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消息,由新浪财经主办的“第14届金麒麟金融峰会”于12月13日-17日隆重举行,主题论坛“2021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今日召开。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出席并演讲。
于学军表示,影子银行的规模大幅压缩,风险得到明显缓释。中国的影子银行最高膨胀到100多万亿元,近几年由于持续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使影子银行的规模和风险明显得到压缩。
他指出,至今年上半年末,中国广义影子银行规模不到94万亿元,其中仅类信贷影子银行业务就比2017年最高时减少23万多亿元,这当中除了严监管思路明确、持之以恒之外,也与2018年由央行与监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出台的“资管新规”有直接的关系。
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业界的同仁、朋友、大家好!
每年由新浪财经举办的金麒麟金融峰会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盛会,之前我有幸几次参加。今年限于新冠疫情及严格的防控要求,通过视频的方式举办,我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进行线上交流。
这次论坛也是第九届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根据论坛主题,我想谈一些与中国银行业发展相关的话题,比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的发展环境、结构变化、风险防控,等等。
一、近几年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严监管发挥了应有作用。具体看有几点明显改变:一是严格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以准确反映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风险暴露、规模效益等,并提足拨备,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从而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等,金融机构报表的真实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得以提高。2017年即打好三大攻坚战以来,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置不良资产8.8万亿元,超过在此之前12年处置的总和;今年前十个月又处置不良资产2.12万亿元,合计起来预计到年底共处置不良资产超过11万亿元。同时提取的拨备也大幅增加,拨备覆盖率由前几年的下降转变为上升,至10月末达到近192%。由于坚持从严、持之以恒,几年来,银行业真实的资产质量持续好转,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要求银行业机构将逾期90天以上的资产划为不良,应转尽转,使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大幅下降,10月末最新的统计为85.9%。
二、影子银行的规模大幅压缩,风险得到明显缓释。中国影子银行的大规模膨胀,并形成巨大的风险压力,其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当时全球及国内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中国为拉动经济增长,出台了规模庞大的刺激性经济政策,使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货币信贷投放等快速扩张;随后因受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货币信贷过度膨胀等影响,又实行了信贷规模控制、资本充足率监管等约束,银行将膨胀后的大量资产转到表外,所以在那个阶段就出现了表外业务大扩张的现象,当时也创造出不少新名词,所谓类信贷业务、大资管等,正是这些业务的一个总和、归类。中国的影子银行最高膨胀到100多万亿元,近几年由于持续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使影子银行的规模和风险明显得到压缩。至今年上半年末,中国广义影子银行规模不到94万亿元,其中仅类信贷影子银行业务就比2017年最高时减少23万多亿元,这当中除了严监管思路明确、持之以恒之外,也与2018年由央行与监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出台的“资管新规”有直接的关系。“资管新规”主要针对的是银行业理财业务,当然实行后也使银证保各类机构在监管政策上趋于一致。过去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投放在类信贷等一些非标业务上,实行摊余成本法,还设定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以吸引理财产品的购买者。但这种理财业务,银行与理财的风险并未完全隔离,仍然是一种间接融资,属于完整意义上的影子银行范畴。“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的理财业务与其资产负债表相分离,实行净值化管理,使理财资金与投资项目直接对应,“买者自负,卖者有责”,银行网络卖理财产品实际上只是充当一个中介角色。这是一个制度、政策上的重大变革,使理财业务真正回归投资本源,风险自担,使大部分影子银行大幅压缩。当然,转型必然会带来阵痛,这三年不少银行因而感觉压力很大。但经过艰难的转型发展,最痛苦的时间应当基本度过,现在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中已有约一半改变为理财子公司所发行的净值化产品,另外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已有约2/3转化为合规的新产品。至10月末,两者合计理财产品净值化水平已达88%,较“资管新规”发布时提高了73个百分点。再过不到20天过渡期即将结束,那将迎来一个理财业务发展的新时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关注和强化银行法人治理监管,增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并延伸到重要股东,实行穿透式监管。严格讲,银行的治理结构及股东都应当公开和透明,没有理由藏着掖着什么。这几年我们加强法人治理监管,取得很大进步。最明显的变化是:尽管中国的银行业在治理结构当中仍存在许多顽瘴痼疾,比如不当的行政干预,重要股东资质低下,董事及高管履职能力不足,等等,但过去有许多不良股东热衷于控制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常将其当作提款机的现象,现在已大为减少,这股不正之风正在得到有效的遏制和纠正。
四、宏观货币信贷环境相对稳健,既不搞大水漫灌,又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并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强调向中小微企业、三农、普惠、绿色转型等方面的倾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这为银行业经营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稳、可预期的经营环境。2017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始终保持平稳增速,每年都高于资产总额的增长,使其占总资产的比重持续提高。
以上从银行业监管的角度,谈了近几年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发生的一些变化,总体上看金融风险尤其是影子银行风险明显得到压缩和控制。但现实的感受却是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压力并未减轻,风险防控的难度似乎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现实风险暴露等问题。我认为这主要是有以下原因造成: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不少传统产业、老工业基地等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状况,而新兴产业的兴起往往与移动互联网、现代通讯技术、科技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新兴科技相关,这部分新兴产业主要发生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这种趋势、格局的变化,对银行业经营管理带来明显的影响。总的来看,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市银行业的发展相对较强,风险控制也好;而东北、中西部等一些经济发展滞后地区,银行业的经营环境相对困难,中小银行业的风险机构也相对集中。这种格局、大势的变化,既与我们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关,也与近几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监管、挤泡沫、使资产泡沫从膨胀到收敛等大环境有关,现在不少大公司的债务持续爆雷,风险凸显,这对银行业形成很大影响。预计这种趋势还将延续,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防控压力持续加大,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二是存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利差被压缩,大幅收窄,加之受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金融业主动让利实体经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阶段性下降。
三是受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冲击,不少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科技手段的开发应用上明显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难以应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局面。大致来说,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的影响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持牌金融机构自身对金融科技的开发应用,无论是大中小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上的投入、竞争日益激烈;并且线上竞争往往具有短兵相接、赢者通吃的特征,这使大银行具备天然的规模优势,竞争力更强更突出,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规模效应自身的缺陷,投入有限,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往往处于下风。二是科技类公司、非持牌机构(有的地方称其为新兴金融)对金融业务的渗透、挤压也明显体现,这正是现代电子通信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这使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最突出的案例就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现金收付业务上的突飞猛进,已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成很大的竞争压力。
当前由南非首先发现的奥密克戎病毒正在世界许多国家蔓延,传染性更强,新冠疫情在欧美等不少国家又出现新一轮的传播扩散,新冠疫情的未来走势仍不明朗,对人类社会、世界发展格局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百年未有之大变化正在不断地演进变化,将会深刻地改变未来世界发展的格局。中国在新冠疫情的控制上,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虽然严格、有效,但疫情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我们还需要面对房地产市场调整所带来的最大灰犀牛、地方政府债务沉重等各种风险和压力,这对金融业均会带来明显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转型升级,中国经济的调整将会进入新的阵痛期,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会加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将更加紧迫,压力会持续加大,这就需要我们做好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积极争取主动,在有效防控好各种风险的同时,寻求更强更好的发展。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琳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