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正光:商界一侠
陈正光,宁波温州商会会长
奋斗的开始:
一“斧”手艺走天下
陈正光出生在温州瑞安市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1976年,16岁的陈正光初中毕业后,毅然拜师学艺,走上了学木匠手艺之路。
陈正光勤学苦练,2年便学成了木匠手艺。第三年,19岁的陈正光便成为村里有名的木匠。随着岁月的推移,陈正光木工手艺更加精湛,绘图、斧、锯、凿、钻等都得心应手,创业的憧憬开始在他胸中涌动了起来。
19岁的陈正光,手握一把斧头,开始闯荡江湖。经同乡介绍,陈正光带着5名徒弟来到古城西安。到了西安后,由于人生地疏,一时找不到木工活。一挨半个月过去了,陈正光所带的200多元钱,只剩下几十元了。陈正光是个好强的人,他发誓要在困境中杀出自己的路——他带着小伙们挨门挨户找活干。
经过多次的碰壁和失败,努力终于得到回报。一次,在煤矿设计院附近碰到一位姓陈的工程师。陈正光冒昧地对陈工程师说:“你家要做家具吗?如果要做,我们给你做。做得好,你付钱,做不好,分文不要,而且如数赔钱。”陈工程师被小伙子的一番话所打动,便答应让他们试一试。
半个月后,一套式样新颖、做工精致的家具出现在陈工程师家里,全家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即将工钱付给陈正光。“陈工程师家的家具做得可新式可考究了……”消失不胫而走,左邻右舍纷纷前来参观。陈工程师家里成了家具“展览馆”。
从此,陈正光名扬西安城。木工活根本来不及做,一月连着一月,一年连着一年,活儿都排满了三年。就这样,陈正光在西安3年中,承接了煤矿设计院、交通大学、冶金设计院、勘察设计院等一大批单位的木工活,为许多群众做了家具。他说:“这三年中,我象上大学一样,天天与大学生、教授、工程师们在一起,他们的知识、文明和爱真、爱美对我的熏陶鼓舞促进实在太大了,给我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生的转机:两次机遇步飞扬
1984年,25岁的陈正光带着数万元打工赚来的钱,回家乡一边入股办家具厂,一边经商做百货生意。他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宁波进货、看行情,从此与宁波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有空,陈正光就在宁波的大街小巷转转溜溜,看看问问……
当年宁波药行街,木器店鳞次栉比,几乎是条木器街。他看了家具的式样、做工和质量,感到自己的手艺完全可以高出一畴。他暗暗下了决心,要在宁波干番业绩。
1986年,经过几个月的察访、筹备之后,他在药行街租了一间店面,开起了家具店。由于他生产的家具式样、做工俱佳,店里常常顾客盈门。不到半年时间,店面就显得太小了,陈正光又在镇明路租了一间店面。1987年规模又扩大了,在宁波市展销大楼租了半层楼面,还在慈溪、镇海等地办起了家具连销店。1992年,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又在宁波大世界办起了家私城。
1993年,陈正光以年付租资60多万元在宁波华联商厦办起了家私城。同时,先后5次扩大搬迁,使家具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在当时家私行业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他的工厂始终来不及生产,甚至加班加点也无法满足客户需要。
那几年,陈正光承接了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新光大酒店、临海国际大酒店等一大批单位的办工用具以及许多家用木器的制作,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口碑,公司在迅速扩大。但是精明的陈正光不仅仅只是个埋头苦干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总结,善于抬抬头看路的人。在承接一些单位的办公用具、家具定单的时候,他敏锐地洞察到了装潢、建筑等行业的巨大市场和利润空间。
机遇总是垂青善于思考和随时做好准备的人。强烈的事业心一切得从零开始,陈正光招兵买马,成立恒业建筑装潢公司。家具和装潢工艺有着共通的地方,很多方面有着类似的技术基础。陈正光跑遍宁波高档的建筑、繁华的商场、大型的单位,非常认真仔细研究别人的装潢工艺和设计。就是这样,很快就从家具制造专家变成了装潢专家。起初,接工程不顺利,陈正光给客户承诺:装潢竣工,满意再付钱。陈正光给客户承诺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起诚信经营,业务慢慢多了起来,最终发展到单个装潢的定单额达到上千万元,公司的资质得到迅速提高,行业的声誉迅速建立起来。
不久,陈正光又有了一个更加庞大的计划——与其替人装潢,不如连房子也一起给造了,那可是大生意啊!说干就干,又是调查,又是招募人才。有了先前的行业声誉和为人口碑,加上公司的雄厚的资本积累,筹备工作迅速进行。陈正光是个有心人,他不仅仅追求房子的建筑质量,而且追求建筑的合理和品质。所以,他反复学习宁波出色的建筑,反复请教专家。也许是聪明的因素,也许是行业的互通性,没有受过建筑学正规教育陈正光居然在短短时间里迅速成长了建筑工程行家。就是面对设计院专家的建筑设计,面对专业工程人员的施工计划,他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修改或者合理化建议,使专业人员感到由衷的敬佩。
陈正光就是这样不满足的人,承建了很多工程。在反复计算中,他又感觉造房子还不如卖房子。就这样,大世界集团最终涉足了房地产这个强势行业。而先前的工程行业的铺垫培养了陈正光房地产开发的战略眼光。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残酷的竞争淘汰中,公司迅速地壮大了起来。
2005年,大世界集团公司成为一家资信为3A的股份制集团公司。公司下属拥有8个子公司,经营的行业涉及:房地产开发、建筑装潢、宾馆饭店、置业投资、家具制造、贸易公司等。除了巩固传统的家具、装饰材料等优势制造产业外,集团公司还积极投身于旅游酒店、贸易等大型项目的投资建设。正在兴建或将要兴建的项目有远洲国际五星级酒店、商品交易市场等,总规划面积达50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的江西新余甬温工业园和城东商业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已经上马,成为公司新的投资亮点。
如清明雨后,我们可以清晰地听见竹子快速成长的声音。大世界,正从一片小竹园迅速成长一片秀美的竹林,成长为一道商界秀美的景色。
真心服务:三个鞠躬表决心
2004年11月17日下午,宁波南苑饭店,100多位温州老乡倍感温馨。在无记名投票后,43岁的陈正光正式当选新成立的宁波市温州商会会长,掌声过后,陈正光向老乡深深鞠了三个躬:“我一定当好温州商人在宁波的这个‘家’,不辜负大家。我以后将会花1/4以上的时间在商会上,为老乡服务。”来宁波创业快20年了,他的普通话夹杂着宁波口音和温州话。
据商会统计,在宁波的温州人有3万多人,其中很大一部分自己经商,在甬注册的各类企业有近千家,净资产达数十亿元。在陈正光努力下,全国第100个温州商会终于在宁波成立。据宁波市民政局的材料,温州商会是宁波第一个有法人资格的异地商会。
目前,商会有116名会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娘家”坐落在月湖公园袁宅里,占地6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古色古香。这也许是全国100家温州商会里,风景最美、地段最好的一个会所了。
“听说我们要办温州商会,宁波市各区都抢着要做东道主。”陈正光自豪地说, “精明的温州企业家和强大的民间融资平台,能有效将土地、政策、项目等资源转化为现实产出。温州老板们一定能在宁波演绎更为精彩的财富故事”。
精彩明天:四大目标高飞翔
在宁波,陈正光的名字越来越响亮。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各种政府和社会的头衔。于是,陈正光在各种头衔对应角色中快速地切换着。繁忙,是他每天的主题词。通过温州商会这个纽带,他这个商会会长的影响已经扩大到全国100多个城市。更多的商业信息,更多的创业邀请向他招手。于是,他也就有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不过,陈正光就象宁波城里面的水则碑一样的冷静,衡量着各种机会的含金量。他深深知道,自己的事业起步在宁波,成长在宁波,辉煌还是应该在宁波。在商潮涌动的宁波,培养出奥克斯、雅戈尔、大红鹰、波导、杉杉、方太等知名品牌的宁波,陈正光和他的大世界集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目前,大世界集团正迎来了快速增长期,温州商会越来越发挥出它强大的集群优势。陈正光又拥有了他的新梦想。
第一,要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传统的管理瓶颈。花大力气引进各类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大世界集团公司打造成真正的企业巨人,迅速向宁波乃至全国优秀企业靠近。
第二,努力跟踪、发展优势产业。在公司健康快速发展的时候,陈正光已经在考虑以后5年乃至10年的发展计划。任何行业都会有起落,任何行业都有黄金周期。怎样在变换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把握明天的朝阳行业,是一个考验公司领导层智慧和判断能力的问题。在喧嚣浮躁的时代、在各种纷杂信息、充斥各种发展诱惑的今天,冷静下来需要坚强的定力。陈正光静静思考着,他已经告别了原先用匆匆脚步来捕捉机会的时代,一如冷峻待捕的狮子。我们期待着不久后,大世界会迎来那天边云彩般飞扬的一越。
第三,作为宁波温州商会的会长,陈正光的肩上还担负着在甬温州企业家们的期盼。他是一个企业家的“家长”,他希望这个家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目前,陈正光会长正在考虑一个大动作,投资十几亿元,在宁波建造一座温州商会大厦,让在甬的温州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按照计划,我们要把商会大厦建设成宁波地标式建筑。为所有在宁波创业的温州人提供最优良的服务和最强大的支持,它将以凝固的方式记录下温州人创业成就和骄傲。”陈正光的话语中掩饰不住一种豪情,犹如宁波城老外滩三江汇合般激越和悠扬。
第四,更好回报社会。这是个境界,一个成功者最高的境界。在企业的发展中,陈正光做了不少的好事、善事。他深深知道他的财富来自社会,所以,回报社会就成了他努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他,始终保持低调和不宣传的态度。他经常以钦佩的神情谈起比尔.盖茨,谈起股神巴菲特。是的,他们是所有成功企业家的光辉典范,一个犹如珠穆朗玛峰般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但是,当无数的企业家能以朝圣般的眼神,朝圣山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这难道不是一道壮丽的风景吗?
是的,陈正光属于那道风景!
何必奖:在天府之国打造“蚂蚁精神”
何必奖,四川省温州商会会长
一台大型的10周年庆典晚会,投资上千万元,需要接待几千名来宾、领导,但每一个细节都由商会策划、安排、落实。如果没有一个凝聚力非常强大的领导班子和一位个人魅力十足的核心带头人,那是无法想象的。
这个魅力十足,凝聚着商会人心的带头人,就是四川省温州商会的会长何必奖。今年46岁的何必奖,瘦高个儿,说话时总笑脸迎人,语速适中,一脸的和气。做事却是果敢,从来是说一不二。
在川温商的“温馨家园”
“洞穴、茅屋,青瓦红砖、宅院楼宇,今天,在外温州人家园不仅是水泥、沙石、砖瓦简单堆砌的建筑……”《四川省温州商会》画册里的一段文字,感动了在川的15万温州人,也感动了每一位读到这段文字的人。正如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小祥在序中所言:“在我看来,温州人不但有‘商海苍茫自试航’的精神,更有团结创业、形成合力的蚂蚁精神。这两种精神正是萌发并形成温州商会的潜在动力,商会也名实相符地成为在川温州人的‘温馨的家园’……”
来自苍南的何必奖是四川省温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97年加入四川省温州商会,当选为执行副会长,1999年换届选举当选为第二届会长,现连任第三届会长。
《四川省温州商会》的整个创意便由来于他,何必奖亲自上阵———选稿、配图、编辑、排版……温州商会和在川温州人的创业足迹就这样印在画中、跃然纸上。
四川省温州商会自1997后建会以来,拓展市州商会13个、直属行业分会4个、会员近万人,成为网络覆盖四川省的大型民间商会。
说起“温州人”三个字在四川的效应,何必奖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去年,四川达州市一名副市长和何必奖见面时,说自己前一天刚认识了一名姓郑的副会长。而商会中恰恰没有姓郑的副会长,经查原来是成都荷花池市场的一位经营者。原来,那位经营者此前与达州政府商谈有关合作事宜没人“理”,名片上一印“温州商会副会长”竟完全不一样了。无独有偶,去年类似的事情竟发现了5例。
改革开放以来,10多万温州人进入四川。与广东、江苏等其他沿海省份在四川动辄数亿元的投资不同,温州企业在四川的投资往往单个项目投资不大,但投资者数量众多,投资总额巨大。当面对一个巨大的自己吃不下的“项目”时,温州人往往就会团结作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消化”它。这样的协作精神,在温州商人身上表现得尤为鲜明,许多四川人称这种精神为“蚂蚁精神”。
何必奖说,温州人开辟外面的市场,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往往是勇敢者先捕捉到商机,摸出门路后便陆续引来一大帮人做项目。在这样滚雪球式的壮大过程中,温州商人精诚协作,不会相互排挤。这期间温州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就四川来说,二三级城市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其商机比大城市多,其商圈相对来说较稳定,投资的风险小;另外,从长远的角度看,商业气氛迟早要从大城市向二三级城市扩散,所以不如现在就抢先占领这些地方,对大城市来个“包围”,让蚂蚁精神发扬光大。
温州商帮的这种“蚂蚁精神”不仅体现在项目开发和制造行业,在商品流通与贸易行业,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成都,温州人的“抱团”经商行为让其他地方的商人感到既可敬又“可畏”。在成都的荷花池、五块石、盐市口、青年路、东大街、双楠、红牌楼、高笋塘等商业繁华地带,温州人几乎都是“抱团”而商,以温州群体、“小兵团”作战方式出现。他们在经商的过程中,各个商家和商铺之间,商品可互通有无,资金可互补短缺,商业信息随时沟通。一个或几个其他地方的商人,简直难以与其争锋。
“立会为公”的会长
在四川省温州商会里,挂着一幅“立会为公”的字。这幅字就是当年何必奖当选会长提出的商会办会宗旨,也是何必奖的人生座右铭。
1979年,当时年仅18岁的何必奖只身入川“淘金”。由于人生地不熟,受尽了人间冷暖,但凭着温州人骨子里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温州商人独有的经商智慧,何必奖很快在成都创办起了一家针织厂。由于经营机制灵活,经过几年的发展,何必奖经营的针织厂设备和市场均超过了当时有名的成都针织一厂。1987年,何必奖在成都买了厂房,注册了成都闯兴实业有限公司。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何必奖又在成都创办了一家塑编厂。
上世纪90年代,是何必奖企业最为红火的时期,1999年四川省温州商会换届,何必奖被推选为第二任会长。在何必奖接手商会的时候,尽管在川温州人有12万人,可是商会成立之初会员只有700来人,而且人心也比较涣散。何必奖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完善商会部门设置,正式提出“立会为公”的办会宗旨,并向会员单位提出了“人人是窗口,个个做品牌”的要求,积极为会员单位服务,提升温州人的形象。
一时间,四川省温州商会和在川温州人的形象得到了大步提升,商会影响力更是迅速扩大。经过几年的发展,四川温州商会成了拥有12个直属行业分会、团结14家地市级温州商会、1万多家会员企业的大型商会组织。会员之多、网络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大,均堪称四川之最。许多会员说,在何必奖连任会长的8年多时间里,其他会员的公司是越办越大,但何必奖的两家公司却一直没有发展。
大地震与大救援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温州商会会长何必奖正在自己位于七楼的商会办公室办公,楼体强烈的晃动使他意识到是地震了。而此时移动信号全部中断。震后当天下午,危急时刻,何必奖会长想方设法联系上了部分常务副会长及分会会长,及时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组”。5月13日凌晨,何必奖终于拨通了温州市政府领导的电话,及时汇报了此次地震的严重程度,请求市政府高度重视。温州市政府在接到何会长的情况报告后,马上组建了温州市抗震救灾工作组奔赴成都。次日下午3时何必奖在机场接到了温州市抗震救灾工作组。经过紧急筹备,该工作组联合温州市驻成都办事处、四川省温州商会迅速开展工作。
5月15日,温州市经合办、四川省温州商会、深圳市温州商会、杭州市温州商会联合向全国161家异地温州商会发出抗震救灾倡议。倡议书发出后,全国各地温州商会紧急动员,开始紧急募捐活动。何必奖率先捐出五万现金,令现场捐款捐物的积极性顺势高涨,四川省温州商会平阳分会、苍南分会、龙湾分会、鞋革分会分别捐助10~30万元;与会其他代表也纷纷捐献了现金,市抗震救灾工作组人员也献了爱心。难能可贵的是,好多参与捐赠的老乡自己的企业在本次震灾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有的已在本次震灾中多次捐款。温州市慈善总会也委托工作组向灾区送来了20万元善款。短短1小时,现场就募集了362.65万元,其中现金208.2万元,物资154.45万元。
随后,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都伸出了援助灾区之手。杭州市温州商会共计捐助现金1598万元、物资229.5万元。天津市温州商会会长胡时俊捐款100万元,商会总计捐款112万元。上海市温州商会短短几天,募集款物2000多万元,其中现金1573.2894万元、物资6700万元。甘肃省温州商会、新疆温州商会在短短两个小时就募集68万元现金、物资11.2万元,迅速购置棉被、矿泉水、帐篷等救灾急需物资,组建车队送往灾区。截至5月31日,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及广大在外温州人已募集1.1亿元现金及物资。
5月15日下午1时,何必奖与温州市政府赴川抗震救灾工作组组长汪驰、副组长李国听前往宾馆看望了三位遇难游客的家属。下午3时,工作组又带着一批食品和水前往都江堰灾区现场慰问灾民,及时收集了当时还有大量温籍灾民滞留该县的具体情况。5月17日上午8时,根据广元市青川县仍处于网络、交通、通讯中断,该县有温州人约600多人受阻、有1人遇难,各个温籍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的情况,工作组派员赴广元市青川县看望见义勇为遇难的金雪娥家属,送去慰问品,同时还慰问了青川县内其他受灾温州乡亲。
个个皆品牌与不收会员费
1999年,何必奖出任会长后,在商会建设中提出了“人人是窗口,个个皆品牌”的办会理念。如今,温州人靠诚信经营在四川各地建立了为数不少的“温州商城”、“温州工业园”,靠的就是良好的品牌与信誉。在四川很多城市,不仅有温州商城、温州产业园、温州工业园区,还有标志明显的“温州路”等,无不显示着温州商帮的资本跳动。
“在四川,温州人每年至少有一百多亿元资金通过商会会员企业流转。”据何必奖介绍,四川省温州商会目前的会员企业已达1万多家,按照每家企业年平均生产、销售额100万元计,总计也在100亿元以上。事实上,华银集团、琪乐集团、国成电器等一大批会员企业的年生产、销售额均已突破亿元大关。
四川省温州商会组织庞大,让人很自然地想到,商会有很多的会费和赞助费,何必奖如此热心商会工作,是不是有什么油水啊?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商会自何必奖接手以来,就没有向会员收过会费。
何必奖说,会员的会费从来就不打入四川省温州商会,而是全部放在下面的各个分会里使用,四川温州商会需要办诸如10周年庆典这样的大型活动时,需要商会理事会开会决定,并向会员筹资,专款专用一次性完成,平时一般的接待,就要自己或一些参与接待的副会长企业自掏腰包了。
何必奖是一个身体非常健康的人,可是他却会时不时去一趟医院的急诊室。一个健康的人,去急诊室看什么呀?何必奖说,对投资挣大钱自己也不是都没有心动过,可是每每去医院急诊室了解到病人们的痛苦,或者他们因为健康问题死去时,自己就会想,人活着就应该为社会多做贡献。
做大企业是在为社会做贡献,而把一个商会带领好更是在为社会做贡献,还可以为社会做更大贡献。想到这些,何必奖的心就会很平静,毅然去继续他热爱的商会工作,他要把每一件会员的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去办好。去年,因为商会工作的出色表现,他也被推选为四川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
李阿芬:真实的男子汉
李阿芬,长沙温州商会会长
他出生四十年代,就读五十年代,从军六十年代,退伍七十年代,国营八十年代,下海九十年代……
新世纪伊始,他从温州来到长沙,开创了新的篇章。他就是长沙市温州商会会长、商会党总支第一副书记李阿芬。
看了他的名字,人们会产生许多遐想。然而,只有当你看到他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初他到长沙创业,举目无亲,他走遍了长沙大街小巷,对市场做了全面的调查,他横下一条心,就在长沙打拼。他投资5000万,在长沙创办了最大的瑞祥陶瓷批发市场,生意兴隆;他在江西又投资了5000万,创办了一个现代化的陶瓷生产企业。
他担任长沙市温州商会会长后,大力倡导以商养会,以商会理事、会长们为基础,投资2000万成立了湘浙投资公司,联合在湘数万温州老乡,搭建了温州人在湖南的更大舞台。
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经常拿出数十万扶贫济困。
他担任市工商联执委,区人大代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有人说,你年届六旬,儿孙满堂,该享清福了。他笑笑:“做点事情心里更踏实”。
他,就是真实的李阿芬,一个真实的男子汉。
湖南第一个建立党组织的商会
长沙市温州商会成立六年来,坚持自我组织、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共同发展,为湖南和长沙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在长沙创业的温州人有4万(湖南省有10万温州人),从事上百个行业,在湘投资100多亿元,年销售100多亿元,缴税5亿元,提供6万个就业岗位,向社会捐资700万元。长沙温州商会是湖南省最早的异地商会,是全省第一个建立党组织的商会,是湖南省委表彰的第一个党建示范点的商会(全省2万个民间组织中唯一党建示范点)。商会党建经验列为中共中央党校经典案例。商会连续六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长沙温州商会也是全国160多个温州异地商会中的先进商会。
李阿芬说:“商会是民间组织,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合法活动,在商会内部必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的落实。商会党组织必须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个历史的责任。”长沙温州商会党总支成立五年来,坚持定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每月必须学习一次。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其作为商会活动的基本准则。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商会党总支多次组织学习讨论,党员和积极分子集体收看开幕式,党总支和理事会集中听取了商会法律顾问、十七大代表翟玉华对十七大精神的宣讲。商会开辟了十七大精神学习专栏,每个党员都撰写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的体会文章。
坚持党课制度。分别请长沙市黄中瑞副市长、组织部肖良定副部长、市政府曾慧明副秘书长、老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典型讲党课。组织党员和理事会成员先后到韶山、花明楼、板仓、文家市参观学习,使大家重温党的历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坚持不断提高领导班子能力素质。党总支和商会领导交叉任职,商会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党总支委员。组织他们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总裁培训班和省市组织的重要报告,使他们先学一步,先行一路。
这些学习和活动,使商会领导班子的政治坚定性不断提高,紧紧地把握了商会发展的方向。无论遇到什么复杂情况,都能使商会不乱方寸。
商会是咱们的主心骨
首先要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严把党员入口关。
商会是特殊的群众团体,人员分散、背景复杂、流动性大、交往广泛、经济活动渗透到方方面面。这些都为发展党员,保证党员的质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如何做到发展一个,合格一个。李阿芬把好六关:一是确定培养对象关。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必须首先自己申请,然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综合各方面情况,支部大会讨论确定。二是培训关。每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都必须参加入党培训班,不参加培训,不能入党。商会常务理事林云高发高烧38℃,乘飞机赶回长沙参加培训。商会常务理事、高桥食品分会副会长金爱丽怀孕八个月,挺着大肚子参加培训班。三是审查关。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都必须内查外调,做到查原籍、查现职、查周围、查税收、查计划生育、查公安派出所,查到清清楚楚为止。四是谈话关。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都必须经过党支部四次谈话。五是讨论关。积极分子入党,支部大会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在商会公示的基础上进行表决。六是宣誓关。每一批新党员入党,党总支都要举行入党宣誓。我们为每一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做到一切都有案可查。目前商会党支部有党员37名,入党积极分子68名,表现突出,大家都说商会有今天的发展,是因为有一支坚强的党员队伍。
其次,领导班子要坚强有力。现任商会副会长以上的商会领导19人,党员有14名,占商会领导班子的70%。在重大问题上,党员领导先统一思想。商会组建的湘浙投资公司,9名董事全部是共产党员。
再次,党组织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党总支坚持学习制度、思想汇报制度、组织生活制度。并且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登记、有总结,对每一名党员参加活动情况,登记公布。
这些活动使党总支一班人和商会理事会团结更加紧密,凝聚力更加增强,会员们感慨地说:“商会是咱们的主心骨”。
商会的共产党员做到了模范带头,商会党总支建立党员示范岗,为会员做榜样。带头学习,商会党员都能自觉参加商会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李阿芬出巨资收购长沙一个困难企业,宁愿自己少赚钱,建设了几万平米的经济适用房,为政府排忧解难。他投资七个亿,建筑面积14万平米的长沙融程五星级国际大酒店正在建设中。另外,他还投资几千万在长沙市建设了最大的陶瓷市场,被温州市评为十大风云人物;带头奉献,商会党总支对全体会员经常进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扶贫济困、回报社会的教育,使全体会员不忘社会公益。
李阿芬一次为芙蓉区抗洪抢险捐款捐物10万元。党总支副书记、常务副会长陈钦希在湘雅医院遇到一位生命垂危无钱抢救的病人,虽然素不相识,他慷慨解囊,马上拿出5000元,为病人办理了住院手续,使病人得到及时抢救,病人的亲属称他是救命菩萨。共产党员王炳银、徐良伟、李存财、林金屏、孙余孟、陈雄经常到福利院捐款捐物。徐良伟自己到医院慰问患肿瘤的贫困学生,当场捐款1万元。2006年温州遭遇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共产党员带头捐款20万元,商会专程派人回家乡慰问。共产党员陈定杰一次捐款20万元给湘西贫困学生。在共产党员的带动下,商会形成了回报社会的良好氛围。仅捐资助学一项,累计达200多万元。抗冰救灾、抗震救灾,商会捐款物200万元。党总支书记陈定杰除了自己带头交会费,还先后为商会捐款12万元,支持商会建设。党总支副书记陈启尧已经67岁,还兢兢业业为商会工作。
李阿芬说:“商会必须发挥好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的桥梁作用,这是商会的基本职能。商会党总支时刻不忘责任,为会员、企业、政府架好桥梁。”
这,就是长沙温州商会领头人李阿芬的真实内心。
张国光:善拿第一的温商
张国光,昆明温商协会会长
百年之前,公元1901年,温州商界人士曾建立了温州历史上第一个区域性的商人组织——温州府商会。百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昆明建立第一个温州商会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150多家异地温州商会,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而昆明市温州商会也创造了几个“第一”: 获准成立全国第一个温州商会;承办了第一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温州商会中第一个设立商会党支部。这三个“第一”就是奠定了昆明温州商会在全国温州商会中的地位。对于所取得的成绩,熟悉昆明温州商会的人们都说,这主要归功于他们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领队”。本期我们特为读者奉上温州市温州商会及其会长张国光。
张国光,一位勇于拼搏的创业者;一位踏实肯干的企业家;一位不断追求,不断奋斗,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实干家,一位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慈善家。
沿海靠山赋予了温州人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的大潮,把善于经商的温州人推到改革的最前沿,市场风浪的磨练,造就了一批批成功搏击商海的温州人,张国光就是其中一员。
从“低”中发现“高”市场
张国光,骨子里就是一个富有开拓创新、吃苦耐劳、敢想敢干的男子汉。和所有的成功者一样,他也有一段艰难感人的创业史。
1956年出生于温州永嘉的他,家乡艰难的生活,造就了他刚毅的性格和奋斗的精神。年少时他只身来到大上海学艺谋生,经历了工业大都市的洗礼和锤炼,使他成为了熟悉泵阀生产、销售的行家。1988年,张国光作为上海一家泵阀企业的销售技术人员,踏上了云岭红土地。当时,云南只有一家生产低压阀门厂,所需的高中压阀门全从沿海组织配套,数千公里的距离,不仅运输成本高,还经常不能及时供货贻误工期。张国光是一个极负责任心的人,他下决心要创建一家专业生产高中压阀门和配件的企业,填补云南制造业的这一空白,为各行各业及时提供质优价廉的高中压阀门产品的优质配套服务。1992年,在春城昆明西郊麻园的一块空地上开始兴建云南第一家高中压阀门厂。创业初期,由于身处他乡,人生地不熟,困难不少,但他坚信只要用自己的汗水就一定能换来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经过18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张国光累廋了,晒黑了,可看着自己亲手建起的工厂开工了,张国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兴奋、喜悦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
随着昆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国光创业的信心与日俱增,在他的努力下,一家集冶炼、铸造、加工制造、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工贸经济实体——云南国光泵阀制造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了。作为公司骨干企业的昆明市高中压阀门厂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产品,生产的“长弓牌”系列阀门产品已发展到350多个品种,在全省泵阀市场占有份额一年比一年大,已发展成为拥有120名员工,年销售收入1680多万元。1995年秋天,张国光捧回了金光闪闪的“省级名牌金奖”奖牌和“质量管理先进厂长”的大红证书。2001年被昆明市政府授予“先进企业”称号。不久,张国光抓住云南建设大发展对优质泵阀需求增长的大好机遇,又在春城昆明市区商家云集的董家湾兴建起了当时云南最大规模的“国光泵阀市场”。上千米的宽敞展销大市场,荟萃了全国上百家泵阀企业的千余种优质名牌产品,为各行各业就地配套提供了方便。云南国光泵阀制造有限公司的成立和昆明市高中压阀门厂的创办,为昆明市的下岗职工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张国光董事长一直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安置下岗人员,为政府分忧,为下岗工人解难,10多年来,公司累计安置250名下岗职工。体现了张国光作为民营企业家情系下岗工人,肩负社会责任的精神。 张国光,就是这样一个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实干家,从他身上真正体现了温州人那种吃苦耐劳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同时,这样的拼搏给他带来了最大化的资本积累,也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一根亚麻走云南
追求是这个时代赋予商人永恒的前进动力,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张国光始终不断追求,不断奋斗,为拓展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凭借锐意的眼光时刻把握机遇,2003年,他深入了解了云南省历时10年在全省13个县种植冬季亚麻的情况。2004年3月31日创建了云南红河润嘉麻业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民的收入状况,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以种植、加工、销售亚麻一条龙服务为的开发性公司,与8个乡镇、28个村委会、180个村民小组、6080户亚麻种植户联营,种植面积1.5万亩,加工厂解决当地就业人员250人。而且,公司一如既往地根据客户要求,坚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诚信是企业的基本原则。张国光始终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畏艰难,他的努力与奋斗迎来了丰硕的果实。俗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张国光,凭借他的不断追求与奋斗,实现了小资本大发展,由弱小走向强大,由强大走向辉煌。
温州人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群体,即使是最艰苦的地方都有温州人在奋斗,在创业。无论哪里都能生根,都能发展。这是每一个温州人的创业历程都能充分说明的一点。张国光更是一个紧跟时代脉搏同步前进的精明商人,在17年的创业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清醒地意识到,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就要不断创新、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的人,只有把公司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的团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促成了强硬的行动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并组织企业的员工进行各类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张国光就是这样一个永不满足、永不停息的奋斗者。
温州和温州人已经不单是一个地方和一个群体的概念,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一种品牌。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温州人为此努力和拼搏,为树立温州人形象,弘扬温州人精神承担起这份光荣的使命。
十年磨一剑
“以智取胜、敢为人先”,温州人这一朴素的立业之本,却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特有的区域经济模式——温州模式,而且在西部大开发号角尚未吹响之前,率先在彩云之南创立了全国首家民间商会组织——昆明温州总商会。
昆明温州总商会是经昆明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是云南省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社团之一,是在滇温州人真正的“娘家”,而张国光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他始终不渝地为在滇创业的温州人奉献着自己的点点滴滴,奉献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始终心系温州人,倾情温州商会,坚定的树立着这杆大旗,团结广大会员,坚定不移的朝着商会的发展目标前进,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昆明温州总商会已发展成一块十分响亮的品牌。
早在1995年8月28日,张国光和所有在滇创业温州人共同为庆祝成立庆典时,他的热心与责任心,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与信任。1998年,由于他在商会工作中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商会领导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一个非常关键的职位——也是一份艰巨的责任降临在他的肩上——担任商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维权部部长。为承担起这份责任,也为了更好的为在滇温州人服务好,他总是非常用心、非常热情地做好每一件工作,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温州老乡。耐心细致的为会员办实事、办好事;为每个会员反映的问题到处奔走上访;为会员反映真实情况经常忙碌于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上;为会员协调解决了许多经济纠纷;积极为广大会员排忧解难。在他的热心帮助下,为会员解决的服务、维权事件,一桩桩、一件件,不胜枚举。也正是他这种热心商会事业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广大温州人的心。
2002年7月,在昆明温州总商会二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张国光以其独特的优势,光荣当选为商会第三届会长。众所周知,商会工作是一件只讲奉献而不求索取的事业,张国光自担任商会会长以来,带领第三届领导班子积极探索民间商会的管理新机制,遵循“以人为本”的办会之道,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完善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积极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商会如何发展的好经验、好方法。从健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到增设商会的组织机构,完善内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团结、教育、帮助会员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顾全大局,广泛听取广大会员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会员企业参加云南省各地州的招商引资考察活动,寻找好信息、好项目,为广大会员服务,为会员企业投资活动牵线搭桥,促成各项目的实施。
商会工作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扎扎实实,全心全意为商会发展奉献着光和热。他深知,商会具有统战性、民间性、经济性的特点,要有大发展就要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为此,他以实际行动做了大量工作,他常常说:“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而10根筷子就不容易折断”。他总是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论有什么事他总是一一兼顾,做到尽善尽美。商会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领导班子成员思想统一,群策群力,共同为商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他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温州人的亲情、乡亲和友情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增强了商会的凝聚力、团结力。同时,在昆明、温州两地政府的重视与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通过张国光及广大温州老乡的共同努力,昆明温州总商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600多名会员,组织机构健全、职能完善、服务到位的一个综合性大型社团,并与曲靖、昭通、镇雄、大理、思茅、临沧、丽江七家兄弟商会紧密合作与交流,不断壮大温州商会的整体实力。不仅争创了全国温州商会中的“三个第一”即率先在全国创立温州商会;率先承办第一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率先设立了党支部,而且全体会员充分发挥温州人特有的“走过千家万户、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了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挣了千金万银”的“六千六万”创业精神,在昆明市创办了7大市场和近千家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百亿,上缴各项税收总额近6亿元,先后为昆明市创造了40多万个就业岗位。10年风雨磨砺,10年辛勤耕耘。昆明温州总商会10年铸就的辉煌硕果,有力地促进了昆明市的经济建设。
众望所归
张国光,不仅仅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企业家、更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也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积极分子。他热心于公益事业,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在担任商会会长期间,积极组织广大会员到禄劝扶贫、永胜救灾、寻甸二中捐资助学等地捐款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温州少年在昆自杀等自愿捐赠公益活动中,都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无私的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他对自己的成功之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慷慨捐赠虽然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财力,但充分体现了他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不仅无私奉献,而且,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要求进步,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永远为党工作。他以实际行动向党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迫切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终于2004年10月18日实现了。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更严了,他决心为党、为人民工作一辈子,努力为云南的经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05年5月18日,商会召开换届选举大会,昆明市经委、市投资促进局、市民政局及商会近200多人参加了选举大会。选举会上,商会秘书处共发出选票120张,回收选票120张,其中114票赞成,4票反对,2票弃权。张国光“众望所归”,再一次光荣当选昆明温州总商会第四届商会会长。他深知,广大温州老乡对他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2005年8月7日,商会迎来了十岁生日,在张国光会长的带领下,全会上下团结一致,短短几天筹资300多万元,邀请国际巨星成龙、知名歌星容祖儿等高歌共庆。民间社团出资邀请国际巨星,这在云南省是没有先例的。一位省领导说,这代表着温州人的实力,也代表着温州商会的知名度。
想会员之所想,急会员之所急。这就是张国光,一个心头时刻萦绕着一种沉甸甸责任感的昆明温州商会的当家人。十年的探索与拼搏,打下了温州商会团结发展的艰实基础,张国光下决心带领广大温州老乡努力发扬温州人精神,努力发扬“五个摊开的手指和一个握紧的拳头”这话道出的温州人特有的团结互助精神。齐心协力,努力把温州商会建设好。
张国光深知在美丽的春城昆明,温州人浩浩荡荡的经商队伍随处可见。同时,他有信心和广大温州老乡共同为弘扬温州人精神,打造温州商会品牌奉献力量;他更有决心将这个既竞争又团结的群体力量全部发挥出来,决心将商会向更高的境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