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董责险购买意愿回升 投保率相比成熟市场仍寒酸

上市公司董责险购买意愿回升 投保率相比成熟市场仍寒酸
2024年04月30日 07:44 中国证券报

  在2023年披露投保董责险计划的上市公司数量出现下降之后,2024年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热情再次回升。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8日,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00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拟购买董责险公告,同比增长超40%。

  虽然总体来看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但据业内人士估算,当前A股上市公司投保率在20%左右,而海外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投保率超过90%。新公司法的实施叠加严监管态势,董责险投保需求有望持续增长。从供给端来看,与其他传统保险产品相比,当前董责险的市场参与主体较少,且董责险是非标准化产品,各家条款版本不一,在保障内容上存在差异。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上市公司对董责险需求的提升,对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保险公司需进一步优化产品供给,转变服务理念,服务重点由追求理赔“快、多、好”转向助力上市公司风险减量,并利用再保险机制、大数据技术等手段降低自身风险。

  今年以来同比增长超40%

  董责险全称是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保险,即上市公司董监高在履职过程中,因工作疏忽、不当行为被追究责任时,由保险公司赔偿法律诉讼费用及承担其他相应民事赔偿责任。自2002年引入我国保险市场,董责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并不快。2020年以来,随着新证券法实施,叠加瑞幸咖啡、康美药业等财务造假事件,董责险才得以纳入更多人的视野。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保险业务团队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4)》显示,A股上市公司中,2021年董责险投保公司数量同比上升超过200%;2022年投保公司数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同比上升36%;2023年出现回落,投保公司数量同比下降10%。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8日,今年以来已有超200家上市公司披露拟购买董责险公告,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46家,同比增长超40%,不少公司是首次披露拟购买董责险公告,保险责任限额从2000万元到2亿元不等。

  对于购买董责险的原因,多家上市公司在公告中表述为,加强公司风险管控,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促进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更充分地行使权利、履行职责,保障公司和投资者利益。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王民表示,整体来看,投保公司数量不断上升,今年披露相关公告的公司数量较去年同期又有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是即将实施的新公司法进一步强化了董监高责任,他们的潜在风险上升,激发了上市公司投保需求。华泰财险商险承保部金融险总监周一芳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从该公司董责险业务情况来看,2020年以来,咨询和投保需求较为旺盛,近两年热度略有下降,但整体来看,近几年公司董责险业务量是在扩大的。

  哪些企业愿意购买董责险?据《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4)》统计,在所有购买董责险的A股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公司数量占比超六成;从地域上看,处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上市公司是购买董责险的主力;从企业类型看,民企占比近75%,外商投资(包括港澳台投资)上市公司占比明显上升。

  海外成熟市场投保率超90%

  尽管近年来董责险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与国外市场相比,当前国内董责险的投保率仍相对较低。据业内人士估算,当前A股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比例在20%左右,而海外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董责险投保率超过90%。

  航联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财产险业务部高级客户经理祁智认为,一方面,国内尚未形成强制或半强制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另一方面,投资者诉讼制度处在不断完善健全过程中,诉讼意愿与常规诉讼索赔金额相对较低,倒逼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来转嫁履职风险动力不足。

  对董责险的理解和认识欠佳也影响上市公司的投保意愿。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卢鼎亮表示,由于董责险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部分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成员对董责险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够充分,不同行业和规模企业在风险承受能力和对待董责险的态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回溯历史,我国董责险典型赔偿案例相对较少,凡此种种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比例相对较低。

  不过,鲜有险企公开董责险赔付案例和数据的现象正改变。在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美亚财险和苏黎世财险共披露5项关于“董监高责任诉讼”的重大赔付事项,合计赔付金额超9000万元。在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美亚财险再度披露3项关于“董监高责任诉讼”的重大赔付事项,合计赔付金额超6000万元。

  王民认为,险企披露董责险赔付数据,能够让上市公司切实感受到董责险的风险转移作用,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积极性。未来随着董责险赔付数据增多,预计投保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核保、定价、理赔面临挑战

  与其他传统保险产品相比,董责险的供给主体相对较少,各家险企董责险产品的保障内容存在差异。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发展时间短,缺乏历史经验数据,再加上专业性强、条款复杂,董责险的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近年来随着市场关注度逐渐提升,从事董责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陆续增多。在国内董责险市场早期发展阶段,供给方以外资保险公司为主。随着投保意识不断提升,中资保险公司在该业务领域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参与承保的项目不断增多。

  由于发展时间短,缺乏历史数据支持,保险公司在核保、定价、理赔方面都面临挑战。卢鼎亮认为,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历史经验和数据来精确制定精算模型和合理的费率结构,使得保险公司在定价和承保决策上存在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准确评估投保公司的具体风险状况,进而影响产品定制化服务和保费计算的准确性。

  王民认为,保险公司在风险认知方面存在差异,开展董责险业务较早的保险公司可能相对谨慎,但部分新加入这一市场的保险公司风险认知可能不够充分,在风险定价和承保筛选方面较为激进,长期来看不利于整个市场健康发展。

  “董责险条款晦涩、结构繁杂,往往需要一单一议。”祁智说,由于董责险是非标准化的保险产品,保障内容差异较大,除最基本的保障内容——投资者诉讼、监管调查、雇佣纠纷以外,各保险公司往往有其专属的附加保障内容。且由于各家保险公司风险偏好不同,面对同一家上市公司,对同一风险的判断也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此外,董责险专业性强,对保险公司提出更高要求。周一芳表示,董责险对保险公司的核保与理赔技术要求较高,保险公司需要有专业的销售、核保、理赔团队,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

  从“快、多、好”转向风险减量

  今年7月1日将正式实施的新公司法强化了公司董监高的责任和义务。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推动董责险投保率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应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并利用再保险机制、大数据技术等手段降低自身风险。

  “未来董责险市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保险公司可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创新产品等手段争取市场份额,同时还需通过加强风险评估和管控、合理制定保险条款和费率、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等方式来降低承保风险。

  在产品方面,王民表示,国内多数董责险条款借鉴了海外市场产品,与国内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结合得不算很好,未来保险公司需在条款本土化方面进行改善。

  保险公司还应进一步拓展服务,由追求理赔“快、多、好”转向助力上市公司风险减量。祁智认为,董责险除了为企业提供“兜底”保护之外,还应考虑从风险减量的维度提供更多有效支持,如在上市公司可能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或遭受投资者诉讼前,对于可能发生的负面舆情、监管关注、整改通知、日常问询等事项的应对,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费用赔付与技术支持,从而将上市公司潜在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内,实现双方共赢。

  在防范风险方面,王民建议,保险公司一方面需要加强核保工作,对承保对象进行筛选,根据不同风险程度制定合适的费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再保险机制或建立共保体方式分散风险。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加强科技应用以降低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表示,保险公司应当大力发展保险科技或加强与第三方保险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各类型结构化、非结构化的公司经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进一步对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敞口进行预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江钰涵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