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2024年08月13日 11:48 媒体滚动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银行家杂志

  编者按: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开启了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新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鉴于此,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邀业内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影响,以及金融高质量发展如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飨读者。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新的里程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到二Ο三五年要实现的改革目标,即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宏观调控制度和宏观治理体系,是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关键协调部分。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是为了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需求,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关键在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与执行机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兼顾金融资源配置优化与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创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民生福祉、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途径。科技金融通过央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商业银行科技贷款等工具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意义;绿色金融通过支持“双碳”目标的发展,满足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从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节约能耗等各方面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普惠金融侧重于提升民生福祉,扩大了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覆盖面,为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注入动力;养老金融的发展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至关重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丰富个人养老金融产品,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积极发挥金融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数字金融通过金融业与数字化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和数字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在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同时,还需要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增强金融机构的主动意识和担当意识、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以及创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关键在于压实金融机构自身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金融机构治理是塑造金融文化的基础,要引导金融机构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激励水平。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防止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

  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能够加快创新资本形成,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和私募股权市场,满足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促进其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债务资金来源,解决企业的短债长用问题,降低因经济波动而出现的抽贷、断贷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将不同期限与风险偏好的资金更精准地转化为资本,提升资金配置的效率,同时实现金融风险的分散与共担。

  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国有金融资本在国家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对于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并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持续健康经营有着重要意义。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的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同时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提高国有金融资本的效益和国有金融机构的活力、竞争力。

  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对于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着融资功能与投资功能失衡的问题。协调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关键在于提升对于投资者的服务与回报,完善长期投资行为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公司上市融资的信息披露要求,健全新股的发行定价机制,严格规范融资行为。

  支持长期资金入市。支持长期资金入市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资金追求长期价值投资,有助于稳定市场,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支持长期资金入市的关键在于推动如养老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发挥其追求长期价值投资的特性,抑制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从而发挥资本市场对于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撑作用。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和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对于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和退市制度,净化资本市场生态,保护投资者权益,确保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长效机制。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长效机制是保证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环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是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基础。强化公司治理是确保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核心。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关键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提高部分板块的上市要求,从严监管未盈利企业上市,以及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以提升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完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规范约束机制。完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行为规范约束机制是为了确保公司治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防止权力滥用,保护中小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完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规范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强化法律责任、明确监管标准、提升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有效规范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和公司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激励约束机制旨在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激励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制度约束,需要多方面综合施策,例如,强化信息披露监管、简化分红程序、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以及加强对超出能力分红企业的约束等。

  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其权益保护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了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包括为投资者保护提供法律支持,明确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地位和依据;加大对证券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提高行政处罚力度、建立集体诉讼制度等方式,增加违法者的成本;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确保因证券违法行为受损的投资者能够获得及时、充分的补偿;为投资者提供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

  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及标准统一。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及标准统一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加强监管,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应加快规则对接和标准统一,进一步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规范发展,并逐步建成融资功能完备、服务方式灵活、运行安全规范、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能力。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制定金融法。由于金融领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制定金融法非常必要。金融立法修法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业改革开放需要,紧盯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及时填补法律空白、补齐短板弱项,制定有效的金融法,使各类金融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为金融业发展构建坚实的法律基础。这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强化监管责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但金融体系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有效的监管成为控制金融风险、发挥金融积极作用的制度保障。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关键在于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范围,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金融监管应“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监管网络,消除监管空白,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通过在金融监管中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推动各级监管部门和干部更加负责任地履行职责。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监管工作中能够形成合力,提高监管效能。

  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统一金融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清算等规则制度,建立风险早期纠正的硬约束制度,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是金融体系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具有跨机构、跨市场、跨地域、跨国界等特征,建设富有弹性且韧性十足的金融基础设施,是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在于通过统一金融市场登记托管、结算清算等规则制度,规范市场行为,减少操作风险,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

  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机制,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于提升金融消费者信心,进而促进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键在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积极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立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督管理,促进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形成合力,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和普及活动,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通过政府推动,动员消费者组织、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产品、服务及相应风险的识别和了解。

  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有助于防范风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染,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首先要明确规则,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市场准入管理,严把准入关口。抓好股东资质管理,大股东应具备核心主业突出、资本实力较雄厚、经营规范且投资资金真实合法等特点;给股东行为设“红灯”,明确禁止行为,尤其要严防银行保险资金被用于盲目加杠杆;规范股权结构,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应简单、清晰、可穿透,能够识别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金融高水平开放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持续优化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展业的程序,开展新业务试点时坚持对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健全各类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丰富可投资的行业和资产种类,进一步提升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便利性。

  在金融高水平开放中,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安排,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经济主体提供多元化的币种选择,推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是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着力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作为离岸金融的试验田,扩大离岸金融业务的规模和深度,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优化跨境投融资政策,降低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成本和时间成本。加强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更紧密的业务联动,丰富离岸人民币资产类型。

  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数字人民币是在新技术下货币形态的迭代更新,其对于降低支付成本、提高金融普惠、优化金融调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和维护数字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功能应用场景与支付便利性,同时不断完善数字人民币用户的数据保护与信息安全。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场景,以数字人民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提升金融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以及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关键在于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开放程度。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为试点,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完善金融营商环境,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专业服务体系,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是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的重要抓手。在保障安全、高效和稳定的前提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依法开展银行卡清算业务,深化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行业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专业保险机构在境内投资设立或参股保险机构。进一步便利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按规定参与境内债券承销,推动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是中国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在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应采取谨慎和稳重的态度,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同时积极促进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推动金融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方面,简化资金管理流程和取消投资额度限制,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为市场带来新的投资理念和资金来源。提升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加速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和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QFII制度,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改善投资者结构,引导市场形成价值投资的理念,减少市场投机行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和挑战,保障金融安全。进一步推进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主渠道,银联等其他清算机构、商业银行多渠道发展的支付体系,扩大CIPS的服务范围,提升人民币结算的安全性与效率。同时,优化人民币清算行的布局,更好地发挥货币互换机制的作用。

  建立统一的全口径外债监管体系。建立统一的全口径外债监管体系的意义在于通过坚持外债总量控制,保持外债合理水平。科学确定我国借用外债总规模,实行全口径外债(包括各类期限、币种和结构的债务工具)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该体系还应注重满足合理融资需求。进一步优化外债结构,重点支持利用外债资金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发展,分类施策、有效防控重点行业外债风险,严格防范短期外债风险,合理提高中长期外债占比,优化外债币种结构。通过加强部门间协同,建立统一的全口径外债管理体系,健全外债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有效防范外债风险。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是中国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在绿色发展、健全区域金融安全网等重要议题方面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大国担当,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贡献中国力量。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通过强化专业教育、畅通人才交流渠道等方式,持续提升我国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的人才水平。积极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与各方携手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19 佳力奇 301586 --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
  • 08-13 太湖远大 920118 17
  • 08-12 国科天成 301571 11.14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