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9日10:24 一财网

  中国是水稻生产世界第一大国,稻谷年产量2亿吨左右,大米加工企业近几年经营低迷。

  北大荒米业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米业生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开资料显示,由于北大荒米业公司亏损严重,2014年,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下称“北大荒农垦”)对米业公司进行分拆,一分为三:一部分并入商贸集团、一部分并入下属农场、剩余保留在原米业公司下。

  大米产业链上下游一起萎缩

  目前北大荒米业公司现有5个分公司、11家控股子公司、34个制米厂,拥有制米生产线60多条,年加工稻谷能力为300万吨。2013年,北大荒米业的大米销量约为27万吨,2014年减至约14万吨,2015年进一步减少至13万吨左右。

  北大荒下游加工业萎靡不振,北大荒农垦上游稻谷的生产最近三年也大幅滑坡。

  2013年,北大荒水稻产量约1200万吨,2014年暴降至600余万吨,2015年有所恢复,也仅700多万吨。

  在大米生产和加工上,北大荒本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北大荒农垦土地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横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占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12%,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理想生产地。

  北大荒农垦种植区域地广人稀,土地集中连片,非常适宜进行机械化耕种。垦区农业机械装备先进,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高,农业机械化率达97.8%,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笔者认为,北大荒种出来的米,肯定是好米,能不能把北大荒的米卖给全国消费者,卖出好米的价钱,老天帮不了忙,只能靠经营管理。

  不止北大荒在亏损

  北大荒米业公司亏损,笔者认为,主要是管理不到位。黑龙江种水稻的条件得天独厚,要从东北产区运到长三角等关内销区,黑龙江很吃亏,距离太遥远。不管是走铁路,还是走海运,迢迢数千公里,运费就是一大笔开支。大米对于运输、存储条件非常讲究,每一颗大米都是有活性的活物,一不小心就会生虫。如果管理不到位,跑冒滴漏不断,从黑龙江运到上海,损耗率之高恐怕谁都承受不起。

  东北大米很多人知道是好米,在笔者看来,就像茶叶,龙井、铁观音,不喝茶的人也都说上两句,但是都只是品类的牌子很响,没有一飞冲天的企业和产品品牌。直接的后果是,市场上卖的都是东北大米,有的卖3元/斤,也有卖30元/斤的,五常大米也是东北大米,可以卖出高价;不煮进锅里,不吃到嘴里,哪种大米好,不要说90后抓瞎,70后也未必能说清楚。

  北大荒大米的品牌要做到众人皆知,竖起好大米的品牌形象,与竞争对手比还差得远。金龙鱼大米在央视等传播渠道持续投放广告,目的是培育出全国性的大米品牌。

  现在做大米很难,北大荒难,金龙鱼和福临门也很难。系统性的困难,不是几家企业能克服的。

  国内稻谷的价格由于国家收储,远远高于国际市场,国外大米每吨比国内便宜1000元一点都不稀奇,和中国一衣带水的越南大米今年6月的报价是369美元/吨,约合人民币每吨2400元。注意这是大米的报价,不是稻谷的价格。人家大米的价格比我们稻谷的价格还便宜。

  业界一直在流传,走私大米严重冲击国内市场。走私大米每年进入中国市场到底是100万吨还是500万吨,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国内大米的价格涨不上来,消化不了稻谷上涨的幅度,稻强米弱的噩梦一直萦绕在包括北大荒在内的所有米业公司。

  对于稻谷,国家每年都会制定托市收购的价格,并且敞开收购,导致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与国外大米相比缺乏竞争力,大量稻谷在国库内无法进入市场流通。笔者认为,直接将补贴资金发给农民,农民按照市场价出售农产品给加工企业,可以缓解国库的库存压力,也能让加工企业恢复竞争力。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相关阅读

香港证监会“夺权”港交所?

不论哪一个监管机构主导上市审批,提升港股市场素质最终仍需落实到企业管治的改善和规范中来。改革上市架构,在推动改革的漫漫长路中,只是第一步的尝试,未来无论法律条例的修改,监管和执法的加强,还是投资者教育的改进,无处不关键,也无处不艰难。

商务部为何棒打“美年大健康”

假如商务部这一大棒狠狠砸下来,不是打蔫了“美年大健康”,而是窒息了中国医疗市场健康发展的活化因子、消解了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市嘲供给侧”改革能量,中断了医疗服务市场多层次需求与多层次供给的有效循环。

华润才是结束万科宫斗的钥匙

很久以来,华润并没有太多的声音,可能是囿于央企的身份吧。但王石主动敲门来了,华润该如何表示呢?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快要打开了!

日元为何能成为避险货币?

半年来,日元对人民币的涨幅已接近30%,促进了人民币在没有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有序释放了对一篮子货币的贬值压力,并通过改善贸易条件推动了中国出口的企稳。在日元币值趋稳之后,一旦美联储加息预期重启,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可能再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