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消息,第四届新浪金麒麟保险高峰论坛暨2021慧保天下保险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太平集团副总经理肖星出席并发表演讲。
肖星表示,应突出针对性、差异性和普惠性,实现产品高质量供给。产品是架设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第一桥梁和纽带。能不能与客户建立联系,关键是保险产品能不能契合客户的价值主张。
保险是具有极强社会属性的一个行业,保险企业理应怀抱“家国情怀”,体现到保险产品上,就是要坚持保障为民,在追求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普惠性,使保险功能不仅体现在保障倍数上,还体现在对优质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上。
以下为发言实录:
肖星: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保险高峰论坛,这是一次难得的思想盛宴。保险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普涨时代渐渐远去,回归保障的前进道路熙熙攘攘,有人快,有人慢,分叉口越来越多,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究竟如何走,大家都在积极探索过程中。本届论坛以“回归与分化”为主题,无疑抓住了行业发展脉搏,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时代性。我本人长期在寿险和保险资管公司工作,2017年到集团总部,目前分管战略、业务管理和科技运营,应该说对于前中后台、境内境外都有些感悟,下面重点从队伍、产品、服务、科技、投资、治理等几个小的切入点,谈谈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把握新旧产能的科学转换,实现队伍高质量建设。目前内地保险代理人约900万,占城镇人口的比重在1.06%左右,低于台湾地区(1.98%)和日本(1.08%),但已经明显高于欧美国家,考虑到我们的城镇化还在进行当中,900万不见得是极限,但增员越来越难是公认的事实。这支队伍成就了寿险业的辉煌,同时也面临着人员脱落率高、产能低、服务参差不齐等痛点。据有关调查,中资险企在册代理人的平均服务年限不到1.6年,而美国超过6年,中美产能更是相差超过14倍。这些年,各家公司纷纷推进代理人渠道改革,或聚焦数字化,或整合大个险,或打造关键队伍,或试水独立代理人,技术路径有差异,但殊途同归,本质上都是想让寿险营销真正成为一门有吸引力的行当,把队伍稳定住、把产能提上去。而要提高吸引力,要么对组织利益进行再分配,要么加大资源投入,或者双管齐下,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短期内难免遭遇队伍波动、业绩滑坡等阵痛。渠道改革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更多考验的是各家公司的战略定力和执行力。如果将营销渠道比作一座城,参考国家二十多年来的城市建设经验,现在大家公认的一些样板城市,无不是注重“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的统一规划、协调推进、稳步切换,这对寿险营销改革很有启发意义。一方面,要把旧城打造成“新天地”,通过基本法升级、科技武装、生态赋能等,让存量队伍旧貌换新颜,更加适应保险消费升级的趋势。另一方面,把新城打造成“浦东新区”,搭建创业平台,把控增员标准,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青年人才加盟,建设寿险营销新军。新旧之间稳步切换,实现“腾笼换鸟”,以时间换空间,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也是能做好的。
第二,突出针对性、差异性和普惠性,实现产品高质量供给。产品是架设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第一桥梁和纽带。能不能与客户建立联系,关键是保险产品能不能契合客户的价值主张。中央提出要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落实到保险业,就是要着力优化产品供给,让老百姓更愿意保、保的更多。一是更加注重针对性。以前许多公司是一张生命表、一张保单“保全国”,风险保障“交叉补贴”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公平性。近年来,由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主导,车险属地化定价、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扩展大湾区病种、农业风险区划等陆续推出,期待未来能进一步扩展,让专属保险遍地开花,细分市场蓬勃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多样性。现在保险产品在数量上已经极大丰富,比如单单老年人产品就有2400多个,但同质化严重,主打产品一直独秀,保险产品供给的广度、深度、新度都还不够。面向未来,保险产品的多样性应该更多体现在对不同客户群体、同一客户的不同生命旅程、不同销售渠道以及同一渠道不同队伍的适配性上,使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好产品。三是更加注重普惠性。保险是具有极强社会属性的一个行业,保险企业理应怀抱“家国情怀”,体现到保险产品上,就是要坚持保障为民,在追求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普惠性,使保险功能不仅体现在保障倍数上,还体现在对优质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去年太平在业内率先推出“海南自贸港全球特药医疗保险”,将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全国,因为有了此类保险,价格高昂的进口特药不再是少数富人的专利,广大老百姓也能买得起、用得上,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对接海南医药新政,开发更多普惠型特药保险产品。
第三,推动供需由交易关系向共生关系转变,实现服务高质量升级。保险公司销售的是产品,经营的是风险,本质上是服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在国家层面将保险服务功能摆到与保障功能同等的地位,这还是首次,具有里程碑意义。与其说是新变化,不如说是回归,即回归保险作为服务业的天然属性,只不过“服务”二字在今天有了新的内涵,背后反映的是保险企业与客户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以往更多是交易关系、契约关系,现在逐渐转为共生关系、伙伴关系,前者对应的是运营层面的客户服务、重在效率,后者对应的则是价值层面的客户经营,强调企业与客户共创价值、共享价值。如理赔服务,应由快赔向科学优质理赔转变。保险企业一方面要做到应赔快赔,主动为客户寻找理赔的理由,在科技加持下,现在很多险种已经实现秒赔。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保险反欺诈、防骗赔,行业联手共同打击“理赔黑产”,骗赔最终侵害的是客户利益,这同样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如健康服务,应由简单增值服务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通过健康管理,保险企业不仅可以管控医疗费用,还能增进客户健康质量,这是保险企业与客户共享健康价值商业模式的重要方向。此外,可以突破可保风险的边界,让原来不可保的变为可保,例如一些慢性病现在也能保了。如养老服务,应由单一养老保障向综合化养老解决方案转变。上周,国家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实现老有所养,不仅要帮助老百姓管好“钱袋子”,还要能提供优质的养老设施、养老服务。现在各方纷纷发力养老地产,但保险企业无疑是最适合的,养老地产与保险相结合后,不再是简单的利润主体,而是能提供全方位、长周期、有温度养老关怀的综合服务平台。
第四,坚定数字化转型,实现科技高质量赋能。现在各家公司都很重视创新,都在实施自己的创新战略。同时,创新又很难,有的企业追求短平快,比拼流量而不是技术,拼流量说到底拼的是价格,体现的是“收割思维”。拼技术,不是简单比核心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推动数据资产的形成,以数据为核心要素,走向智能化、科技化,进而提升保险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又要规避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技术陷阱”,科技创新同样需要回归“以人为本”。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本身也要注重高质量,这里面可发力的点有很多。如敏态开发。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科技研发同样如此。太平正在打造平台化、敏捷化的新型数字化组织,推广“稳态+敏态”IT双模研发模式,目的就是要有效支持需求敏捷响应。如精准定价。传统定价是以经验数据推测未来,往往只能精准到某个社群团体,随着大数据、生命科学等新技术的引入,现在已经可以精准到个体。UBI车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在上世纪末美国前进保险公司(Progressive)就开始试点按里程付费保险,迄今已有20多年历史,但规模一直做不大。随着汽车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智能驾驶时代的来临,制约UBI普及的瓶颈正在被突破,未来UBI车险很有可能成为产险公司的主力型险种。如智能风控。根据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测算,全球每年保险赔款涉嫌欺诈的比重高达20%-30%,智能风控在保险业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而且投入产出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
第五,打造专业核心能力,实现保险资金高质量投资。以前人们一提保险主业,主要指向负债端保险业务。但本质上,投资和保险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保险公司天然就是一家投资公司。没有良好的投资收益,客户权益就难以保障,投资规模做不大,就没有市场话语权,更谈不上为国家战略作贡献了。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加速,保险的“牌照红利”已经越来越薄,承保端盈利趋向于“紧平衡”,各公司对投资更加倚重,去年很多产险公司盈利主要就是靠投资。与此同时,保险投资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利率长周期下行,传统以固收为主、赚取绝对收益的模式可腾挪空间越来越有限,另类投资遭遇“优质项目荒”,权益投资波动加剧,叠加大资管竞争,这些变化都要求险企将投资端的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质量投资涉及方方面面,重点是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化队伍的打造。专业化说到底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体现在资产配置上,还体现在对投资产业的深度理解、对投资企业的深度融合、对投资项目的深度管理上,依靠专业来创造价值,通过专业来获取收益。二是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关键是明晰委托方和受托方关系,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同时考核上也应两头并重,兼顾好长短期目标和绝对相对收益。三是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就是要把投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建立在智能化系统上,借助科技的力量强化授权管理、投资审批和投后管理等,把握住投资风险。四是第三方思维的确立。我们常说,甲方挣的是面子,乙方挣的才是里子。进入大资管时代,险资应该正视形势的变化,少些甲方思维,多些第三方思维,主动到市场上去比拼。一方面对外输出专业能力,积极开拓第三方资管、公募基金、养老金等“蓝海”业务。美国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IRA)总资产11万亿美元,其中44%(约4.8万亿美元)投资于共同基金,对美国资本市场长期繁荣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中国有更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资管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也是主动接受市场检验,倒逼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未来,每家公司都应在第三方资管领域炼就自己的核心能力,打造自己的亮丽名片,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第六,更加注重有效性,实现公司治理高质量运转。保险行业近些年暴露出一些风险,例如通过违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挪用占用资金,个别甚至把公司当成“提款机”,乱象的背后无不是公司治理出现了问题。去年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机制,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要害,成效正在显现。在监管引导下,险企公司治理的制度体系已经越来越完善,从高质量要求出发,未来工作重心应该更多放到提升体系运转的有效性上:一是股权管理上有“退出”。长期的、健康的资本可以让治理效率大大提升。在股权管理上,既要呵护社会投资保险的热情,也要有相应的退出安排,加快建立破产、并购等有关制度,让资本有进入、有退出、有重组,这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内在要求。二是治理主体间有“边界”。公司治理不应止步于“三会一层”架构的搭建,更重要的是明确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做到无缝衔接,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三是治理理念重“绿色”。在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建议将ESG标准融入公司治理改革范畴,突出绿色可持续发展,这本身也是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何为险企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世界500强榜单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可量化的一个参照系。去年上榜企业中,保险有60家,其中中资保险企业占到10家,从历年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保险穿越历史周期的产业韧性,也能看到全球保险业东升西降的格局变迁。放眼长远,IFRS17新会计准则实施在即,评判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也面临重塑,潮水退去,谁在裸泳,到时一看就知道,榜单的重新洗牌在所难免。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复杂分化的过程中,保险企业唯有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坚定地回归保障本源,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在促进民生保障中,在投身国家战略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作为一家保险央企,中国太平也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将按照“央企情怀、客户至上、创新引领、价值导向”的战略要求,致力打造最具价值成长的国际化现代金融保险集团。展望未来,太平愿意与广大兄弟公司携手合作,在监管的正确引领下,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共同开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以上是个人实践中的一些切身体会,一家之言,不成体系,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范迪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