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门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成果 明确城门“一门三道” 出土“官匠”印戳瓦片

安化门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成果 明确城门“一门三道” 出土“官匠”印戳瓦片
2025年01月05日 08:08 西部网
墩台基槽底部出土的铭文瓦片墩台基槽底部出土的铭文瓦片
门址区域航拍图门址区域航拍图

“安化门遗址的发掘,明确了一门三道的门址结构、规模及营建方式,新发现隋代的水渠、拦河堰、桥梁等遗迹,不仅为认识隋大兴城的格局,也为研究隋唐长安城的水利设施提供了重要资料。”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龚国强向记者介绍了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考古成果。

安化门遗址分早晚两期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宇文恺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唐沿隋都,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

据介绍,一门三道的门址结构‌通常指的是一种具有三个门道的城门布局,这种布局在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都城或重要城池。这种布局不仅展示了城门的规模和规格,还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防御功能。安化门是隋唐长安城郭城南墙偏西之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南二路与东仪路交叉口以西,由墩台、门道、隔墙组成。

考古发掘发现,安化门遗址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为东西向水渠,渠上有拦河堰和桥梁等水利设施,根据其出土遗物判断时代应该是隋初,专家推测这是因为隋大兴城时外郭城南墙并没有建成,只是以东西向水渠为大兴城的南界。晚期是在水渠废弃之后修建而成,墩台底部出土唐初带印戳的瓦片,结合文献推断此次发掘的门址当为唐永徽五年所建的安化门。门址西半部已破坏殆尽,仅余东墩台、东隔墙、东门道的基槽部分。东墩台基槽东西宽约7米,南北长约13.3米。在其南侧与东南侧发现有版筑(夯筑或夯土技术)痕迹,在西侧中部残存排叉柱础坑四个,显然排叉柱础石(柱下石礅)顶部位置就是当时的地面所在。东隔墙基槽南北长约13米,宽约3.9米。东墩台与东隔墙基槽相距约4.5米,此处即为东门道,唐代地面已不存,仅存路下垫土。隔墙与墩台的基槽均打破门道基槽,三者并不是一体夯筑。

多件瓦片上有“官匠”印戳

考古专家通过对东墩台基槽的南北向解剖,得知门址营建前此处地势北高南低,基槽北部直接坐在生土上,南部坐在废弃的早期水渠上。基槽较之整体深了0.44米,底部夯层中铺有大量碎瓦片,多件瓦片上有“官……”“官匠……”字样的印戳。在墩台基槽南侧与东南侧发现补筑夯土,均围绕在版筑痕迹周围,质量不如墩台夯土。版筑痕迹的存在说明夯筑时其南侧应该是开阔的,为使墩台坚固,在基槽外又补筑夯土,不仅可填平废弃水渠同时还起到加固基槽的作用。在门址东、西侧各发掘了一段郭城南墙,仅存基槽夯土。解剖得知基槽由南北两块夯土分筑而成。在城墙夯土北侧均发现路土,路面有多条东西向车辙,应为顺城街。

考古发现早期水渠位于安化门遗址南侧,东西向,局部被东墩台叠压,系早于安化门遗址的水渠。水渠在东隔墙以东,南北两壁外扩形成喇叭状。在喇叭口西侧发现水利设施——拦河堰。拦河堰分早晚两期,早期以生土为堰,晚期以清淤的淤泥为堰。在拦河堰西侧发现桥梁遗迹,包括桥桩柱洞和木地栿痕迹。

文/记者张潇 图/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张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隋唐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4 富岭股份 001356 --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
  • 01-13 兴福电子 688545 --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11.8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33.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