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当你老了,你还年轻

宁高宁:当你老了,你还年轻
2022年09月28日 17:10 商学院

  宁高宁:当你老了,你还年轻

  时代呼唤真正的管理英雄,从来都不是那些博取虚名者,而是沉稳干练一心做事,真正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实干家。

  文|刘青青 石丹

  曾经执掌五家国企“巨无霸”的宁高宁退休了,“央企掌门人”的传奇就此落幕。

  2022年8月26日,64岁的宁高宁正式卸任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自此,宁高宁35年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华润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中国化工、中国中化,宁高宁在这些国企“巨无霸”、世界500强企业中间辗转,担起了一个又一个重任,以其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帮助国企的业务板块整合,以其敏锐准确的战略把控推动国企重塑自身。

  在职业生涯结束时,宁高宁发表散文诗《老了的美好》,从容祥和,沉淀着温柔和智慧。此文一出便刷屏网络,“老了是岁月的果实,是奖赏,是美好。老了酒更香,更醇厚,更悠长,以前你喝醉了也没有这个感觉……”

  波澜壮阔35载,宁高宁交出了一份中国商业史上霸气的答卷,留下了珍贵的商业管理思维和悠长的人生智慧。

  执掌五家国企“巨无霸”

  宁高宁擅长把糟糕的事情干好,

  把亏损的企业救活。可以说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都是在他的务实主义、

  雷厉风行和超高的领导力中催生的。

  宁高宁出生在山东的小城滨州,儿时一直跟着姥姥生活,姥姥家全村姓高,外姓总让人奇怪,于是就随母姓有了“高宁”这个名字。直到初中回父母身边读书,才改为“宁高宁”。

  读书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从小学到高中,然后是插队当知青、报考大学、赴美留学……当宁高宁学成归来时已经29岁了,但他传奇的职业生涯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宁高宁曾执掌五家世界500强企业。这五家国企无一不是“巨无霸”,业务板块繁多且人员数量庞大,要整合一家都绝非易事,更何况是“马不停蹄”地连“盘”五家。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对《商学院》记者表示,宁高宁是优秀的企业家、务实主义者、“救火队长”。王鹏举例指出,在华润集团时,宁高宁靠着过人的魄力和敢于挑战规则的勇气,通过并购内地啤酒厂使得华润啤酒在内地控股的啤酒厂从0家骤然增至24家,年生产力跃升至300万吨,行业地位仅次于百年品牌青岛啤酒

  而在中化集团任职期间,宁高宁在2016年到任后,仅用两年时间就让中化集团从2015年净亏损约5510万美元,转为2017年的净利润15.57亿元。

  “宁高宁擅长把糟糕的事情变好,把亏损的企业救活。可以说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都是在他的务实主义、雷厉风行和超高的领导力中催生的。”王鹏总结道。

  与这些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高宁本身是个低调的人,除了埋头干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很少有个人对外的言论传出。而退休告别和告别中粮集团的诗篇,已经是他难得流传的言论了。

  此外,还有一张宁高宁被拍下来的照片。那是他在中粮集团忠良书院为员工讲课时,因为腰不舒服弓不下去,索性就跪下来在黑板上写板书,而这张照片到现在还贴在中粮集团的培训中心里面。

  王鹏认为,宁高宁积极改革,雷厉风行又如同春风化雨。春风化雨就体现在,他总是重视人和尊重人,总能尽可能激活人与激发人,也能约束人和管住人。他高超的领导力体现在,总是把姿态放得特别低,从不把自己当领导,他不过只是“放牛娃”,为国企“放牛”。

  低调、谦卑又行事雷厉风行的宁高宁终于结束了他第五家国企“巨无霸”的职业生涯,开始追寻“老了的美好”,但宁高宁的传奇或许还会对中国商业历史有更深远的影响。

  华润18载

  宁高宁执掌华润集团后,

  率领公司展开了一连串的并购行动,

  横跨房地产、啤酒、零售等行业,

  带领华润集团从一家外贸公司向实业转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在时代潮流下激荡蓄力,中国企业走得磕磕绊绊、熙熙攘攘。宁高宁就在那样的时光里扎进了华润集团,张开了翅膀。

  1983年9月26日,华润大厦落成,中国香港湾仔区港湾道26号被1500个花篮拥簇起来。当晚,在华润大厦50层宴会厅里,云集于此的5000名嘉宾知道:经改组,华润集团(下称“华润”)正式成立。

  此后,因应外贸体制改革的形势,华润逐渐从综合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以实业为核心的多元化控股企业集团。曾经创造我国三分之一的外汇,被称为“第二外贸部”的华润,开启了业务多元化、国际化的进程。

  宁高宁就是在这洋的转型背景下进入华润的。1987年,刚刚从美国匹兹堡大学毕业的宁高宁入职华润,像一滴水融进了大海。

  直到1992年9月,华润注资上市公司“永达利”,更名为“华润创业有限公司”(下称“华润创业”),成为最早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之一。而同年任华润创业总经理的宁高宁,也逐渐崭露头角。

  王鹏对《商学院》记者表示,“永达利”原本是华润旗下一家从事印染业务的公司,因为政府对环保监管政策变严而陷入业务停滞,但又找不到新出路,连年亏损。

  “但敢于迈大步,敢于改革,没太多条条框框的宁高宁,很快就跳出原来的僵局想出新办法——干脆关掉工厂,发展房地产。在得到集团领导同意后,经过宁高宁一番运作,‘永利达’竟然净赚了超过4个多亿。”王鹏表示。

  据宁高宁回忆,华润创业这个名字是朱友蓝(时任华润集团总经理)起的,“当时朱总说,你们这个公司什么都没有,不用指望集团给你们什么支持,你们是创业型的,就创造,替华润创业。”于是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华润创业确实走在不断为华润创业的路上。据了解,在宁高宁的带领下,华润创业起初主要投资于地产物业,后来向各个行业领域延伸。

  1993年,华润与沈阳啤酒厂合资成立华润(沈阳)雪花啤酒有限公司,踏足啤酒行业;1995年收购五丰行有限公司(即“华润五丰有限公司”),开展食品业务;1996年收购纯净水制造厂,开展“怡宝 C‘estbon”纯净水业务。此外华润创业又陆续涉足混凝土、服装品牌、零售百货等行业。

  甚至在1994年的夏天,宁高宁和同事们乘机北上,计划去北京找块地盖华润总部。结果合适的地没有找到,宁高宁反倒是灵光一闪,与北京华远合资成立“华润北京置地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进军内地房地产行业的第一步。

  华润创业官网显示,成立近30年来,华润创业先后参与了啤酒、地产、消费品、零售、燃气、水泥等15个行业的并购整合,先后为华润孵化、分拆出华润置地、华润燃气、华润水泥和华润啤酒四家上市公司。这些实打实的业绩很快让宁高宁脱颖而出。1999年,宁高宁被任命为华润集团总公司的董事长,正式接管了华润。

  王鹏指出,宁高宁执掌华润集团后,在公司展开了一连串的并购行动,横跨房地产、啤酒、零售等行业,带领华润从一家外贸公司向实业转型,形成房地产、消费品、零售、电力、医药等多元化实业布局。

  到2004年宁高宁离开华润时,华润已经变成了一家多元化“巨无霸”企业。

  中粮“棋未了”

  宁高宁刚接手中粮时,

  中粮集团资产为598亿元人民币,

  到2016年宁高宁离开后,

  集团资产已超过4600亿元。

  宁高宁是“空降”到中粮集团的,这对中粮集团来说很突然,对华润也很突然,大概对于宁高宁自己来说也是突然的。2004年12月底,宁高宁接受国务院委派,接替周明臣出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在临近年关的时候走马上任。

  “企业的空降兵,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都会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宁高宁在中粮集团内部刊物《企业忠良》上的第一篇专栏《空降兵》中写到。

  他在《空降兵》中说:就像是一场正在激烈进行的足球赛中突然换上一名队员,这名新队员对他的队友和球队的打法并不了解,他要在比赛中融入到队伍中去,很容易造成慌乱。空降兵又好像一位陌生人闯进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他不知道大家正在谈什么,也不清楚这个家里的很多故事,这时候他开口讲话,很容易唐突。

  更何况这是中粮集团。它诞生于新中国成立那一年,是老牌国企,不仅和华润同样是一个“巨无霸”,而且是一家立足于传统农业的粮油贸易公司。宁高宁不得不去和粮食打交道。

  自2004年宁高宁“空降”以后,中粮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并购重组,这种接连并购的势头几乎比当初的华润还要“疯狂”。

  2004年,中粮并入式重组中土畜,拓展茶叶等业务新领域,开启农粮央企整合序幕;2005年重组新疆屯河和四方糖业;2005年以后陆续收购华润生化、华润酒精、吉林燃料乙醇、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2006年中谷集团公司并入中粮集团…… 中粮集团官方微博指出,到2008年,中粮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及分拆上市,形成了粮食贸易、粮食等九个板块业务构成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了贸易向产业方向的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董事长宁高宁的带领下,中粮集团不仅在实业化的基础上向产业化发展,而且在战略管理上提出“全产业链”战略,让集团走向、业务和产业明晰。此后,中粮集团的战略定位又进一步升级为“国际大粮商”。

  可以看到,一方面是产业化的并购案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国际化的并购也紧随其后。2009年,中粮集团收购蒙牛乳业、方便面品牌五谷道场、外资肉制品企业万威客;2011年并购安达利亚第四大糖厂Tully;2013年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并入中粮集团……

  中粮集团方面直言:正是通过历次的资本并购,中粮集团成为了中国粮油食品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作为中粮集团的掌舵人,宁高宁为其开启了整合时代,任职期间发起了数十起并购。中粮集团官网信息显示,宁高宁刚接手中粮时,中粮集团资产为598亿元,到2016年宁高宁离开后,集团资产已超过4600亿元,在全球主要粮食企业中位居前三。

  虽然宁高宁让中粮集团营收、利润成倍增长,但其全产业链战略的成效仍然需要时间来检验。这为宁高宁的离开留下了遗憾。

  2016年1月5日,58岁的宁高宁走出中粮总部大楼,留下他的告别诗《如果》:“如果有骄傲的事,今天的中粮已很不一样。如果有遗憾的事,中粮的宏图还没有绘完……如果有期望的事,真想看到中粮是全产业链的、遍布全球的、竞争力强的、国际化大粮商。”

  可惜没有如果,宁高宁耕耘过的土地没有荒废,只是叹息11年还不够,中粮“棋未了”。

  主持“两化重组”

  “两化重组”不是简单的总部合并,

  也不是简单的两个公司项目合并。

  这个过程很难,因为涉及到上万亿元的资产整合。

  离开中粮集团还来不及歇一歇,宁高宁又开始了“救火”行动。

  2016年1月5日,宁高宁再度“空降”,被调任为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这时候的中化集团刚刚在过去的2015年净亏损5510万美元,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亏损。宁高宁上任后,中化集团2016年立刻扭亏为盈,实现利润4.68亿美元。事情还没有完,2018年6月,宁高宁兼任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化工”)党委书记、董事长。这时候的中国化工也是深陷亏损,亟待解救。

  这是两家庞大的国资企业,均在世界500强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却陷入亏损沉疴难愈。摆在宁高宁面前的难题不仅仅是同时“挽救”两家“巨无霸”国企,还有中化集团、中国化工的重组重任。

  王鹏指出,最开始这两家企业的发展轨迹并不相同。中化集团的前身是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农业、能源、化工、地产、金融的集团化公司。而中国化工则是在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是中国大型化工企业,具备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农用化学品、轮胎橡胶和化工装备6个业务板块。

  “由于一开始中国化工战线太长,板块较多,两家企业庞大的资产规模,复杂的产业链条,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人员划分、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很大,对重组构成了一定的阻力。”王鹏表示。

  而且,在重组过程中,资产归并的要求也非常之高。王鹏告诉《商学院》记者,这其中涉及到的政策法规十分复杂,实际操作起来挑战很大,加上彼时国际上的反垄断审查非常严格,为了避免引起市场非议,需要对资产归并、剥离等十分细致的处理,难度很高。

  “更何况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都属于大型企业集团,本身存在很多弊病,船大难掉头,重组前需要协调两边企业做好大量、细致的合并准备,在进行重组的过程中需要从组织架构、职能规划、业务划分等许多方面审慎地操作,难度很大。”王鹏表示。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提到,两家央企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旗下几百家子企业,规模庞大且业务复杂。一家以贸易为主,一家以生产为主,两家央企的业务又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合,此外,还有地产等非主业。在这种情况下,重组之后要实现协同效应不容易,特别在人员、文化等方面融合难度较大。在外部环境方面,“两化”重组期间正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贸易环境日趋严峻复杂,并购的不确定性更大。

  显然,宁高宁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手上完成了。2021年3月,中化集团、中国化工联合重组成为“中国中化”。2021年5月8日,中国中化正式揭牌成立,宁高宁任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

  宁高宁说:“‘两化’重组不是简单的总部合并,也不是简单的两个公司项目合并。这个过程很难,因为涉及到上万亿元的资产整合。”在宁高宁看来,目前来说很多原来的问题在整合过程中得到解决,还为产业整合、技术进步、协同效益带来了新的价值。现在,“两化”已完全打破过去格局,重新规划了产业链条和技术链条,进行了深度整合。 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家营收超万亿元的“新巨无霸”由此诞生。

  在一手主持的“两化合并”的项目上继续耕耘一年之后,2022年8月底,宁高宁正式卸任退休。此时宁高宁已经64岁了,开始坦然接受“老了的美好”。

  谁人不识宁高宁

  宁高宁本人一辈子大都在央企国企,

  他内心应该是有中国古典知识分子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2008年,一本名为《谁人不识宁高宁》的书籍出版了,写的是宁高宁的华润18载以及他“转战”中粮的那几年。

  该书通过对宁高宁如何操刀华润与中粮两家“巨无霸”企业转型与再造的全面深度解读,揭开中国极有价值的职业经理人和中国极具魅力的商界领袖之一宁高宁的经营管理智慧。

  但现实明显比文字更加刺激,谁也没能料到宁高宁在“空降”到中粮集团之后,还能有更加波澜壮阔且惊心动魄的职业经历。执掌五家世界500强企业,谁人不识宁高宁?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指出,从管理学角度评价宁高宁是非常明晰的——当前市场不多见的货真价实的管理学大师。管理学人性艺术的一面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一面,在中国特色国情的条件下,在这个管理者身上体现出极好的结合。

  “客观地说,真正被市场证明能体现中式管理学优势的金牌案例并不多见,而他为国企、民企管理者如何治理企业报效祖国提供了经典样板。”陈佳解释道。

  宁高宁有一大堆标签,因其干练纯熟的资本运作能力被业界称为“中国摩根”,同时还拥有“国企职业放牛娃”“中国的韦尔奇”“红色地产老兵”“救火队长”等各种“称号”。

  陈佳认为,称他是“中国摩根”本意应该是外资企业对他的一种褒奖,但实际上对他是一种捧杀,这也是他自称“国企放牛娃”的一个动因。摩根既有王者归来被民众拥戴的光辉,更有与洛克菲勒家族争夺美国金融业与产融业对国民经济主导权败北导致摩根财团被分割的污点。因此,把他比作摩根是不恰当的。

  一是宁高宁本人除了华润略多一点金融板块之外,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实体经济产业领域,非要做产融金融板块类比的话,他并不像摩根,反而更像是洛克菲勒。

  二是宁高宁为人处事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深谙时局老成持重,治大企如烹小鲜。

  三是宁高宁本人一辈子大都在央企国企,他内心应该是有中国古典知识分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单比收入的话,恐怕摩根旗下一个小小交易员也甩他几条街;摩根家族财富之丰,拿他一个国企干部去比,思路就不对,结论自然是错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企业家这个群体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色人物均号称名家。但真正能一辈子低调处事且晚年功成身退者几人?顶得住名利场诱惑保持清流的几人?不为大言实心办事者几人?”陈佳感慨道。

  陈佳表示,时代呼唤真正的管理英雄,从来都不是那些博取虚名者,而是沉稳干练一心做事,真正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的实干家。宁高宁离别前这篇文章是对其成功的职业生涯最佳注脚,令人心悦诚服。而他在企业管理中的历史地位将由历史来书写。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思阳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30 瑞晨环保 301273 --
  • 09-30 灿瑞科技 688061 --
  • 09-30 星环科技 688031 --
  • 09-30 挖金客 301380 34.78
  • 09-28 卓创资讯 301299 29.99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