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3月25日-2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在北京举行。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出席并发表演讲。
邹骥认为,电动车是一个很难得的、非常少见的一个领域,因为它能够同时满足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政策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增长的目标。我们现在要稳增长,电动车可以从投资和消费两端强力地支持增长。近两年来电动车的销量保持、甚至是超出意料的强力的增长,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稳增长、特别是消费方面的政策使然,包括补贴政策的延续等。从投资的角度,无论是汽车制造业的生产线,还是电动车相关的充电基础设施,都蕴含着非常大的投资动力。
第二个目标是能源安全。他指出,中国的油气进口依存度分别是70%和40%以上,在油里面,一半以上的油是在道路交通,高依存度和今天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都要求我们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其中的含义包括我们需要更多的绿电,用绿电去驱动我们终端的用户。“现在我们的电动车和交通的电动化是大有可为,而且会挑大梁,在保证或者减缓能源安全隐患的过程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他说。
第三个目标是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目标。他表示,在人口最密集、暴露度最高的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机动车在空气污染的贡献率上一般能达到40%,甚至过50%。而机动车的电动化就成了改善空气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利器。所以未来在中国继续提升空气质量的努力中,电动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
最后是气候变化的目标。中国现在来自交通行业的排放在整个排放中的占比大约10%左右,如果不发展电动车,将燃油车继续作为主流的交通工具,那么未来由于需求量的上升,交通碳排放的占比有可能走欧美的老路,现在欧美平均达到30%左右,“如果这样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难以完成的”,邹骥表示。
他也提到电动车行业面临的挑战,从根本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产业发展的挑战、政策和制度发展的挑战,以及全社会,特别是消费者、驾驶者消费心理的挑战。但电池成本的下降以及销量的显著加速展示了非常乐观的前景。
邹骥认为,电动车发展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交通行业内部,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和电力行业相互互动、交融的势头,展示了非常强大的潜力。如果我们电动车保有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帮助电网、支持电网来形成高比例、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转型。电动车可以通过它的储能和调峰的功能,与电网形成互动,是电力系统改革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他也指出,尽管当下中国电动车的发展的势头、水平比较超前、领先,但是从中长期目标来看,我们从2030年的目标到2050年的目标是落后于欧美的。
“欧美今天的汽车排放的占比要比我们的高,它30%左右,我们10%左右,同时他们确定的碳达峰的时间又比我们早,我们是2060年,他们是2050年。这就意味着欧美对电动车零排放的要求就比我们急,要减排的负荷比我们重。这样一来,对他们的车、渗透率、成本、技术的稳定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要大大快于我们。这样就给大家一个警醒,我们当下的竞争优势能不能在中长期得以保存?如果我们的目标要比他们的弱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在战略上,我们电动车的行业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最后在整个全球的竞争中落到后面来。”
邹骥认为,我们多要素融合、基于差异化充电需求的基础设施规划现在显得更加迫切。他表示,“十三五”规划和实际完成情况比,2015年的要求到现在只完成了一半,所以加速制定规划显得很迫切。
他还提到货车的电动化,货车的电动化目前处于一个相对起步的阶段,和乘用车比延后一大段。他指出,货车电动化的技术研发、成熟、推广道路要更长一些,但是排放负荷的大头是在货车。所以怎么积极地支持货车,特别是通过财政和税收的政策,通过产业的政策,通过方方面面的政策来给予货车的电动化以更强有力的支持,也是摆在面前的重要的任务。他建议要尽快出台商用车新能源积分政策,结合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需要面向全面电动化,提前布局。要充分利用这一轮保增长出台的更加宽松的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邹骥表示,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各个行业贡献,我们能够弯道超车、最有条件形成中国发展路径创新的、有抓手、有基础的的行业就是交通的电动化,这是我们的潜在优势,第一要保持,第二要加强。
他认为,作为一个新型战略产业,新能源汽车从内在的需求上将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增长转型,并做出重要的贡献。汽车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业,没有国界。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政策的目标,特别是中长期目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这个行业长期的竞争力和贡献率。“如果从全球统一竞争的角度来讲,可能我们的目标要和欧美的目标对标。”他说。
最后,他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国际合作,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契机,持续推进全球化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张亚楠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