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商密码:从一条龙到一群龙(7)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2日 21:25  《中国商人》杂志

  胡定海:沈阳温州人的“高级公关代表”

  胡定海,沈阳温州商会会长

  2004年被评为“温州房地产界十大风云人物”,2005年当选沈阳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当选为沈阳市劳动模范,2007年当选沈阳市人大代表,2008年当选奥运会火炬手。这就是——胡定海,

  五年中,胡定海实现了梦想的五连跳,从2004年被评为“温州房地产界十大风云人物”,到2008年当选奥运会火炬手。梦想与光荣伴随着胡定海,就像他做出的不懈努力一样,成功来自于奋斗。

  “高级公关代表”和沈阳温州日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温州人在沈阳创业。风风雨雨,苦辣酸甜,温州人一直在他乡坚持着,而且人数稳中有升。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沈阳的温州人已达数万之众。他们有一些人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迫切需要组织起来,除了建立温州人自己的“娘家”,维护自身权利外,他们还需要集体获取信息和资源,以降低成本和风险。换句话说,温州人要想在沈阳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更高级的组织形式。1999年沈阳温州商会应运而生,2002年,胡定海当上了会长。

  商会会长相当于温州人的“高级公关代表”,商会不但不给会长发工资,胡定海有时还得自己掏腰包维持商会的正常运转。别看没有报酬,商会事务却不少,小到会员孩子上学,大到融资定项目,与当地政府接洽,都是会长职责范围内的事。

  胡定海并没有觉得当这个赔钱赔时间的“双赔会长”有什么不好。他深知,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中,但靠一己之力几乎不能实现任何让自己满意的奋斗目标,只有团结他人,集中大家的智慧,才是现代人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他忙着在温州资本和沈阳市政府之间牵线搭桥,忙得脚不沾地,有时他也搞不清自己究竟是温州人还是沈阳人。反正沈阳市政府每次去温州招商,胡定海都是重要成员之一,沈阳的温州商会更是压轴主角。每次活动,沈阳市温州商会都倾力而为,不仅现场召集温州企业家现身说法鼓励他们去沈阳投资,而且带领商会会员带头签约项目,促进温州民间资本向沈阳投资。胡定海领导沈阳市温州商会,在八年的时间里,已发展会员逾千人,充分利用商会这一形式把6万多名在沈阳经商的温州籍企业和业户团结在商会周围。创办的各类企业已经达到3万余家,投资总额超过1000多亿元。投资额从2002年的8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07年的1000多亿元人民币。

  有了好会长,才有好商会。胡定海领导的沈阳温州商会因此受到沈阳市政府极大的肯定和重视。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先生在许多场合公开表示对温州资本的极大兴趣与重视,更在一次招商会上对温州企业家说:你们去沈阳投资如果有困难,可以直接到办公室找我。陈省长说到做到,随后沈阳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办事处负责温州的招商事务,政府各部门也专为温州人特设绿色通道,争取:“温州人的事不过夜”。

  2004年5月份,沈阳举办了“韩国周”,引起了轰动。高兴之余,陈省长并没有忘记温州人对于沈阳的意义,他对胡定海说:“你们也搞一个吧”。胡定海意识到这个活动对温州和沈阳都是一个好机会,当即对省长拍了胸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力有力。

  胡定海与商会的同仁们商量后,决定搞“沈阳温州日”。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2004年8月,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温州商会主办的首届“沈阳温州日”在21世纪广场拉开了帷幕。2006年8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沈阳温州日”活动,商会组织国内外温州企业家和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代表共计1000多人来沈考察洽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沈阳市温州商会火了,在沈阳的各种商会中稳坐第一把交椅。沈阳温州人也火了,成为沈阳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还有一些商会成员进入了沈阳政协和人大。

  五金公司、医药城和工业园

  在投身商会事务同时,胡定海还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2004年,胡定海胸有成竹,开始大手笔整合沈阳五金机电市场。当时沈阳站前民主路附近虽然五金商铺林立,但都是些小门脸,小柜台,经营环境脏、乱、差,经营的五金机电产品从质量到价格都很难如人愿。胡定海正式投入民主路附近机电产品市场的开发建设,决心建立沈阳机电行业的“沃尔玛”。

  从项目拆迁开始,胡定海就与全体施工人员一起,吃住在现场,随时就出现的问题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2个亿投资,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工作,2005年2月,五金机电城提前封顶,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这是沈阳第一个规范的机电产品市场。五金机电城投入使用后,彻底改变了原来门市乱,经营环境差的局面,上千名经营五金机电产品的业户相当于从闹哄哄的菜市场迁入宽敞明亮的大超市,经营条件的改变也带来经营档次的提升。如果就此把市场卖出去,无疑利润是丰厚的,但胡定海却另有选择。他说:“做商人都要赚钱的,如果把市场建起来,卖出去,赚了钱就走,那是短期行为,走的是一步棋。我们现在要走的是一盘棋,既要把市场建起来,还要完成对市场的培育、开发、管理,从长远观点看,市场的参与者也将获得更大的回报”。

  基于“一盘棋”的考虑,胡定海又把目光放在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有和资本运作上,同时完成了一项更大的扩张,这就是投资4.8亿元收购改造了沈阳五金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五金机电公司是上个世纪50年代组建的国资公司,其下属的南湖五金机电市场位于和平区文化路上,是东北地区五金机电产品集散地。胡定海任董事长的嘉乐不动产投资有限公司给出了高于政府标准的安置费,而且留用了所有中层管理人员。以嘉乐不动产为代表的温州民间资本成功收购了沈阳老国企,并进行了成功的改造。至此,以胡定海为代表的温州人已经掌控了沈阳两大五金机电工具市场,实现了行业垄断。

  胡定海旗下企业包括房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园等类项目,总投资额逾30亿元人民币。其中,胡定海任董事长的沈阳中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人民币打造“东北亚医药城”项目,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发展经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和生物信息领域,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人民。沈阳温州工业园项目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沈阳温州工业园”项目占地1500亩,主要加工生产输变电,电气,开关柜等产品,将形成东北最大的工业电器产业集群。

  东瓯之子,创业先锋。如今,温州资本已经将沈阳视为投资热土,温州人已成为沈阳经济建设发展中一股日益重要的力量。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胡定海,把高举的奥运精神带到了沈阳温州商会,为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引导着同乡商人们一同奔跑。

  黄建厅:从河北“温州第一商”到魅力会长

  黄建厅,石家庄市温州商会会长

  文 / 楠溪人

  在河北石家庄市,一提起黄建厅,当地的温州人会感到特别亲切,因为他是温州老乡,当地媒体称他为河北“温州第一商”,黄建厅现任石家庄市浙南(温州)商会会长、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副会长、石家庄市华北鞋城董事长。2004年“五一”,他被河北省政府评为省劳动模范,成为温州人在石家庄市十万经商大军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温州商人。2008年他当选为河北省政协常委,现任河北省浙江商会、石家庄市浙南商会会长。

  黄建厅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上石家庄经商的温州人之一,20年来,企业发展中数不清的第一,为他编织起了民营企业家多彩的花环。

  ——1986年,他组建了华夏灯具市场,最早让灯具进入商场;

  ——1993年,他在南三条建起石家庄市乃至河北省最大的鞋类批发市场;

  ——2001年,他响应市政府“将批发市场外迁”的号召,投资2.9亿元,率先在北二环以外创建华北鞋城,被誉为河北“温州第一商”;

  ——2004年,黄建厅当选为“1994—2004年石家庄商业十大风云人物”;

  ——2004年5月1日,他被河北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成为石家庄第一个外来的民营企业家获此殊荣,在河北省也属首次;

  ——2005年4月3日,石家庄市北二环外,石太、石正、京深高速公路下,紧邻华北鞋城的华北灯具城隆重开业。华北灯具城总投资7500万元,占地5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灯具批零市场,辐射整个北方市场。

  从地摊郎到老板:英雄从来不是横空出世

  黄建厅淘到第一桶金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但事隔多年,街边地摊郎筚路蓝缕闯市场的情景还是让已过不惑之年的黄建厅多了几分感慨,当时创业的艰辛磨难成了今天黄建厅的精神财富。

  1977年,初中刚毕业,年仅15岁的黄建厅,就迈出了打工经商的第一步。他先后办过潘桥东风标准件厂、潘桥塑胶鞋厂,靠小五金生意和童鞋,黄建厅赚到了第一桶金,拥有了一定资金和经验。

  在温州创办企业积累了一定资金后的黄建厅,并没有“小富即安”,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老板有了更远的目标:北上石家庄开拓市场。

  1986年3月,初春的石家庄还有点冷清,年仅24岁的黄建厅只身在石家庄做起了灯具生意。不怕辛苦,勤劳肯干让黄建厅在石家庄扎下了根,而敏锐的商业嗅觉让这个温州小伙子的事业开始越做越大。

  在异乡石家庄的闯荡中,黄建厅很快发现了新的商机:温州人在初闯石家庄时,多是走街串巷,在路边地摊上吆喝生意,市场环境差,如果建成卖鞋的市场大厅,便利买卖双方,一定能使生意兴隆。1993年6月,黄建厅投资1000万元,在石家庄建起了400多个摊位的南三条鞋类批发市场,想不到生意越做越红火。黄建厅投资建设的南三条鞋类批发市场结束了当时南三条鞋市的散漫、无序、凌乱的路边市场状况,成为石家庄市乃至河北当时最大的鞋类批发市场。在当地“不转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于没去石家庄”,这是商界人士眼中的南三条市场。

  其实了解黄建厅的人都知道,他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了石家庄鞋市,他经营的南三条鞋市货品已覆盖了河北省各大中城市和80%的县城以及部分乡镇。当时甚至有人说,30%的河北人穿着黄建厅鞋城的皮鞋。而在他的带动下,商品进“大厅”、进“商场”经营成了潮流,今天,在石家庄的市场上,“五金机电市场”、“天成中高档品牌服装城”、“南花园步行街”等等项目正在跑马圈地,石家庄北方重要商埠告别地摊经济,开始走向规范化、品牌化。

  事业做到这个份上,在别人看来可以歇歇脚儿了。然而,黄建厅并不满足。石家庄市南三条市场虽然商贾云集,货品丰富,但交通拥挤,市场条件差。黄建厅以经商多年的敏锐意识到,在城市中心地带经营批发市场已如夕阳在天,事业要再展宏图,必须跳出拥挤不堪的城市中心地带,向城市边缘、迅捷的交通网络地带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石家庄北二环外,紧邻石太、京石高速公路,107国道的一块286亩的鱼塘,让年近不惑的黄建厅心中再次荡漾起了强烈的创业冲动。2001年5月18日,投资2.9亿元、占地286亩、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华北鞋城项目脱颖而出,续写着黄建厅经商的辉煌。华北鞋城自2002年12月14日开业以来,吸引了国内外2000多家企业厂商、代理商进驻经营,经营鞋类款式多达上万种,其中有国内名牌康奈、红蜻蜓、吉尔达、澳伦、日泰、杰豪等,国际品牌有梦特娇、鸭仔王、袋鼠等几十家,日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

  英雄从来不是横空出世,黄建厅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让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商界颠峰。而今,这个闲不住的温州商人又开始了他新一轮的征程。

  从成功商人到魅力会长:回报社会“家”天下

  回想当年,24岁即出来闯荡“江湖”、创业之初的黄建厅,浮萍一般,来往于温州和石家庄之间,“家”天下,在黄建厅的眼里就是四海为家;然而今天,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黄建厅正在实践着他的另一种“家”天下,扶贫济困、救危济难、回报社会……担当社会责任。今天,说起温州和石家庄,黄建厅都有着难舍的情结,两个“故乡”,装在黄建厅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家”,而家乡的发展,成了这个看起来非常儒雅的温州商人心头从来不曾懈怠的责任。

  2001年,黄建厅开始担任石家庄浙南商会副会长。自此,浙南商会成了黄建厅回报社会、造福“家乡”的桥梁,上任伊始,黄建厅就开始谋划将石家庄市的温州商人紧密团结起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第二故乡”发展,并带领商会会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2003年非典期间,在他的带动下,华北鞋城和其他在石温州商户向奋战在抗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捐款11.2万元。

  2003年4月,黄建厅当选为石家庄市浙南商会会长后,更是为自己的华北鞋城聘请了专职总经理,而自己则全身心的投入商会工作。一方面积极组织商会和石家庄工商、税务、公安、技术监督等部门沟通合作,协调会员企业同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为会员排忧解难。

  商会会员出了什么事,只要一个电话,不管是多小的事情,黄建厅都会立即停下手中的业务,去帮忙协调、解决。去年,商会会员董美爱因为在南三条租赁门脸,与管委会之间出现了一些小摩擦,黄建厅得知后,很快出面帮助董美爱协调好了关系。

  商会会员潘统稿因为出了车祸,家庭生活困难,潘统稿的家属找到了商会,黄建厅在动员商会会员积极捐款的大会上,什么也没说,而是带头捐了3000元钱,在他的带动下,商会筹集的2.3万元善款送到了潘统稿家中,解了一家的燃眉之急。

  自黄建厅上任以来,浙南商会的会员企业蓬勃发展,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从原来的196家增加到了目前的500多家,基本上在石家庄的有实力的温州商人都汇集到了商会的旗帜下,同时,商会会员也突破了温州籍,成了在石家庄的所有浙江商人的家。2006年10月,经“引资红娘” 石家庄市浙南商会牵线搭桥,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在石家庄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浙商600余人,并当场签下投资额10多亿元的合作项目。

  有人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是真正富有和强大的人,而黄建厅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商人。

  从魅力会长到省级劳模:演绎现代商人本色

  二十多岁就来石家庄闯荡的黄建厅以及他所代表的浙商群体,从最初的把石家庄市场烘托起来;到把市场搬进大厅,规范经营;再到带头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引导各类商品批发市场向二环路以外转移”,开发华北鞋城,做为一个商人,今天的黄建厅成了石家庄市场上牵牛鼻子的人。他所兴建的全国最大的专业鞋类批发市场华北鞋城在2001年被河北省文明办评为“诚信经营”示范单位。2002年,中央领导给黄建厅题词“诚实可信,开拓创新”。回首经商历程,黄建厅不无感慨,“过去,大家说起民营经济、个体经营往往会和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联系在一起,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实,民营企业家比一般的劳动者更加艰辛,付出的心力也更多,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劳动者。”

  “如果说,当初是经商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没白天没黑夜的干活,现在有了资本,还是如此。其实,温州人挺傻的。”十多年几乎“缺失”了节假日概念的黄建厅,上任浙南商会会长后,更是没有了休息时间,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领大家致富。数字为证,目前他所领导的商会中,在石家庄已建成并超过亿元投资的会员企业有5家,如:华北鞋城、花中锦五金机电设备市场等,总投资29亿元的南花园金世界步行街已开工建设,受到了石家庄和温州两地政府的高度赞扬。1999年到2003年他所领导的浙南商会会员所从事的行业有房地产开发、信息、通讯产品、交通运输、服装、鞋帽、餐饮、电器、机电、珠宝、化妆品、娱乐、箱包、眼镜等,交易额达1000多亿元,上缴国家税费多达9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安置待业和下岗职工10万余人。黄建厅以及他所领导的浙商群体,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促进了石家庄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再就业工作,带动了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石家庄市浙南商会秘书长胡元诚说,商会组织是个民间团体,各成员都有各自的事业,但石家庄市浙南商会是个团结的商会,因为黄会长为人耿直,热心为会员服务,人格魅力强,深受会员的爱戴。

  2008年5月17日,黄建厅在浙江省温州市激情传递奥运圣火,把在河北温州人的品牌传的响当当。他说,在外温州人品牌的打响是不怕艰苦,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永不满足,同时也是诚信积累的过程,他愿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黄宣钱:西部大开发之功勋温商

  黄宣钱,新疆温商协会会长

  2007年5月,黄宣钱在山东滨洲市成立温商置业有限公司,预投资9.58亿元开发的山东滨洲市城市花园小区,现正在整体规划之中。2007年8月,黄宣钱联合七家新疆的温州知名企业成立新疆温商投资有限公司,开发3000亩地的新疆温州工业园区。黄宣钱现任新疆新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温州港大酒店董事长\新疆温州商会会长,他对西部大开发做了突出的成绩,被民间誉为功勋温商。

  西出阳关闯天下

  黄宣钱,柳市人,一个渔民家庭的孩子。家境的贫寒并没有扼制他对知识的渴望,天资的聪慧和求学不易的进取心,使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黄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在柳市职业技术学校任教。

  然而天生的经商意识使黄宣钱放弃了安逸的教师岗位。198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毫不犹豫地步入了商海。结果海浪掀翻了他的小舢舨,不仅让他借来的几万元血本无归,还欠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务。

  1992年,从不认输的天性使黄宣钱西出阳关,到新疆独闯天下。在那些住小平房、抽莫合烟、啃干馕的日了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不知多少次冒着冬季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一次又一次的按时把货物安全押运到伊犁地区的客户手中。黄宣钱用诚实、守信赢得了塞外江南-新疆伊犁地区广大客户的信赖。

  在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以及棉花、瓜果等这些炙手可热的领域中,黄宣钱独具慧眼相中了新疆的旅游业,尤其看中了喀纳斯旅游区资源的整合与开发。2001年1月,在他的发起下,新疆新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这是一家由新疆温州商会会员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股份多元化投资发展公司,集团公司注册资本9298万元,母公司注册资本7908万元,法定代表人为黄宣钱。该集团现资产规模近10亿元,从业人员3000余人。新乐投资(集团)公司投资控股的子公司有新疆温州港大酒店、五家渠将军府大酒店、喀纳斯新乐国际度假酒店等8家。从事旅游服务业、地产业、生态农业和物流产业的投资开发经营活动。

  黄宣钱在创造财富的中突破了传统的商品经营模式,打造新疆喀纳斯旅游地区服务设施最完善、整体设施标准最高、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景区度假酒店。

  2003年1月在新疆和硕县成立了新疆博森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并开发了5000亩大枣生态经济园林基地。2003年2月在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喀纳斯贾登峪投资4亿元,对AAAA级国家名胜风景区喀纳斯贾登峪旅游综合接待地区三区、四区进行了整体开发建设,并推出了喀纳斯发现之旅国际度假产权酒店,现三区4.6万平方米已全部竣工,推向市场正在热卖中。在成立的五周年中,资产规模以平均每年47%的速度递增,产值以30%的速度增长。新乐投资集团的快速生长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誉为自治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之一。

  致富不忘回馈社会,黄宣钱积极参与新疆的公益事业,2006年发动和带领在疆温州人举办“爱心托起梦想”的大型慈善助学活动,共资助了322名应届贫因大学生四年的学费;今年又独自出资500万元成立“社会爱心基金”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2007年9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成功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各地温商与乌鲁木齐市及新疆各地州及企业办人大进行了广泛交流,推动了新疆与温州两地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取得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致富不忘社会

  对未来的规划,黄宣钱说:“我们是一家以温州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投资发展企业群体,我们致力于优势的聚集整合开发,我们将对新疆的能源产业、旅游产业、农牧产业、物流产业进行持续的投资发展。

  黄宣钱同志一直以来忠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从1992年以来投身于新疆的经济建设并带领温州商会和在新疆的温州人在新疆的各项经济建设中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致富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参与新疆的公益事业,在2006年发动和带领在疆温州人举办“爱心托起梦想”的大型慈善助学活动,共资助了322名应届贫因大学生四年的学费;今年又独自出资500万元成立“社会爱心基金”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经新疆温州商会的连续两年申请,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7年9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成功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

  温州市各局主要领导、温州市知名企业家及全国各地152家温州商会的主要领导著名企业家、经济学专家等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温商精英共聚新疆共研发展大计。

  各地温商与乌鲁木齐市及新疆各地州及企业办人大进行了广泛交流,寻找合作机会。第五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是一次高起点、高实效、多元化的盛会,年会的召开对新疆与温州两地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此次温州商会年会是各地温州精英云集交流的契机,展示了发展中的新疆,激发了温州精英们在新疆的投资热情,推动了新疆与温州两地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取得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疆新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新疆温州商会会员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股份多元化投资发展公司,成立于2001年元月。公司的主要发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新疆温州商会会长黄宣钱先生。集团公司注册资本9298万元,母公司注册资本7908万元,法定代表人黄宣钱,现资产规模近10亿元,从业人员3000余人。

  新乐投资(集团)公司投资控股的子公司有:新疆温州港大酒店、五家渠将军府大酒店、喀纳斯新乐国际度假酒店、夏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疆宣乐担保有限公司、新疆博森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新疆温商投资有限公司、山东温商置业有限公司。新乐投资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旅游服务业、地产业、生态农业和物流产业的投资开发经营活动。

  自2001年新乐投资成立以来,黄宣钱一直秉承理性投资合作发展理念开展了实业投资、品牌经营、高新技术产业化应用,旅游地产开发,管理输出等业务,先后投资开发了乌鲁木齐温州港大酒店及连锁分店阿克苏温州港大酒店,组建成立了新疆宣乐担保有限公司,兼并重组了乌市粮食局万达公司。2003年1月在新疆和硕县成立了新疆博森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并开发了5000亩大枣生态经济园林基地。2003年2月在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喀纳斯贾登峪投资4亿元,对4A级国家名胜风景区喀纳斯贾登峪旅游综合接待地区三区、四区进行了整体开发建设,并推出了喀纳斯发现之旅国际度假产权酒店,现三区4.6万平方米已全部竣工,推向市场正在热卖中。

  黄宣钱说:“作为一名温州人,能为西部大开发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我心里很高兴。”

  温端稿:喜马拉雅山上有钱赚,浙江人也会去

  文 /本刊记者 侯耀晨

  温端稿,现任青海省工商联常委、世界杰出华人协会副理事长,青海省招商引资促进会会长、党委书记,兼任青海省温州商会会长、青海东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青海江南投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有困难找我,这句话分量很重,但是我还是会承担,这是积德的事。”,在《钱江晚报》为推动当地大学生就业组织的一次活动中,温端稿先生恳切地对在座的大学们说。

  从东海舰队的一名士兵,到青海浙商的领军人物,温端稿以其热诚与执着的拼搏精神一次次突破命运的极限。他始终相信,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正确的选择会给你指明方向,而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奋斗则会帮你成就理想中的辉煌。

  大局为重,力推青、浙两地合作交流

  “先有民间行动,再推动政策出台,”温端稿认为温州人的这种创新精神是“温州模式”得以形成的内部动力。

  2003年3月,为了推进在青浙江商人与当地的社会各界的沟通以及青、浙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温端稿倡导并组建了青海省浙江商会,并出任法人代表、会长。青海省浙江商会的成立引起了浙江、青海两地协作办的重视,也被赋予更多的使命。经双方协调,温端稿顾全大局将“青海省浙江商会”更名为“青海省浙江企业联合会”,并出任法人代表、执行会长、党支部书记,主持联合会日常工作。在此期间,青海省浙江企业联合会被省政府评为青海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2004年,温端稿组建了海西州浙江企业联合会、格尔木市浙江企业联合会,为青海的浙商搭建了在青发展的平台。

  2005年1月他根据青海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指示,并会同西部矿业、青海碱业、宁食集团、青海申青集团、青海晶鑫钾肥、青海富康医药集团、青海江南投资担保集团等118家企业组建了青海省招商引资促进会.同年,经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王珏司长同意,由青海省司法厅特批:全国首家民间社团人民调解委员会于2005年12月在西宁成立,即青海省招商引资促进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经省妇联批准成立青海省招商引资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

  2008年元月,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福顺批示,由青海省政府国资委党委集体研究全票通过,成立中共青海省招商引资促进会委员会和中共青海省招商引资促进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出席成立大会的有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多杰热旦、省直机关党工委书记梁建军、省政府国资委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刘庆田、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永吉、省民政厅副厅长马俊德、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处长陈启福、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莫重录、省直机关党工委办公室主任戴军等领导,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多杰热旦为中共青海省招商引资促进会党委揭牌。

  大会通过审批程序、党员民主选举、上级党委批准温端稿出任中共青海省招商引资促进会委员会首届党委书记,并兼任中共青海省招商引资促进会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在青海多年,温端稿为青海民间社团的组成,社会的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一波三折,创建青海省温州商会

  在青海成立温州商会,这是青工商界多年来未能实现的愿望,温端稿也把它当作自己的重要使命来推动。

  2006年6月25日,海南州青海湖畔。

  各方条件趋于成熟,温端稿受温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之托,组织温州在青工商界124家企业宣布成立“青海温州商会”。温州市委、市政府、经协办都派了有关领导参加,青海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海南州委、州政府领导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但由于种种原因,青海温州商会成立不久即被被青海省民政厅责令注销。

  温端稿为此亲自出面地做了不少解释与沟通的工作,事后又找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协调,最终于同年9月12日青海省民政厅批准在西宁成立青“海省温州商会”。

  从此,温州在青的工商界人士有了“娘家”。青海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省工商联、省商务厅、省审计厅等有关领导出任了青海省温州商会名誉会长,同时也成立了党总支。

  多年来,温端稿自付经费为青海的招商引资、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牵线搭桥、为外来企业维权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受到青海各界人士的赞扬和认同,同时也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他本人荣获青海省民政厅授予“优秀民间社团工作者称号”、并登选为青海省工商联常委。

  青海的很多企业是浙商办的,涉及矿产、化工、服务、房产等行业。有些企业老板初中还没毕业,在那里奋斗了20年,现在有了几千万的身价,想当初,他们是从做木匠、摆地摊或者弹棉花、做包工头起步的,只身一人到西部,承包那里的建筑,投资土地,现在都成了响当当的浙商了。

  西部自然条件没有东部好,青海不是上海。青海全省人口还比不上温州,面积却有6个浙江这么大,属于地广人稀欠发达的地方。这些年,中央每年拿出200多亿建设西部,西部的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青海处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交接的时期,很多办事行为还不是很规范,浙商就是看中了这个商机。

  “青海省温州商会来之不易,希望温州在青广大工商界人士要齐心协力搭建平台,共同分享。”,这是温端稿的心声,也是他屡遭挫折,永不放弃的初衷。

  虞汉新:立足南宁,放眼北部湾

  虞汉新,南宁市温州商会会长

  南宁市温州商会虞汉新会长于1983年从温州到广西南宁市投资经商创办企业,开始主要以五金家电经营为主;1990年组建南宁市隆泰成套设备公司,开展水电站和送变电工程以及较大型用电工程设备供应安装工作。2002年发现温州商人在南宁经商办企业的数量不少,且都是家族式多,企业规模小,单打独斗的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企业发展困难,为把温州商人联合起来,成立南宁温州商会,他经过一年的组织和策划及艰苦工作,于2003年成立南宁市温州商会,商会成立后,发展千多个企业会员户,加强制度建设,为所属企业引进近200亿元的资金和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组织管理,发挥商会会员作用,为行业自律,维权服务。协调关系,交流经验,沟通市场信息,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组织企业打造品牌,引领企业进入市场等方面做好了大量工作,目前商会所属企业涉及能源开发、矿业、环保、房地产、建筑、机电产品生产,水利水电、通讯设备、服装生产,家用电器,塑料编织、农林业,畜牧渔业,餐饮服务行业等1470多家,特别是服装鞋帽,机电产品,五金等占整个南宁市70%的市场份额;创造了一批如广西隆泰电力,罗城山野葡萄酒,灵山百强水牛奶,凯宾皇冠大酒店,跨世纪大酒店,广西温州商投资有限公司等知名度高的公司和名牌产品。同时积极组建温州商业园区,形成资产千亿多元。现在商会所属企业发展由少变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温州商会在南宁营造温州品牌,树立温州形象,为温州人在南宁投资创业铺设一条金光大道。

  与此同时,虞汉新会长在2003年起自己组建广西隆泰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购买上思百龙和百细水电站,新建上思平福水电站和百色板干水电站,总发电装机容量5万多千瓦,广西隆泰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下设有《广西上思平福水电有限公司》《广西百隆水电有限公司》《广西板干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三个公司。广西隆泰电力投资公司资产从几百万发展到几个亿。2003个至2006年间,被选为广西上思县政协常委,同时被上思县特聘为政府高级投资顾问,防城港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广西“百企入桂 ”优秀企业家。

  纵横四海

  2008年10月,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合肥温州商会,投向一个群体正在筹划的理想与每一个人曾经的创富历史。

  2008年,世界中的温州人和温州人的世界,都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在这里报道的并不是温州人的全部,甚至都不是合肥温州人的全部。

  我们仅仅是找到其中一个闪亮的水滴,想看看它为什么能够反射整个大海的能量,而且令人如此的目眩神迷。……

  叶梁:扎根安徽服装业的温商

  文、图/姚静

  >>叶梁职务:

  合肥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 秘书长

  安徽省服装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新智联合安徽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商业联合会市场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纺织服装市场联盟常务理事

  安徽服饰第一街工作委员会主任

  安徽省服装模特与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

  安徽省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企业协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商业联合会常务理事

  1984年,一位18岁的温州乐清小伙携着几件服装满怀期待地仰视着安徽这块土地。时至今日, 一位大气磅礴的智者正俯视影响着安徽服装产业的发展。从服装推销员到安徽省服装商会秘书长,从行业的跟随者到行业的领导者,一位在安徽实现人生蝶变的温商,一位将温商精神和感情深深注入安徽及安徽服装业的行业灵魂人物,这个人就是叶梁。

  创业与拼搏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地域、资源、历史、时代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温州的经商浪潮层层涌起,大多数温州人成了商海中的弄潮儿,叶梁也是其中一员。1984年,19岁的他开始了背井离乡,首次来到合肥进行服装推销和经营。那时作为内陆省份的安徽,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一度列为全国轻工、产棉大省,拥有大小服装工厂2000多家,服装产量居全国前十名。作为省内服装设计力量最强的安徽服装设计院曾获全国二等奖银剪刀奖,安徽的“红方”、“富爵”等服装品牌曾经在国内声名显赫。头脑灵活的叶梁积极吸纳着安徽服装业的资源和营养,跑市场、跑工厂、开店面。通过十多年的积累,到1990年代末,叶梁已是在安徽服装业摸爬滚打15年的资深人士,无法做到“小富即安”的他,开始谋新求变。因为此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安徽服装传统优势开始式微,本土服装业全面“衰退”:大批的设计人才外流,著名品牌“红方”被卖,“富爵”日益衰败。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服装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服装品牌层出不穷,浙商声名鹊起。

  开拓与创新

  2000年,合肥绿宾服饰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安徽浙商商贸有限公司成立,将“浙商”注册成公司商标,不仅是对浙商精神的崇仰,更是对浙商精神的实践,叶梁将单一的服装经营迈向了公司化运作之路,规范系统管理,持续良性发展。曼嘉伦、风之韵等作为其旗下代理的服装品牌在安徽保持强劲的销售势头,并注册自有服饰商标“朴秀儿”。与此同时,已任合肥市温州商会副会长的他,与在肥的其他温州籍老乡,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热心参与合肥、温州两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参与合肥的建设和发展,将温商的精神和经验播扬在安徽各地。商会的活力和功能在安徽民间组织中从未有过的喷涌和显现。只要心手相连,团体的力量大到惊人。团结一致,积极作为,推陈出新,永不止步,既融入当地,又保持个性,这是温州人的精神特质,也是叶梁的个性。作为一个在安徽服装业浸染近二十年的服装人,看到安徽服装产业的现状,叶梁与另一位温州籍老乡合肥万总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万总不谋而合:如果安徽成立一个服装行业的团体,聚集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那么安徽服装行业将会发生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呢?

  责任与使命

  2004年之前,安徽没有一家专业的服装批发市场,服装企业数量小,产业结构乱,仅有的几个本土服装品牌“帅王”、“依立腾”与外来品牌比拼时显得力不从心,每年300多亿服装消费的内需市场几乎全部被外来品牌占据。而此时,沿海服装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快,“中部崛起”、“安徽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呼声越来越高。2005年3月,以“当好政府助手,服务全省服装行业”为宗旨的安徽省服装商会顺时成立。叶梁作为商会最强有力的发起人之一,他不仅缔造了安徽省服装商会,也开启了安徽服装产业一个全新的思变与作为的时代。此后的一切,证明了这个断语。当选为安徽省服装商会秘书长的叶梁,与安徽服装行业的同仁们开始了安徽省服装业的涅槃之旅。当年6月,安徽省服装商会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工商联合作,对全省17个地市进行调研,编辑出版《安徽服装产业发展蓝皮书》,精确翔实的数据、深刻有力的分析,让业界震惊,此书的出版翻开了安徽服装产业崭新的一页。“安徽服装产业需要进行一次系统的研判及规划,安徽省服装商会责无旁贷,而且这仅仅是个开始。安徽的服装产业需要痛定思痛,走出去,引进来,探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叶梁说。 至2006年,经过安徽省服装商会的努力,合肥市站前路已经汇集7家业态不同的服装批发市场,服饰商圈价值凸显。6月,站前路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命名为“安徽服饰第一街”,安徽首个服装产业集群地诞生。市场的燎原之势,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瑶海工业园服装产业园﹑长丰三元服装工业园、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孵化基地相继建立,并引入“九牧王”、“旗牌王”等知名名牌入园。安徽本土服装品牌“依立腾”、“帅王”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越来越强。“短短三年,安徽服装产业的发展之路渐渐清晰:以市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培育本土品牌,以品牌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服饰文化构建,这就是独具特色的安徽服装产业发展模式。”叶梁,这个为安徽服装行业疾呼和奔走的温州商人,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欣慰之色。

  淡定与超越

  作为一个温州商人,为何为安徽的服装产业如此辛劳、如此拼命?很多人不解。当“叶梁”已成为安徽省服装商会、安徽服装行业在外的“一张名片”时,更多人钦佩。

  “尽人事以听天命”,叶梁只是淡淡地说。“随着安徽面临着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沿海服装产业转移的趋势,安徽服装产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今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我愿与之继续前行,永不止步!”或许,当人经过自身的裂变和锤炼达到某一高处时,会孤独。而此时,孤独是种超越。

  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孵化基地

  “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孵化基地”地处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内,是合肥新站工业园的园中之园,紧依合肥北二环,距合肥市区仅3公里,园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尤其是与合肥市站前路“安徽服饰第一街”相距仅4公里。作为安徽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龙头“安徽服饰第一街”,通过3年多的建设,火车站站前路1000米的地段汇集安徽白马服装城、安徽大市场服装城、安徽中绿服饰广场、安徽光大国际服装城、安徽四季青女装市场、安徽宝业家纺广场以及九龙珠儿童城等8大专业市场。

  如今 “安徽服饰第一街”营业总面积约38万平方米,经营品牌3000多个,解决就业2万余人,预计到2010年市场交易量将突破100亿元,约占全省服装交易量的30%以上。由于紧临“安徽服饰第一街”,使“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孵化基地”拥有非常有利的地理条件。该基地的规划面积约50亩,由18栋标准化厂房组成,单栋厂房建筑面积3366平方米,是由新智联合安徽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的一个专业性园区,致力于打造安徽省服装加工基地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集聚地、孵化地,集服装制造中心、面辅料交易中心、研发设计中心、展示中心和培训中心于一体。新建的“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孵化基地”主要功能是为“安徽服饰第一街”提供品牌加工、产品展示展览、金融担保、进出口业务代理检测检验等业务;通过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如提供厂房、技术支持、人力资源配置等,搭建培育本土品牌的创业平台。

  自2007年9月“安徽服饰第一街品牌孵化基地”一期建成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原则,现已引进多个入园项目,已建立美特斯邦威安徽公司、金利来安徽公司、鳄鱼恤安徽公司、匡威安徽公司等优秀品牌项目。园区以其优越的位置、优良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来自安徽全省的服装纺织企业,形成一种“洼地”效应,引导安徽纺织服装行业走上集群发展的道路。

  朱巧平: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本刊记者 廖中华 马强

  朱巧平,安徽广力电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合肥电器市场,不知道她的人还真不多。她如一朵梅花,经历苦寒,却开放在绚烂的春天里。

  朱巧平 合肥市温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安徽广力电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正泰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走南闯北的温州人,以自己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在祖国各地落地生根,开创了一片又一批的新天地。朱巧平,就是这样一位温州人,一位不同寻常的温州人。

  “我是靠5000元借款起家的”。朱巧平坐在自己新建的办公大楼那间宽大典雅的总经理办公室里,幸福地回想着这些年的创业生涯。

  梅花香自苦寒来

  80年代,中国的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改革开放热潮,在东南沿海,压抑了许多年的农民纷纷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收起了家什投身商海。198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同村的一位邻居告诉朱巧平:柳市、北白象等地的低压电器等机电产品在全国非常畅销,很多人到全国各地跑供销 订业务,“要么你呆在黄华镇上岩后村这个乡下地方,规规矩矩地做一名家庭主妇,要么走出去闯一闯,见一下世面。”朱巧平想了一下,决定出去开个小店试一试。

  尽管朱巧平此时对低压电器产品一无所知,但是她决定试一试。当时,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原来由国家计划经济控制的机电产品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值得去尝试一下。1988年5月,朱巧平勇敢地对“女人世世代代只能当家庭主妇,整天围着锅边转”的命运说不,从亲戚家借了5000元,带上了一些低压电器产品的样品、说明书和一点简单的行李,只身来到了合肥,在当地一条不起眼的小街租了一间店面。“那时我心里盘算着,5000元付房租和生活费,要是一个月能做个万把块的业务,挣个千把元,年底回去也可以带五六千元钱,这样就不错了,再说在合肥的亲戚朋友还可以帮忙拉点业务。”24岁的朱巧平想得很简单。

  但是事与愿违。由于不懂低压电器方面的一些常识,特别是对电器产品的安装、使用、维修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毫无所知,初来乍到的朱巧平吃尽了苦头。记忆最深的就是:一次合肥一家大工厂的一位电器采购员,在她的店里看了产品,询问了价格,非常满意,准备采购一批3万多元的交流接触器产品,最后还说好一个星期后过来提货。开张不久就送来这个大业务,朱巧平非常兴奋,她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要求立即备货。然而,等她将一切打点好的第二天,答应买3万元产品的那位采购员便来电话:“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前去安装,调试产品,原先预定的产品取消订购”。震惊之余,朱巧平一下子清楚做低压电器生意不学一点技术常识、不掌握一些电器方面的知识是行不通的。面对戏剧性的变故,朱巧平反而决心要走下去。“好在我年轻,什么东西都可以学吗?这点挫折算什么?”

  第一笔生意的失败,给了朱巧平宝贵的经验,也让她领悟到,必须懂一行才能干好一行的深刻道理。于是,看书、学习成了她的必修课,也因此在她最初的那间小店里,低压电器方面的书和杂志堆积得比产品的样品还多。

  转眼间到了年底,朱巧平一算账,经营了七个月的小店,营业额竟达到了30万。朱巧平没有透露其他详尽具体的数据。不过她告诉记者,当年跑乐清、柳市等地的低压电器供销这一行的毛利计算方法(约占营业收入的50%)和纯利的计算方法(约占营业额收入的30%)。

  1995年,经营了七年杂牌低压电器门市部,手头已经有了不少资金的朱巧平毅然选择了正泰作为自己准备放手一搏的品牌。

  与正泰合作

  合肥正泰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底,系中国正泰集团的安徽总代理,正泰集团集科技、工业、贸易、信息业为一体,以低、中、高压电器和输配电设备为主导产品,是中国最大工业电器制造企业之一,综合实力名列中国民企“500强”第4位。在北美、南美、西欧、东欧、中东、南非、澳洲、东南亚等地设有分支机构,营销网络遍布国内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合肥销售公司斥巨资在合肥新火车站开发区购置“正泰大厦”,位于合肥市凤阳路。公司规模大、环境佳,拥有宽敞的营业大厅,完备的现代化仓储及配送设施,先进的销售全过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以及富有针对性的定期员工培训等各项完善的管理制度。公司下设一个分部,一个配套厂,分部位于合肥市安庆路175号。公司现有员工150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管理人员30人。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成套电气设备,高低压电器、通信设备、汽车电器、建筑电器、防爆电器、气动元件、电线电缆等5000多种产品。目前,公司已建立起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销售网络遍布全省。公司拥有营业、办公面积3000多平方米,员工宿舍1500多平方米,各类汽车20多辆,以及现代化的仓储及配送设施。

  “当初选择代理正泰产品,首先是基于我的乐清情结,因为以当时的实力,完全有能力选择一家上海或者国外的知名电器品牌做代理,但是作为一名乐清人,我更喜欢家乡的产品;其次是基于正泰良好的企业形象,孜孜不倦的质量追求和南存辉董事长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与正泰结缘的重要原因。”朱巧平滔滔不绝地描述当年的壮举。

  从这以后,朱巧平的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拿到了正泰集团在合肥地区的代理权,朱巧平以宣传物美价廉的乐清电器为切入口,大胆地在当地做起了品牌。

  市场果然是钟情于有准备的人,朱巧平率先在当地勇敢地打出“乐清牌”、“温州牌”,因此在当地众多的机电产品销售商中独树一帜,迅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成了一只咄咄逼人的生力军。据了解,从1995年开始,朱巧平开设的合肥正泰销售公司,营业额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正泰产品不仅占领了合肥低压电器零售的同时也大量进入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成了一些单位的首选品牌。

  “最初,合肥的消费者和其他地方一样,对温州货存有抵制心里,有些人甚至打出了温州货一律不买的标语,这在当时给我的压力很大,但是经过我们对用户的细心解释,甚至让他们把产品拿去免费使用等举措,许多人才慢慢开始接受温州的产品,后来用户反而觉得物美价廉的温州产品非常实用,这给我们后来的销售工作以极大的鼓舞。”朱巧平回忆当年自己坚决打出乐清牌、温州牌的创举,显得非常自豪。1996年,有一次她们的销售人员到合肥的一家大型纺织厂推销产品,刚开始向厂方介绍正泰产品,对方还比较客气,后来一听说正泰是温州的企业,她们立即邹起了眉头,冷冷地冒出一句:温州货,我们不要。销售人员只好沮丧地扫兴而归,朱巧平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销售人员开会。第二天,她直接带着工作人员来到这家纺织厂,介绍了正泰产品的情况,并表示愿意免费提供产品给他们使用,直到他们满意为止,这招果然奏效,3个月后,这家纺织厂成了朱巧平的一个大客户。

  做人,不能忘本

  近年来,随着正泰集团知名度和声誉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正泰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的发展受到中央领导的不断关注后,正泰产品凭着良好的信誉和质量,在合肥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原先一些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基本上被国有企业或国外知名品牌垄断的局面相继被打破。2000年,朱巧平的合肥正泰销售公司取得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销售业绩,在安徽省众多的民营工业电器销售商中稳居榜首的位置,企业的销售触角,不仅遍布合肥的各个角落,同时向合肥周边地区延伸。

  今年以来,朱巧平更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在许多大型项目招标中频频得手。3月,由正泰集团合肥销售公司提供的中国烟草行业95人技改项目合肥卷烟厂的400多万元电器产品全部投入使用,正泰的效率,产品质量服务受到使用方的一致好评。5月,安徽无为县两网改造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正泰合肥销售公司在朱巧平的精心筹划下,在近30家的竞争对手中胜出,一举拿下100多万的电器业务,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作为一名温州商人,朱巧平的魅力、胆识和为人是为人称道的,而作为一名温州女人,朱巧平的业绩以及她身上的光环,也是为数不多的。

  做人,不能忘本。尤其是当你有了金钱和地位后,更应该保持劳动本色,应该想到回报社会,为社会做点贡献。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成功后的朱巧平没有沉迷于成就之中。

  1999年,朱巧平无意中在报纸上得知,合肥地区有许多下岗职工,生活非常艰难。看完报道后,朱巧平心里非常沉重,立即找到了有关部门,提出可以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不久之后,20多位下岗职工被安排在正泰集团合肥销售公司的销售和技术等部门,受到了所在地区政府以及合肥市劳动局、人事局等部门的称赞,合肥电视台等新闻单位闻讯后纷纷前来采访。

  几年间,正泰集团合肥销售公司在朱巧平的领导下,各项经济指标连年递增,并创造了多个第一,安徽省技术监督局在销售单位设立的全省第一家低压电器质量投诉站就在这里,安徽省工业电器销售系统第一家销售管理订货网络化也在这里。

  1999年,朱巧平不顾部分亲朋好友的反对,果断地作出重大举措,斥资400万元人民币,在合肥的闹市区,距离合肥新火车站仅100米的凤阳路,建造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上下共7层的专营工业电器的商业大厦,并取名正泰大厦。

  多元化发展

  安徽广力电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国家机械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定点的电器设备专业生产厂家,也是国家经贸委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主要设备推荐厂家之一,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高低压开关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调试的行业大型企业。公司座落于合肥市双凤工业开发区,占地60余亩,资产5000万元,员工180余人。公司产品主要有高低压成套系列:PZ30、GGD、XL-21、MNS、GCS、GCK等, KYN61-40.5、KYN28A-12、XGN2-12、HXGN15-12箱式变电站、直流屏及GZS1高压真空断路器、低压框架式断路器、塑壳断路器、小型断路器、工控产品、双电源自动开关、浪涌保护器等高低压电气元件制造,产品涵盖了高低压成套设备和元器件数十个品种。

  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为各行业提供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配电产品。公司长期注重科技队伍的建设,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35%,大专以上文化员工占公司总人数的70%以上。公司十分重视产品质量,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的生命。高压系列产品均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和国家相关部委的鉴定,低压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强制性“3C”认证,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测试手段,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完善的售后服务队伍,并己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合肥市政府颁发的“合肥市免检产品” 证书。

  公司先后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建立集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和信息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提高工艺设计和产品生产的质量及效率,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促进生产自动化,使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步入2008年,在公司未来三年规划报告中,朱巧平女士以及她的优秀团队提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整合团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大力发展各个子公司经营优势的基础上,到2010年,完成建立安徽广力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将在电气元件、成套设备生产和销售、商业地产、职业教育、国际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把集团所涉及领域内的业务或子公司做到安徽省一流企业之一,集团综合实力进入安徽省十大民营企业之一。

  林小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玫瑰园

  文/ 侯耀晨 马强

  林小冬 安徽天宝商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合肥温州市商会常务副会长

  敞亮而雅致的办公室里,林小冬给我们聊起她最近的一个愿望:在上海注册一家由残疾人自己参与的精品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然后以品牌运作的方式向中心城市推广。

  “奥运会使全世界的人都来欣赏中国。汶川大地震中出现了很多残疾人,我们企业每年都要交残疾人保证金,每个市都有相应的基金会。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份有尊严、有自信的工作呢?”

  林小冬直觉中,这个愿望是有可能实现的,残疾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克服身体上的不便,也可以给客户提供完美的服务。比如,没有手的人可以用特定的对讲系统承担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她相信,只要残疾人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社会是愿意接受他们的。很久以前,她就有过这样的体验。

  十五岁那年,林小冬去厦门摆地摊。从福建上火车后不久,她发现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唱歌要钱。也许那天车上人太挤了,很多人只能躺在地板上休息,车厢里闷热不堪,影响了大家的心情。尽管老人卖力拉二胡,小女孩认真地歌唱,就是没有人理她们。

  林小冬看着看着忽然很想帮帮这一老一少。她很快化了妆,给大家唱起了粤剧,举手投足,无不透出专业演员的神韵。车厢里顿时热闹起来,由于林小冬的拔刀相助,老人和小女孩那一天有了可观的收入……

  “我觉得只要人的心灵美好了,世界就美好了。”林小冬说。

  目前,天宝商管的总经理奉命做这项爱心工程的前期调研,他接到的指令是:如果当前的技术手段、适合残疾人的各种岗位设计能够满足小区物业的系统需求,就尽快启动,要做就做成品牌,一是服务品质要好,二是管理要完善。

  在房地产走向低潮的几年中,林小冬却创造了华东地区商业地产服务的领导品牌。和这样的女性聊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也可以领略到:温州商人之所以迅速发达,又能持续进步的秘密。

  戏里戏外用真情

  林小冬老家在温州泰顺一个山村里,从那里出发,到不远处的另一个海边的村庄,可以隐约听到来自台湾地区的鸡叫声。

  妈妈是当地著名的接生婆,她亲手把2000多名小生命迎接到这个世界上,而她的父亲认识好多中草药,劳动之余总会带些草药送给没钱看病的乡亲们。多年来,他乐此不疲。

  尽管父母终日辛勤劳作,而且人缘很好,但家里的生活一直很困难。有很多年,妈妈一直在照料一位因家庭变故而精神失常的远亲。起初看到她天天来家里吃饭,妈妈还要给她洗衣服。林小冬曾经不理解:她不是我们家人,为什么老来吃饭呢?

  “她已经很可怜,总得有人照顾啊。”妈妈告诉她。

  慢慢地,看到哪一天开饭时她还没有来,林小冬会感到焦急。

  这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但是看到乡亲们那么尊重父母,林小冬觉得妈妈是对的。那时候她有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多多赚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家里那座年久失修的木房子似乎也总在对她说:快点出去吧,还等什么呢?

  1986年,妈妈发现刚才还在磨豆子的林小冬找不见人了。父母焦急万分找遍全村,乡亲们都说没看见她。

  一个才上三年级的小学生能跑到哪里去呢?

  一个周以后,12岁的林小冬正在镇文化馆业余组织的粤剧团里练功,忽然听见广播找人,里面广播的正是她的姓名。几天后,林小冬回到家,给父母说明了她的打算和团里的情况。父母最终同意了她的选择。

  在粤剧团,林小冬学得很快。几个月后,她已经成了团里的当家花旦。《方玉娘祭塔》中的方玉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都是她的拿手好戏。

  林小冬学戏第二年,剧团就到福建等地去演出,那时候,她的工资已经是团里最高的,每个月有三十块。此外因为她唱得好,人家还给她往台上扔钱。

  小女孩都喜欢打扮的,林小冬却非常节俭。由于经常化妆,脸上的皮肤受到刺激,她只舍得买2元钱一盒的贝壳油洗脸时抹一点。当年回家,她给妈妈带了500元。林小冬还记得,那时候的钱面值都很小,500多块就是厚厚的一沓,她把这些钱藏在内衣的口袋里,一路上都担心弄丢了,一直到回家亲手交给妈妈才算安心。

  粤剧团每年春节前后要演出,每当团里放假时,她就琢磨着有什么别的事可以多赚点钱。因为就靠这样去唱戏,收入还是有限,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把家里的房子修起来。

  这时候,看到很多人摆地摊赚了钱,林小冬也利用业余时间去摆摊。第一次出去,她从瑞安进货,拿到厦门去摆摊。谁知一场大雨后,她的皮鞋全都淋坏了,原来她进的这批鞋子看上去挺不错,实际上都是劣质产品。

  林小冬大哭一场,但是转过来一想,如果这批鞋子都卖出了,她也对不起那些来买鞋的人啊!从此,她下决心不再进瑞安的鞋子,而是直接从福建的石狮进旅游鞋,卖给来当地旅游的老外。林小冬进一双鞋子需要20来块,卖给老外50块,有一种红色的甚至可以卖到100块左右。

  来福建一带旅游的老外非常多,很多人鞋子价格很低都卖不出去,但林小冬进的都是最好的鞋因而生意非常好。她每星期去进一次货,每天居然能卖100多双,最少的时候,一天也赚到1000多地钱。

  就这样,林小冬利用业余时间在福建摆了两二、三年地摊,才17岁的时候,已经赚了几十万块钱。

  有了最初的资本,林小冬和老公在福建龙安开发区开了一家超市,但这次却不怎么顺利。由于不懂经营,超市一直在亏钱。还有一点,他们总是不知道,如何才能不丢东西。如此,超市开了不久,只好转给懂行的人去做。唯一收获,是她们在那里买了一排门面房,一直在增值。

  2000年,林小冬听说徐家汇地铁商场赚钱多,就跑到那里租了一个柜台卖品牌女装,生意却不像人家说的那么好。此时,她想上海杭州她都争不过人家,不如到西安看看,但又觉得西安的竞争会不会太大呢?还是先到安徽呆一段时间再说。没想到,安徽对于她来说,却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  

  心若在,梦就在

  初到安徽,林小冬买了三个门面专卖品牌女装。

  当年,很多温州同行已经做得很大,林小冬回忆说:“我也想做更大一点生意。有很多人我到今天都很崇拜,那时候要见他们一面都没有勇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林小冬认识了一个杭州的姐妹,终于有机会介入房地产领域。

  自2005年起,由于宏观调控,全国房地产销售实际上已经处于低谷了,但林小冬在合肥卖房子却卖得非常火。她不光卖楼盘还创办专业的物业公司,从事商业地产的物业管理和服务。

  林小冬做商业地产,和别人的路子不同。她是整体签下项目的销售权,然后统一规划,先招大品牌,其他楼层则全都是小的品牌专卖店。销售的利润,双方按比例分成,这样她的销售收入就更多,也解决了合作伙伴的销售困境。

  这样,在金色巴黎等商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创造了奇迹后,愿意跟林小冬合作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林小冬更进一步介入旅游观光型地产的开发项目,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她刚驾车从浙江回来,在浙江安吉她有一个相关的项目已经启动。安吉有面积广大的竹林,风景特别优美,最难得的是距杭州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我觉得每个人都比我优秀,我是发自内心这么想的!”林小冬说,如果不是从每个人身上学习,如果不是有一批很要好的朋友,很难想象连“平方米”、“坐北朝南”的常识都搞不清的她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有一次,一个大老板到林小冬的公司来办事,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林小冬一进公司大门,好象和每个人都是朋友,就算跟门口的保安,她也要说说笑笑聊上几句,而看上去哪些保安也没把她当老板来看。

  实际上,林小冬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生意做得很大了,每到一些饭局上还是朋友们聚会的场合,只要人家说:林小冬,给我们来一段!

  她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尽管离开舞台已经很多年来,她的粤剧依然唱得很专业。当我们聊到粤剧时,我很想听听,她的唱腔到底如何?又觉得初此见面,提这样的要求是否不大礼貌呢?

  谁知,当我冒昧请她唱一段时,她立即坐在沙发上给我们来了一段《方玉娘祭塔》,仔细听来,果然水平可以。

  从创办物业公司到现在,林小冬每年春节年夜饭肯定是跟公司的保安一起吃,这就是大家觉得很容易跟她接近的原因之一。但是在管理上她却有自己的一套,一点也不容含糊。

  对于工作表现好的员工,她发奖金不发给本人,而是直接发给他们的家长。

  公司要求保安必须戴白手套,看见业主回来要先敬礼,给业主开车门,看人家大包小包拿东西回来,要帮忙送到家门口。

  但是保安们自有对付的办法。他们记住了林小冬等几个主要领导的车牌号,一见这些车来,照章办事。对其它的人,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林小冬前不久就遇到这样一件事,那一天她回家,提了很多东西,新来的保安没认出她。其服务态度让她很不满意。

  当时她什么话也没说。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召集物业公司全员大会,她讲了自己的案例。然后问他们:“公司规定停车超过半个小时才开始收费,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我们是保安,就是给人家做服务的,交警罚款还要敬个礼呢。我们的人是什么态度?”

  林小冬认为,真正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赚到不仅是钱,还有朋友。

  林高乐:让产品从“不锈”到“不朽”

  文/本刊记者 廖中华 马强

  林高乐 合肥市温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安徽绿宝不锈钢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合肥新星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省厨具协会会长

  我们在林高乐的办公室里坐了一会儿,林高乐就来了。

  见记者还空着肚子,就提议先吃饭。记者坚持先采访完后再说。就这样,我们坐下聊了起来。

  1963年出生的林高乐语速很快。一边讲话,两只眼睛就一直盯着你。记者采访他,需要全神贯注才能跟得上他的思维。

  “我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踏入商海了。”林高乐的坦率让记者有些吃惊。这位小学还没有毕业的企业老板,现在却做着数以千万计的生意。人诚实,朋友就多。看来,这位坦诚的林高乐前景无途。

  从小学缀学后的林高乐,先是在家乡跟着别人学理发。这样,一干就是四年。到了20岁时,又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后来,还在村里开过拖位机,也卖过电烤箱,丰富多彩的经历让这位少年很早就体会了生活的艰辛。

  在卖电烤箱的两年里,林高乐积累了一些资金。以后就凭着这点本钱,开过饭店、开过烤鸭店。饭店从一家开到两家,又到三家,生意可谓兴隆人旺。只是好景不长,由于当时社会治安不是很好,赚的钱还不如花的多。最后,只好忍痛割舍,将饭店与烤鸡店都转给了别人,另寻出路。

  1993年,林高乐开始进入食品机械方面的业务。当这一块业务逐渐做大时,识时地进入了厨具产品。这时,时间已经到了1998年。

  一边经营厨具产品,一边将眼光聚焦到了生产厨具的领域。第一款产品,就是不粘锅。只是生产不粘锅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结果,不小心将一些不合格的产品混入了合格品中,产品流向了全国。结果可想而知,不粘锅业务就此停止。

  “这件事留给了我很多思考,管理好一个企业,有很多学问的。加强企业管理,才能出好产品,才能出优质产品。”林高乐说,算是吃一堑长一智。

  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林高乐与绿宝集团出资二千万元成立了安徽绿宝不锈钢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双方各出一千万元,林高乐出任总经理。

  有了前车可鉴的林高乐,在管理企业上可谓尽心尽力。不仅使自己的产品质理更上一层楼,而且还行销安徽的周边省份。下一步,就是如何布局全国的问题。

  在合肥厨具协会网站上,对合肥新星厨具有限公司的评价是: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金1000万元,公司现有员工16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3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2人,技师11人)。目前公司下设分公司3个(销售公司2个,售后服务公司1个),产品代理商14家,公司资产总额957.4万元,拥有办公、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团体,经营面积30000多平方米,其中标准生产用房两万平方米,公司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发展到目前在同行业中从人员技术结构、生产技术设备、办公环境、市场都具领先地位,特别是年销售额增长逐年递增,销售量在省同行业中位列前茅,是安徽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厨具制造公司之一。

  由此可见,林高乐已经成为安徽省实力最强的厨具制造公司之一。

  不仅如此,林高乐以及他的公司还获得了许多荣誉。

  2001年,荣获合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的“推介购买企业”;2002年度被合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单位;2003年度在安徽商业协会主办的“安徽省首届餐饮文明服务大赛”中荣获第一名;2005、2006、2007连续三年在安徽省教育系列配套用品展示会中被安徽省教育厅指定为教育系统“定点生产供应单位”;2005年度“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05年度被评为“中国质量、信誉、服务AAA级企业”称号;2006年首届中国徽菜(合肥)美食节指定品牌厨具;2007年度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 已荣获“合肥市免检产品” “合肥市名牌产品”等称号;2008年度被评为“安徽省十佳酒店供应商”、 “安徽市场共认名牌产品”。

  此外,林高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坚持科技创新的目标管理,继续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宗旨,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品设计、调整产业布局、强化企业管理。不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通过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使新星厨房设备系列产品更加优化。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创新、开拓意识,通过生产、销售、服务三个环节联控、优化,以实现名牌战略,加快新星的发展,引领厨具行业的新潮流。2007年,公司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研制的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灶已隆重推出,并已通过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权威检测。该型灶和目前市场上通用的炉灶相比,可节省燃料35%左右,并已在一大批知名酒店中投入使用。

  “做产品就是做人,让产品从‘不锈’到‘不朽’,需要很多东西和技巧。”林高乐说。

  >>对话林高乐:

  中国商人:在不锈钢设备这一块,投资了多少?

  林高乐:2000万。其中有一半是我投资的,另外一半是绿宝集团投资的。

  中国商人:是如何踏入商海的呢?

  林高乐:我呢,1963年出生。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踏入商海了。先是在我们家乡学理发,干了四年,大约到了20岁时又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在村里开过拖拉机,卖过电烤箱,这样一步步做起来的。

  卖电烤箱的两年里,积累了一些资金,又开了一家饭店。从一家到两家,再到三家。后来,又开起了烤鸡店。

  中国商人:为什么后来这些业务都没有做了呢?

  林高乐:因为治安问题。当时,治安不是很好,我们在93年时就没有开了。就开始做食品机械方面的业务,从食品机械起步的。业务量做大了一点,到1998年就开始经营厨具产品。我到合肥来,就带了十几万块钱来的合肥。开始时,我们做的产品是不粘锅。因为科技含量比较高,技术没有掌握好,有一部分不合要求的产品流进了市场,这样给经营造成了较大压力,最后这个产品就没有做了。

  中国商人:这件事应该对你今后管理企业有促进作用。

  林高乐:这件事留给了我很多思考,管理好一个企业,有很多学问的。加强企业管理,才能出好产品,出优质产品。让产品从“不锈”到“不朽”,需要很多东西和技巧。

  后来,我加入绿宝集团,成立了安徽绿宝不锈钢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

  中国商人:主要生产哪些东西?

  林高乐:主要生产不锈钢厨具。我们有一条处理不锈钢表面的生产线,这是安徽省惟一的一家,是从意大利进口的设备。开卷、表面处理都很先进。

  现在,我任董事长的合肥新星厨具有限公司那一块主要做物流业务。以前的生产业务,基本上都进入了绿宝不锈钢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这一块。

  我们还是全国徽菜大赛的主办单位之一。他们用我们的设备,不过,每一次用过之后,我们只好折价处理了。如果能把安徽的徽菜推向全国,我也算是尽了一份力量。

  当我看到德成电气“以德为本,真诚服务。科技创新,成就未来。”十六字企业管理真言时,内心还是深为感动。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民营企业如何走向世界舞台。已成了万万千千中小企业主所关心的话题,德成电气的十六字真言,似乎为我们指出了某种方向。

  以德为本,方可大成。

  倪亦成:德者,成也

  文/本刊记者 廖中华 马强

  倪亦成 合肥市温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德力西安徽省总公司总经理、安徽德成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采访倪亦成是在我刚到合肥的那个下午。一场秋雨骤然而至,将整个合肥市区浇了个透。

  刚开始,倪亦成还有些腼腆,甚至几度谦逊地笑道:“我又没有什么成绩,也没有做出多么伟大的事情,这样的采访我会受之有愧。”

  但,双方话匣子一打开。记者才发现,倪亦成谈锋甚健。

  我从乐清来

  倪亦成1967年6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万南村。万南村东临东海,西枕雁荡山,甬台温高速横贯村南。国学大师南怀瑾就出生于乐清。童年时代的南怀瑾正是因为有了乐清清山秀水的哺育,才有了日后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独具一格的创新诠释。

  谈起自己的童年,倪亦成显得凝重起来。与同时代大多数温州商人一样,倪亦成也过早地肩负起了家庭的重任。这成了那个时代温州商人特有的一个标记。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过上所谓的幸福的好日子。他们只身下海,只身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创业。至于在这条艰辛的创业之路上,他们流了多少汗、淌了多少泪、洒了多少血,也许已经无人知晓了。

  尽管倪亦成一再表明自己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温州商人。但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普通”,在经过无数的重叠、组合与发酵之后,终于在浙南大地上诞生出一个对中国市场经济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商人群落——温商。

  1991年,倪亦成只身来到合肥。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倪亦成显得坦率而真诚:“最开始时,也就二万七八的货。做什么呢,做五金标准件。”

  凭着温州商人特有的勤奋与吃苦耐劳,倪亦成慢慢地在合肥站稳了脚跟。

  从1992开始,倪亦成的电器零售终于有了较大的进展,无论销售还是利润都一年一个新台阶。到1997年,倪亦成已到达了500万规模。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绩。

  1998年,在中国电器市场初有斩获的德力西集团决定发力安徽市场。在考察了安徽(主是要合肥)所有的电器经销商之后,最终决定将德力西电器在安徽的总经销权交给了正处于事业上升时期的倪亦成。德力西集团合肥销售中心就此诞生。成立第一年,德力西集团合肥销售中心即超过500万元。

  抓市场与捂口袋

  在与德力西结盟后,中国高低压电器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从混乱无序的混战状态渐渐进入一个较为理性的有序疏理,从无品牌时代进入了品牌孕育期。德力西、正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至此,倪亦成通过近八年在电气销售方面的摸爬滚打,已经对安徽这块市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不仅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渠道网络,也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大客户。加盟德力西,品牌优势与渠道优势的有机结合,市场进入了井喷期。从1998年到2000年,仅仅两年时间,德力西合肥销售公司销售收入就突破2000万元。

  在采访倪亦成的整个过程中,温州商人的那种低调、务实、脚踏实地风格暴露无遗。显示了一个成熟商人对市场的充分把握以及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的审察。为了一个数据,他甚至数次要求自己的常务副总亲自去核实,以免纰漏。可见,倪亦成的稳健。

  2000年6月份,由于倪亦成在电器销售方面取得的成绩,德力西方面决定将安徽全省的销售总代理都交给倪亦成。至此,德力西集团安徽销售有限公司成立,倪亦成也成为其在安徽销售的总代理。

  市场总是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只有那些对市场有充分了解和洞察的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商机。外表普通的倪亦成,对市场的洞悉和对商机的把握一点也不比别人逊色。德力西集团安徽电气有限公司成立当年,销售首次突破3000万元。

  温州商人之所以能成为温州商人,并在中国商帮系列中独具风格。在于他们永远将市场的需求与个人财富有机整合。既抓住市场,同时又捂紧财富的口袋。

  随着自己销售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加上多年来对电气产品较为透切的了解。倪亦成决定成立自己的全资公司,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2004年5月,安徽德成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近千万元。主要从事高低压成套设备的生产、销售、安装及服务。

  当记者问及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德力西在安徽市场的份额时,倪亦成显得很轻松:“只会增加德力西的市场份额,因为我们重叠和交叉的地方很少。另外,由于业务范围的扩展,还会带动德力西相关产品在安徽的销售。”

  2008年,倪亦成投资1000万,在安徽国际五交商贸城的黄金地带(主干道)购置了1500平米的商铺。一个集办公、商贸、物流于一体综合电器营销中心将会成为倪亦成拓展事业的新基地。此外,倪亦成还在毗邻合肥的长丰县吴山“温州产业园”征地100亩,建立起一个能够生产高低压集成产品的德成电气科技园,这将是倪亦成新事业的起点。

  >>对话倪亦成:

  中国商人:什么时候来合肥的?

  倪亦成:1991年。最开始时,也就二万七八的货。做什么呢,做五金标准件、电器。  

  中国商人:在来合肥之前呢?

  倪亦成(笑):主要搞推销,经常是背着一个包,到各地推销。  

  中国商人:代理德力西有什么门槛或者条件?

  倪亦成:当时德力西派人来安徽考察市场,寻找有能力符合条件的代理商。在众多电器经销商里,最后找到了我。

  中国商人: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是你的实力比别人强吗?

  倪亦成:并不仅仅是实力。也有相关的渠道能力。仅仅有实力,没有一定的渠道,以及在合肥市场方方面面的网络能力,是难以拿到这个代理权的(笑)。  

  中国商人:成立德成电气科技公司会不会影响到德力西的销售?

  倪亦成:“不会。只会增加德力西的市场份额,因为我们重叠和交叉的地方很少。另外,由于业务范围的扩展,还会带动德力西相关产品在安徽的销售。”

  中国商人: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和规模时,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尤为重要,你的企业有无这方面的考虑?

  倪亦成:我们企业也会考虑到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实现新形式下的新要求。这是一个潮流,企业只有完全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越做越好,越来越强。

  黄建春:古道热肠的温州人

  文/本刊记者 廖中华 马强

  黄建春 中国人民电器集团安徽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绿宝床垫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市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

  黄建春、黄春生是这次采访中,惟一一对联手打天下的企业老板。

  从弟弟黄春生的谈话中,可以听出他对哥哥黄建春的那种兄弟情深的真挚与热爱。正是这种纯真而炽烈的兄弟情怀,使得这一对联手闯天下的兄弟成了这次采记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这种情同骨肉的兄弟情谊,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家里兄妹中的老大,黄建春一个人来到合肥独闯天下时,其他的弟弟、妹妹还没有来。

  与大多数温州商人一样,在经营电器方面小有成效之后的黄建春,最终选择了与中国人民电器集团合作专营人民电器集团的产品。由于业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不断延伸,黄建春最终将电器方面的主务业务交给了弟弟黄春生打理,自己则将主要精力放在拓展新市场、新业务方面。

  作为合肥温州商会里的常务副会长,黄建春同时也是这个群体中为数不多的中共党员之一。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黄建春在这个集体里扮演与别人不一样的角色。仗义执言、为商会成员解忧、为其他在合肥工作的温州同乡排忧解难,成了黄建春日常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一位了解黄建春的朋友对记者坦言:“这是一个古道热肠的温州商人。不仅在兄弟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就是在温州老乡中,提起黄建春也是无人不晓的。”

  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一切都方兴未艾,却又显示出勃勃生机。少年的黄建春与他那些有着同样梦想的朋友一起,来到了合肥。想在这个陌生却又充满了机会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开创一番事业。就这样,合肥成了黄建春的第二故乡。这样,一呆就是25年。

  在将电器业务交给弟弟黄春生打理后,黄建春先开了一家电表厂,趁着中国农村电网的改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赚了一笔小钱。不久之后,黄建春又开设了一家床垫厂,主要是与其他产品配套。另外,黄建春还有一辆长途豪华大巴,专跑合肥至乐清的长途专线。

  当记者问到黄建春为什么要承包一条家乡长途客运线时,黄建春答:“为我们温州老乡服务的同时,也希望能为自己创造财富。大家共同双赢。”

  >>对话黄建春:

  中国商人:听说你不仅开了一个床垫厂,还有一个大巴,跑长途?

  黄建春:是的。专门跑合肥到乐清长途专线。

  中国商人:你的那个床垫生产厂效益如何?

  黄建春:效益还不错。主要与大型床垫厂进行产品配套,产品不愁销路,业务是有保障的。

  中国商人:一年的营业额有多少?

  黄建春:一千来万吧

  中国商人:你什么时候来以合肥的?

  黄建春:我是1983年来合肥的。

  中国商人:是什么原因使得你选择了合肥,而不是其他地方?

  黄建春:当时来合肥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跟着以前的朋友,就一起来了。

  中国商人:当时主要经营电器吗?

  黄建春:是。开始时,上门推销,从温州那边发货过来。

  中国商人:后来为何想到开店,办公司?

  黄建春:上门推销也不方便,人也比较辛苦,开始租柜台,后来自己开的门市部。

  中国商人:我们采访你弟弟黄春生时,他一直就很感谢你,是你将他带进电器经营领域的。共同经营电器。

  黄建春:是这样。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我是家里的老大,应该在这方面为弟弟妹妹们作出一个样子。

  中国商人:听说你还是中共党员,在你这一代温州商人企业家里比较少见,是这样吗?

  黄建春:是的。我才加入中共党员。在温州商人里面,中共党员也不少。他们也做得都很好,都起到了党员的模范作用。

  中国商人:这次采访中发现,温州商人都很低调,这是为什么?

  黄建春:因为他们都是靠自己勤奋的双手创造的财富,没有勤奋的双手,说得再好,也没有钱来。所以,温州商人很现实,一般不会多说什么,只知道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挣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