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积极推动“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钢铁行业能否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如何看待低碳新技术开发面临的高成本问题?进入碳市场会对钢铁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围绕这些热点话题,11月28日,在2024碳中和前沿会议召开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专家委主任、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毛新平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对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提出了三点重要判断。
判断一:2030年前钢铁行业将如期实现碳达峰
在2030年前积极推进稳步实现碳达峰,是中国钢铁行业的共识。
钢铁行业碳达峰与产量密切相关,整个行业产量达峰,碳总量就会随之达峰。对于在6年的时间里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毛新平给出了肯定的判断:“我认为中国钢铁工业实现碳达峰目标没有问题。”
“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他进一步阐述道。第一点基于对钢产量的判断。从近几年中国钢铁工业的钢产量情况来看,2020年钢产量达到了约10.65亿吨的历史新高。随后几年,在我国推行“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同时受到全国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钢产量往下略微调整,去年已降至10.19亿吨。具体数据显示,目前钢产量正处于高位盘整,随后是长周期的下行阶段。第二点是基于对中国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态势的判断。钢铁作为基础性材料,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基本在峰值位置上盘整,未来长周期将呈现下行趋势。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没有问题的。”毛新平表示。
判断二:低碳新技术实现商业盈利是必须实现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在低碳发展方面已投入大量资金,并且未来仍需持续大规模投入。“新技术开发带来的高成本问题,是推进碳中和相关工作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不解决,碳中和的相关工作就很难推进。”毛新平指出。
“《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明确提出中国钢铁工业‘双碳’六大技术路径。无论哪条路径,其底层逻辑都是技术创新,即我们需要不断开发并且推广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才有可能实现钢铁工业的碳中和。然而,任何一项对推进碳中和有比较显著作用的技术,它的开发投入一定是巨大的。”毛新平表示,“事实上,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一些相关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都充分暴露了这个问题。”
那么低碳技术的开发是否存在技术可行性与商业盈利性相互促进的机遇?对此,毛新平认为,低碳新技术在商业上实现盈利是有可能的,而且必须实现。
毛新平解释道:“一方面,在未来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无法找到任何材料替代钢铁。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全球范围内钢铁的用量仍然会继续增加。另一方面,钢铁带来的温室气体问题非常显著。近期世界钢协的数据显示,1吨钢排放1.99吨二氧化碳。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世界范围内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未来会占到10%。也就是说,钢铁材料还将大量使用,但是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钢铁工业目前的碳排放强度难以接受。这样势必会推动人们不断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来有效解决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问题。同时,这些技术要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在经济上必须是可行的。从这个逻辑来看,低碳技术开发实现商业平衡,即取得盈利,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的方向选择、路径选择、成本控制等。此外,从社会层面来看,怎么使得低碳技术的价值能够得以客观评价,也需要相关社会政策的配套,例如碳交易。我相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最终会达成低碳发展与商业盈利的平衡。”毛新平说道。
判断三:进入碳市场对于钢铁行业推进碳中和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年底,钢铁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毛新平认为,这对于钢铁行业推进碳中和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成本增加。在当前市场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尽管大家认识到碳中和的重要性,但当面临成本增加时,企业往往犹豫不决。所以,要想推动碳中和,必须让企业有动力。现在碳市场刚启动的时候力度可能不那么大,但我相信今后会逐渐加大力度,最终能够让企业主动推动相关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并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因此,我认为将钢铁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毛新平表示。
钢铁行业如何做到有备入市?毛新平给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做好人才储备。碳中和涉及的专业面非常广泛,是学科交叉的新领域。它需要一些具有复杂的专业背景的人才。然而,目前钢铁行业还没有专门化的人才,因此培养和储备这样的人才非常重要。
二是做好技术储备。任何一项技术的开发都有周期性,钢铁行业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在相关技术方面做好储备。
三是做好资源方面的储备。例如,废钢作为一种低碳属性显著的原料,未来在钢铁生产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钢铁企业应该在相关的资源方面做好布局和储备。
“在此期间,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不仅针对钢铁行业,还要兼顾社会各方的平衡。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应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储备工作。企业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积累技术,储备人才。这样当市场机会来临时,企业才能迅速行动,实现商业盈利。”毛新平最后说道,“这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努力,做好相关储备工作,迎接未来的挑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