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2024年11月3日,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护理专业的吴梦贤和往常一样,和同学们一起在实训基地练习静脉输液技能。不同的是,这一天,李强总理来到学校,不仅为学生们的实操技能点赞,还深入了解了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和未来就业想法,并亲切鼓励他们学好技能知识,提高专业化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回报社会。
多年来,上海持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致力于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上海市教委坚持“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工作原则,加强调研,精准聚焦,解决云南需求痛点,提高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沪滇协作赋能,云南省马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简称“马关职高”)、元阳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简称“元阳职校”)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旧貌换新颜,这样的故事在云岭大地上不断发生着。三年来,上海开展对口招生,逾千名云南学生到上海中职学校就读,2024年上海有13所中职学校参与对口招生。通过送课程、送教上门、改善硬件、对接资源等,沪滇教育系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拓展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新空间。
优化课程体系,专业发展融入民族特色
11月15日,在第三届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湖职院”)“南湖杯”技能节现场,有一群特殊的客人——马关职高师生代表来现场观摩比赛。原来,马关职高是南湖的对口帮扶学校。2022年8月,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简称“南湖职校”)党总支书记周巧玲带领“组团式”帮扶团队从上海启程,来到了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边境县城——马关县,并担任马关职高的校长。
苗族壮族的精美服饰,一直受到各界赞誉。而民族服饰专业是马关职高的特色专业,如何突破瓶颈,将专业发展和民族特色有机融合?
改变从精准定位的课程开始。经过细致调研,周巧玲发现,中职学生所对应的市场及岗位主要以民族服饰创作、打板、裁剪、缝制、刺绣等为主。为此,学校联合企业派出专家为学校提供师资、实训设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做到“厂中校、校中厂”,使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实习实训牢牢绑定,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引企入校,校企深度融合,解决了边远地区学校专业发展过程中经费紧张的问题,尤其为这些需要大量耗材的专业探索了新路。
同时,学校还聘请了文山州刺绣非遗传承人——罗太仙,成为职高民族服饰专业的外聘指导专家。罗太仙教授的刺绣针法融入了苗族、布依族、壮族、傈僳族等民族传统,并进行图案的创新创作。课程内容优化后,专业建设与市场直接挂钩,既确保了学生们“所学即所用”,又为原本简单的刺绣、裁剪注入了文化底蕴。
南湖职院携手南湖职校及合作企业主动送教上门。在一堂生动有趣的医学课上,教师通过现场演示、互动问答等方式,让马关职高的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静脉注射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南湖职院和南湖职校通过精心组织课堂演示、同步课堂、线上和线下集体教研、教师培训、沪滇师生交流等教学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组团式”帮扶团队认真调研,诊断把脉,使教师队伍“强”起来,让学校发展“动”起来,让学生心窝“暖”起来。2023年马关职高招生同比增幅25%,学生就业率达99.4%,帮助37名学生实现去比亚迪工厂高质量就业的梦想。
产教融合,打造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经过两年的帮扶,元阳职校变了样!招生人数比帮扶前上升了300%;校企合作单位从2家增加到16家,并实现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合作模式;专业教师从原来的2名增至20名,占比从原来的5%提升至45%;持有技能证书的毕业生实现零的突破,达到40人;学生实习就业专业对口率从30%提升至97%……如此巨大的提升何以达成?
2022年7月,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副校长张峰作为首批中组部“组团式”帮扶团队的一员来到元阳县,担任元阳职校的校长。“当地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做好元阳职业教育,但学校没有成型的专业,办学场地严重受限,学校几乎没有实训室,可以说困难重重。”张峰校长坦言,两年来,帮扶团队边调研、边工作、边调整。
结合元阳县以农业和正在成熟的旅游业为主的产业布局,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以旅游专业为主干,以汽修专业和数字媒体专业为两翼的办学布局。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达成旅游特色文创产品课程共建协议,借助建水紫陶行业大师与成熟的课程体系,推动了元阳傣陶文创产品的发展。目前师生作品蘑菇房烟灰缸已经被皮爷咖啡纳入产品销售。
建立“名师工作室”,通过“青蓝人才工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办学质量。学校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有5位老师在上海进行咖啡师的高级考证。同时建立了职业教育管理、旅游服务等4个“名师工作室”,合计选送21名骨干教师赴苏浙沪等地的企业、高校挂职实践,逐步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本地专业教师队伍。借助上海优质师资力量,开启元阳职校数媒教研组的建设,3位当地教师转型为专业教师。2023年,教研组指导两位学生参加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获得全国赛项的优胜奖。这是元阳职业教育首次获得省级以上的技能赛事荣誉。
主动走出去,探索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帮扶团队对接元阳农业的知名企业——呼山众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校企双方开设订单式培养班。2023年进博会上,学校与乐斯福(上海)公司、来伊份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以元阳红米为主要原料,乐斯福公司担当红米面包生产商,来伊份作为销售商,元阳职校作为红米面包烘焙人才输送培养学校,共同推进元阳农产品销售和元阳职业教育发展。2024年4月,15名学生赴上海乐斯福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综合技能培训。
上海企业积极加入帮扶工作,上汽大众车享家与学校达成了为期3年的帮扶协议。目前,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用上了上海大众4S店网络在线课程,首批教学设备与实训耗材也投入实际使用。2024年1月,学校汽修专业组3位教师到上汽车享家实践学习。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该校学生实习就业对口率由原先的不足30%提升到97%。目前,学校已经从原来的三年制中专,转变为“三年制中专与五年制中高职贯通并存”的学校,实现了元阳职业教育首个“3+2”中高职贯通。
拓宽视野,探索职教国际化路径
2024年12月,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将组织10名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前往德国,深入学习当地康养类职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这是沪滇教育协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第一步。上海注重发挥教育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在开展经济帮扶、政策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智力帮扶,聚焦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上海交大德国中心支持昆明学院、滇西应用科技大学等高校建设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云南基地(云南中德工程师学院),帮助云南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在德国,产学研用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德国中心副主任唐明介绍,早在2024年1月,他就与德国巴伐利亚州肯普滕职业技术学院院长Hanns Deniffel一行赴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考察调研,针对滇西大产教融合发展的需求,加速推进其与德国应用型高校、德企及机构的全方位、体系化的交流沟通。此次滇西应用科技大学对接的是一所德国健康类学校,其背后有养老机构、医疗器械等支持。“结合大理的康养资源,此次学习更多的是产业对接,重点落在理念、资源和项目上。”唐明透露,未来大理将引进德国的康养机构及康复器械企业,同时围绕大健康产业国际合作,推进项目落地。
据悉,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云南基地以云南中德工程师学院、云南跨企业能力中心为建设抓手。云南中德工程师学院的建设将依托昆明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学院、红河学院打造特区学院,围绕数字化人才培养,聚焦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五大专业。上海交大德国中心整合示范基地资源,联合德国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和云南基地院校,开展五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
云南跨企业能力中心将依托中德工程师学院开展建设新型研发平台,围绕云南制造类企业的技术需求,对接上海和德国资源,为云南企业需求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双方将共同构建科技研发和创新服务平台,吸引上海及德国有关专家将科技成果通过中心平台进行转化,围绕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赋能区域企业发展,为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搭建产教科融合、校企科协作的平台。
栏目主编:周文吉
专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