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莫开伟
刚刚据媒体披露,上海警方近期通报的一起新型网络非法放贷案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在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秒速放款、高额低息等看似“福利”的诱导贷款噱头之下,网络非法放贷骗局近期有了“抬头”迹象(12月12日《北京商报》)。
看到这则消息,相信广大网民还是有点感到相当惊讶,对于网络非法放贷问题,近几年尤其是今年以来相关金融监管机构与司法机关比如央行、银保监会、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推出的各种监管措施频频出台,联合开展的种类整治整治活动也是频频出手;同时,各类舆论媒体也是调低宣传,形成了严控氛围。如此以来,形成了全社会对网络非法放贷的严厉打压态势,各种网络非法放贷得到了有效遏制,很多的网络非法放贷行为偃旗息鼓,即便还有少数网络非法放贷平台存在也只能是悄然转入了地下状态。
而最近据上海市公安局12月7日通报的信息显示,2021年8月初市民吴先生看到网络上发布的小额贷款广告,据平台客服介绍,贷款无需抵押、不看征信,只需要提供自用手机详细参数的贷款产品,按照手机回购价值的20%确定贷款额度,在客服引导下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聚宝盆”的借贷类App。吴先生获得400元授信额度,收取200元服务费,实际放款200元,三天后需要全额还款,逾期未归还将收取每日100元的逾期费。后来吴先生未能按照归还,手机被“锁定”无法使用,并遭到客服辱骂催还款等“软暴力”催贷。还有江西、云南等地也有反映“手机贷”诈骗问题。
这种行为构成了典型的网络非法放贷特征,明显具有各种套路贷的性质,尤其显现了“换汤不换药”的“骗中骗”的黑色本质,应在严厉打击之例。而目前网络非法放贷再次沉渣泛起,直接原因是临近年关,不少犯罪分子存在“捞一把”的心理,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同时,也有不少民众风险防范意识脆弱,不能有效识别网络放贷中的各种套路套风险。
网络非法放贷死灰复燃看似原因虽然简单、直接,但折射出的深刻社会金融经济问题却不容小觑:一方面,网络非法放贷之所以能有机会重现江湖,拥有自己一席之地,还在于监管不力、不到位,尤其网络监管部门对各种APP监管留下了不少漏洞。如果网络监管机构能对各类平台进行有效识别,对于从事非法网络放贷平台的行为能够及时发现,将其进行关闭,犯罪分子就难有生存土壤,也就不可能对民众实施网络非法放贷甚至是网络诈骗。另一方面,打击不力使网络非法放贷者心存侥幸,或者因为违法成本不高导致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主要是相关监管部门在整治活动上“紧一阵、松一阵”,不能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使网络非法放贷平台有机可侵。或者即便查出了,由于处罚过轻,无法让其破产或让将牢底坐穿,促使其难以对网络非法放贷的犯罪行为起到敬畏之心。再一方面,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依然不能及时普及到所有社会普通民众,使得普通民众或者社会低层民众的有效金融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只能从这些网络非法平台得到实现。比如网络披露的这些网络借贷者,借款金额大都只有寥寥几百元或壹千元,且借款人大都以在校学生等低收入群体为主。最后一方面,当前普通民众尤其低收入底层民众的防范能力弱、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低,表明全社会金融防范意识普及尚有较大的差距。比如对借款周期短、利率高以及无需抵押、 不看征信等网络“噱头”认识不清,非常容易上当受骗,不自觉地钻进了网络非法放贷的陷阱。
由此,整治网络非法放贷,彻底让网络非法放贷销声匿迹,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综合发力,形成有效的、全方位式的立体严防体系,才能最终将网络非法放贷平台彻底消灭干净:主要是网络监管机构应对网络平台APP进行有效识别,铲除网络非法放贷滋生的一切土壤;监管机构以及公安司法机构应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网络违法放贷成本,提高法治威慑力,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营造出不敢和不能实施网络非法放贷的环境;进一步加快普惠金融推广力度,让普惠金融覆盖所有民众,满足所有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社会底层民众的有效信贷金融需求,不给网络非法放贷以任何可侵之机;最后是加大金融风险意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提高广大民众对网络非法放贷尤其是金融诈骗的识别能力,增强抵制网络非法放贷的免疫力和自律力,使网络非法放贷无法生存。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张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