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平安银行党委书记冀光恒:30年银行业老将如何执掌5.5万亿股份行?

对话平安银行党委书记冀光恒:30年银行业老将如何执掌5.5万亿股份行?
2023年08月29日 20:14 市场资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辛继召 黄子潇 深圳报道

  “我过去在银行业深耕了三十余年,可能有一点经验。”刚刚履新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近三个月,冀光恒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作为金融行业资深人士,履历非常丰富,对平安银行未来的发展战略有什么新的思考”时说道。

  “但是,我个人觉得,面对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日新月异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不能自恃经验丰富而盲目自信。如果靠拍脑袋、想当然来决策,是非常危险的。”

  气质儒雅的冀光恒今年54岁,他是一名银行业“老将”,在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农商行有长达35年的从业履历。丰富的从业履历下,反而让冀光恒坦言“银行做久了,越做胆子越小”。

  商业银行正面临着行业性的压力。今年以来,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负债端和资产端的多次利率下调也使得银行息差大幅收窄,大财富管理业务也为资本市场所拖累。

  “(平安银行)偌大的一家金融机构,能健康地前行,单靠一个人是不够的,最终是要靠一个专业的、敬业的、有操守的团队。”冀光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8月24日,平安银行(000001.SZ)在深圳举行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这是冀光恒再度回归银行体系后,首次面对公众媒体。在发布会之后的媒体专访中,他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应对“资产荒”的五项策略,对冲息差收窄的三项举措。

  “我认为,在‘过冬’的时候,理智、冷静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冀光恒说,在战略方面,平安银行要“承前启后、迭代升级”。

  据平安银行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886.10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253.87亿元,同比增长14.9%;资产总额5.5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6月末,不良贷款率1.03%,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图/冀光恒图/冀光恒

  银行是经营金融风险的中介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你在金融行业从业长达30年。作为一名“老银行人”,回望你的职业生涯,有什么感想或心得?

  冀光恒:我在银行深耕了三十余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深知这些经验的局限性,因为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银行业也在科技的推动下日新月异,客户的需求和喜好也在不断迭代。

  我曾亲眼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从起步到困顿,从资产剥离到凤凰涅磐,从上市到引进外资,最后全面放开市场竞争,这些经历无疑会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我认为,面对多变的市场、严谨的银行业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仅仅依靠经验是不够的,不能自恃经验丰富而盲目自信,否则会做出草率和错误的决策。所以我在这个岗位上,会始终保持谨慎和警惕,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骄傲。

  在顺周期内,发展几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但是在经济收缩的时期,我们的选择空间和回旋余地都很有限。当信贷不良率出现异常,如果仍以发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容易治标不治本,埋下更大的隐患。

  过去的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银行是经营金融风险的中介机构,这是我始终坚信的理念,也是我从事银行业越久,但越发谨慎的原因。银行从业者要更多关注外部形势变化,金融机构要跟得上市场的变化。

  此外,金融监管的要求日益严格,内部合规文化的建设、合规意识的提升以及对违规处罚的敬畏,是现在银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尤其是,像平安银行这么大的一家金融机构,要健康地往前走,单靠一个人是不够的,最终要依靠一个专业的、敬业的、有操守的团队。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固然关键,但是团队在专业和个性上的互补性是非常重要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股份制银行掌门人,你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作何判断?

  冀光恒:银行业是经济的晴雨表,银行业目前面临普遍的压力。未来,各家银行可能会发生分化。

  观察一家银行,既要结合宏观经济和行业趋势,也要看银行自身的优势和短板。

  一是从银行的存量业务看,各家银行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有差别,客户的地域分布不同,风控策略也有差异;二是面对市场调整压力,各家银行的应对手段、应对措施不同,可能出现应对得当、适当以及犹豫不决等多种情况,可能会加速银行业的分化。

  从平安银行自身来说,我们也深知自身的不足。每家银行都有其独特的长处,我们也有自己的短处。我们更多的要去规范自身,不去急功近利。

  21世纪经济报道:对平安银行而言,面临未来继续转型压力,应该如何准备“过冬”?

  冀光恒:我个人认为,在“过冬”的时候,理智、冷静是非常重要的。在战略方面,平安银行要承前启后、迭代升级。

  一是在战略定力层面,要坚持“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不动摇。平安银行战略本身多年来都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认为应延续平安银行过往成效良好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发展模式,保持连续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掘平安银行自身的特色。比如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化能力强、根植于改革最前沿等,最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二是在战略执行层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尤其是基础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带动了技术管理水平,这要求在战略定力层面、战略执行层面要迭代升级。

  比如,零售银行业务要继续做大、做强,它的转型是持续的,永远在路上;对公和零售的协同深化是不够的,要继续推进;数字化建设要全面推动,建设智能化银行3.0;以及加强资产负债经营,做精做专对公业务等。

  此外,全面开展成本管控,要减少头脑发热、盲目扩张,要懂得算账。更多关注效率跟效益,哪怕暂时牺牲一点规模的扩张,让主要经营指标维持在合理的区间。

  我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这样一个传统行业,在精细化管理的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要静下心来、俯下身子、久久为功。任何短视或急功近利的行为,可能都会在三五年后追悔莫及。

  同时,平安集团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平安银行作为平安集团最重要的成员公司之一,是集团综合金融战略的核心平台,依托集团综合金融和数字化运营优势,提升生态场景服务能力也是平安银行的重要特色。未来,平安集团对平安银行的支持只会增强,不会降低。

  “5+3”应对“资产荒”和息差压力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实体经济承压,“资产荒”凸显的背景下,平安银行未来的打法上是争规模还是调结构?

  冀光恒: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形势虽然稳中有进,但仍然面临着压力。市场中永远存在供需矛盾,“资产荒”压力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与有效需求的不足等因素有关。

  在资产荒的行业背景下,平安银行未来发展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资产结构的调整。顺应国家导向,将资产结构从过去的房地产、政府平台等逐步向制造业、绿色金融、数字经济等方面调整。

  二是进一步深耕客户,做好客户经营。主要是通过产品、定价、服务等,精准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帮助客户恢复和扩大生产。

  三是充分发挥平安银行综合金融的资源禀赋,抓住大财富管理、新银保等仍有很大市场空间的业务机会,进一步深化零售业务的优势。

  四是做好资产负债的经营。通过进一步调整负债结构,多元化升级资产和收入来源,用稳定的低成本负债来夯实整个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

  五是加强精细化管理。既有降低运营成本,又要管好风险成本,向管理要效益,提升人均产能。

  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以来,银行业面临净息差的压力较大,平安银行后续如何破局?

  冀光恒:银行业的净息差等经营目标持续承压。在资产端上,由于“资产荒”和投放面临竞争加剧,对银行业的整个盈利结构造成冲击,也对下一步的大规模投放形成制约。

  银行业想重返高息差时代几乎是不现实的。在社会利润平均,支持实体经济和减费让利的共识下,对于银行业来说,最终是负债成本、资产成本、利差三者的下降。

  根据平安银行的中报,二季度单季净息差2.47%,较一季度2.63%下降了16个BP,上半年我们的综合净息差是2.55%,较去年同期2.76%下降了21个BP,绝对数还是行业的中上水平。

  我们认为,净息差在短时间内还有下行趋势,将来我们的策略仍然是以调结构、控风险为主,在风险端和收益端平衡。为缓解净息差下行不利局面,我们在几个方面做一些着手。

  第一,全面加强负债业务的管理,提高客户资产的留存能力和客户存款的稳定性,降低客户存款的成本,同时也将按照持续管控高成本存款,灵活调整外币负债的策略,积极管控负债端的成本。

  第二,继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也就是在资产端持续加大实体经济的投放力度,并积极推进降息、减费、让利,在更好地优化资产结构、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在合理的息差水平下确保利润和营收。

  第三,加快非息业务的发展,让业务布局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支持实体经济,要“劲往一处使”

  21世纪经济报道:平安银行年初推出的支持实体经济的15条举措,目前上述落实成效如何?

  冀光恒: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对公人民币一般存款余额达到8280亿元,较年初增加825亿元,增长率达到11%,这一成绩令人瞩目。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增加212亿元,增长率接近10%。

  对公一般贷款的新增额中,制造业贷款和绿色金融贷款的占比高达68%。同时,我们内部对制造业、涉农、绿色、普惠等领域的FTP补贴超过6.5亿元。平安银行在制造业、绿色金融、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愿意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这是我们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方向。

  为了支持实体经济,我们提出了15条措施,其核心逻辑就是前、中、后台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前台业务条线要做好客户需求的挖掘和捕捉,风险条线要做好风险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信贷条线要做好信贷产品的设计和审批。

  此外,为了激励一线业务,财务条线要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落实定价优惠、RWA专项额度、FTP定价支持等措施,让前、中、后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1世纪经济报道:在ESG角度上,ESG理念和模式会对金融业乃至社会运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

  冀光恒:绿色金融和传统金融没有绝对的界限,有时甚至可以互相转化。绿色的标准最主要取决于环保、低碳,高排放产业也许会因技术进步而在未来变得更“绿色”。

  从整个市场来看,绿色金融依然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跟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有三个特点。

  一是绿色金融更专业。绿色金融涉及国民经济多个行业领域,包括清洁能源、绿色环保、高碳转型、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服务。

  二是绿色金融更创新。因为除了传统的信贷交易、投资银行产品,与“双碳”相关的发债、结算、金融衍生产品种类丰富。

  三是绿色金融更重风控。以光伏产业为例,行业变化快,新龙头挤压老龙头,所以需要重点关注新技术,关注标准化程度高、现金流更好的资产。

  ESG的框架中,E代表环境,S代表社会,G代表公司治理。平安集团在多个中国ESG榜单评级中处于第一梯队。

  对于平安的ESG布局,在环境(E)方面,平安银行积极贯彻国家的“双碳”目标,将绿色金融提升为全行层面的战略;在社会(S)方面,将支持环保扶贫和绿色技术的落地视为己任;在公司治理(G)方面,我认为“G”是基础。缺少了内部机制上的保障,空谈ESG时便会虚有其表。

  回顾过往,平安在ESG上起步较早,构筑了先发优势,并已初显成效,但展望未来,在践行ESG责任上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愿意在重点关注的绿色金融领域做更多的尝试,在社会责任和内部治理结构方面也向一个更高评级的目标迈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宋源珺

平安银行 冀光恒 银行业 银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04 盛科通信 688702 --
  • 09-04 斯菱股份 301550 --
  • 08-30 力王股份 831627 6
  • 08-30 热威股份 603075 23.1
  • 08-29 福赛科技 301529 36.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