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依 白明‘商务部研究院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战略规划宏观长远,是对新时代扩大内需战略的全面阐述,传递出以扩内需驱动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意义重大
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2022年以来,全球疫情形势反复,主要经济体通胀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供应链稳定性持续受到扰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复苏承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特征显现。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意愿持续受到疫情压制,消费增长放缓。2022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拖累经济增长。货币金融方面,在偏宽松货币环境和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下,企业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而居民贷款仍受到疫情封控措施、预期收入下降等因素影响表现萎靡。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扩大内需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我国拥有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以及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奠定了基础。2013~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要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而消费就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扩大内需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人民是扩大内需战略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的消费变革期,虽然当前居民消费增速放缓,但从中长期看,消费规模增长、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没有改变。扩大内需应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消费短板,同时要与共同富裕战略协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扩大内需提供坚实支撑。
促消费、扩投资双向发力稳增长
《纲要》提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以及支撑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三大战略任务,并按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投资再生产的扩大内需全链条,从全面促进消费、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八个方面作出部署。
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在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纲要》将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提出从传统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低碳消费四个方面来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档升级。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成为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在传统消费方面,强调“稳中有进”。例如在房地产领域,《纲要》提出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针对房地产2022年以来面临的情况,各地已实施多项举措助推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将超前有效降低消费的门槛和成本,落实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服务消费方面,《纲要》对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医疗教育、体育休闲、家政服务等多个领域作出指引。服务消费是扩大消费的新引擎,当前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服务消费迎来发展新拐点。《纲要》全面概括了服务消费发展的着力点,如在养老服务领域,提出“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将加快促进服务消费需求企稳和供给升级。《纲要》对新型消费和低碳消费的表述指明了未来消费的发展方向,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和数字化引领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消费对扩大内需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绿色低碳消费是在全球加速低碳转型背景下的消费扩容新趋势,将成为消费市场有力增长点。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起到关键作用。《纲要》提出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投资领域聚焦于制造业和基建,三大核心发展方向包括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扩大投资在短期内可以扩大内需,长期看则有利于提高供给能力,提升供给质量,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
制造强国依然是长期主线,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供给端扰动频发,产业链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纲要》提出要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将助力制造业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从而有效提高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内需的重要抓手,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仅为发达国家的20%~30%,传统基础设施需求依然巨大,特别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纲要》将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领域作为基建发展重点,将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破制约发展瓶颈。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主要聚焦于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将助力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并进一步夯实新型消费未来发展的基础。
制度改革为扩内需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全面激发内需潜能。《纲要》聚焦城乡区域协同的短板弱项,提出了扩内需的着力点和主要任务。我国农村地区有超过5亿人口,蕴藏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乡在消费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消费环境、消费福利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纲要》要求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积极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激活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打造消费新增长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扩内需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促进民生的持续改善。《纲要》指出,要面向需求结构变化和供给革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新材料、高端设备、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将发挥更大内需拉动作用,养老托幼、文化消费等服务领域的提质扩容有望成为未来扩大消费新的增长动力。
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将有效促进产需有机衔接。《纲要》提出,要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有效提高市场运行和流通效率,促进生产与需求紧密结合。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物流是保障人民生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联通城乡市场的基础支撑,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体系有助于构建畅通的供需渠道,更好适应扩大内需、消费升级趋势。
扩大内需应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合起来。《纲要》提出,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加强改革开放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完善促进消费、扩大投资的制度安排,为国内市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纲要》提出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并鼓励和引导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我国民间资本规模庞大,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对市场变化反应更加灵敏,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两者优势互补,将创造更多有效需求。
扩大内需应与促进共同富裕战略协同。《纲要》强调持续推进共同富裕,优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近期中央文件多次提及“共同富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收入的合理分配将有效提高居民购买能力,是扩大内需的基础。
安全是发展的底线。近年来,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供给端扰动频发,保障粮食、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纲要》提出,着力提升粮食、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领域供应保障能力,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应急事件能力。应积极挖掘内部潜力,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为国内市场平稳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发挥金融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
应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出行等服务消费有望快速恢复,应进一步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适应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消费回暖升级。消费信贷是鼓励消费、活跃消费市场的重要工具,应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着力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加大对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应将扩内需重点领域作为未来金融政策的主要发力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围绕制造业、基建、房地产等重点领域,提供更多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供应链金融规范创新发展,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振市场投资意愿和信心。促进金融产品下乡进村,助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下沉农村,推动农村消费提质升级。
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在保民生、稳就业中的作用。消费回暖有赖于居民收入预期的稳定,应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加居民投资收益,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提高金融产品在中低收入群体中的普惠性,特别是向小微企业和农民群体倾斜,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加大金融对民营小微企业、三农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目前,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快速释放,扩内需成为提振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纲要》对扩内需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接下来各地应抓紧将各项政策细化落实,充分挖掘发展潜力,通过扩内需不断释放增长新动能。
责任编辑:李琳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