款已经下架了,如果按照通知存款利率1.25%计算,25天利息近800元,但目前提前支取资金按活期利率计算,利息只有100元。

  陈先生表示,通知存款需要提前7天通知银行,7天后才能支取,如果提前支取,资金全部按照活期利率计算。

  近期,不少客户接到银行电话通知,被告知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已下架。一名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其所在银行要求一家家通知客户,“一天要打几十个电话”。

  5月22日,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期,部分银行下架了通知存款,主要由于监管要求逐步落地,银行对公存款业务进行了调整。例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厦门银行等均宣布停止或调整智能通知存款业务。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相较于2023年,今年以来通知存款管理由个人端逐渐蔓延至企业端,以缓解整体负债成本压力。

  一名银行业内部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类活期”存款大约占中小银行存款的20%,推动了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

  从数据来看,或许是受到智能通知存款下降的影响,过去一个月A股上市公司投向通知存款的规模大幅锐减。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4月16日至5月15日,A股上市公司投向通知存款规模达1.84亿元,环比减少79.39%。上一年同期,A股上市公司投向通知存款规模达13.64亿元。以此计,同比减少近九成。

  “监管引导金融机构控制成本,压降部分高息产品规模,通知存款产品吸引力下降。”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数据锐减,一方面是因为银行陆续下架通知存款,调整对公存款业务,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上市公司盈利放缓,闲置资金有所减少有关。

  实际上,不仅通知存款规模锐减,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配置的存款类产品,相较于2023年一季度,呈现全面下降的态势。

  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仍将存款类产品作为自己资金配置的首选。上市公司配置的存款类产品主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和通知存款。

  数据显示,今年1-3月,A股上市公司购买存款类产品同比下降62.69%,认购规模为1016.32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1707.53亿元。

  其中,降幅最大的品类是通知类存款产品,同比减少90.49%;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和普通存款,分别同比减少62.13%、26.58%和62.64%。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金融业合伙人谢莹表示,此前由于吸存揽储竞争大,部分银行的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定价过高。此次利率调整会规范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定价秩序。

  短久期理财产品受青睐

  5 月 14 日,中金公司报告认为,2024 年以来,由于存款挂牌利率已经有了不低的降幅,而理财因债券收益率下行整体回报较高,使得理财的收益吸引力凸显。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规模余额增速提升明显,其中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兼顾收益与流动性,或更受企业青睐,而银行理财子公司对“短久期债券”的配置力度显著增强,新发产品规模有明显增长。

  中金公司研究员王子瑜认为,大量活期存款将理财作为替代性产品,增加理财配置短久期债券的压力和比重,假如理财与定存收益差价过大,要注意可能的集中赎回的直接压力,以及对债市的间接压力。

  对此,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也表示,随着债券价格走高,相关理财产品投资的收益率上升,企业活期存款“搬家”到理财的情况也较为明显。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4年1季度新发短久期理财产品规模4033.83亿元,较2023年4季度增加435.37亿元。久期为“3-6个月”产品新增规模最大,较2023年4季度新增规模增加534.82亿元。

  “理财对于‘高息’存款、非标等资产可获得性下降,可能将不得不被动提高债券配置比例,尤其是短久期债券。”华泰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提到,理财的配置压力也会向货币基金和短债基金传导,短期带来配置需求。

  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杰表示,一般而言,固定利率债券久期越短,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越低。出于控制产品回撤和顺应市场需求的考量,理财公司也在不断加强短久期、高流动性资产的配置力度。

  从数据来看,近两个月理财规模不断创年内新高。华西证券数据显示,5月6日至12日环比增1757亿元至 29.42万亿元。

  国信证券认为,规模上,全行业突破30万亿元确定性较强,较好匹配后续债券发行供给。在结构上,现金类和短债类产品仍为产品重心,尤其是当前短端资产收益安全边际较高,是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较好替代。

  同时,国信证券研报中也提到,在突破上,多资产策略发行增加,含权类理财受到持续关注。除了跨境、高股息等收益增厚策略,二季度以来,含商品(主要是黄金)、指数类等产品发行尤其提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俊熹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