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梁银妍 汤立斌)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健全资本市场防假打假机制,完善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体系,“零容忍”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
业内专家表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需要监管执法长出“钢牙利齿”,前瞻性、精准性地遏制潜在风险,提升整治资本市场乱象的有效性。
加强上市公司持续监管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除了查办大案要案,处置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也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点。
以上市公司持续监管为例,“严的基调”一直未变。比如近一个月来,已有超25家上市公司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包括行政处罚、立案调查、出具警示函、责令改正等。
有上市公司因违规减持被立案调查。11月9日,隆基绿能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HHLR管理有限公司于11月8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HHLR公司涉嫌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隆基绿能股票,证监会决定对HHLR公司立案。此外,监管部门还对帝威股份、飞凯材料、罗欣药业等公司违规减持进行立案调查。
有公司滥用信息披露被出具警示函。11月29日,莲花健康及董事长李厚文因信披违规收到河南证监局警示函。监管部门责令公司后续每月定期说明转型算力业务相关进展情况。此外,思美传媒滥用“互动易”蹭热点,据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思美传媒立案。同时,浙江证监局对该公司及其董秘出具警示函。
此外,财务造假也是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12月1日,ST起步造假案处罚结果公布,公司被罚5700万元。据*ST京蓝公告,上市公司及责任人被罚470万元,违规原因就是其2021年、2022年年报大秀“财技”。此外,*ST华仪因财务造假拉响“重大违法退”警报。
“这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于证券不法行为‘零容忍’的监管思路和监管重心。”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表示,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是依靠各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和“信心”构建起一套健康、良性的游戏规则,才能得以长久运行。目前监管部门“长牙带刺”的系列举措,契合了证券市场是“信用市场”“信心市场”的核心要害,是监管部门应对证券市场不法主体践踏市场规则的有力还击和警告,传达出监管部门维护证券市场公平、有序,以及证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严厉打击“伪私募”“伪金交所”
易会满表示,坚决消除监管真空。加强监管协同,依法将各类证券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严厉打击“伪私募”,清理整顿金交所、“伪金交所”。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证监会会同有关方面共检查核查9000余家机构,处理处罚近1400家机构和责任人员,移送非法集资等涉嫌犯罪线索近250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销2万余家“空壳”“失联”、不具备展业条件、严重违规的私募机构。
同时,依托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证监会会同有关部门,督导各地深入推进金交所专项整治。金交所数量、业务规模均大幅压降,无序扩张势头得到遏制,风险趋于收敛。
方正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芦哲认为,打击“伪私募”“伪金交所”,有助于消除监管空白和监管盲区,覆盖各类证券活动,抑制潜在金融风险,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平稳运行、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提高行政处罚威慑力,也有助于提升相关行业的合规风控意识,促进行业规范运作。
提升监管适应性、针对性
易会满表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下一步,证监会将着力提升监管适应性、针对性,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据悉,证监会将进一步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并将结合新的市场形势,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稽查处罚的有机衔接,提升线索发现和案件办理效率,集中力量查办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市场关注、性质恶劣的大要案,压实上市公司主体责任,推出中国特色公司治理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同时,监管部门将坚持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继续从严监管打击,依法处理私募违法违规行为,强化部际联动、央地协同,深入推进金交所处置,并将督导各地持续清理“伪金交所”,稳妥推进“伪金交所”机构和业务有序出清。
郑彧表示,资本市场经过30多年发展,监管的预警、调查和处罚流程不断优化,执法效率持续提高,民事、行政和刑事的联动机制也得到了优化,客观上不能完全消灭证券违法行为,但让市场知道了违法成本将提高到“得不偿失”的水平,以此遏制证券违法行为的行动动机。监管与被监管的“猫捉老鼠”游戏会始终存在,但随着猫抓老鼠的能力越来越强,相信市场上的“不法之鼠”一定会越来越少,并躲在暗处提心吊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