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深处见投资(下)丨经历过风云激荡,方知“不响”的宝贵

繁花深处见投资(下)丨经历过风云激荡,方知“不响”的宝贵
2024年02月05日 17:30 市场资讯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灯火辉煌的璀璨,人流如织的熙攘,觥筹交错的喧嚣,风风火火的热闹,这或许是观众们初看《繁花》的直观印象。而在溢彩的表象背后,“不响”是《繁花》的主旋律,打开《繁花》扉页,开篇就是“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不响,不是默不作声,是欲言又止,不响是默契,是妥协,是保留,是克制,也是历经千帆后对事物更透彻的认知。《繁花》描绘的是证券市场开放之初的上海,意气风发、跌宕起伏的背后,属于“不响”的智慧静水流深,启迪着投资与人生。

中国首起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案背后的两面人生

第一个“不响”,就是剧中的“宝瀛大战”,剧中的“宝瀛大战”原型是“宝延大战”,新中国首起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案,发生在深圳宝安集团与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之间。这场轰轰烈烈的收购之战,亦见证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证券市场由初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代与政策的变迁。

资本市场或需要“鲶鱼”盘活水池

在剧中,初到黄河路的李李,送了宝总一条鲶鱼,并借此提醒宝总,“外国人养三文鱼喜欢加一条鲶鱼,因为鲶鱼有攻击性,三文鱼为了避开鲶鱼只能拼命地游,所以才会肥”。随后,从深圳来的强总开始做高“100601”瀛中实业,通过不断收购实现控股。

如何确定是“100601”,在剧中,强总在纸上写下代码,并会议室给手下传阅了这只股票,阅后即焚。随后,他也在给李李的名片中写下该代码。

李李打电话告诉宝总:“耳朵没有听到,但是眼睛看到了。”

一个载入史册的收购案,便以“不响”的开端展开。

剧中的故事原型,我们可以从1993年的证券市场找到。与全国投资大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时上海股市却要萧条得多。或许,也需要一条外来的“鲶鱼”来盘活交易;而宝安集团,冥冥之中成为盘活沪市的那一条“鲶鱼”。

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更汹涌激荡

1993年9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向国内法人机构开放A股交易;换言之,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二级市场申购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

以《繁花》的话来说,散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今后就是机构的天下。

由此,一场由宝安向延中发动总攻的收购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图片来源:上证报记者徐汇/摄,延中实业股票样张(上海证券报《《繁花》有我!30年前老报纸上的“宝延风波”》,记者王文嫣 杨翔菲)

宝安集团和延中实业同属于综合性企业,在业务方向上有一定的重合交集,在1993年前后,延中实业可于二级市场流通的社会公众股份占总股份的91%,这对想拓展集团业务宝安而言无疑呈现了巨大的吸引力。

步步为营,成为实控人

1993年9月28日,宝安关联企业宝安华东保健用品公司和深圳龙岗宝灵电子灯饰公司分别持有延中实业4.52%和1.57%的股票;1993年9月29日,宝安上海公司已经持有延中实业4.56%的股票,加总起来,到9月29日,宝安集团所持有的延中实业股票已经达到10.65%;完成交割单清算后,1993年9月30日上午收购的股数就已经超过了延中实业总股数的16%,已然成为延中实业的头号股东。

毫无防备,开展“绝地反击”

时任延中实业董事长向媒体表示:“我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得知被收购的。”随后,延中实业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在会上表示,“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反收购路子”。

延中实业对宝安的收购合法性提出质疑,指责宝安违反举牌规定,在持股超过5%时未明确公告具体数字,而是笼统地称为超过5%。同时又质疑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的宝安,却在收购过程中拿出了超过6,000万的资金很可能动用了违反国家规定的信贷拆借等手段。对此宝安一一作出回应,并在媒体上对延中实业的质疑公开进行回应。

图片来源:上海证券报刊登的宝安集团访谈,记者曹士忠(上海证券报《《繁花》有我!30年前老报纸上的“宝延风波”,记者王文嫣 杨翔菲)

尘埃落定,资本力量强悍显现

彼时,宝安与延中实业时间开展了激烈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延中实业的股价也在双方反复拉扯之中被不断抬升,屡创新高。直到同年10月22日,成立刚满一年的证监会现身宣布宝安购入的股权有效,但过程存在违规行为,在11月4日之前不得再买入延中股票,同时给予警告处分罚款100万元,证监会的处理给这起举牌收购事件画上了句号。宝安最终持有19.8%的延中股份,两名代表进驻延中董事会。

站在更高的维度回望过去,这一场收购案让大家意识到,证券市场不仅有短期的股票涨跌投资价值,更具备长期持有的盈利分红价值,让资本市场逐步发展的现实案例,也逐步直观地呈现于眼前。

时代的浪潮下,规则不断完善

收购与反收购的拉扯中,唯一获益的好似“不断攀升的股价”,如此景象自然吸引众多股民趋之若鹜,高举钱票涌向营业部,想要登上这只“飞升的船”,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早期的市场,缺乏理性的判断,缺乏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研究,亦缺乏市场规范和投资者教育。资本对撞掀了澎湃巨浪,裹挟其中的普通股民被迫承受了“命运的馈赠”。在《繁花》中,从阿宝舰队的成员,到“小江西”等人举债杀入,他们听信了“有言”的聒噪,却缺乏了“无言”的冷静和沉淀,成为了资本市场早期的失败者。

无论是“乘风起”还是“船倾覆”,实际上都是不理智投资行为带来的一体两面,如硬币般高高抛起,落下的是哪一面,则过于随机。当然,当时股民所遭受的这一切全归过于“命运”未免太不公平。在证券投资刚刚萌芽的年代,投资者们虽然满怀热忱激情,却没有“前车之鉴”,更是在对金融、资本各类概念尚且似懂非懂的时候,便摸着石头过河,投资与投机或许也是一线之隔。

交易规则不断完善,投资行为逐步规范化

证券市场交易规则,也在“不响”中悄然转变。

制度规则并非一天形成的,而是在无数次交易回合的实践中慢慢沉淀、成长,从雏形到完善。《繁花》剧中所处的年代,和如今股市交易规则不同,而如今的交易规则也是经历了数十年时间不断地打磨、精进,最终形成配套机制。

T+1交易制度并非一直都有

我国沪深交易所对股票和基金交易实行“T+1”交易方式,即投资者当天买入的股票或基金不能在当天卖出,需待第二天进行交割过户后方可卖出。但“T+1”的交易制度也几经变迁:

1.199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取消涨跌幅限制后实行T+0交易规则;

2.1993年11月,深圳交易所也取消T+1,实施T+0;

3.1995年元旦,基于防范股市风险的考虑,沪深两市的A股和基金交易又由T+0回转交易方式改回了T+1交易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涨跌幅限制,或更是一种保护

无论是主板,科创板,创业板,还是北交所,都有涨跌幅限制;即便是新股上市,也有清晰明了的“红线”约束,在习惯了种种“限制”的今天,不少朋友可能难以想象A股还有“涨跌自由”的那一天。

在“宝延大战”中,延中实业的股价曾在某一交易日从12元直冲19.99元,最终以15.68元收盘,在没有涨跌停板的情况下,单日涨幅达到30.12%。

沪深交易所自1996年12月16日起,分别对上市交易的股票(含A、B股)、基金类证券的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即在一个交易日内,除上市首日证券外,上述证券的交易价格相对上一交易日收市价格的涨跌幅度不得超过10%;超过涨跌限价的委托为无效委托。而就在去年注册制全面铺展开来后,更有“价格笼子”机制应运而生,约束投资行为。

交易制度与规则的变迁与完善,无疑是希望从监管层面出发,来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规范并非“拘束”,而是另一种保护。

价值投资理念传入国内,重塑投资观

“不响”还体现在投资理念的变化中。在股市建立初期,对不少股民而言,股票仅仅是一项特殊的、能在证券市场流通的“商品”,所有收益都来自“低买高价”的差价。彼时,人们对投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或许仅仅停留在“股价”的层面之上;略显肤浅的认知,或许也是引发“投资”与“投机”混淆的主因之一。

李李借助巴菲特名言中的“购买股票实际上就是购买公司”来点醒宝总,强总正在策划买下具有潜力的公司进行借壳上市,这番话让宝总醒悟了买卖股票不仅仅是投资,更是多种资本市场形式的复杂集合。

1996年1月24日,《上海证券报》发表了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篇介绍巴菲特的文章《证券投资巨擘——华伦·布费》,标题中的华伦·布费就是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沃伦·巴菲特。文章中介绍道,巴菲特白手起家完全靠投资,1993年成为世界首富,1995年个人资产达到130亿美元。巴菲特认为:市场价格与股票内在价值经常有很大的背离,由企业基本经营所决定的内在价值,终将反映到股价上来。股票投资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业,只有在价值被大大低估的时候才值得购买。

那篇文章在读者中流传甚广,影响力不断加强,更有不少股民如“醍醐灌顶”一般,重新认识了投资这一件事。剧中的《上海证券报》还以《浦江证券报》为名,曾出现于宝总的案头。

价值投资的理念一经传入后,便在广袤的A股土壤扎根;长期投资主义更是经久不衰,长期地指引着投资者前行。

回归理性,才是长远之路

或许曾有多人在股市折戟,但A股的车轮仍然不断向前转动。投资股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一条“非走不可”的道路,这不是勇敢者的游戏,更不用遵循“丛林法则”。

真实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足以让所有亲历者,旁观者快速成长、成熟。无论是制度规则的加强完善,还是价值投资理念的不断深入,最终都希望能够切实地引导投资者们回归理性,深刻理解权益投资的真谛,即“与优秀企业共成长”;看淡短期风云涨跌,坚守长期主义,去积累复利的芬芳。

浦西明珠的“V型人生”

《繁花》中,与宝总事业线相媲美,吸引力不相上下的另一条故事线无疑是浦西明珠汪小姐的成长线,“不响”之中成就自己的“码头”。

观众们旁观了她从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女经历了同事构陷,无奈“跌落尘泥”的困窘;更见证了她于微末之时不失其志,凭借强韧的内心、扎实的专业、奋力耕耘的勤恳,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成就了自己的“码头”。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汪小姐的经历称得上是跌宕起伏,平添许多委屈愤懑;而在厘清真相后便能迅速接受现实调整自己,依然以极大的热忱面对生活与工作。在剧中,汪小姐快人快语,不少观众觉得她“太响”“太吵”;而她的故事线,却谱写了“不响”之中踏实积累的成长。

此外,汪小姐的成长线也昭示了国内外汇体制的改革变迁。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

剧中,离开外滩27号外贸公司的汪小姐决定创业,并在1994年成功地用一张沃尔玛牛仔裤的外贸单子一举成为业内传奇。

当代外滩27号

1994年1月1日,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实行外汇并轨之前,20世纪80年代,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统一以市场汇率作为汇率水平。

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在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进一步发挥外汇市场在价格发现、有效配置资源和管理风险上的作用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加快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建设,推动市场的发展。

剧中的汪小姐依靠合同条款中以外币结算的条例,顺利让人生中第一个订单扭亏为盈,以前瞻性视野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繁花》落幕,它真切地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记录了历史长河中一朵璀璨盛开的浪花。主要人物进场又退出,以“不响”为结局,构成了我们对那个年代记忆的回味。

在《繁花》之后的30年内,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飞速发展;从最初的“欣欣向荣,野蛮生长”,到现在的“齐头并进,高质量前进”,为各类资本的流通打造了丰富便捷的交易平台。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这是几代人的努力,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证明。

爷叔曾说,“今天的太阳,晒不到明天的衣裳”。1993年是只供怀念的过去,曾经的生机蓬勃,跌宕起伏或许也在我们心中激起涟漪;我们要做的是怀揣宝贵的经验,从繁花深处再出发,朝向美好的明天。

风险提示:本文中所涉及观点仅供参考,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材料所载观点、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其他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