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方基金史博:双创50是科技投资新势力
史博,经济学硕士,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曾任职于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权益)、基金经理。
科技创新,无疑是A股市场未来确定性非常强的投资方向。面对科技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换,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机遇,顺势而上?
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了南方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权益)史博,为广大投资者揭秘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公募行业领军投资力量是如何理解与挖掘“硬核科技”的投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由南方基金打造的“南方科创创业50科技指数基金”即将于6月21日发行,限额30亿元。
硬核科技根深才能叶茂
“我理解的具备‘硬核科技’的公司,不单纯是生产硬件产品的科技公司。”史博首先表示。
在史博看来,“硬核科技”是指面向产业发展的先进方向,面向生活生产的高效需求,具备领先的研发实力和产品能力,能够在某一细分领域在技术上具备领先优势,甚至能够取得科技突破,引领行业发展的公司。
史博阐释,与传统行业的成本领先、规模效应等不同,这一类公司,如果成功往往带来的是颠覆性的创新,科技创新的突破带来新的产品形式,或者直接解放生产力大幅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给原有产业链带来降维打击,解放或者说直接创造一个新的行业,比如智能手机对数码相机的竞争等。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变化迅速,如何判断科技创新类公司的长期价值?“科技股属于机会与风险并存的板块,在科技股中选择标的更多要从细分行业的角度寻找产业发展的趋势。”史博表示,一般而言,产业发展趋势会持续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股市波动趋势往往比较短,如果能够找到比较好的长期发展趋势,在短期股市波动中就可以找到更好的介入时点和投资机会。
从当前国内科技产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史博指出,无论是5G,还是智能汽车,科技领域的带动力量很强。因此,在远期的未来,可以看到一批新兴科技类成长股的涌现。在硬核科技投资领域,南方基金的核心投资逻辑是在硬核科技中“根深才能叶茂”。
“所谓根深才能叶茂,指的就是科技背后的创新要接近于根部需求,只有处于根部才可能不断繁衍出新的应用和需求,这些新的应用和需求往往是枝枝叶叶。”史博表示,可以看到过去在产品角度的大量资源投入,在科技树的枝枝叶叶角度创新,但根部发力不够,将来根部发展不但需要加强创新,也需要在基础科学领域加强研究和创新。
在投资策略上,史博更倾向于那些研发投入、科技投入更高的硬核科技公司,原因在于这两项投入,本质上是塑造自己的护城河和竞争优势。“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些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的公司,看到企业的竞争优势能落实到财务报表上,能看到企业治理、企业文化非常优秀,这样的企业自然会进入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之内。”
颠覆式创新,往往伴随着浪潮汹涌。史博坦言,科技本身的高频迭代,以及潜在的技术颠覆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投资者在科技股投资中获取高风险收益回报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史博认为,依靠研究积累,产业深耕后的细致理解,准确挖掘认知差,就能争取领先市场把握到颠覆性科技所带来的投资机会。对于产业龙头或明星企业的覆盖,不仅在于当前业绩的追踪,更需要研发端、产品端的进一步拆解及分析,形成对于技术、产品革新的前瞻性判断。
对于一般股民而言,投资科技股通常波动巨大,要面临一定回撤考验。
“科技股波动特性是其投资的魅力所在。”史博的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在资产选择上更加注重“好赛道,好企业”的核心逻辑,尽可能选择那些成长性强、景气度高的细分领域,在构建组合基础阶段尽量打造最优配置。
其次,控制回撤时通过调整持仓结构以及分散持仓结合的方式。持仓结构方面,不是说利用仓位控制回撤,因为俗话说“没有仓位就没有上涨,也没有向下回撤”,而是根据组合内标的的安全边际和性价比,及时兑现空间不大的,加仓确定性更高的标的。
“我们追求上涨的同时也要控制好回撤,这时候持仓结构就显得极为关键。”史博表示,同时也需要注意伴随资金规模扩大而增大的冲击成本,其对于净值损耗影响同样存在。
最后一点,在组合中,不同属性的行业之间要有一定平衡,需注意组合构建中配置的分散性。
半导体与新能源值得重点关注
科技领域细分赛道广,研究门槛高,公募行业科技投资实力的比拼,更需要团队作战。
“买科技,选南方”,科技投资已成为彰显南方基金投研硬实力的旗帜之一。在史博的带领下,南方基金打造了业内声名卓著的科技投资团队,涌现出一批优秀“硬科技”主题基金经理以及深度覆盖科技赛道的优秀研究员,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悉,南方科技投资团队包括权益研究部总经理茅炜、科创投研小组负责人王博、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罗安安、清华大学光电工程硕士蒋秋洁、TMT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郑晓曦,医药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王峥娇、专注海外成长赛道的基金经理王士聪。
不仅如此,团队还拥有12名来自清华、北大、美国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等复合学科背景的科技成长方向研究精英,专注五大研究方向,深度覆盖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云计算、物联网、AI、半导体等)、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新材料,助力研究成果转化为基金业绩。
谈到当前宏观层面对于科技股投资的影响,史博表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中长期战略导向。可以看到“十四五”规划中,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科技创新。因此毫无疑问,目前中长期政策导向非常强调科创的战略意义,这有助于孕育大量的投资标的。
第二是中短期宏观周期因素。因为科技股是典型的成长股,估值的变化对股价的影响非常大。而宏观周期对股票估值有直接影响,经验上,在非紧缩周期(利率下行阶段),成长股的估值弹性会更好地体现出来。今年大的宏观环境是紧信用松货币,紧主要针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感受是货币偏松。这样的环境对于科技股估值比较友好。
从当前时点分析,史博表示,值得关注的利好在于中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基础,高端的人才储备,充足的资本积累以及稳定的市场环境,这对于科技发展尤为重要。同时,潜在需要考量的风险在于外部的逆全球化行为,或许会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半导体等科技产业链的正常运行,相关产业成长速度存在短期放缓风险。
落实到具体的细分赛道投资机会,史博表示,持续看好半导体产业国产化。在全球“缺芯”、外部扰动等事件的催化下,中国愈发重视半导体产业链的国产化。无论是传统的半导体设备材料,还是第三代半导体、新制程技术的开拓,都在表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持续深耕的决心。
与此同时,新能源领域同样不失为值得长期投资的赛道。新能源已是全球化主题,当中涉及科技赛道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主要应用场景智能驾驶,均是较为不错的细分领域。其中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技术的变革,将会带来更多的投资价值,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聚焦双创50
值得一提的是,由南方基金打造的“南方科创创业50科技指数基金”即将于6月21日发行。对于“双创50指数”的投资价值,史博分析指出,双创50指数定位“科技新势力”,指数的目标是将科技新兴赛道,如芯片、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以及清洁能源等行业的龙头成长股涵盖进来。指数从科创板和创业板中选取市值较大的50只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证券,是投资者“一键”布局科创板和创业板中代表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便捷工具。
在史博看来,双创50指数汇聚了最具有成长性、科技型、独立性的一批企业。“本质而言,它的出现是我们的资本市场顺应经济不断进化的结果,是我们的经济对高科技和高端产业链的自然接纳,是资本市场有意识地量化新经济新产业成长的一个标尺。”
具体而言,史博表示,“双创50指数”的自身特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一个指数精选两板新兴科技龙头。在我国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创业板和科创板的相继推出,大大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对高科技创新公司的接纳能力。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两板已经沉淀了一批能够代表中国在新时代的产业拳头。今年证监会对未来科创板上市公司属性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关键技术的科技公司和生物医药公司会更倾向于在科创板上市,而模式创新的公司则倾向去创业板上市。双创50一个指数就可以覆盖两个板块的龙头企业,其中既包括一线龙头企业,也包括二线崛起企业,甚至一些新兴赛道。
第二,风格稳定。成分股入池选定在九大高科技新兴产业,目前来看主要是七大行业:医药、新能源、计算机、通信、电子、机械和军工。从长远来看,行业分布的变化会较小,更聚焦在优势赛道。
第三,时效性与动态性强。科创板近两年呈现发行热潮,新标的快速涌现。目前国内大多数指数都是半年度调整,而双创50指数季度调整,提高了指数的时效性。同时样本空间仅要求新股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超过一个季度,对上市新股更为友好。
实际上,当前市场也有不少科技类指数产品,那么与之相比,双创50指数差异化的特点在哪里?对此,史博表示,“双创50指数”一方面更加聚焦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指数弹性、波动更大。他分析,目前已有的科技指数,例如中证科技50,成分股选择范围涵盖了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从成分股来看更偏向已经位于成熟赛道的龙头企业。而“双创50指数”更为年轻和聚焦新兴产业。
同时,相比其他科技指数,“双创50指数”对新上市的大型股票更为友好,可以更快地吸纳它们成为成分股。由于成分股全部是创业板和科创板的股票,指数的日涨跌幅限制为20%,弹性与波动更大。
“随着双创50的设立和稳健运行,中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了又一次令人振奋的革新。以后我们能够更有自信,更有能力接纳更多的产业在中国立足成长。而我们的投资者,也能更加方便地伴随着这些经济成长获得更有活力的投资价值。”史博表示。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