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人士共话中国经济发展机遇

财经人士共话中国经济发展机遇
2023年03月27日 02:30 上海证券报

1扩内需 专家提出促消费举措

◎记者 陈芳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扩大内需是专家们热议的话题。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扩内需的政策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并围绕短期放松限制性措施,中期提高收入、改善预期以及长期改革制度性因素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分析:“从1998年提出扩大内需战略以来,政策重点多以扩大投资需求为主。随着扩大投资的空间收窄和边际效率的下降,扩大消费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如何提振消费,他提到,要放松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的限制性因素,松绑住房限购措施,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松绑大城市的汽车限购措施,通过扩大城市路网来缓解拥堵压力,并增加教育、医疗的中高端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建议,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将网络销售、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方便老百姓在互联网上满足医疗健康服务。可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加大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

除了短期限制性因素的松绑和刺激性政策的发力,消费增长还要靠收入和预期的改善。王一鸣称,只有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居民的消费潜能才会释放。所以要抓住经济加快恢复的窗口期,回应市场关切,通过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来提振市场信心,让过去被抑制的内需潜能充分迸发出来。

沈建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促进消费最核心的是要收入增长,要让老百姓增加收入。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可以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以促进消费,对中小企业发放采购券,增长消费恢复的动能。”

“中国有近3亿农民工,已经占到4.6亿城镇就业人员的近65%。但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和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方面仍然还受到限制。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3亿农民工按照城市居民一样消费的话,人均消费支出会增加30%,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潜力。所以要加快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通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通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来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王一鸣建议。

从更为长期和宏观的角度,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建议,对于服务业的发展,应在政策层面、投入层面给予更多支持。“特别是能够让服务业像制造业那样更加开放,让更多资本进入,大大地推动中国服务业发展,对消费占比提升将有巨大的帮助。”

张军还提出,国家需要在家庭层面上有更多的花费,减轻家庭在住房、医疗、养老、基础教育等各个方面支出的负担,让家庭有更稳定、长远、可预测的未来,确保家庭有更稳定的消费能力。

2迎趋势 数实融合重塑产业形态

◎记者 李苑

在3月25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经济峰会“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分组会上,多位与会嘉宾表示,加快推进数实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产业数字化将使企业和产业链发展迎来全新机遇。

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特别是随着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产品中的价格占比越来越高,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正在向着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的方向加速迈进,这也更加迫切地需要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工艺、交互维护、服务等全流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了40%,预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有望占据中国GDP的“半壁江山”。

“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正方兴未艾,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实现群体突破和加快广泛深度应用,为运用数字或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新途径、新方式。”王微说。

王微认为,加快推进数实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竞争的过程中,新的技术革命正在推动全球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要抓住机遇提升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从企业层面来讲,更要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结合产业特征进行数字化转型。另外,数字化转型要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携手并进、合作共赢。

过去十年,数字技术持续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壮大。蚂蚁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井贤栋认为,未来十年,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将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将迎来全新机遇。

第一个是由大到小的普惠机遇,从大企业数字化到中小企业数字化。井贤栋认为,“只有中小企业全面实现数字化,数字化时代才真正到来,数字技术的普惠红利才真正实现。”

从企业数字化到产业协作数字化则是数实深度融合的第二个重要机遇。井贤栋表示,单点的数字化带来的价值有限,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技术构建全面立体化的信任基础,打造可信、安全、共享的产业协作网络,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更好地协作,从而创造新价值,创新新业态新模式。

3引外资 京津冀三地透露政策新重点

◎记者 汤立斌

京津冀三地相关负责人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经济峰会“投资中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分组会上表示,京津冀地区将继续深化协同发展,带来新的政策红利、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吸引新一轮的投资机遇。

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在会上表示,北京一直以来高度支持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企业给予了重点支持,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企业不断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助力企业稳落地、快发展。据了解,在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城市排名中,北京连续10年位居全世界城市首位。

“北京将以开放为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司马红表示,下一步,北京将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协定规则,持续开展制度创新,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继续吸引具有标志性、首创性、引领性的项目落地。

同时,北京还将继续优化外资企业和外籍人才服务,全面支持外企在京投资展业。

“开放是天津的城市底色,创新是天津的城市基因。”天津市副市长杨兵在会上表示,天津将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推动制度创新,尤其是在绿色智慧港口建设、港口通关便利化等领域,加大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同时,赋予天津自贸区更大的自主权,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开展创新实践和探索实验,提升自贸区的首创性和显示度。

据杨兵介绍,天津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1家,集聚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团队18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年位居全国第3。

河北省副省长金晖在会上表示,河北将紧抓新型能源强省的战略机遇,未来两三年全省火电、风光电、海上风电、抽水蓄能并网装机将跃上新的水平,在满足省内需求的同时,新能源的发展必将为京津冀“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新的贡献。她还提到,河北将建设物流强省,在环京津地区打造面向世界、辐射全国的物流发展高地,支持国际知名物流企业来冀发展。

进入2023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有了新的措施和部署。南开大学教授、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陈宗胜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应重点在科技水平和规则制度上加快协调一致,通过创新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

此外,不少与会外企人士表示,京津冀在交通、教育、资源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随着地区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将吸引更多外资,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形成新的格局。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对记者说,京津冀地区集聚诸多中国核心行业、企业,科创能力、教育资源等优势在全国保持领先,是境外投资者们不可忽视的地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数字经济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8 海森药业 001367 44.48
  • 03-28 中信金属 601061 6.58
  • 03-28 常青科技 603125 25.98
  • 03-27 登康口腔 001328 20.68
  • 03-27 中重科技 603135 17.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