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程
近段时间以来,新能源产业链上市公司接连向市场报喜,如在存在技术路线分歧的情况下,美联新材、双星新材、万顺新材等公司的创新产品各自收到了首张订单,为后续的商业化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随着行业确定性增强和需求愈加旺盛,风光锂氢等领域多家公司则宣布斩获大单,彰显出各细分领域的高景气度。
试水破冰:技术路线之争中飞出首单
新能源赛道的“新”,意味着产业链在创新上没有桎梏,企业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从近期上市公司的动作来看,各个细分领域的公司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密度、更低成本、更高安全的技术。
例如,7月14日,美联新材公告称,公司控股孙公司辉虹科技的普鲁士蓝(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自开展以来,其产品已多次送样下游客户,目前已经通过客户测试验证。近日,辉虹科技与客户正式签订了普鲁士蓝(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首张吨级订单。
目前,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存在三种互相竞争的技术路线,分别是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聚阴离子。美联新材除了押注普鲁士蓝,还备有后手——其参股公司华钠新材专攻层状氧化物。
对于此次首单的意义,美联新材称,这标志着其钠离子电池普鲁士蓝正极材料的相关指标已通过下游电池厂商的认证,公司在普鲁士蓝正极材料领域取得技术突破,相关项目具备了产业化条件,有助于推动辉虹科技电池级普鲁士蓝正极材料产品的市场推广。
有市场专业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普鲁士蓝的源头材料为氰化钠,是受严格管控的剧毒产品,准入资质较高。因此,像美联新材这样拥有氰化钠生产许可证的化工公司,在普鲁士蓝技术路线上拥有更大的成本优势。
其他上市公司也有首单的突破,且出自热门赛道复合铜箔领域。6月20日,双星新材公告称,公司于2022年12月完成首条PET复合铜箔设备安装,随之产品送样下游客户,经客户反复测试验证,已于近日获得客户的首张产品订单。
万顺新材紧随其后。公司于6月29日公告称,子公司广东万顺科技的动力电池超薄铜膜项目自开展以来,多次送样下游客户,复合铜箔产品经客户测试验证,于近日获得了客户首张复合铜箔产品订单。不同于双星新材,万顺新材没有在公告中点明是哪种技术路线。万顺新材董秘办回复记者称,与客户签订了保密协议,具体的技术路线无法透露。
哪种技术路线最终胜出还有待观察,但拿下首单无疑意味着行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光大证券分析称,从一步法、两步法还是三步法,铜箔还是铝箔,PET还是PP等技术路线的分歧来看,复合集流体技术具备迭代的广度与深度。双星新材、万顺新材接连公告其复合铜箔产品接到客户订单,标志着复合集流体逐步通过产业链验证,进入订单落地环节。
规模放量:风光锂氢积极信号频出
越过踌躇不定的技术验证期,已被市场认可的产品迅速迈入大规模应用期。记者梳理发现,近段时间以来,风电、光伏、锂电、氢能等产业链的上市公司频频签订大单。
7月5日,正威新材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九鼎新材与江阴远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采购合同》,江阴远景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向九鼎新材采购风电叶片。该合同为长期销售订单,预计2023年度合同交易总额为8亿元。除此之外,年内还有大金重工、中天科技与明阳智能等多家风电装备企业拿下大笔海外订单。
光伏领域亦是如此。7月13日,金刚光伏公告称,公司下属孙公司欧昊电力与广东中梁签订《HJT太阳能组件购销合同》,合同总金额为3.48亿元。7月11日,捷佳伟创宣布,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与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在连续十二个月内签订了日常经营合同,合同累计金额为40.4亿元,占公司2022年度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72.86%。
锂电方面,随着共享电单车需求爆发,中贝通信一个月内官宣了两笔大单。7月6日,中贝通信公告称,公司与多家企业签订电单车电池系统采购供货框架协议,合同金额约5.11亿元,将供应35万套磷酸铁锂电池48V23AH系列产品。6月15日,公司宣布将对外供应40万套48V23AH系列产品,合同金额约5.84亿元。两次签约的交易对手,均为共享电单车领域的企业。
氢能商业化虽然还面临诸多技术限制,但行业景气度近期有所提升,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披露了在电解槽订单方面的好消息。电解槽是用于电解水制氢的主要设备,昇辉科技近期透露,公司电解槽制氢的相关产品订单正在稳步推进中。科威尔表示,现阶段,公司在制氢端主要以PEM槽订单为主,在碱性槽方向也有布局,并且已经接到部分客户订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日前称,随着国内氢能使用场景的迅速扩大与商业化落地进程加快,绿氢需求总量将迅速提升,从而推动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碱性电解水制氢规模将达到10GW,2030年将达到100GW,从而对应20000台套电解槽产量需求。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