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2025年01月05日 01:51 兵团日报
《红楼梦图册》(局部)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孙温 绘《红楼梦图册》(局部)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孙温 绘

●刘中才

当时令进入隆冬,棉衣棉裤便成为人们保暖御寒的必需品。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即便气温低至零下数十摄氏度,人们也不再担心寒冷的侵袭,但在千百年前,既没有空调、地暖,也没有羽绒服、羊绒衫,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呢?

从典籍记载看,古人冬天不但有可供御寒的棉服,而且类型多样、款式新颖,远超现代人所想。不过,受贫富差距等客观因素影响,达官贵族的冬衣和普通人的冬衣有着天壤之别。

在古代,皇室贵族冬天出门可以身着裘皮大衣。《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天子始裘。”这是说,进入农历十月,皇帝就开始穿裘皮大氅了。《周礼·司服》中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在周朝,裘皮大衣不仅是御寒衣物的首选,还作为礼服在贵胄之间流行。

古代的裘冕,一般是用羊羔皮或狐狸皮制作而成的,《诗经·国风·郑风》中说:“羔裘如濡,洵直且侯。”《诗经·国风·桧风》中也有“羔裘逍遥,狐裘以朝”的记载。对此,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的大夫平时穿羔裘,入朝时则穿狐裘。由此可见,裘衣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行。在唐代,由于工艺水平和审美度的双向提升,貂裘、豹裘成为贵族子弟的青睐之物,少数士族和富户则有机会穿羊裘、犬裘。

在古代,裘皮大衣多流行于男子之间,女子冬天更加钟情于羽毛斗篷。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探春围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戴着观音兜”,宝玉“见外面下雪,便要人去取斗篷”。斗篷早在两晋时期已经出现,名曰“鹤氅”,是一种由鹤类羽毛缝制而成的宽松对襟大衣。

明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斗篷比喻为“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因此,明代的斗篷又称“月衣”。清初的斗篷做工讲究,一般以缎面为主料,饰以各类花团织物和动物羽毛,看上去奢华富贵,非普通人所能拥有。清末,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一般人家也开始穿戴斗篷,用以外出时御寒。古代斗篷的样式比较多,如《红楼梦》中提到的翠兰泥斗篷、着绿泥斗篷、玫瑰紫哈喇斗篷,都是斗篷里的典型代表。

古代生产力低下,无论是裘皮大氅还是缎羽斗篷,都是少数人的专属,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冬天保暖主要穿毛褐。毛褐是用动物的粗毛和麻线织成的毛料衣物,其御寒效果虽逊于裘皮,但却是古人冬天防寒抗冻的必备品。《诗经·国风·豳风》“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中的“褐”指的就是毛褐。曹植在《杂诗七首》之二中写道:“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由此可见,粗制的毛褐在寒冬不能满足人们保暖的需求,可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仅此而已。

古代的纸衣多用树皮制作而成,最初出现于南北朝,此后在唐宋时代受到欢迎。《旧唐书》中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唐代安史之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冬天无布衣可穿,只好穿纸衣。宋时受文化影响,士大夫一族也喜欢穿纸衣。当时,一些清苦僧人,因常年专注于修行而不事产业,生活相对拮据,冬天穿纸衣是无奈之举。南宋陆游在《雨寒戏作》中写道:“扫园收槲叶,掊地甃塼炉。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可见,在经济相对富庶的宋代,僧人穿纸衣并不鲜见。

晴天穿裘皮或毛褐御寒是为上举,雨雪漫袭时古人出门有一件必不可少的防寒物——蓑衣。唐代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几度令人浮想联翩,这足以说明蓑衣的重要性。蓑衣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史,《诗经·小雅》中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句子。最初,蓑衣由蓑衣草编织而成,后来,人们用棕麻编制蓑衣,棕麻除了具有蓑衣草的质性之外,保暖效果也更胜一筹。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纵使古代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古人同样有冬衣应对数九寒天,虽然效果远不及今天的皮衣、皮靴,但在出门靠走、信息靠吼的古代,无论是裘皮大氅,还是纸衣、蓑衣,都足以诠释古人的聪明才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唐代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14 富岭股份 001356 --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
  • 01-13 兴福电子 688545 --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11.8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33.4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