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刘珺:生态环境领域的“绿天鹅”风险不能视而不见

交通银行刘珺:生态环境领域的“绿天鹅”风险不能视而不见
2023年03月18日 15:48 金融一线

  3月18日消息,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于3月18日-19日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以高水平开放应对全球变局”,交通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珺发表主题演讲。

  刘珺表示,当经济社会、外交和地缘政治等领域的“黑天鹅”风险被置于头版和聚焦光下时,生态环境领域的“绿天鹅”风险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置之不理。人类生存地的脆弱性和灾难频发,已然使我们没有云淡风轻的资本和明天再说的懈怠,唯有行动,方是正确选择。

  以下为发言全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的最大交集是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绿色既是“五位一体”总体战略的一大支柱,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原色和底色。发展绿色经济将负外部性强的发展模式置换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内涵上强调应对气候变化这个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当经济社会、外交和地缘政治等领域的“黑天鹅”风险被置于头版和聚焦光下时,生态环境领域的“绿天鹅”风险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置之不理。人类生存地的脆弱性和灾难频发,已然使我们没有云淡风轻的资本和明天再说的懈怠,唯有行动,方是正确选择。我是一名金融从业者,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具有资源配置、定价和风险管理功能,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责无旁贷。

  下面我将围绕新形势下金融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谈几点看法。

  一、绿色低碳发展新形势变与不变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将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如此,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形势可以归纳为“五变五不变”:

  一是后疫情时期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变,但绿色低碳变革将加快。新冠疫情和近期印尼洪水等公共卫生事件和极端天气灾害提醒我们,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容错几乎到了边际值,人类活动必须兼顾环境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不会变,后疫情时期,绿色低碳变革将加快,疫情催生了很多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线上办公、线上消费、线上健身等新模式大量涌现,绿色低碳的数字经济将加快发展,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迭代发展,主要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在成本效益上逐渐可比,极大降低了新能源绿色转型的不经济,使得全球能源结构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投入产出上变得越来越可行。人与自然和谐的技术和产业支撑已然成为现实,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关国家点火装置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净能输出向零碳聚变能源迈进的重要一步,将为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和其他传统能源一定程度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俄乌冲突下新能源发展的趋势不变,但能源低碳转型的节奏将会改变。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油气出口受到制裁,给全球能源供应带来一定的冲击。若以冰山为比喻,那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是化石能源价格高企,能源供给不畅,化石能源过而不渡。而水面下更大的山体则是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以及传统能源超低排放甚至零排两个进程的同步加速。俄乌冲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能源转型节奏,基于能源安全和经济性考虑,欧洲多国宣布重启煤电或延后退役煤电。还将考虑将核电、天然气重新列入清洁能源目录。鉴于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国情,我们应坚持先立后破,实现新能源的渐次替代,确保安全降碳。但总体上看,新能源的乐章仍然是快板,至少是从急板转为行板。

  三是高碳行业减碳趋势不变,但向低碳转型出现机遇性变化。目前,全球高碳行业存量规模不小,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减碳压力较大。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尚未达峰。在碳中和目标下,高碳行业减碳趋势不会改变,碳达峰不是碳冲锋,围绕“双碳”目标的一揽子规划和设计仍然要体现多个统筹和系统的观念。全球正在积极探索发展转型金融,一刀切的减碳模式将被更高效的减碳模式所取代。高碳行业迎来转型升级前所未有的契机,2022年11月,G20通过了转型金融框架,首次就转型金融达成共识。中国、欧盟、英国等已明确,将制定转型金融政策框架作为未来可持续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趋势不变,但新能源领域创新速度将变快。历史证明,每一次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范式的重大变革,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新能源涉及庞杂的技术体系,是技术集群、技术组合,其发展轨迹一定是任何科技创新的升级版。从蹒跚学步到行稳致远,而成本的可比较,碳足迹的全流程监测,碳汇的可组合可交易,以及碳储存相关的技术,均会以里程碑式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新能源是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创新层出不穷,速度明显加快,中国的太阳能光伏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场,安装容量占全球1/3。EV电池以及嵌入式储能技术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国际上一些国家则侧重发展绿氢、蓝氢等氢能技术,尤其是强调发展绿氢,相关领域创新都在快速推进。

  五是气候国际合作趋势不变,但碳关税改变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在变。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任何国家不可能独善其身。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各国携手合作,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R6就《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达成共识。2022年12月,COPR7达成全面气候协议,批准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2022年12月的生物多样性会议对保护陆地和海洋生物达成一致。这些协议和共识彰显了各国推进合作不变的决心。

  应对气候变化收益的共享特征和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的国别承担永远是一对矛盾,再加入历史维度的气候变化责任,所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是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锚。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已通过碳关税立法,用经济手段推动全球减排。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参与气候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二、绿色金融服务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现状“四偏重四不够”

  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绿色金融大力支持,新形势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当前绿色金融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总结为“四偏重四不够”。

  一是偏重支持新能源,转型领域金融服务不够。经济低碳转型所需投资既包括新能源及其产业链的投资,也包括传统高碳排放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投资。目前绿色金融主要投向新能源领域,对于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支持相对不足,金融资源尚不能完全覆盖到这些真正的绿色低碳项目。结构性货币政策,特别是专项政策工具已注意到这点,在碳排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支持工具方面,对纳入机制的项目应用也强调了对传统能源转型技术创新运用的政策支持,这是可喜的进步。

  二是偏重信贷投放,直接融资不够。我国绿色金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2022年底绿色贷款余额22万亿人民币,居全球第一,在绿色金融中占比超过90%。据麦肯锡测算,为达到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未来每年绿色金融需求达到8万亿-11万亿元,目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而且碳中和所需大量技术创新中1/3是未验证技术,1/3是未来技术,其实可用的就是1/3的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很大,更需要直接融资的支持。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绿色金融间接融资而非直接融资的思维,是产品而非资产负债表的思维,是项目而非企业的思维,是供应链而非价值链的思维。上述的路径依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历史和基因,但同时也向我们指向了未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基因编辑的巨大潜力和空间。金融创新至少有较大的篇幅要在这一领域全面展开。

  三是偏重单一服务,系统集成不够。金融机构偏重于为客户提供传统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商行+投行,线下线上线下联动不足,以客户为中心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以分布式光伏项目发展为例,除了设备生产企业外,还涉及到购买设备和销售电力的小微企业和农户等主体,需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普惠和个人金融等综合解决方案,但金融机构系统集成和一体化服务还不到位,影响服务新能源产业的成效。又比如需要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务支持新兴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充电网络等项目建设,用长期线的资金对接满足长期线的绿色转型金融需要。

  四是偏重传统风险管理方式,气候风险管理能力不够。金融机构对于传统的石化能源及相关产业链的风险较为熟悉,对于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绿天鹅”风险较为陌生,主要表现为对新能源领域的商业模式和市场规则的把握存在难度,对旧动能领域的转型路径和风险处置不够熟悉,金融机构对碳金融机衍生品还不了解,风险管理的能力亟待体系化的提升。

  三、着眼未来,商业银行应从五方面着手加快绿色金融发展

  一是精准定位和准确站位。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双碳”目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识别起步,调整基于抵质押品的授信模式,对知识产权和未来收益等非实体进行风险定价和模型构造,提供覆盖技术、企业和产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解决方案。同时,要满足转型企业的金融需求,根据不同行业的转型技术路径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引导企业绿色转型。现在的金融机构工作真的很难,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水平层面的金融知识,也需要了解垂直向度的行业知识,特别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对技术的不了解一定不会使你达到一个全面审慎的金融风险的管理的结果,所以金融机构既要在金融方面积累自己的人才和知识储备,同时你还要在技术端不断地加厚人才储备和知识积累。

  二是产品组合和服务集成。商业银行要加快产品创新,丰富绿色产品体系,提升产品集成能力,比如银行可打造光伏服务平台,集线上申请、审批放款、数据监控、贷后预警等于一体,提升业务办理体验和效率,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要与自身的“双碳”目标齐步走,要与银行的ESG同向行,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共同走出绿色发展的大道。整个在产品创新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个维度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开拓:

  1.积极投资与被动投资。前者是PE、早期投资和间接投资的阵地,后者是ETF、指数化投资的舞台,ESG ETF已然成为资产配置的主菜,而不是冷盘。

  2.多元化投资与主题投资。金融机构习惯于多元化投资,我们可以有效发挥分散风险的多元化效应,但是目前在ESG领域确实出现了专注于某个行业、某个技术、某条供应链的主题投资,以绿色低碳的主题投资为主,我们在这些层面上已经有一些特别积极的尝试,国际上可借鉴的例子就更多。

  3.财务投资和责任投资。如果熟悉弗里德曼,我们都知道如何一个企业最终目标都是股东价值利益的最大化,但现在我们看到由于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实解决了绿色发展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的问题,所以它不是最好有,而是必须有的选项。所以我们从过去的偏重于财务投资更多走向了财务投资与责任投资并重。现在很多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欧盟还专门出台了金融机构的有关信息披露标准,它的第7条绿是不可持续,第8条绿是浅绿,第9条绿是深绿,希望大家在披露的时候把你的投资项目的信息披露可以披露更精准一些,而你要达到深绿可不是自己刷绿,也不是自己洗绿,要是真的深绿才行。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方面的变化也在逐步出现。

  4.今天的投资还是明天的投资。其实任何离开了绿色概念和可持续概念的投资都不是明天的投资,甚至我都不认为你会过得了今天。因为大家会看到我们在北京现在冬天穿衣服越来越少,在座如果有买加拿大鹅羽绒服品牌的人一定会觉得特别痛苦,因为买了估计也没有机会穿。所以气候变化它已经在真实地影响你自己,如果你连这种影响都不能通过金融的倍增效应使得实体经济感受到金融对它的助力的话,那我们明天投资的领域会变得越来越窄,到那个时候没有原生产品怎么创造价值?所以我相信明天的价值跟ESG,跟可持续的责任投资是密切相关的。

  三是市场化和交易性。商业银行应从战略高度重视碳金融业务,要加强与环交所、交易商协会、碳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推进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以及远期期权期货调期等碳衍生品业务。从欧盟碳市场发展经验看,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重要的参与者,对于活跃市场、提升市场定价效率至关重要。随着国内碳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参与将是大势所趋。总的轨迹是这样,一旦任何一个金融产品可交易性提升,那这个金融产品的活跃性就会提升,使用的范围就会扩大,使用的深度就会扩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碳金融产品推到高速交易、高流动性、可使用、可流通的阶段,否则的话我们只是昙花一现或者一个首单、首笔效应,完全是锦上添花,而不能真正作为高质量经济转型的支点。

  四是数字化方面。碳足迹应该有数字化的载体,数字化与绿色金融相伴而行,商业银行要利用好绿色金融的数字化基因,要运用大数据、AI等数字化手段,在客户的智能识别、产品创新、环境风险、收益测算等方面给予支持,更好服务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

  五是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新能源和传统领域转型风险的识别,提升“绿天鹅”风险管理能力,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碳金融衍生品,更好地通过金融产品来管理碳金融风险的敞口,高度重视洗绿风险,强化信息披露,不断提升绿色发展实效。

  交通银行是唯一总部在上海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我们的基因是开放的,所以在金融助力绿色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敞开怀抱,与一切想与我们合作,愿意合作,愿意促进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人士积极地合作,积极地拥抱我们共同的未来。

  谢谢!

炒股开户享福利,送投顾服务60天体验权,一对一指导服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4 华海诚科 688535 --
  • 03-23 中科磁业 301141 --
  • 03-22 日联科技 688531 --
  • 03-21 花溪科技 872895 6.6
  • 03-20 一诺威 834261 10.8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