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视频调研座谈会湖北分会场
人民政协报 本报记者 吕巍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人才为本。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我们会发现,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21世纪以来,党中央已先后召开三次人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刻阐明新时代人才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擘画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
针对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后一公里”不畅通、人才评价“四唯”等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率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题调研组于5月在湖北、甘肃开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视频调研,与两省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沟通交流,研究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为7月份即将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作好充分准备。
锚定战略目标
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聚集。
“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抢占科技和人才竞争制高点。”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曹健林表示。
事实的确如此。经过持续努力,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无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必将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和驱动力。
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周仲飞看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统筹谋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其他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在人才投入、环境营造、政策创新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平台。”
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二级巡视员赵慧君也认为,应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科技和人才成果最丰富的示范区。加强国家重大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实施与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建设衔接,加强科技人才政策“放管服”改革和集成示范应用,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发现、评价激励和引进使用机制。
在这方面,湖北省一直在积极实践。
湖北拥有12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5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40万人。如何把这些人才留在湖北,挑战巨大。近年来,湖北坚持实施“平台留人”工程,利用各种科技创新平台留人育人。目前仅发改部门管理的平台就超过100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有117个、省级平台900个。这些平台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才,其中硕士、博士和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就超过6万人。
“创新平台是人才引进培育的重要载体,平台建设好了可以提高人才集聚水平,人才反过来又能推动平台建设,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杨颖认为,国家应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城市建立科研平台、实验室、人才驿站等,鼓励科技研发力量下沉,提升当地科技创新水平。同时,要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加快提升区域创新平台在吸纳人才方面的能力,促进人才区域平衡。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尚勇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各地要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对标‘十四五’相关目标任务,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向改革要动力
视频调研座谈会上,多位驻甘全国政协委员提到了甘肃省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晓红更是带来了一组数字:据统计,在人才流失率最高的24座城市中,兰州市人才流失率高达81.7%,高居“榜首”;中科院住兰某研究所近三年共流失100余位科研骨干,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包括9位正高、5位“百人计划”入选者、1位“优青”;改革开放以来,兰州某高校流失了千余名教师,近几年,人才流失由“塌方式”变为细水长流,被媒体称为“百年名校人才流失之殇”。人才不仅流向了东部发达地区,甚至连青海省都成了一些省属单位人才流失的目的地。
“除去甘肃省经济发展滞后、重大科研项目少等原因,评价机制、科研环境等因素也应予以重视。当然,不仅甘肃,在全国范围内,这都是亟须解决的大问题。”蔡晓红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的问题,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一些部门和单位习惯把人才管住,许多政策措施还是着眼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多、方法不灵。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四唯”现象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滋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真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原上将副主任吴昌德表示。
“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等方面入手,在服务、支持、激励上下更大功夫,把人才从各种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中共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王京清说。
“可以考虑延长评价周期,侧重考察科研潜力,摒弃与短期论文、项目、获奖过度挂钩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回归科研初心,潜心从事科研难度高、投资周期长的项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建议。
委员们都认为,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因此,需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推进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落地见效,保障科研人员聚焦主责主业、潜心研究。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强作风学风建设,完善科研诚信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构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是重中之重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关于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有话要说。“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要把战略科学家具备的能力素质等标准条件具体化,突出政治素质、实践标准、战略眼光、业界公认,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遴选。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培养、联系服务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专职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关注的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打造问题。提出围绕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需要,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可以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的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对他们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管培俊说。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是委员们的共识。视频调研座谈会上,多位委员就基础学科青年人才培养发表了意见建议。
“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大学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突破常规、创新模式,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加大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李国勤表示。
“应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研究制定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全链条培养支持工作方案,选择一批数理化生‘好苗子’,在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不同阶段接续给予系列支持政策。”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王宏广建议。
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制约我国制造业水平向高端迈进,抓紧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大家认为,应坚持面向实践,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一方面,发挥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推动高校加大工程类学生培养力度,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有效途径,推动“双一流”大学、行业特色高校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端校企合作基地。另一方面,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把培养环节前移,采取定向委托培养、开设“订单式”特色班、共建联合培养平台等方式,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
以“用好”为重点的全方位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锚定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远景目标,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把‘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这是系统观念在人才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表示。
在委员们看来,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要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引进是壮大人才队伍、改善人才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人才队伍虽然总量居于世界第一,依然迫切需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使用是发挥人才作用、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要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建议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培养留住人才。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政策与法规,保护人才的各方面利益,提供人才流入的利益驱动机制。制定一系列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精准施策全职引才,创新方式柔性引才,开阔视野海外引才。”周剑平表示。
关于海外引才,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认为,应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流程,完善社会保障、金融服务、子女入学等基本公共服务,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为各类创新主体引进用好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力度,扩大青年科学家交流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钟章队提出要强调自由竞争,保护知识产权,达到学术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要注意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才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有利于人才蓬勃发展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三个空间,筑起学术蜂巢,吸引四方‘蜜蜂’。”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看来,人才工作最重要环节还是用好人才。“目前,很多单位和部门都非常注重引进人才,但引进是‘瞬间’,用好才是长久。要深入实施人才暖心工程,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优化创业环境、成长环境、服务环境,让各类人才安心、放心、舒心。”
“总之,人才的成长培养和留住一定是创业环境、成长环境、服务环境、生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我们营造好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新时代的各类人才一定会成为强国战略主力军。”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丛兵表示。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